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五年存活率一般比成人高,依據白血病的類型不同,大約在60到90%之間[9]。 急性白血病病患若接受治療痊癒且5年內沒有復發的話,之後終身復發的概率相當低[9]。 另外,白血病的治療有可能需要配合輸血或輸血小板(英語:Plateletpheresis)[3]。 白血病發生的真正原因尚未知曉,目前相信環境與遺傳因素都扮演了重要角色[4]。 風險因子包括:吸煙、游離輻射、部分化學物質如苯、曾接受化療、唐氏綜合症[4][5]、家族史有白血病[5]。
- 無法接受高強度化療的初診斷患者,可在去甲基化藥物或低劑量化療療程中,加入可促進癌細胞凋亡的BCL-2抑制劑標靶藥物,提升疾病緩解。
- 只要免費註冊會員就能使用整合診所、藥局等醫療機構的地圖資訊,便捷的搜尋功能,是您的就醫好幫手。
- (2) 有先前經過化療或放射治療而轉變而來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therapy-related AML)。
- 然而,佔比90%的成人病患當中,B細胞慢性淋巴性白血病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最常見被確診的種類[5]。
這種不成熟白血球劇增的現象使得骨髓無法製造健康的血細胞,而由不成熟的白血球取代。 由於惡性細胞的劇增和擴散急性白血病必須立即治療。 2012年,共有35.2萬位新的白血病病患,並造成26.5萬人死亡[6]。
骨痛白血病: 白血病
今日也因為有了多元標靶藥物的支持,部分年輕患者的5年存活率,由4到5成,提高至6到7成;年長患者整體存活期也從不到半年,延長為10至12個月,呈倍數成長。 由於患者的骨髓未成熟之造血細胞增生並堆積在血液及骨髓,血癌細胞全身擴散,取代正常血球。 紅血球若不夠,導致臉色蒼白、氣喘如牛;白血球不足,亦容易感染發燒;血小板若不足,凝血功能變差,女性經期量變多且久,或是全身不明原因多處瘀青;異常血球堆積骨髓,造成骨髓膨脹、關節疼痛。 慢性白血病的特點是過多地製造成熟的但依然不正常的血細胞,這些細胞(白血球佔多數)因此過多地存在在血液中。 醫生首先確立慢性白血病的診斷與分類,再依照診斷與分類決定治療的方針。 骨痛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的特徵是不成熟白血球劇增,這些不成熟的白血球一般在骨髓中約佔5%以下。
另外,染色體分析也是重要診斷依據,因為染色體變化對診斷之確認及日後治療與預後有重要意義。 流式細胞儀可以判讀細胞表面標記,這些標記就像身份証,經由這類精密檢查,每一種血癌細胞之身份都可得到確認,一方面可判斷其細胞來源,一方面不正常之細胞標記可作為日後治療後疾病殘留量的判斷依據。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之發作較為快速,其症狀源於正常造血細胞受到血癌細胞之壓制而來。 紅血球不足時,病人就有倦怠無力、臉色蒼白;當有功能的白血球受到抑制時,病人會有感染發燒的表現;當血小板不足時,皮膚有瘀青、牙齦出血,且抽血處常不易止血。 病人不外乎是因為上述症狀之ㄧ來求診而得到診斷的。 有些亞型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有特殊之症狀,例如M3或稱為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的病人,特別容易出血。
骨痛白血病: 血糖飆高高 醫師有妙招
第8對染色體上的長臂的一部份與第22對染色體上的長臂的一部份有平衡互換的結果,使得有一個第8對染色體接第21對染色體的一部份(圖三),這種轉位的結果是AML1基因(位於第21對染色體)與ETO(位於第8對染色體)融合在一起,形成了AML1-ETO融合基因。 類似的融合基因在血癌中是非常常見的,對疾病之形成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至於那些染色體檢查無明顯異常者,也隱藏著突變如NPM1(nucleophosmin),FLT3等等基因突變。
此外,為了幫助患者及早診斷、掌握黃金治療期,學會在4月21日世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日前夕,喊出「『急』刻救援 『髓』機應變421」口訣,提醒民眾莫名出現臉色蒼白疲倦、發燒、瘀青出血、骨頭疼痛「4」大症狀,不可輕忽! 應盡速至各大醫院內科或血液腫瘤科進行血液及骨髓「2」種重點檢測,若確診「1」定要至血液科就醫。 此病之分類法有兩種,一種是1980年代的FAB分類法,另外一種是2001年新推出之WHO分類法。 在FAB分類法中,根據白血病之細胞分化程度,及癌細胞來源分成M0到M7共8種。 其診斷依據包括骨髓抽取以得到癌細胞之型態的觀察,再輔以細胞化學染色及表面標記之測定,而得到正確之診斷與分類。 在新的WHO分類中,則以FAB分類法為基本,但須加上考慮癌細胞之染色體變化情況,分為(1) 有固定染色體變化者,如第15及第17對染色體轉位(t(15;17)),這是FAB分類中的M3。
骨痛白血病: 診斷
因此,可以抽取細胞之核苷酸,作基因突變之分析。 骨痛白血病 但是檢驗項目中,最原始但也最基本的是型態學的判定。 圖四列舉一些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細胞之型態,與正常周邊血液中看到的成熟白血球作一個鮮明之對比。 急性骨髓白血病之細胞看起來較大,核占細胞中之比例偏大,而且核之質地比較細緻,有時可以看到核仁,而細胞質較藍,偶有顆粒。
骨痛白血病: 癌症專區
