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屬人體主要承受重量的關節,加上日常活動量高,容易退化。 註冊中醫師丁子承(Ray)指出,一般而言,膝關節痛患者會感到不同程度的脹痛、發熱、無力,甚至膝關節變形。 加速膝關節退化成因包括:過重、姿勢不正確,長期蹲下、上落樓梯或斜路、過量的運動,曾外傷。
除了 UC-II 之外呢,葡萄糖胺、軟骨素、膠原蛋白、生薑萃取物,其實都是市面上還滿常見的保養關節的產品,每一種產品都有各自不同的功效,大家可以依照實際的需求去做選擇。 ▲這幾個動作是柚子媽覺得算簡單,又不需要大空間就可以做的肌力運動,實際堅持做一個月下來,不只走路時比較不會膝蓋痛,運動、爬山的時候也比較不會痛。 上落樓梯膝蓋痛 若仍無改善,內側膝關節炎患者可考慮做半膝人工關節手術。 此手術近年得到改良,其中一種做法是利用度身訂造的骨模,協助醫生施手術,落刀更精準。
上落樓梯膝蓋痛: 膝蓋痛怎麼舒緩
如果膝頭痛是由於膝關節發炎引起,患者活動時可能會聽到膝關節發出聲響,長期更可能會令膝關節造成錯位,造成更嚴重及長遠的影響。 所以大家在平時飲食的時候, 要注意營養均衡, 多吃富含鈣元素的食物, 並且平時要注意預防, 上落樓梯膝蓋痛2025 防止膝蓋過於勞累, 必要的時候可以借助藥物或者手術療法,有效治療關節疾病。 除一般物理治療外,MPS亦會提供度身訂造的檢查、運動訓練、體重管理、預防傷患建議等,幫助您在日常生活中預防傷患、避免舊患復發。 柚子媽提醒,如果是因為疾病造成的膝蓋痛,那一定就是聽醫生的話,吃藥、打針、復健等治療方式,柚子媽這邊是分享日常中我們可以做的一些預防膝蓋痛或改善膝蓋痛的小方法。
除了退化、膝關節的位置不正確、肌腱發炎、長期勞損、站立姿勢不理想、意外創傷或經常穿高踭鞋等,都可以導致膝頭痛。 如受傷後沒有適當處理,問題或會日益嚴重和愈來愈難復元。 半月板受傷多見於青年人,但仍有不少出現在中年人士,如不及時治療, 將嚴重影響膝關節的功能。
上落樓梯膝蓋痛: 退化=老化?疼痛科專醫:聽到「退化」別急著講年紀,先試著反問醫生這問題…
ReLive足腱牽拉器則能拉長腿部的筋腱和韌帶,增加膝關節的活動幅度,減低關節受傷的機會及促進受傷關節的復元。 【明報專訊】膝關節疼痛困擾不少長者及運動愛好者,其中退化性膝關節炎是長者膝痛常見原因。 當我們蹲下或上落樓梯時,膝關節承受相當於數倍體重的壓力,膝蓋底部的軟骨充當類似軟墊的角色,讓膝關節不至於直接「骨磨骨」。 但隨年紀增長,膝關節軟骨會磨蝕缺損,吸震能力減弱,大腿骨及髕骨直接受壓和摩擦,引起疼痛。 透過膝部X光片檢查或可見到,膝關節退化患者的「菠蘿蓋」底與大腿骨,以及大腿骨與小腿骨之間的空間變窄,導致X形腳或O形腳,膝部甚至出現骨刺或碎骨。 另外,久坐站起過程會出現疼痛,或早上起牀時關節僵硬,也是膝關節退化患者的常見徵狀。
- 但要注意山路路面情況不同,如小路、瀝青路、沙路、泥路等,所以一對好的行山鞋也是基本投資。
- 牙科醫師黃文龍就指出,其實漱口水不用天天使用,…
- 菜花是十分常見的性病,因其傳染力高、潛伏期長,大多數人通常患病卻不自知。
- 治療師會採用適合的專業手法,謀求在巧妙、輕鬆及無痛的情況下,快速高效舒緩膝蓋引起的相關痛楚,併且幫助放鬆患者肌肉,刺激身體血液的循環,針對性緩和局部神經壓迫的徵狀。
- 在站姿,站在一個高度的椅子或是階梯上,緩慢地做出下樓梯的動作,注意站立的腳要保持中立,不可以往內轉或是內收情況出現。
- 而膝關節中的韌帶、滑囊、半月板或附近的肌肉、肌腱,亦有機會受傷而引起膝蓋痛。
