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影響孩子的內在連結、情緒感知、與自己及世界的情感關係是否和諧(2-4-6脈輪); 父親影響孩子的是外在展現、自信價值、與成功成就的力量是否得以被實現( 脈輪)。 榮格(Carl Jung)在《兒童原型心理學》中提出「兒童原型」一詞。 而第一位正式使用「內在小孩(Inner Child)」的是米西迪(Missildine)於《Your Inner Child of the Past》一書中提及,整本書在討論內在小孩的概念及治療方法。 內在小孩2025 透過內在小孩的認識和擁抱,我們都能更有力量的站在世界中,盡情探索和創造,有更多的行動和創意,陪伴自己完整的活出自我。
一如媽媽擁有自己的色彩般,孩子也有自己專屬的顏色,媽媽和孩子能相互暈染,卻無法完全改變對方的顏色。 當顏色太深時,嘗試漂淡一些;顏色太淡時,努力染深一點,督促自己成長。 內在小孩 該傳遞給孩子的,是這份成長的決心,而非媽媽的創傷。 「哐!」我頓時感到一記重擊,陷入茫然⋯⋯淚水奪眶而出。
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是固有本色
開始時先合上眼睛,做一些放鬆練習,讓身心放鬆,然後想像一個小時候的你,再想像一個小孩會感到安全舒服的地方,就把小孩放在那裏。 花些時間看看這畫面,然後用你「不常用手」把這畫面連同小孩繪畫在白紙上。 接着用另一張白紙,左右手各執一支筆,與「內在小孩」進行首次對話。
- 即使身旁的人對你再好,心裡仍感覺惶惶不安,會想辦法去討好他們,甚至不太能表達自身的感受。
- 我其實不太擅長跟別人聊內心感受,跟人相處時習慣保持距離。
- 在我的記憶裡,媽媽是個溫暖又溫柔的人,印象中我不曾被媽媽責備,也沒有受到差別對待,何況身為家庭主婦的媽媽,總是陪在我們身邊。
- 然而,遊戲治療的歷程也抒解孩子的情緒,並且在繪畫過程增加了內在的勇氣。
- 你可以聆聽他想說什麼、感謝他平安長大,透過對話、心態轉變、牌卡互動等來跟自己的內在小孩互動吧。
- 我們的內心都有一個埋藏真實感受的部分,這個部分和我們日常生活的表現有所不同,是我們對事物真實的反應。
- 看似與人相處融洽,卻經常覺得自己是離群的,獨自一人也的確讓我更自在。
透過這些分享能讓台灣的角色IP從業者大致了解韓國市場喜歡什麼。 內在小孩 記得好幾年前在路邊買東西時,我看見上述的景象,這個畫面與對話並沒有持續太久,也許只是一分半鐘的對話,我不清楚這孩子跟大人之後的狀況,但在我的工作經驗裡,我知道這一分半鐘將會定格在孩子心裡很久很久。 我們或許都像巧巧一樣,藉著變得乖巧來取悅父母、獲得他們的認同,因為這是最立竿見影的方法。
內在小孩: 內容—
都沒有一個父母能夠給出孩子「零傷痛」的成長過程,因為父母不可能每一時每一刻都能滿足孩子情感上與生理上的需求。 生活總有許多不順遂,考驗我們的心智與情緒,當我們對自己不理解,忽略內心小孩,任由他們用負面信條吞噬心靈,受傷的還是自己。 永恆小孩是由於家庭過度保護、父母過度溺愛,又或是小時候沒有被父母照顧到,被迫長大,但內心仍渴望被照顧,導致不想負責任、抗拒長大的孩子。 這些原因,會造成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甚至會覺得自己是多餘的累贅,因為長期缺乏肯定,導致面對想要的事時,會覺得自己就算努力也還是做不到。 貧窮小孩通常會誕生於傳統軍人家庭;或家境比較不良,因此父母以賺錢家計為優先,所以難以顧及孩子的成長,更謊論知道如何表達愛;另外也可能是父母本身也是小時候缺乏愛的家庭,在這樣家庭中,父母自然不知道如何表達愛和給予關愛。
然而,他們其實沒有能力在無限的選項中,找出自己真正要的東西,所以才會產生了大人拿一百樣東西給小孩,小孩仍然不滿意的狀況。 其實就根源在我們內在一次次的對話裡,在我們心裡感覺很糟糕的時候,感覺到在關係中的恐懼不安,感覺「被丟下」的陰影,或者各種其他形式,例如:被比較的失能感、被嫌棄的羞愧感、被拋棄的失落感……等等,都是讓人感覺不舒服,並且極力避免發生的。 倘若我們一直在等父母改變,那麼有可能,這條綁在你腿上的鐵鏈,永遠沒有機會取下。 巧巧的媽媽其實算是比較極端的例子,成長過程的傷害讓她遍體鱗傷,所以後來我建議媽媽進行個別諮商,釐清她的內在需求,先照顧好破碎的自己,也鼓勵她與巧巧重新開啟對話。
