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德‧卡洛 Ryder 子彈思考整理術2025 Carroll 瑞德是數位產品設計工程師,也是子彈筆記發明者。 他曾與愛迪達、美國運通、思科、IBM、梅西百貨、HP等知名企業合作。
- 用筆書寫像是跟自己對話,把想法攤在眼前一一檢視,更能啟動大腦不同區域,激發創意。
- 等到一個月結束再來review究竟這個月完成了幾天。
- 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快公司(Fast Company)、彭博(Bloomberg)、Lifehacker部落格、Mashable網站都曾採訪過他。
- 我們總是希望能記住生活中的每件事,不管事情大或小,最好能一字不漏地寫下來,這樣當我們想回憶時,就能馬上想起所有的事情,可是我們真的有需要把每件事的細節都想起來嗎?
這本書大概可以分成兩部分,前半部主要在說明如何運用子彈筆記法,後半部則是說明為什麼要使用子彈筆記以及如何更好地運用。 我也曾試圖通過google calendar、便條貼、桌曆等方式記錄,設法減輕大腦的負擔。 不過由於記錄資訊的位置過於分散,加上自己無法堅持,使得成效往往是曇花一現。 可想而知,誤將不同行程安排在同天;朋友生日或是一些重要日子,會在一兩天前才想起(或是直接忘記);記錯會議時間或活動日期,這一類問題反覆地在我的生活上演,而我仍記不住教訓。
子彈思考整理術: 任務頁
因為內容不需要太長,所以每天可以只花10-15分鐘完成,也比較容易堅持下去。 這邊書中也有提到如果你是喜歡寫長篇日記的人,也可以另外開一個「群組」來記錄。 子彈思考整理術 比如,當你在處理日誌中的工作時,使用列點就很適合紀錄臨時出現的任務。 它通常會發生在一個月即將結束之際,當我們準備邁入下個月時,回過頭檢視自己這個月尚未完成哪些任務。 我會想像有另一個較為負面的小翔,他是我很好的朋友,只是他很常怪罪自己,不管今天是不是他的錯,他都會覺得自己有問題,小到朋友的無心玩笑,大到感情中的相處問題,他一個也不放過的鞭策自己。
- 任務頁我會放上希望自己本月達成的任務(這裡的定義與書中介紹地不太一樣),比如:完成多少篇文章撰寫等。
- 使用列點式句法,不僅節省時間,更重要的是為了將資訊轉化成簡短句,讓我們練習只摘要最重要的部分。
- 在筆記本中,透過子彈筆記系統,我們可以輕鬆達到以上五點。
- 無論是待辦清單、日常記錄、專案管理、未來計畫,都可以整合收納在同一本筆記,再也不會找不到需要的資訊與靈感。
- 她在書中分享了許多個人職涯發展的故事與領悟,而讀者從這些故事中能夠獲得啟發,幫助自己像作者一樣突破職涯瓶頸期。
看完這本書後,終於體會到何謂「美人在骨不在皮」,若將子彈筆記是作美人,那麼《子彈思考整理術》就是撐起這美人的「骨」,沒有那麼完整的規劃與背後的思想,所謂子彈筆記也不就是另一種手帳使用方法介紹而已,就是有了作者親自解說的書籍後,讓子彈筆記的魅力完全的展現出來。 子彈思考整理術 子彈思考整理術 於是我又將書籍重新找出來,重新再看一次,認真的在思考書中的說明,因為不同情境下看,第二次翻閱閱讀更能感受到子彈筆記的魅力,有點小小後悔當年沒有從空白筆記本開始,不受限才能發揮子彈筆記的威力。 作者提醒,當我們的時間和精力被切割得越細,就越難專注,工作也就越難有進展。 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常常覺得自己忙翻了卻沒有完成太多事情的原因。
子彈思考整理術: 任務(Tasks)
