《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 (下) - 新界》。 台灣港務公司表示,今(27)日上午8時由港務公司與海事工程公司派員及空拍機再次赴現場勘查,確認擱淺於南星灣內靜穩海域31只貨櫃位置無變化。 返回東壩,天氣仍酷熱,等候的士的遊人極多。 為求儘快離開,竟有人願意額外付40大元,讓人傻眼。
其中一幅在手提電話中的萬柱海岸照片,更是令我驚歎不已。 看那一列列的巨大石柱與渺小人身的強烈對比,使我極度渴望一遊。 最後下車時他們還堅持給我們付車資,我們只好謝過。 我們在山丘處選左方沿脊而行,除六角柱石外,景美多姿,不少地方都可賞遊。 糧船灣交通 其後按著上回行走破邊洲路線時的小徑下走至白腊仔 ,再由石灘盡頭與草叢相接處隱藏一小路跨上山崗,順利走抵白腊。
糧船灣交通: 西貢碼頭坐船:街渡地點及船費(2023年5月更新)
豈知在近白腊之時,那道原於荒地上通往白腊村的小徑竟被河水淹蓋,我們進退不得,非常沮喪。 糧船灣交通 糧船灣交通 後來覓得左方有另一道小徑,我只好又作先鋒,查看此路通往何處。 可幸小路亦可走至白腊村,才不致拖著滿佈泥濘的雙腿回去。 矗立海崖的六角柱石令人驚歎,天清氣朗時更可遠眺伙頭墳洲及橫洲等島嶼,路途上所付出的糧船灣都會以美好風光回報。
- 1960年淡水湖動工後不久,九巴在翌年開辦25線(今75K線),往返大埔墟及大尾篤,為船灣一帶居民提供巴士服務。
- 糧船灣碼頭(Leung Shuen Wan Pier),位於新界西貢區西貢糧船灣天后宮海旁,屬公眾碼頭。
- 我們分發了一點食物糧水及借出一根登山杖給他們後,便與他們慢慢同行至白腊。
- 以火山爆發指數評估,糧船灣超級火山當年爆發的威力相當於冰島火山的一萬倍。
- 在旁邊的東丫及沙橋村擁有香港唯一的海膽養殖場,岸上餐館供應海膽炒飯及新鮮海膽,假日很多人從西貢坐船來享用美食。
- 獨站在崖邊駐足觀看,悄然無聲的破邊洲,卻自有一股轟隆隆的勢狀。
同樣在北果洲上,位於月球崖的另一邊,這裡有兩組不同方向的裂隙,令六角岩柱沿節理先隶底層外端開始滑入海中,然後再是頂層的岩石,加上受到浪侵蝕及風化,而形成迴旋的形態。 在兴建水库之前,粮船湾洲和西贡半岛相隔著官门海峡[6][7]。 整條步道,沿路一共設有 12 塊資訊牌,由水庫公程、岩石資料、地質解說、海蝕洞形成等,均利用文字、相片及繪圖等一一解說,完全可以自遊自助,唔需要導賞員亦能夠長知識。 在壩頂也設有資訊站,若周末來露營或行山人士,也可選擇即場購買單程車票返回市區。 不過車位有限,最穩陣當然是出發前預先在網絡購票。 (2) 「西貢糧船灣天后誕」,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 (網上資料 2021年12月28日)。
糧船灣交通: 香港巴士大典
這S型的扭曲,估計是在 1.4 億年前,因岩石在破火山口內仍未凝固時,再受到地震或區域性下沉影響而扭曲。 細看S形的裂隙中,更發現啡色的火山岩中,看到深灰色的玄武岩。 以前唔少人冒險沿石邊而行,為求一睹海蝕洞,但現在有了這伸延出水面的木橋步道,就可以安全地近觀海蝕洞,若在這靜心細聽,更可聽到清脆而治愈的水滴聲。
這裡在七十年代曾是度假天堂-熊仔頭—大蛇灣渡假中心,因為交通不便,沒有遊人到此以至於2007年結業並荒廢至今。 度假村面向寧靜的大海,雖然村屋已十分破落,牆壁的仍然保留著鮮艷色彩。 村內還留下了巨型猩猩、長頸鹿、鸚鵡、大笨象等模型,是從多年前結業的Rainforest Cafe收回來。 動物模型已十分損毀及殘破,隨便掉在草堆,令渡假村顯得更荒涼。 渡假村現成為War Game熱點,遇上一班玩War Game的人,和他們聊了一陣,還給我試玩了一陣。
糧船灣交通: 乘風破浪去 西貢海路導賞團 坐船睇 4 大奇石
這海蝕洞其實是由大浪浸蝕而成,但自1978 年水庫建成後有防波堤阻擋,洞穴就不再遭受侵蝕,與昔日的形態相若。 整個撿豬灣石灘滿布被海浪打得圓渾光滑的石頭,還可看到形狀獨特的淄碇石。 從撿豬灣舉頭仰望斧劈崖,可感受到其懾人的氣勢。