內在小孩: 恐懼心理學與「內在小孩」心靈療癒課程
除此之外,韓國更在乎法務面授權的考量,比如角色IP命名是否適合在韓國做正式登錄(文化以及語言上),如果不方便的話,後續推廣上會相當麻煩和困難。 透過這幾個角度,最後選了六個認為比較可能在韓國成功的台灣IP在韓國推廣。 內在小孩2025 有以女力代表且一針見血的時尚女「MEi MEi」(美美)、亞洲食物共感的「饅頭家族」、以狗與狗主人互動為主的「Bonbon法鬥哥」、把狗狗擬人化的「汪來汪趣」、結合宇宙探索與療癒風格的「小油畫」跟以哲學跟心靈思辨的「幾米-月亮忘記了」。
兩者並不是二元劃分,陽光快樂的前者,加上有悲傷黑暗的後者,綜合構成「內在小孩」,與我們的潛意識密不可分。 這些特質這是因為對他們來說,解釋是毫無意義的,逃離和躲起來才能保護自己不被傷害,如果說了卻不被相信,那自己反而會更受傷。 有一位我很喜歡的學生L,她總覺得自己和快樂無緣,心好像被窂窂上鎖,很用力很用力也打不開。 她就像一個穿著盔甲的戰士,外表強強的、説話很急很快而且字字硃磯,看得出自我保護意識很強!
內在小孩: 工作到極度厭世 3句話找回力量
例如說,小孩在賣場鬧情緒,一樣是因為沒有能力在多樣選項中找出自己要的,或是沒有能力克制自己什麼都不買。 韓國KOCLA會長趙泰奉是法務背景出身,最早曾擔任國外精品如YSL、Disney進軍南韓時的協力工作,對於IP與品牌在進入新市場時的法律風險和推廣摩擦力,有第一線的經驗積累。 胡創文化的胡安之則是觀察歐美角色IP圖文授權圈近二十年,在2020年轉型成代理商,第一個買下授權的IP就是不二馬大叔「我不是胖虎」,在虎年做了非常多精彩的多元拓展,她也來分享目前亞洲IP在打進歐美市場的困難。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內在小孩: 恐懼心理學與「內在小孩」心靈療癒課程(第10屆)
慢慢地,他也會告訴你他的需要,讓你有機會回應,並且與他分享你的喜樂哀懼,共同走向充滿希望與愛的未來。 身為一個大人,日復一日工作中且顧眼下地活著,忖度服從各界對我們的期待,卻總是感到不安,畏懼想逃避、埋怨憤恨,面對意外無法控制情緒,更多的是想討好他人,這一切其實源自於我們總是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內在小孩 因此當內在小孩需要我們,我們可以去當那個我們一直以來渴望的理想大人,那個會包容、理解與溫暖的大人。
內在小孩: 感到無助與被丟下的時刻,讓你的「內在大人」安撫受挫的「內在小孩」
經過短短的正念冥想練習後,在聲音導航中,她找回內心久久被遺忘5歲的小女孩。 富井老師體驗到與自己的本質相遇是相當重要的,2010年起,他藉由旅行到日本與世界各地的機會,開始製作雷光精素 (Ray 內在小孩2025 Essence),這些光的精素有三個主題~唯我、輪花、創世,是要協助我們遇到真正的自己。 你也是屬於內外在都很有吸引力的人,不過你外在會再稍微強一點,因為你是那種越看越可愛、漂亮的類型,內在又很善良純潔,臉上總是帶著微笑,心理狀態很優秀,是很多人想要追求的對象。 此次韓台日三方分享,可以看到IP出海的美麗與哀愁,透過第一線不管是網路或面對面的消費者互動、讓消費者有感,是IP推廣的第一步;而IP出海的整體推廣策略,在進入每個不同國家時,有當地的夥伴協助找到市場切入點可以帶來有力的幫助,也許也是出海的路徑之一。
內在小孩: 孩子變膽小,都是爸媽「1行為」害的!專家:這樣做提升孩子內在勇氣
所謂『我推』文化指的是消費者會主動去推廣自己喜歡的商品,有意識地認為買東西就是為了要支持創作。 這也是日本很特別的文化,消費者和粉絲會把自己當作IP商品的推手,像是漫畫如果可以賣到幾萬本,就會被翻拍成動畫,拍成動畫之後又會有更多、數以萬計的觀眾加進來,喜歡該作品的人也會有更多機會及管道來接觸到自己喜愛的作品角色IP。 東山靖提到認為現在的消費環境跟以前「衝動購物」大不同。 內在小孩2025 如同電商崛起,現在消費者的行為是更目的導向,他會查好之後再下手。 胡安之分享了在台灣翻成胖吉貓的美國Pusheen案例,Pusheen是紅到變成FB官方貼圖,雖然創作者是美國人,但卻帶有日系風格,近期在抖音爆紅。
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快樂牌卡:愛自己從內在開始