嚴重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日常活動大受影響,行平路也不能走遠走快,上落樓梯斜路更是刺痛,刺痛導致「發軟蹄」影響平衡,增加跌倒風險。 聽過不少膝痛的患者,特別在上落樓梯時,膝關節顯得無力,或膝頭位置會感到赤赤痛;或是做運動或走路時,膝蓋咯咯作響,有一種卡住的感覺,其實這些都是膝痛的先兆。 以往慣有的觀念是只會在年長者的身上發生,可惜到了今天膝關節痛的成因有很多,退化絕對不是唯一解釋,很多年輕人士也被膝患問題困擾。
上落樓梯膝蓋痛: 健康解「迷」
上下樓梯時, 必須全神貫注, 且踏穩之後, 再動第二步, 才可避免外傷 。 1分鐘自我評估25個症狀:失眠、有自殺念頭、自殘、對生活失去興趣…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截至今年1月,台灣人口總數2330萬1968人,自然增加為負6822人、社會增加4萬4150人,… 今天邀請到骨科名醫蔡凱宙來告訴大家,三高、慢性病、關節痛、脂肪肝…等多種疾病,… 商業界經常升遷最會賺錢的人,華爾街也不例外。 但是,身為搖錢樹不等於是最佳的管理者,甚至連一半都算不上。
上落樓梯膝蓋痛: 健康好人生
若是前腳一方的膝部感覺不適,可能與扁平足、髖關節缺乏內旋力量等有關。 若然是在後支撐一方的膝蓋疼痛,那就要留意一下後腳足踝和腳掌的關節活動幅度和力量。 因此他提醒,有了年紀的長者如廁時盡可能選擇坐式馬桶,對膝蓋的負擔比較小。
上落樓梯膝蓋痛: 健康解「迷」渣馬賽前健康準備!中醫:按摩穴位可放鬆心情!天氣濕熱宜飲這款飲品健脾、去濕、強肌
女性先天骨盆比例較男性寬闊,從生物力學的觀點看,會引致Q-Angle角度變大,足外翻、脛骨過度內旋、膝外翻等代償反應會隨之而放得更大,導致膝關節問題也較多。 在眾多步姿中,「外八字腳」的步姿是頗常見的一種,如以外八字腳上樓梯的話,更可能增加膝關節的負擔,值得留意。 以下是模仿以外八字腳上樓梯的步姿,大家可看看自己是否屬於這一類。 本病証的內因是關節長期勞損,機能退化,外因是風寒濕邪痹阻經絡,治療以補肝腎、強筋骨、活血化瘀為原則。
上落樓梯膝蓋痛: 改善膝蓋痛方法三、提升腿部肌耐力
金鏤梅對於皮膚有安撫、收斂及抗炎作用,保持肌膚健康,亦能消炎止痕、治療皮膚炎、瘀傷及腫脤,同時可散發出清淡典雅的天然香味。 而蘆薈在遠古時期已被視作天然的急救藥物,含有超過75種養分及200種活性成分,研究證實能紓緩、補濕及滋潤肌膚,保持肌膚柔軟,特別適合敏感性皮膚者使用。 同時,Spocool滲透力強,具抗菌及消炎能力,而且水溶性啫喱不油不黏,能為肌肉帶來舒適的冰涼感覺。 直挺挺走上樓梯看起來似乎不是什麼有大問題的動作,但其實也暗藏危機。 完全挺直身體往上,全身重量便會完全落在膝關節上。
上落樓梯膝蓋痛: 台灣熱話
膝蓋底部軟骨充當類似軟墊的角色,讓日常活動時膝關節不至於直接「骨磨骨」。 膝關節退化症狀包括長期膝關節疼痛,並且有彊硬或者關節腫脹的情況,膝蓋痛會令患者的活動能力受影響。 我們在下樓梯時,是站在一階樓梯,腳向下踩到下面那一階,所以站立那條腿的膝蓋必須做出超過九十度的動作,比較接近一一五度。 如果你的股四頭肌群和腿後肌群有肌肉失衡的問題,導致股四頭肌群縮短,那麼膝蓋骨壓向膝關節的力量可能就會過大,所以膝蓋愈彎,膝蓋骨就會被壓迫得愈用力。 由於下樓梯時需要這麼大的膝關節活動範圍,因此股四頭肌縮短、壓迫到膝蓋骨的程度可能大到導致膝蓋痛,讓你下不了樓梯。
上落樓梯膝蓋痛: 改善O型腳/X型腳訓練
