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家印花稅」須在該有關須予徵稅的文書簽立日期後30天內繳交。 所有政府批地合約(包括透過政府賣地批出的合約)及所有政府租契,均無須予以徵收印花稅(包括買家印花稅)。 所有有限公司,不論其股東和董事的居民身分,在2012年10月27日或以後取得住宅物業,均須繳納「買家印花稅」。 由1999年4月1日開始,物業轉讓印花稅將根據代價款額或價值的確實金額計算,而非用以往調高至最接近的$100後才計算的方式。 櫃買中心具創櫃板、興櫃戰略新板、興櫃一般板及上櫃主板等多層次市場架構,企業可依其發展階段選擇適合板塊,對於具備技術但處於發展期尚未獲利的創新企業,亦可利用科技事業機制申請上櫃。
然而,如申請人基於合理原因而未能於2014年4月30日或之前提交法定聲明,申請人可以書面向印花稅署提出延期申請,印花稅署會根據每個個案的情況而考慮延長提交法定聲明的時限。 如果該聲明的實質內容沒有被更改; 買家2025 並且該聲明沒有包含「草稿」、「樣本」、「範本」,或類似含義的詞彙,印花稅署會接受該聲明為證明文件。 本資料之編製僅為一般資訊目的,並非旨在成為可仰賴的會計、稅務或其他專業建議。
買家: 業主必須和買家坦誠的事
根據資料顯示,台北市12行政區之中,公寓和大樓平均單價差幅最小者,分別是中山區的19.2%、松山區的21.7%和北投區的21.4%。 三個行政區的差幅均在兩成上下,相較其他行政區動輒3成上下的價格落差,明顯和緩。 買家2025 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分析,中山區和松山區均位於台北市的精華地段,住宅環境條件相對均質,使得大樓和公寓價格雙雙起漲,差幅有限。
- 問題是,既然聯名入市時,即一方為香港永久居民、而另一方非香港永久居民,只要大家是近親,也沒有持有物業,就可以用「從價印花稅」來計算,買家並不需採用相關「提名」方式入市而已。
- 因此,參加「家有長者優先選樓計劃」的家庭申請者,會分別獲發一個基本的家庭申請者選樓次序及一個「家有長者優先選樓計劃」選樓次序(即共兩個)。
- 如舊有住宅物業已簽臨時買賣合約待售,新住宅物業成交期在舊有住宅物業成交期之後,新購物業則不必預繳15%稅金,只需按第二標準稅率繳稅。
- 以下連結介紹臨時買賣合約一般會包含的條款,以及其他相關資料。
這些物業印花稅看似複雜,計算方法與條件又各有不同,難免令首置新手不知如何入手。 其實買樓印花稅的多寡主要被4大因素所影響,只要清楚了解這些因素就能輕易了解自己需要預留多少印花稅開支。 你可以利用「物業資訊網」的雙語搜尋器查詢樓宇資料,例如:實用面積、樓齡及許可用途。 由於選樓通知書須於選樓日期前預早寄出,因此房委會及房屋署不能保證於申請者應邀到來選樓時仍有單位可供選購。 倘若他/她們選樓時,其所屬申請類別的配額已用盡,他/她們將不獲安排選樓,請留意房委會最新的銷售情況。
買家: 物業類型
信義房屋中六區協理洪振祐表示,北屯區景和街是一條弧形的道路,介於旱溪及台74線之間,且該路段一半位於十期重劃區,一半則位於舊市區,屬於「蛋黃區與蛋白區交界」;此外,由於沿線產品新舊夾雜,中古屋屋齡在20年以上,使房價相對親民。 值得注意的是,聯徵中心資料顯示,該路段平均貸款成數僅接近7成,但以第一線經驗來看,該區段貸款條件通常不錯,數據呈現的結果,較可能是因為房屋總價不高,許多購屋族需要的貸款成數沒這麼高。 至於價差最高的信義區,公寓和大樓的平均單價分別為65.8萬元和92萬元,單價差幅高達39.7%,為台北市12個行政區中差幅最高者。 其次為士林區,公寓和大樓的平均單價分別為51.7萬元和71.9萬元,差幅達39.1%。 陳金萍表示,信義區和士林區因幅員遼闊,區域內開發程度不一,住宅產品多元、價格落差也大。
如舊有住宅物業已簽臨時買賣合約待售,新住宅物業成交期在舊有住宅物業成交期之後,新購物業則不必預繳15%稅金,只需按第二標準稅率繳稅。 根據香港法例中的《印花稅條例》,印花稅是對書面文件徵收的稅項,有關買賣座落於香港的不動產之書面文件亦須被徵稅,否則有關文件將不具法律效力,例如文件牽涉於法律訴訟時,文件將不獲法庭受理。 總之,提名近親只會用「從價印花稅」來看待,而不是更高稅階的劃一15%的「新住宅從價印花稅」。 既然是否持有物業,會直接決定繳交「從價印花稅」,抑或更高稅階的「新住宅從價印花稅」,究竟怎樣決定買家是否持有多於一個住宅物業呢? 印花稅沒有特別註明什麼為之「單一物業」,但有說明如果「物業」本身涉及「天台」、「平台」及「花園」,一般來說會視為一個物業看待。 至於部份買家自製相連或複式,究竟會被視作一個單位、還是兩個單位呢?