愛回自己,從認識自己的內在開始,帶著接納和理解重新回看自己活過的生命,聚焦在自己缺乏經驗和感受的正向情感上。 當一個人內在是分裂的、破碎的、衝突的、膠著的,會無意識的在混亂和內耗狀態,而造成過大的身心成本付出,導致我們就算做了好多事、達成了很多目標、應付很多生活責任,卻仍鬱鬱寡歡。 一個成人要能從內在自產能量,並妥善運用、好好維護,建立益己利人的情感能力,藉此建立良善正向的關係、生活品質、自我實現,這些能力和能量的發揮,很大的一部分關鍵,在於每個人與自己的關係,和內在環境是否有機、有愛、有和好合一。 在這樣的負面循環中,我們會不停流失生命能量,包括身體的健康和心智的健康,那麼無疑的,人生對我們而言,皆是艱難、困苦和各種的乏味無趣,生命的活力與熱情也將消耗殆盡。 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由我們經歷過所有無論好壞的記憶和情感構成。
內在小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孩子會在潛意識中將現實的媽媽轉化為一個自創的新媽媽,卻不明其由。 因為媽媽曾在我小時候的某個關鍵時刻缺席,因而烙印在我的內心嗎? 不清楚原由為何,但潛意識中年幼的我就是自己一個人,是個慣於獨處的孩子。 然而,冷靜過後,朋友卻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內疚,不明白為何自己明明很愛孩子,卻總不能容忍他的小脾氣,而且孩子當下的行為雖然好像立即有改善,但不久又故態復萌,像個惡性循環。
內在小孩: 什麼是內在小孩?我們為什麼會有內在小孩?
曾任牛頓雜誌叢書主編、日本文摘主編、民生報日文編譯,現為專職譯者。 譯作有《零極限之富在工作》《不生病的生活》系列、《曼哈頓名醫的萬能健康法》等三十餘冊。 內在小孩2025 KR(Kamaile Rafaelovich, MBA, MAT)女士 住在夏威夷鑽石山山麓,是「荷歐波諾波諾回歸自性法」創始者莫兒娜.
對某些人來說,和自己的內在小孩接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很小的時候,這個小孩便已經歷了許多創痛,他變得退縮膽怯,渾身是傷。 他藏在你的深處,也陷螫瑽A可以給他撫慰,卻因為太過害怕會牽動傷口而假裝不需要你的注意。 他不想長大,只想當個無助可憐的小朋友,與已是成人的你常常發生衝突。
小孩只要一進賣場,就會突然很堅持要買某些東西,不讓他買,就會大哭大鬧。 媽媽好好講都沒有用,明明事前也跟孩子說好了,但是進了賣場還是繼續鬧。 你說,小時候的某個時期起,你變得很安靜,不太表達自己,也不喜歡在團體中被看見。 你說,每一次你被發現的事好像都不是好事,這讓你感覺很痛苦,更深信自己需要封住自己的聲音,壓抑自身的感受。
其實我們都很渴望被理解,而更多的時候是我們自己也很不理解自己,每次內在小孩出現情緒和感受就是不斷地責備,不斷削弱自己的信心與價值,也傷害了自己。 內在小孩2025 「被丟下」的傷心與恐懼,對孩子而言是巨大且難以排解的,那麼該如何排解這樣的情緒呢? 我們可以去當那個我們一直以來渴望的理想大人,讓我們心裡的「內在大人」來安撫被丟下的「內在小孩」。
一位10歲的小朋友,只是好奇想看看外國進口,一圈又一圈彩色波板糖的真實模樣,卻被親戚當場唱止,並回應一句「你唔好諗住偷走佢呀?」如果是你的話,你會有什麼感覺呢? 相信那種委屈、那種傷痛、那種不被大人明白的感受應該一擁而上,傷痛沒有被處理的話,漸漸形成傷痕,成為我們成長的烙印。 而第一位正式使用「內在小孩」的則是精神學家米西迪(Missildine),在 1963 年於《Your Inner Child of the Past》一書所提及 ——「內在小孩」由我們經歷過所有無論好壞的記憶和情感構成。 當我們是孩童時,我們無能力而需要依靠照顧者,並會學習他們的言行而形成「內在小孩」。 常有父母抱怨家中小孩盧小小,每天照3餐發火,或是情緒暴躁的莫名其妙,就像火山爆發。
內在小孩: Books related to 內在小孩
我其實不太擅長跟別人聊內心感受,跟人相處時習慣保持距離。 看似與人相處融洽,卻經常覺得自己是離群的,獨自一人也的確讓我更自在。 內在小孩2025 我擔任精神科醫師將近30年,精神科醫師不只要看別人的問題,也要省視自己的問題。 這30年的歲月中,為了解開自身的心理問題我持續在進修,直到現在仍然如此。