沿路走一段,略過左方的小徑入口(此路較崎嶇但亦可下降至白腊仔),再往前走在下一個左方支徑下走至白腊仔。 在近石灘盡頭與草叢相接處隱藏一山徑入口,由此上攀至頂,便可下落至白腊,右轉泥徑可直抵白腊村。
糧船灣交通: 周末約fd 南丫島$220 任玩 水上活動 + 西貢 浮潛 露營
很快就上到一條分义路,一條是向神削峽去,我們沿山脊向觀洞坳方向走,可看到撿豬灣及破邊洲,岩壁直崖實在太壯觀。 糧船灣交通2025 糧船灣交通 原路返回天后廟後,要經過沿海的酒家往沙橋。 要留意酒家有幾隻狗,個人覺得牠們只是裝凶而已,若主人在旁就更加不用怕。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糧船灣交通: 碼頭啟用
糧船灣原本又稱「糧船灣洲」,原為香港第4大島嶼。 由於興建萬宜水庫而將糧船灣洲和西貢半島連接起來,從此糧船灣洲改稱為糧船灣。 糧船灣原是近岸一大島嶼,在明代曾稱為龍船澳;在清代中葉則稱作龍舡灣[1]。
糧船灣交通: let’s go hiking 香港行山誌
而且來往起點及終點除的士外別無選擇,又懶得行走較長的馬路,致沒有經常探遊。 途中有一處分支,左轉由崎嶇山徑上攀(往正前方上走亦可) 。 在山丘處沿脊而行,及後下降跨越小溪可接回花山的山腰小徑。
糧船灣交通: 乘風破浪去 西貢海路導賞團 坐船睇 4 大奇石
在分支處左走下降跨越小溪(右方山徑可走回東壩的紀念碑),上走至山坳。 循山坳右方的小徑下降至滾石灘,右走橫過石灘,在岩岸走至十字溝。 一直認為這片土地海岸景象萬千,地貌奇特,只是山路多屬小徑且費勁,走來欠順。
糧船灣交通: 西貢碼頭坐船:街渡地點及船費(2023年5月更新)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颱風來勢洶洶,為監控「天使輪」漂流擱淺貨櫃,避免影響航安,交通部次長祁文中今(27)日前往應變中心,與港務公司針對擱淺漂流貨櫃及油污清除等工作,檢視緊急應變相關處置方案。 上一次已是2004年,噢,已有整整10個年頭。
糧船灣交通: let’s go hiking 香港行山誌
至於沉船浮油之處置方面,台灣港務公司表示,經海保署今天早上所提供衛星影像顯示,疑似有約2km2 油污從沉船處往南延伸,因目前高雄海域海象天候惡劣,船舶人員無法出海,尚無法立即撈除。 糧船灣路徑稍為崎嶇,然攀附於高直海崖的六角柱石壯大雄奇,山崖巨幅層疊,蔚為奇觀。 觀賞之處居高臨遠,立足之地紋理如畫,是不容錯過的天然地貌。 途中經過的滾石灘、白腊仔、白腊灣沙石形態各異,配以近岸島嶼及海蝕洞,路線確是景象豐美,處處可賞。
糧船灣交通: 香港巴士大典
園內的兩個追星儀亦可讓參觀者以人手方式,使用普通相機進行天文追蹤攝影。 1960年淡水湖動工後不久,九巴在翌年開辦25線(今75K線),往返大埔墟及大尾篤,為船灣一帶居民提供巴士服務。 糧船灣交通 1969年,香港政府響糧船灣洲北岸起萬宜水庫,連埋糧船灣洲同西貢半島,地圖上改名叫糧船灣。 北面有條西貢萬宜路連接島嘅東西部,行西貢東郊野公園必經。
糧船灣天后誕每兩年舉行一次,其特色為舉行天后神輿出海巡遊的傳統儀式。 糧船灣天后宮於2010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在走近白腊仔途中,遇上兩位中年男士詢問我們前進的方向。 我們分發了一點食物糧水及借出一根登山杖給他們後,便與他們慢慢同行至白腊。
攀扶著鐵絲網接山邊小徑,前走一小段在右方稍作上行可接一山腰小徑,沿路走遇分岔左方下降溪谷(右側可返回東壩),復上走便見滾石灘。 在山丘處靠左沿脊而行,及後下降右拐,跨越小溪便可接回花山的山腰小徑。 明代曾稱為「龍船澳」;在清代中葉則稱作「龍舡灣」。 糧船灣原有四條村落,分別為糧船灣(包括東丫和沙橋頭) 糧船灣交通 、北丫、白腊及大蛇灣[1]。
糧船灣交通: 碼頭啟用