買家: 重點2: 怎樣為「香港永久性居民」?
在簽署轉讓契據前,買方不得把單位轉讓予其他人士或機構。 若買方要求撤銷買賣協議,且獲房委會同意,房委會有權保留一筆相等於售價百分之五的款額,作為同意撤銷買賣協議買方應付的代價。 此外,買方須向房委會支付或償付與撤銷買賣協議有關或其引致的一切法律費用、收費及代付費用(如有印花稅,此項亦包括在內)。 本港樓價高企,資助房屋,包括居屋、房協樓及首置上車盤等,每每是年輕家庭的上車出路,但由於資助房屋以折讓價出售,為免申請者利用政府資源圖利,故往往都設有轉售及放租限制。
買家: 印花稅
《財政預算案2023》公布自2023年2月22日早上11時起調整首置印花稅稅階(下表),但關於實施時間仍待釐清,我們向稅局查詢後,綜合部份FAQ跟大家分享。 今期居屋 2022 買家2025 攪珠已完結,錯過今次機會的買家,可留意房委會 2023 年的新一期居屋銷售計劃。 現在看先看居屋 2023 – 2025 落成的新居屋位置和落成年期。
買家: 購買單位 (綠表資格)
根據稅率,如果物業持有6個月或以內出售,就須繳付樓價20%的額外印花稅;超過6個月,但在12個月或以內出售,稅率為15%;超過12個月,但在36個月以內出售,稅率為10%。 白居二是房委會容許申請者以白表資格及免補地價方式買入二手居屋,目的是提供中低收入家庭一個置業選擇,購買較私樓便宜的免補地價二手居屋。 買家2025 買家在房委會擔保下,最多可承做九成按揭,並毋需買按揭保險。
買家: 網站導覽
以上述例子則業主要支付「400萬元X 1.5%」,相當於60,000元的「從價印花稅」;並再就總值200萬元的車位,繳付100元的「印花稅」,合共就是60,100元。 新修訂以第一份文書劃線,如在2023年2月22日早上11時前已簽首份買賣協議,都要按舊首置印花稅稅階繳交。 買家 如果你要將整個交易取消重造,則要自行向律師查詢法律風險。 以2023年2月22日早上11時劃線,如在此死線前已簽訂首份買賣協議(包括臨約),則要按舊首置印花稅稅階繳交印花稅;如在死線後才簽訂,則可按新首置印花稅稅階繳稅。 《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在2013年4月29日全面實施,根據該條例,實用面積指該住宅物業的樓面面積,包括在構成該物業的一部分的範圍內的以下每一項目的樓面面積:(i) 露台;(ii) 工作平台;以及(iii) 陽台。 買家 實用面積並不包括空調機房、窗台、閣樓、平台、花園、停車位、天台、梯屋、前庭及庭院的每一項目的面積,即使該些項目構成該物業的一部分的範圍。
買家: 【樓市反應】供樓壓力未增 買家加快入市利新盤
居屋有轉讓限制,業主想賣走單位時,須視乎是否已屆滿年期限制,而決定是否有「補地價」的需要,即向政府退還當初所享樓價折扣。 買家 除了印花稅外,按揭亦是置業不可或缺的一環,建議大家可先透過MoneyHero.com.hk,比較更多不同嘅按揭產品! 你可以一次過比較晒各大銀行及財務機構的按揭貸款利息差別,或者直接睇睇匯豐HSBC、東亞BEA、中銀、渣打、宏亞、大眾等財務機構嘅按揭計劃。 但如果買家選擇分開兩份契約來成交,則需按照自身的印花稅來處理。
買家: 購買未補價二手居屋資格:綠表 / 白居二 + 購買資格證明書
中原地產亞太區副主席兼住宅部總裁陳永傑表示,美國暫緩加息對香港一眾供樓業主帶來「喘息」機會,準備入市的買家或會加快決定,惟息口是否見頂仍存在多項不確定因素。 同時,財政司司長早前放風或將放寬首置客的按揭成數,但遲遲未有落實方案公布,導致買賣雙方觀望。 以該行的十大屋苑成交為例,本月上半月成交量僅錄94宗,較上月同期跌37%。 律師會負責草擬樓契條款和處理按揭契據,並將樓契送往土地註冊處登記。 買家會於此日收到單位鎖匙,正式收樓成為新業主,雙方完成所有買賣二手居屋的流程。 購買新的住宅物業後6個月內出售原有唯一的住宅物業,可獲退稅,但不能完全退回新物業價值15%的稅金,因新物業亦需按繳付第二標準稅率下的稅金,故只能退回稅金相差之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