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初生嬰兒絕不簡單,單是處理嘔奶,不少新手父母或已措手不及。 有兒科醫生指出,嘔奶分為正常的溢奶,以及包括胃酸倒流等不正常病理情況,如嬰兒吐出的奶量及次數多,便應留意是否因病所致。 有中醫稱,嬰兒成功掃風後,應保持上身直立約10至20分鐘,減少嘔奶機會。
但也有些寶寶即便是喝完奶馬上讓他平躺於床上,也不會溢奶或吐奶。 初生的BB,尤其在1 個月至3 個月大這段期間,經常會嘔奶,媽媽花了很多心機餵得他飽飽的,有時只是吃多一口,便如噴泉般將奶全吐出來,令初學習照顧BB的新手媽媽嚇得不知所措,也擔心BB營養不良。 寶寶可能吞下某些藥物、有毒植物或化學物質等而嘔吐。 若懷疑寶寶誤食有毒物質,帶寶寶去醫院並帶上可疑食物或藥物,以便醫生及時確定病症及正確的處理。
嬰兒嘔奶: 新手父母必讀!初生嬰兒照顧全方位指南
而且寶寶在飲奶、哭泣時,亦會吸入很多空氣積聚在胃部,容易引致寶寶嘔吐或嘔奶。 隨著賁門發展成熟,大部分寶寶於1歲前,嘔奶情況會自行改善。 神經性嘔吐症狀常見於二到六歲,比較神經質或脾氣大的寶寶,往往會因一點點小事就會想吐,屬於心理性的嘔吐,嘔吐本身沒什麼好擔心。 嬰兒嘔奶 例如媽媽老是用強迫方法逼迫寶寶吃飯或吃藥,造成寶寶看到飯或藥就會想嘔吐,應該改善育兒的方法。
讓嬰兒仰睡 仰睡較俯睡安全六倍,亦較側睡安全兩倍。 雖然小B暫時還未懂得轉身,但為了安全起見,我和小B爸從小B出世起就放他在防翻枕上睡覺,以防他翻身後不能回復仰睡,阻礙呼吸。
嬰兒嘔奶: 嬰兒發燒怎麼辦?秒懂寶寶發燒原因、就醫時機及發燒處理方法
如果寶寶平時喝奶狀況都很正常,只是偶爾口中的奶沒有吞下去而從嘴角流出來,應該是不會有什麼問題,除非寶寶有吞嚥的困難。 周琪醫師提醒,寶寶溢奶的質地與喝下去的ㄋㄟㄋㄟ應該差不多,如果吐出來的奶顏色有異樣,可能就不是單純的溢奶,而有病態的疑慮,應該儘速求助於兒科醫師。 BB 在吃奶後打嗝或嘔奶,皆因身體內積存了很多氣體,要排放出來才感到舒服。 嬰兒嘔奶 在吃奶、吞嚥、哭泣時,BB會不斷吸入很多空氣,而在消化過程中,體內亦產生大量空氣,這些空氣積在BB胃內,令他感到不舒服,便會嘔奶。 呼吸道感染也可能引起嘔吐,因為寶寶容易被鼻涕堵塞產生噁心的感覺。 應該用吸鼻器清除寶寶的鼻涕,儘量不要在寶寶鼻腔裏積存黏液。
- 早產兒在保溫箱內喝完奶則趴睡,讓胃部有充足的空間進行消化,但是這樣的措施不建議足月兒在家中執行,足月的寶寶我們還是建議在餵食後除了排氣以外,就是暫時先抬高床頭及右側臥。
- 有中醫稱,嬰兒成功掃風後,應保持上身直立約10至20分鐘,減少嘔奶機會。
- 她建議可將嬰兒床頭升高6英寸(約15.24cm,形成斜台)以減夜間反流,「注意不是以枕頭墊高頭部,因有機會致BB窒息」;而餵母乳的媽媽可於餵奶或泵奶前半小時飲1至2杯陳皮米水,助改善BB脾胃。
- 有些爸媽在寶寶溢奶後,便一直幫寶寶拍打嗝,或是誤以為寶寶已經吃飽了,就不再給他喝奶,這都是錯誤的做法!