如果非得爬,建議以膝蓋微彎的姿勢,減少膝關節彎曲的角度,一步一步慢慢爬,適時以扶手幫忙使力,配合腦中想像的內側皺襞摩擦情景,就能避免傷害了。 上落樓梯膝蓋痛 很多人也以為搬重物會傷膝蓋,事實上,除非膝蓋已經受損、變形,就像房子傾斜到一定程度,施加重力,才會使它倒塌。 否則如前所述,間歇的壓力對膝蓋軟骨是好的,但記得膝蓋彎曲時,過程要緩慢,別傷到韌帶及其他軟組織(如內側皺襞)。 這類型的「外八字腳」對膝蓋的損害相對不高,但加劇了膝內側的軟組織的壓力,更會影響股四頭肌的發力和「菠蘿蓋」(髕骨)的滑動軌跡。
上落樓梯膝蓋痛: 膝蓋痛的原因和治療
休息、冰敷、加壓和抬高對輕微受傷或關節炎發作引起的膝蓋疼痛有好處。 從日常活動中讓你的膝蓋休息一下,以減少膝蓋的重複性勞損。 冰敷以減輕腫脹,戴上壓縮繃帶,並保持膝蓋抬高。 日常鍛煉 (比如太極、瑜珈、柔軟體操) 上落樓梯膝蓋痛2025 可以幫助您保持肌肉強壯並保持活動能力。 鍛煉是治療骨關節炎和其他原於膝關節疼痛的有效方法。
上落樓梯膝蓋痛: 每天爬樓梯、膝蓋前側好痛?你應該注意的「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醫管局在七大聯網推行「護關有道」計劃,為患者提供物理治療。 膝痛的第一線治療可分為藥物和非藥物性,常見的非藥物性方法有手法治療,即用一些特別的儀器及手法矯正輕度錯位的膝蓋關節。 此外也可用超聲波治療,藉着高頻率的聲波所產生的震動加速血液循環,作用是改善身體發炎物質的吸收,從而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超聲波治療同時可增加纖維組織的彈性及預防黏連產生。
上落樓梯膝蓋痛: 中醫話
先扶著枱或扶手,然後患側下肢作前後擺動,如果膝蓋下方出現旋轉的動作,便會使肌肉與肌腱受到拉扯,產生牽引壓力及痛楚。 當膝關節下脛骨過渡扭轉,這樣讓膝關節內側的鵝足腱囊在每次屈伸摩擦時候承受的額外摩擦和壓迫力加大,引起鵝足腱發炎的癥狀。 「拗柴」(足踝扭傷)的後遺症如足踝關節錯位亦可能導致「外八字腳」。 由於力從地起,足部乃是我們跟地面的第一個接觸點,任何因足部結構的偏差所產生的生物力學不足都會在膝和髖關節放大其傷害!
上落樓梯膝蓋痛: 膝蓋痛治療
而股四頭肌群要想正確運作,膝蓋就必須保持在髖關節下方。 因此,做深蹲時,關節活動範圍必須使膝蓋一直維持在髖下方。 上落樓梯膝蓋痛2025 鍛鍊臀大肌也很重要,因為臀大肌是關鍵的髖伸肌群,有助於維持軀幹挺直,這樣一來,爬樓梯時肩膀才會在臀部上方。 膝關節炎有常見3類,包括退化性膝關節炎、類風濕性膝關節炎及創傷後膝關節炎,徵狀均為膝蓋疼痛、僵硬、腫大等。
上落樓梯膝蓋痛: 膝蓋痠痛是肌力差還是關節退化?骨科醫師這麼說
「Auntie,你在走上樓梯時,是哪一個動作有痛呢?是抬腿已經有問題,抑或是上樓梯發力那一刻才有問題?」我想詳細了解Auntie的上樓梯問題。 疼痛最明顯的特點是當膝關節主動極度伸直時, 特別是有一定阻力地做伸膝運動時, 髕骨下部疼痛會加劇, 被動極度屈曲時疼痛也明顯加重。 中醫及物理治療各有優劣之處,而ANKH機能再生獨創的「RDS極速去痛技術」,匯聚世界頂尖科學及創新技術結合中醫經絡智慧,以非入侵的方式根治膝蓋痛。 這類病人的共通點是,早期階段大多有上落樓梯痛,後期有下蹲痛,顯然做這些動作時髕股關節反作用比較大,對髕下脂肪的損害也愈明顯。
上落樓梯膝蓋痛: 治療師也天天做:5個伸展運動,緩解你的下背痛(內有影片)