內在小孩: 當你情緒化時,有可能是你的 內在小孩 在作祟
親愛的,看見越來越多人在內在小孩連結的過程裡,感受到平靜與力量,很高興這個方法讓你們可以過更好的生活。 在我的實務工作中,有人可以很快地連結並感受內在小孩的狀態,並且也有能力去擁抱他,而有些人則是可以感受到他,卻沒有辦法接近他,也有些人很難去感受到內在小孩。 事實上,在情感或人際關際感到不安,可能都是「內在陰鬱小孩」在默默操弄著我們,如果我們願意在日常中多花些時間,照顧內在孩子的健康並且與他們維持連結,往往能讓我們更加充滿活力、得到更多靈感與啟發。 通常會誕生於:很少見到父母的隔代教養家庭、父母都重於工作而疏於陪伴的家庭。 這些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為原始被陪伴的需求沒有被滿足,而造成孤單感,導致特別容易向外尋求滿足。 而透過了解我們心裡的內在小孩,我們能更認識自己,了解情緒的緣由以及過去對現在的影響,進一步,當我們若能療癒內在小孩,便能解除童年制約的影響,讓人生更加美好。
父母是我們生命中第一道關係、第一個男人、第一個女人,我們成年後的所有關係,都是延伸自與父母的關係模式,當中最能勾起我們與父母之間複製性的就必屬【愛情/親密關係/伴侶關係】 。 能夠開懷大笑、無憂無慮地盡情表達自我、盡情舞動我們的身體、自由自在地在一個遊樂場玩耍,在一個奇幻的舞台上恣意跳舞,純真的笑靨、身邊充滿愛我們的人,一幅美好畫面是如此的幸福。 不要忽視童年的一切,我們心中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正視他的傷口、害怕的眼神,抱抱他,接納真實的自己。 若是對方要永恆小孩獨立負責,便會覺得自己受到背叛,對方變得不在乎自己了,用生氣或鬧情緒的方式,來讓對方妥協,繼續包容自己。 創傷小孩是由創傷事件造成的情緒陰影,通常具有敏感、憂鬱的人格特質。
荷歐波諾波諾認為,所謂的「問題」,不過是「內在小孩」重播出來的記憶而已。 只要你為問題負百分之百的責任,與自己的內在小孩建立起親密的關係,他必定能給你意想不到的幫助,讓你的人生更加圓滿,進而遇見「真正的自己」。 繼《零極限》《零極限之富在工作》之後,修‧藍博士與KR女士在本書中以對話的方式,探討內在小孩的重要性:告訴我們如何傾聽自己的內在小孩、如何愛自己的內在小孩、如何取得內在小孩的信任一起清理,以達最佳的靈感境界。 每個人內心都活着一個「內在小孩」(Inner Child),「內在小孩」這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學家卡爾.
如肢體暴力、目睹爭吵、言語嘲諷,都是常見的創傷事件。 她在30之年才正式頓悟人生,全因跟隨一行禪師的正念足跡,成為撫平人心的現代心靈療癒老師。 2019年11月時邀請雷光精素製作者來台教學,報導文收集點此。 2020~2021年也多次邀請製作者分享線上工作坊,並剪輯成短片與各位分享,歡迎台灣花友們繼續一起學習與了解。
所有由大人口中的説話成為了我內在小孩深深淺淺、新新舊舊的傷痕,影響著我的成長。 6、鏡板 將作用中的雷光環境精素瓶放在鏡面上,可以加強精素效果 7、使用獻供台 為放置精素特別設置一個區域,可以更加提升意識。
我們內心深處某塊沒被覺知的地方,都在向外延伸對父母愛的渴求,當成年人的心底(潛意識)存有孩童對父母般的被愛需求,必然投射到所有的親密關係中,欲求伴侶成為我們內在孩童【愛的供應者】。 然而,雖然很多人對「內在小孩」一詞不陌生,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該如何讓他「長大」。 所謂「內在小孩」是我們在孩童時期沒有被父母滿足的那個自己, 每位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卻沒有一個父母能給出孩子「零傷痛」的陪伴。 曾看到一張疫情新聞照片,是一對小姊弟在被圍封大廈的單位內的第一天,他倆站在窗邊向着記者揮手及微笑,我在想,當圍封到第五天時,不知他們的笑容仍在嗎? 看着這張照片及新聞報道,我發現當成人長期無視「內在小孩」時,他們的內心就會好像這些「被圍封」久了的人般,感到孤單、空虛、不開心、不安、筋疲力盡和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