白血病(拉丁語:leukemia),是一群癌症種類的統稱,英文名稱來自於古希臘語,λευκός(leukos,白色)與αἷμα(haima,血液)的組合[1]。 它通常發病於骨髓,造成不正常白血球的大量增生[2]。 這些異常增加的白血球都尚未發育完成,稱之為芽細胞或白血病細胞[3]。 骨痛白血病 症狀可能包含:出血與瘀斑、疲倦以及感染風險增加[3]。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與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疾病工作組召集人田蕙芬醫師說,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每年約新增800例,好發族群為65歲以上長者,約佔5成;但也不乏年輕族群,40至65歲中壯年患者約佔3成。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並邀請各專科醫師撰稿,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骨痛白血病: 醫師 + 診別資訊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曾經歷長達四十年無新藥問世,直到2017年起多款標靶藥物陸續問世。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與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疾病工作組召集人侯信安醫師指出,今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已進入標靶新世代,針對不同狀況的病人都可能有相應的標靶藥物。 如佔三成且容易復發的FLT-3突變患者,在確診後,馬上就可透過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合併化療開始治療;如果發生復發或對一線治療反應不佳,可接續使用新獲藥證的標靶藥物控制難治的癌細胞。 為提升大眾對此血癌的知曉度,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成立「台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衛教網站」,提供症狀、治療、日常照護、就醫地圖等全方位資訊,讓民眾可以一鍵掛號、快速獲得醫療協助。 目前分子生物學已大為進步,很多基因突變對於預後有重大影響,對治療之選擇有很大之參考價值,並且可以利用這些突變作為疾病治療後之殘留量的評估依據。
骨痛白血病: 存活率
尤其是目前血球檢測十分普遍,只要抽血數分鐘之後看血球數據即可略知大概情況。 若周邊血液數據有懷疑是白血病,那麼骨髓檢查是必要步驟,由骨髓細胞之型態及分化程度才可以做正確之FAB及WHO分類,而且有時周邊血液尚未出現芽細胞時,骨髓必定已是充滿了惡性細胞。 進一步可將細胞作細胞化學染色來判別癌細胞是屬於單核球系列,或是其他。
骨痛白血病: 台灣癌症基金會-FCF
白血病是最常見的兒童癌症,其中80%的病例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5]。 然而,佔比90%的成人病患當中,B細胞慢性淋巴性白血病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最常見被確診的種類[5]。 在美國,白血病一年的醫療支出為54億美元[5]。 另外,為提供患者與照護者系統性衛教及就診資源,學會成立「台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衛教網站」,提供症狀、治療、日常照護全方位資訊。 網站還有就醫地圖,統整全台專門照顧此症的醫師名單,讓民眾可以一鍵掛號、快速獲得醫療協助。 白血病有多種類型,白血病的類型主要由血液內不成熟的白血細胞的類型來區分,學術上,有多種分類方法,常用的分類法有FAB分類法,以及由世界衛生組織推動新的 WHO 分類法 。
骨痛白血病: 骨髓造血功能破壞引起的症狀
尤其年長者或有合併症的體弱病患,因難以承受化療,存活不到半年,是最大治療瓶頸。 過去3、4年終於陸續有多款創新標靶藥物登台,可以延長存活、提升治癒機會。 所有白血病必定有基因上的突變,但僅有一半左右的機會可以用光學顯微鏡觀測到染色體之變異,這些明顯的染色體變異包括了染色體轉位,例如t(8;21)(q22;q22)。
骨痛白血病: 【最難治療的癌症】發燒、瘀青、骨頭疼痛都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症狀 台灣醫:中壯年患者有增多趨勢
隨著科技發達,這些以前不為人知的突變也將一個一個被發掘,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之病因之釐清必有很大的幫助。 儘管白血病是一種基因上的變異,卻少有家族遺傳的情況,可見那些疾病的基因突變都是後天得到的。 預後方面,發達國家比以前有明顯進步,以美國為例,其五年存活率在2011年的統計數據為57%[7]。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是西方國家最常見的成人白血病類型,在亞洲人中罕見[8]。
骨痛白血病: 類型
白血病可被分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急性骨髓性白血病、B細胞慢性淋巴性白血病與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這四大類型,以及其他較不常見的種類[5][6]。 白血病與淋巴瘤同屬影響血液、骨髓與淋巴系統的腫瘤當中的一種,此大類疾病被稱為造血和淋巴組織腫瘤(英語:Tumors of the h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6]。 白血病的診斷方法主要靠血液檢查與骨髓檢查[3]。