穿過沙灘之後,很快就到糧船灣天后廟,灣內有四條村,村民都以捕魚為生,廟前的空地上放了很多魚網,一個婆婆正在把放滿一地的魚仔收起,她說已曬了半天。 在旁邊的東丫及沙橋村擁有香港唯一的海膽養殖場,岸上餐館供應海膽炒飯及新鮮海膽,假日很多人從西貢坐船來享用美食。 糧船灣交通 早上九時半由北潭涌乘的士至東壩,下車後走過弱波堤後就要攀過一些大石上山,這段路有點崎嶇難行,也是全程最難行的部分。
肉眼觀測區內則設有多張經特別設計的斜背觀星專用座椅,讓參觀者可舒適地躺坐觀星。 望遠鏡觀測區內設有四台特別設計的 20乘 80雙筒望遠鏡,市民可從任何方向觀星,區內也裝有望遠鏡柱墩,天文愛好者毋須再攜帶沉重的三腳架,只需把自備的望遠鏡安裝在柱墩上,便可觀測天體。
雖然來回車費要二百多元,但相比鄰近的白腊,這兒清幽寧靜,舒服多了。 船灣海(Shuen Wan Hoi,又譯Plover Cove)是大埔區一個海灣,船灣是客家人聚居之地,以捕魚及耕作為生。 汀角村是區內主要客家村落,亦是「大埔七約」之一。 政府在50年代興建汀角路,連接船灣和大埔墟。 杜蘇芮颱風來襲,在高雄港外海擱淺沈沒的天使輪造成外海漂浮貨櫃,港務公司緊急打撈,不過還有不少散落在海上,還好經過無人機確認位置,目前都擱淺在男星灣內,位置沒有變化。 另一方面,天使輪的船體所幸也沒有發生斷裂,或是油料逸出的情況。
個別參加者可以在西貢的士站集合, 乘的士到萬宜水庫東壩,或假日於北潭涌乘專線小巴往東壩, 可以信步至東丫村享用晚餐,再行山徑2公里接萬宜路至萬宜西壩的天文公園觀星,完畢後可電召的士回西貢市區。 糧船灣碼頭附近劃為魚類養殖區,岸上則有數間海鮮酒家,提供各式海鮮美食。 糧船灣有4條村莊,包括東丫、北丫、白腊村及沙橋頭,昔日居民主要是客家人,另有水上人上岸居住,現為遠足和遊船河路線的熱點。 1976年,九巴開辦新路線84(今74K線)往返大埔墟及三門仔。 1978年,八仙嶺郊野公園及船灣郊野公園相繼成立,當中新娘潭與汀角一帶紅樹林,使船灣成為區內知名郊遊景點,遊人也愈來愈多。
沿路走一段,留意左手稍斜小徑(往前走亦有一道相似但較易小徑下走白腊仔),攀爬下降至白腊仔。 在近石灘盡頭與草叢相接處隱藏一山徑入口,由此上攀至頂,便可下落至白腊 。 1980年代,中華煤氣在大埔工業邨的煤氣廠投產,並在沙頭角半島近淡水湖主壩對出水域設立永久渡頭,用作接收海運煤氣原材料-石腦油。 就在糧船灣對出的吊鐘洲,就可以看到橫洲角洞海蝕拱,它高 30 米成長形,也有人覺得似台灣地圖,它與海蝕洞及海蝕柱的形成相同,同樣是受猛烈的風浪衝擊而形成,只是侵蝕的程度不同。 約莫400年歷史嘅糧船灣天后宮,經過重修之後喺2013年1月2日舉行開光典禮,又喺宮前搞咗個百席盆菜宴,吸引咗過千人參與。 今次重修後,天后宮加咗個文物館,展示以前嘅祭品[4]。
糧船灣交通: 乘風破浪去 西貢海路導賞團 坐船睇 4 大奇石
數百年前,村民和漁民集資興建天后古廟,祈求風調雨順,出海平安。 前來參拜祈福的,除了糧船灣水陸居民外,來自西貢區其他村落如萬宜灣和沙角尾的進香客亦不少。 糧船灣碼頭(Leung Shuen Wan 糧船灣交通 Pier),位於新界西貢區西貢糧船灣天后宮海旁,屬公眾碼頭。 土木工程拓展署指出,整個華南東部及香港在1億多年前屬於火山帶。 經過土木工程拓展署於糧船灣進行了多年的地質調查發現,於2012年確認糧船灣伸延至果洲群島處曾經有一座超級火山,名為糧船灣超級火山,直徑長達18公里,是香港以至中國東南部首座被發現的古代超級火山。 規劃署則以島上的東丫及北丫範圍製作鄉郊分區計劃大綱圖。
糧船灣交通: let’s go hiking 香港行山誌
這幾年,都刻意避開周末或公眾假期才敢去西貢。 今天較平日熱鬧,但cafe人不多,可以悠閒地吃頓味美午餐才出發,十分寫意和開心。 去過兩次白腊,一次往東壩,另一次往白虎山。 因好友甩鞋底的關係,所以打消了由沙橋頭行往馬頭環或由東丫上白腊的念頭。 閒遊東丫、北丫和沙橋倒也不錯,風景很好,難得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