用這種簡單的方式,在自問自答中我們的腦袋會不斷思考並尋找解決方式,並且讓你對該反省的事情印象更深刻,下次再遇到相似的情況時就能用較好的方式處理。 因為你在反省的過程已經學習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像已經打了疫苗的身體,在遭遇相同的病毒時已有相應的抗體面對入侵者。 子彈思考整理術2025 這樣一來我們的大腦就不會重複地去思考那些他覺得應該要記住的事情,因為那些事情已經被記錄下來了,可以放心地遺忘它們。
你可以參考作者介紹的一些符號,或是你自定義的,將這些符號放在每條事項前面。 以M作者為例,我針對「部落格主題發想」開了一個群組,裡面專門記錄所有我想寫的內容主題,這個群組的目的是幫我記錄每一個靈光乍現時刻。 這個紀錄表不外乎是強迫自己誠實面對希望達成的目標,並將目標拆解到每一天。 子彈思考整理術2025 此外,當你在每月月初撰寫月誌時,也可以將該月未來誌的內容「轉移」至月誌當中。 它會用於記錄安排在未來月份的行程,假設現在是4月,有個朋友約了你5/2一起聚餐,或是你事前得知6/18有員工大會,這時你便可以把這項內容記錄到5、6月的未來誌中。 子彈思考整理術2025 索引頁近似於「目次」的概念,通常會放在筆記最前面。
子彈思考整理術: 子彈筆記特性與架構
本書告訴你how to take smart notes. 聰明的筆記不是堆積資料,而是幫你產生獨到的洞見 使閱讀、學習、思考更有樂… 除了上面提到的未來誌、月誌、日誌這些被稱為群組的系統之外,你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為自己另開一頁製作客製化群組。 個人覺得Kelly畫出來的格式都很好看實用,不會有過多為了美觀的裝飾(上網搜尋就知道,一堆大神做出來的子彈筆記都像藝術品),所以對於初學者來說會比較沒壓力。
再來進入到後半部(第三篇開始),作者開始闡述實作,以及如何與生活結合的部分。 舉例來說,作者在「反思」(p.161) 這個章節,提到子彈筆記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在哪些事物上,藉由分析紀錄內容,進一步看到自己正在從事哪些有意義的事情(如何與生活結合)。 同時,他也結合前面提到的「轉移」概念,藉由子彈筆記轉移的功能,能達到重新檢視成效的目地(實作)。 設定好之後,一旦當天有任何事發生,就可以運用快速紀錄的方法,紀錄你的任務、事件和註記。 你只需要一張白紙、一本空白筆記本以及希望寫下的內容即可。
子彈思考整理術: 思考整理術經典《子彈思考整理術》電子書+最新版德國燈塔子彈筆記本Blue22+子彈筆記創始人瑞德.卡洛分享會邀請
在《原子習慣》裡有提到一個概念可以連結到做筆記,做筆記就像是為未來的自己準備環境,當未來的自己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很快的找到需要的資訊。 所以,筆記就像是一種環境提示,提示過去的記憶與內容。 我們的大腦每天大概有 5 到 子彈思考整理術 8 萬個想法,每天要做好多的決策,如果每一個決策都要使用到我們的大腦,那麼,我們的大腦會過載,如果我們可以減少決策的數量,才能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
子彈思考整理術: 什麼是子彈筆記?
謝謝你看完這篇文章,如果你喜歡我的創作,也想支持我持續提供免費且有價值的內容,可以贊助我,你也會定期收到會員專屬的內容。 「這不是台灣 2018 年很紅的《子彈思考整理術》嗎?」我左手拳頭托著臉頰,眼睛隨意上下瀏覽著網頁。 我自己在進行每月移轉時,會順便瀏覽上個月的日誌,查看是否有漏完成的地方,若是有則會一併轉移至下個月。 我相信所有的關係(即便是家人)都需要花時間去經營、陪伴彼此,因此,希望能藉由調整自己的時間安排,空出更多時間陪伴家人。