骨痛白血病: 【最難治療的癌症】發燒、瘀青、骨頭疼痛都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症狀 台灣醫:中壯年患者有增多趨勢
侯信安醫師說,國際指標性的癌症治療組織「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已將這些標靶藥物加入治療指引,學會也跟進發佈最新治療指引。 然而,指引中多數療法在台灣尚未取得藥證或是健保尚未給付,期許政府正視患者迫切的治療需求,加速藥證及健保核准速度,讓患者能無負擔地接受最適切的治療。 骨痛白血病2025 葉士芃醫師也提醒,化療仍是重要標準治療,亦是幹細胞移植外最有可能治癒的選項。 患者使用標靶治療搶時間改善身體狀態後,仍建議接受化療或幹細胞移植。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周文堅醫師表示,由於難以預防,一確診就要搶時間治療,因此大眾瞭解症狀、及早就醫是救命關鍵。 骨痛白血病 過去40年來治療武器僅有化學治療或幹細胞移植,病患存活狀況不理想。
以前治療尚未有突破時,病人常死於腦內出血,病人常常須時時壓住抽血處,否則血會流的很久。 而單核球系列的骨髓性急性白血病(M4或M5)則較常有骨髓以外的侵入。 皮膚、腸胃道、呼吸道、泌尿系統、骨髓及中樞神經等區域均可能有血癌之侵襲。 有時骨髓外的區域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球病細胞形成瘤狀物,稱之為骨髓性肉瘤(myeloid sarcoma,或granulocytic sarcoma)。 有少部份病人在毫無症狀下,於一般健檢中抽血發現白血球分類中有芽細胞 (blast) 出現,結果骨髓檢查發現是很早期的白血病。
骨痛白血病: 白血病
(2) 有先前經過化療或放射治療而轉變而來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therapy-related AML)。 骨痛白血病 (3) 型態上有多種化生不良之特徵者之白血病(AML with multi-lineage dysplasia)。 (4) 其他之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及 (5) 系統歧異不明之急性白血病 (acute leukemia of ambiguous lineage)。 診斷通常建立在多次的全血細胞計數檢查並視症狀安排骨髓檢查。
骨痛白血病: 類型
其原因可以是暴露在放射線中、接觸致癌物質(例如裝修工程期間會釋放出的揮發性有機物,諸如苯[11][12])和其它細胞內遺傳物質的變異。 白血病的治療方式包括化學療法、放射線療法、標靶治療與骨髓移植。 某些類型的白血病會採用所謂「觀察性等待(英語:Watchful waiting)」的策略[5]。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500例新病例,約每年每十萬人2例新病例, 骨痛白血病 而且人數還逐年攀升,在台灣是所有白血病(leukemia)年發生率中最高的,比美國之約每年每十萬人3.6例新病例較低,一般好發於年紀較大的人。
骨痛白血病: 診斷
一般原則: 骨痛白血病2025 血癌病人之處置上有一些特殊性:病人大多已經免疫能力低下,常有併發嚴重感染的機會,而且急性白血病之化療一般比固體腫瘤來得強,毒性也較大,有時血癌細胞對化療一開始之敏感度甚高,可能造成腫瘤細胞溶解而釋放出一些有毒物質而致命。 這些問題均使一開始處理急性白血病時,特別棘手。 在一開始處理急性白血病病人時,先要穩定住病人之生命狀況,例如感染之控制,停止與預防出血之現象,適量之體液補給,嚴密監控病人之內臟功能與生命徵象,另外要排除M3型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因為此型之治療方式與其他者不同(後詳)。
只要免費註冊會員就能使用整合診所、藥局等醫療機構的地圖資訊,便捷的搜尋功能,是您的就醫好幫手。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及其他慢性骨髓性增生疾病均可能演變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而且此種白血病之預後較差。 骨痛白血病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20歲及以上的患者5年生存率約為35%,20歲以下的患者5年生存率為89%。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20歲及以上的患者5年生存率約為24%,20歲以下的患者5年生存率為67%。
骨痛白血病: 癌症專區
某些情況下某些種類的白血病需要淋巴結切片(英語:Lymph node biopsy)。 有時候血液檢查不能發現病患已經患有白血病,尤其是在疾病早期或是緩解(英語:Remission)期。 葉士芃醫師進一步強調,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十分嚴峻,過去只有身體機能佳可接受化療的患者,才可能達到緩解,如今個人化的標靶治療有機會讓不同狀況的病人達成緩解、穩定病情。 無法接受高強度化療的初診斷患者,可在去甲基化藥物或低劑量化療療程中,加入可促進癌細胞凋亡的BCL-2抑制劑標靶藥物,提升疾病緩解。 骨痛白血病 此外,國際上已有新型去甲基化口服藥物問世,可幫助不適合骨髓移植或化療的年長患者,維持疾病緩解成效及改善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