- 餵奶時,媽媽應抱起寶寶,讓整個身體處於45度左右的傾斜狀態,即可幫助奶液自然流入,減少嘔奶。
- 寶寶如果有嘔吐現象,父母可以暫時禁食、少量多餐、清淡飲食、預防脫水的原則來處理,進一步由醫生診治其病因,對症治療,使得寶寶早日康復。
解決方法: 早產兒在保溫箱內喝完奶則趴睡,讓胃部有充足的空間進行消化,但是這樣的措施不建議足月兒在家中執行,足月的寶寶我們還是建議在餵食後除了排氣以外,就是暫時先抬高床頭及右側臥。 Bowtie 資訊團隊綜合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網站的資料,從嬰爬餵哺、大小便、換尿片、疫苗接種等多角度為新手父母提供 BB 護理全方位建議。 方秀儀醫生 婦產科專科醫生,現私人執業,看見不少媽媽由準備懷孕、到成功懷孕的喜悅,見證無數小生命來到世界。 作為新手媽媽,希望能與各位媽媽一同分享懷孕的喜悅及資訊,做個漂亮媽媽、生個健康小寶寶。
嬰兒嘔奶: 嬰兒吐奶、溢奶原因
因為一旦胃部未完全消化的奶遇到壓力,就有機會倒流到食道、氣管、鼻子等,嚴重的話更有可能會導致BB窒息。 所以建議媽媽在掃風後,要繼續抱起寶寶20-30分鐘,直至寶寶完成消化為止。 胃食道逆流的情況,通常見於溢奶的情形,而又以早產兒最常見。 但在正常足月的新生兒當中,胃食道逆流的情況,仍是有可能發生的。
- 「一般來說,會來諮詢溢吐奶情況如何處理的比較多是新手爸媽。」傅美玲護理長表示。
- 解決方法:
- 周琪醫師解釋,臺灣爸媽喜歡將寶寶餵得白白胖胖,有時候是爸媽給予寶寶太多ㄋㄟㄋㄟ,但寶寶的胃沒有辦法承受這麼多的容量而吐出來。
- 寶寶可能吞下某些藥物、有毒植物或化學物質等而嘔吐。
- 但在正常足月的新生兒當中,胃食道逆流的情況,仍是有可能發生的。
- 寶寶在出生後首數個月,剛吃奶後,會有一兩口奶從嘴裡流出來,這是很常見的現象。
幫寶寶掃風 寶寶吃奶的時候,可能會吸入一些空氣,不但會讓寶寶不舒服,而且更容易引起吐奶。 家長給寶寶餵奶後,需要將寶寶豎直抱起,輕拍後背,通過掃風的方式降低吐奶的機會。 但每個寶寶情況不一樣,掃風的時間和頻率也有所不同,需要爸爸媽媽多觀察。 如果嘔奶導致嚴重脫水,部分嬰兒或需入院「吊鹽水」,補充水分;如果是腸胃炎,則可能需要注射止嘔針。
嬰兒嘔奶: 家長還要注意甚麼呢?