子彈思考整理術: 子彈筆記的規劃大綱
例如,如給你將任務授權給其他人負責執行,你就可以在任務劣點前面增加右斜線符號「 / 子彈思考整理術 」作為標記。 雖然說全年回顧的結果大目標都在軌道上,但若探究達成原因就會發現是靠額外的時間換取來的(拜疫情期間無法出門所賜😅),而非透過妥善的規劃或是高效生產力。 再簡單的行動都值得拿來紀錄,練習在生活中找到能肯定自己的地方能強化我們的身分認同,讓自己更有進步的動力,以及更好的心情。 仔細觀察許多成功人士,不難發現共通點之一就是懂得聚焦。 祖克柏(Mark Zukerberg)總穿灰色T恤,而賈伯斯(Steve Jobs)廣為人知的形象則是黑色高領上衣。 他們都意識到,思考各項選擇是極為費神的事,若能減少生活的決策,才有辦法掌握更好的人生。
子彈思考整理術: 子彈思考整理術 心得:
忙著解決問題的同時,我們也需要作出多項決策,若沒有把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便容易產生決策疲勞(Decision Fatigue)。 就在我維持半年以上的紀錄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我發現透過紀錄、回顧,然後再計畫的過程,不僅生產力大幅提升,也讓生活變得更有意義,對人生目標也更加清晰。 我的日誌可以簡單分為三塊:1) 工作、2) 生活、3) 日記。 工作不外乎是紀錄當天要完成、或是臨時出現的工作需求。 生活則是包含一些雜事(比如買隔天早餐的麵包、跟某同事週四下班有約),讓自己不漏掉代辦事項上的事情。
子彈思考整理術: 【精準學習】 立馬記住「精準學習」的3大重點, 開始掌握臨界知識的眉眉角角,認真過好我們的這一生
像我自己是加了2020新年目標,和我每日的習慣追蹤紀錄。 「轉移」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們常常會在一開始記錄待辦事項時,寫得滿滿滿,但事後沒做完時就是直接往後紀錄。 為了避免垃圾廣告留言過多,開始測試「留言管理」機制,讓我可以更容易回應讀者留言,並更簡單過濾掉廣告,但只要不是廣告留言都會通過審核。 卡洛分享會邀請 【套組讀者專屬,全球僅此一場】11/2 (三) 子彈筆記創始人瑞德. 卡洛 90 分鐘線上對談講座,親自解答您在筆記過程遇到的種種疑惑。
子彈思考整理術: 文章目錄
好像沒那個必要,就像我們不會希望去參加課程講座,也順便記住身邊同事的穿著吧? 子彈思考整理術2025 有了計畫後,我們可以使用清單與紀錄表來管理專案群組。 清單是子彈筆記中最常用到的方式之一,主要是因為透過條列,能讓我們快速掌握訊息與聚焦重點,進而安排事情的先後順序;而紀錄表不同與清單,他的重點是管理與監控計畫進度,以便能及時修正計畫。 這些的搭配使用,讓我們的計畫有個完整的脈絡,當我們越清楚前因後果,越能確保專案群組不管是持續還是爛尾,都可以抓出當中影響成敗的元素。
子彈思考整理術: 【刻意練習】 快速熟悉「刻意練習」的3大重點,開始打造自己的專家人生
直到某天,我看到作者瓦基撰寫的這篇文章,才開始對子彈筆記感到好奇。 於是我到附近圖書館借了這本書,花了幾週的時間閱讀,並實作了幾個月。 相信許多讀者對於「子彈思考整理術」這本書並不陌生。 即使你沒有實際翻閱過,不過在逛書店、滑Youtube或是瀏覽臉書時,也許多少都看過類似與「子彈筆記」相關的標題或內容。 但我們少了一個「檢視」的動作,看看這些未完成的項目,是否還是必須完成?