如果寶寶在吃過東西後會馬上嘔吐或沒有原因發生嘔吐,很可能是胃食管反流造成的。 這個問題很可能到寶寶周歲時,發育完全就會自動消失。 若嬰兒在喝奶過程或喝奶後,有咳嗽搭配奶水噴出的狀況,則稱為「嗆奶」,原因可能是一次喝太多、排氣不足或胃食道逆流所致。 《Hello醫師》為您說明吐奶、溢奶原因,解釋兩者之間的差別,並教您如何處理嬰兒吐奶與溢奶,讓您遇到吐奶不慌張,有效減少嬰兒吐奶的情況。
嬰兒嘔奶: 狀況1、溢奶
另外,家長為嬰兒掃風後,仍應抱起嬰兒或讓其坐起,保持上身直立約10至20分鐘,減少嘔奶機會。 寶寶的食道和胃之間有一個幽門,其功能還未發育成熟;吃奶後,幽門暫時不能夠緊密地關閉,所以每當寶寶吃得太飽、用力活動或仰睡時,奶便容易地由胃倒流出來。 媽媽於飲奶後不應馬上把寶寶平放於床上,以防止奶液倒流,應抱直寶寶和掃風15至30分鐘,掃風至打嗝後,才慢慢放回床上,建議媽媽可先稍微調高床墊成約15度斜坡,,再讓他側睡20至30分鐘,即使溢奶,也可避免嗆到,減低窒息風險。 餵奶時,媽媽應抱起寶寶,讓整個身體處於45度左右的傾斜狀態,即可幫助奶液自然流入,減少嘔奶。 媽媽亦應確認寶寶的小嘴完全覆蓋整個乳頭,以減少吸入空氣;而寶寶的頸部較脆弱,切勿只抬高頭部,導致嗆奶。
嬰兒嘔奶: 寶寶溢吐奶原因及照護方式
要提醒的是,親餵母奶還是最佳選擇,可以避免Over Feeding的情形發生,因餵母乳的產生會依供需原理而有所調控,這就是人體的奧秘。 新手父母與寶寶的接觸尤其重要,建議可以輕柔撫摸寶寶身體,同時播放柔和的音樂,適時與寶寶對望和說話,都能有助增強親子關係。 謹記初生嬰兒骨骼比較柔軟,抱寶寶時必須用手扶好頭部及支撐頸部,切勿猛力搖晃寶寶。 媽媽不應待寶寶過餓時才餵奶,以免令他飲得太急,或因哭鬧過程中吸入太多空氣。
嬰兒嘔奶: 嬰兒吐奶需要看醫生嗎?
一般寶寶每日飲奶6至8次,每餐需要飲60至90ml(約2至3安士)的奶,建議媽媽可記下進食時間和分量,並作出調節,以制定適合寶寶的用餐計劃。 抱直BB 嬰兒嘔奶2025 不要讓寶寶平躺著喝奶,要把BB抱起來,讓寶寶身體呈45 度左右,而且餵奶的時候要盡量安靜、平靜,不要讓寶寶一邊哭鬧一邊吃奶,容易發生嗆奶。 如果你和寶寶都累了,但又怕他會吐奶,你可以把他抱直,不要立即把他放平,以減低奶從胃倒流的機會。 嬰兒嘔吐最緊急的病症就是腸套疊,必須立即送醫緊急處理,常好發於十二個月以下的嬰兒。
嬰兒嘔奶: 初生BB噴泉式嘔奶確診胃破裂出生15天離世 媽媽崩潰:我只抱過他一次
在經過治療,嘔吐停止,孩子也安靜時再開始給點水分。 偶爾的嘔吐可能說明寶寶的呼吸系統、尿路或者耳部發生了感染。 在極少數情況下,嘔吐甚至預示著肺炎、腦膜炎或瑞氏綜合症。 首先,家長應將寶寶稍為向前傾,或者打側,並停止餵食,儘量讓他們把奶吐出來,關鍵在於保持氣道暢通。 嬰兒嘔奶2025 在餵奶中途和之後,媽媽都要幫寶寶「掃風」,輕拍寶寶的後背,直至嗝出氣來,這可幫助嬰兒細小的胃部排出空氣。
嬰兒嘔奶: 健康小工具
只係胃內氣壓高於胸喉,吐奶出來,個原理同掃風相似。 喝完ㄋㄟㄋㄟ後,幫寶寶確實拍打嗝,再抱10~15分鐘,等剛剛喝下肚的奶已往下流到十二指腸、小腸,再把寶寶平放。
嬰兒嘔奶: 4 月 寶寶嘔吐七原因 如何應對症狀
有可能是傳染性疾病,所以在嘔吐並有腹瀉、發燒時,要帶上嘔吐物和大便去醫院檢查,以便及早發現病情及早治療。 長遠而言,要避免嘔奶,可以考慮少食多餐或餵人奶、減少餵奶「入風」及解決敏感的情況。 家長亦應避免寶寶吸入二手煙,因為二手煙會刺激嬰兒的氣管,令他們較易嘔奶。
嬰兒嘔奶: 留意奶嘴孔免入風
我們用的防翻枕也是三角枕,可以在睡眠時提升小B頭部,幫助緩解呼吸、防止吐奶受嗆。 嬰兒嘔奶2025 寶寶吐奶時,吐出的奶會有機會流入氣管,如果寶寶有持續咳或呼吸急促, 甚至皮膚和嘴唇變藍,都應該立即帶他到急症室。 此外,如果嘔吐物帶有鮮血、咖啡渣狀或綠色膽汁,或合併其他症狀,例如持續腹脹、異常哭鬧、發燒、精神活力不佳、食慾下降、脫水或糞便有血絲黏液,務必立即就診,接受評估和適當治療。 在多次嘔吐或噁心的時候,為了讓胃休息一下,可不給水分和食物。
面對經常嘔奶的嬰兒,醫生一般會檢查他們的身高、體重和頭圍,監察體重變化,檢查是否有肚脹或腸塞等情況,如果懷疑是結構性問題,就需進一步安排電腦掃描。 一般而言,如寶寶因結構性問題而嘔奶,他們的徵狀除了會不停嘔奶,小便量亦會較少,家長可多加留意。 至於因病理原因致嘔奶,胃酸倒流是原因之一;陳解釋,嬰兒及幼童因胃與食道之間的接駁位未能完全關閉,故此胃部的食物會出現倒流情況。 此外,嬰兒對牛奶敏感,也會出現嘔奶,並有面上濕疹嚴重等徵狀,家長可考慮轉餵食豆奶。 嘔吐,往往是疾病初期暫時的病徵
嬰兒嘔奶: 餵食過量(Over Feeding):
因為早產兒,器官發育未全,胃部容量很小,故我們常見早產兒在保溫箱中,經常在喝奶後,就讓寶寶趴睡的情形。 床頭的位置也比較高,目的就是避免胃部奶水逆流而出。 足月的寶寶我們還是建議在餵食後除了排氣以外,就是暫時先抬高床頭及右側臥。 初生嬰兒會有嘔奶的問題,是因為嬰兒的胃與食道之間的賁門(胃部入口)未發育成熟,故未能像成人一樣收縮自如,防止食物倒流,導致喝下而未曾消化的奶汁容易沖過賁門,嘔吐出來。 嬰兒嘔奶 隨着寶寶長大,大約到半歲的時候,賁門發育完成,嘔奶的情況便得以逐漸改善。
嬰兒嘔奶: 新手父母掃風要謹慎有耐心
寶寶嘔奶後,身體會比較疲憊,可待其休息一會,大約30分鐘後試着給寶寶喝一點白開水;若寶寶之前嘔奶量多,可試着將大約平日飲用的一半分量作為補充。 嬰兒嘔奶 值得一提的是,家長亦需留意寶寶於嘔奶後的精神及身體狀態。 嬰兒嘔奶 若嘔吐已得到緩解,寶寶仍然出現精神不振、情緒不安、哭鬧咳嗽、發燒、肚子脹等現象,則可能是生病了,便應諮詢醫生。 嬰兒嘔奶2025 有些父母有錯誤的觀念,尤其碰到比較會吵的寶寶和心軟的媽媽,在寶寶嘔吐後,會擔心寶寶口渴水份不夠,就立即餵食大量白開水,或是怕寶寶肚子餓、熱量不足而馬上餵予牛奶,結果反而越吐越厲害,使得嘔吐的病程拖長,嚴重時甚至導致脫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