子彈思考整理術: 什麼是子彈筆記?(Sparksine好書推薦:子彈思考整理術)
「你可以多留意 Ryder Carroll 的哲學,對我們這種喜歡用數位工具的人很有啟發。」啟樺告訴我。
透過子彈筆記,我們可以快速記錄,寫下任何想法、任務、行程、靈感,再將它們排定日期、轉換成專案、發展成計畫等等,子彈筆記,就是你的個人秘書。 在閱讀《子彈思考整理術》這本書之前,我是透過許多網路上的教學和自己到處蒐集資料,最後整理成自己的一套子彈筆記法。 在閱讀了這本書時,它幫我解決了許多在記錄時的問題、也讓我看到了子彈筆記更多的可能性。 我會在日曆頁將本月重要的事情寫到對應的日期旁,且盡量只放1-2件。 另外,我也搭配了書中提到的紀錄表(p.317),列下希望自己當月養成的習慣,分別是:運動(E)、閱讀(R)、喝2000cc水(W)。 等到一個月結束再來review究竟這個月完成了幾天。
子彈思考整理術: 使用樂天點數
★日本亞馬遜讀者4.5顆星好評! 子彈思考整理術 子彈思考整理術 ★粉絲破40萬,youtube點擊破400萬,日本最受推崇的精神科名醫告訴你——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 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子彈思考整理術2025 任務頁我會放上希望自己本月達成的任務(這裡的定義與書中介紹地不太一樣),比如:完成多少篇文章撰寫等。 子彈思考整理術 事件列點的目的不在於顯示一段經歷的複雜度,而是以簡短、客觀的資料列點方式,精準擷取以及摘要紀錄最複雜的情況。 跨年連假期間,著手整理了 2022 年目標,預期今年想報名的課程、離島小旅行將佔據不少假日,也就是說能專心產出的時間被迫得要壓縮了。 我的 2021 年是個跟著感覺走的一年,不事先安排當週預定計畫,單純看當下的心情決定要做什麼事、翻開哪本書。
子彈思考整理術: ⃣ 設定目標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建立一套管理系統,除了將待辦事項拆解外,更包含目標管理、定期回饋及自我優化。 使用方法非常簡單,只要在筆記本上就能執行,而其中的精髓與使用方式,就是後來蔚為流行的「子彈筆記」。 回到本書給小翔的啟發,小翔蠻喜歡「放射」章節的內容,裡面提到一個很棒的概念,那就是「善待自己」,雖然這個聽起來跟子彈筆記沒啥關聯,但與寫子彈筆記的目的是有關係的。
子彈思考整理術: 子彈思考整理術的书评 · · · · · ·
最後希望伴伴們不僅能學會使用子彈筆記,來幫助自己記住重要的事情,還能從中覺察自己是如何與自己相處的,並且找出善待自己的方式與自己相處。 新版子彈筆記本除了經典的質感精裝、圓點內頁,更從使用者需求出發,新添多項新內容。 每年推出年度限定色,讓子彈筆記能隨時間變換模樣,陪你走過每個當下。 最新Blue22限定版也在8月8日全球子彈筆記日盛大公布。 任務頁:每個月結束時,可以將所有你希望在下個月完成的任務寫在這一頁。 列出自己的想法以後,再回頭檢視上個月的紀錄,看看有哪些任務還未完成。
子彈思考整理術: 作者简介
雖然市面上有不少講述子彈筆記概念的影片、教學文章,畢竟一百人眼中有一百種哈姆雷特,是否能精確地傳達出子彈筆記的精華,多少有點存疑,畢竟是第二手資料了,要確定沒誤解作者意思的話,推薦可以買這本書回家詳細閱讀才能夠體會到子彈筆記神秘之處。 每個類別都要標記特定的記號,記號可以幫助你快速紀錄,並即時將你的想法脈絡化。 挪用其他人的目標也是很常見的謬誤,像是賺到百萬收入、財富自由、身材變好等,如果這些目標的背後沒有強烈欲望去支撐,很容易就會變成口號年復一年的重複,卻不見成果。 瑞德小時候的成績奇差無比、容易分心,被診斷出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ADD),所以他必須尋找其他集中注意力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子彈思考整理術: 🥨 作者簡介
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快公司(Fast Company)、彭博(Bloomberg)、Lifehacker部落格、Mashable網站都曾採訪過他。 譯者簡介 子彈思考整理術 子彈思考整理術 吳凱琳
子彈思考整理術: 轉移
數位工具給我們更多的捷徑、無盡的選擇,卻讓我們更分心。 從注意力缺失的童年惡夢開始,子彈筆記原創設計人瑞德嘗試了各種方法,終於開發出改變百萬人生活的思考整理系統。 子彈思考整理術強調手寫筆記,創造離線空間,讓我們專注當下。 無論是待辦清單、日常記錄、專案管理、未來計畫,都可以整合收納在同一本筆記,再也不會找不到需要的資訊與靈感。
用筆書寫像是跟自己對話,把想法攤在眼前一一檢視,更能啟動大腦不同區域,激發創意。 書寫也是療癒的旅程,書中也分享許多人走出強迫症的焦慮、創傷後症候群的經驗。 思緒歸位,就能看清優先順序,設定可行目標,不斷往前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