入境處及香港聖約翰救傷會講師聯會醫事顧問,於理工大學物理治療系畢業後,修畢香港中文大學針灸學碩士。 熱愛運動之餘,更隨隊前往北京奧運及東亞運擔任醫療義工,更熱衷在各大報章刊登專欄,解答都市痛症及運動創傷復康問題。 」,由ANKH機能再生運動科學顧問及營養學家分享6個方法舒緩膝頭痛,並由註冊中醫推介7個穴位按摩方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手可以向前平舉或放在大腿雙側,重心放在腳跟,屁股向後、向下坐,像坐椅子般,維持5秒再站起來,反覆練習數次。 在日常生活中,盡量少做蹲太低、習慣坐矮椅子、盤腿,因以上的動作也會令膝蓋造成負擔,同時減重,也可減少膝蓋負擔。 膝關節伸直及彎曲時, 髂脛束會滑過股骨外上髁。
如果膝蓋因為臀中肌無力而內倒,那麼,股四頭肌群就無法產生力量來把你抬起來。 唯有大腿骨在臀部下方、小腿骨在大腿骨下方,才能形成穩定的姿勢。 少了臀中肌的收縮力將大腿向外拉,讓膝關節維持在髖關節下方,你就幾乎無法從椅子站起來。 現在想像一下你是怎麼把身體抬上一個個階梯的:你是一腿踩住階梯,然後使力撐起另一條腿。
上落樓梯膝蓋痛: 疾病百科
採平躺姿勢,腳打直,取一條毛巾將其捲起後置於膝蓋下方,將膝部用力下壓,使大腿前方肌肉保持緊繃,持續約10秒後緩慢放鬆。 當前腳開始往前,後腳足踝實際是向上屈曲,即背屈(Dorsiflexion)。 正常足踝的背屈(向上) 幅度約為20至30度,如果比目魚肌繃緊,可減弱足踝的活動力,足踝未能有足夠的背屈幅度或中腳掌小關節僵硬,身體便會替你進行代償。 例如,把腳踭提起離開地面或把腳掌外轉成八字腳般,務求令你能完成落樓這個「任務」,而代價就是令膝部承受額外的壓力。 一般人也可依個人感知為原則,只要覺得不舒服就要停止,並放慢速度,不能太過強求,才能達到運動目的。 簡文仁認為,在平地走路、或在水中健走等,都是很好的運動。
不過,游泳的姿勢有很多種,如果是蛙式,膝蓋需要重複彎曲伸直,若是不了解正確的用力節奏,長期下來,反而會傷到內側皺襞。 由於軟骨沒有神經細胞,不會痛,跑步會導致膝蓋痛,是因為韌帶過度拉扯、使用過度而發炎,和軟骨傷害無關。 結構正常無損的膝關節,不會因為跑步而造成膝關節軟骨的損傷。 上落樓梯膝蓋痛2025 77歲的陳伯伯曾經做過脊骨及腰椎手術,2年前膝蓋痛,上下樓梯都有困難,更差點在扶手電梯跌倒,醫生發現他的膝關節退化,轉介他做物理治療。
這種損傷多發生於經常步行、登山或者蹲起運動較頻繁的30歲以上人群。 患者會覺得膝關節疼痛, 完全伸直時疼痛加重, 但關節活動並不受到限制。 應儘早處理退化性膝關節炎,找個好的治療師作詳細檢查。 治療師會採用適合的專業手法,謀求在巧妙、輕鬆及無痛的情況下,快速高效舒緩膝蓋引起的相關痛楚,併且幫助放鬆患者肌肉,刺激身體血液的循環,針對性緩和局部神經壓迫的徵狀。 除此之外,要達至為軟骨修復,降低損壞,服用葡萄糖胺及軟骨素亦是不錯的選擇。
慢性膝關節痛屬於中醫的「痹證」範疇,可以分為3個證型,包括腎陽不足、瘀血阻滯、寒濕凝滯。 上落樓梯膝蓋痛 治療慢性膝關節痛必須先找出病源,只要清除病變因素,就可以收到顯著療效。 那名病人接受了中醫的舒筋活絡手法、針灸、外用藥,經過6次治療後,他行走時雖偶有隱痛,但雙膝下蹲的幅度大增,再多幾次治療,症狀全消,明顯得到舒筋活絡、消炎止痛的終極療效。
上落樓梯膝蓋痛: 常見膝痛成因一:膝關節炎
事實上,膝關節炎是膝蓋痛的主要原因,單單關節炎便有超過一百種2,較常見的有退化性膝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假性痛風、強直性脊椎炎(僵直性脊椎炎)、敗血性關節炎及滑囊炎 。 膝蓋是身體中其中一個樞紐關節,在一個平面上屈曲伸直,但也別忘了膝蓋頂部有一顆髕骨(即著名的「菠蘿蓋」),它不只上下滑動,更可以向左右以及上旋下旋等不同方向,活動幅度比我們想像中大得多。 臨床上,膝關節會出現腫脹疼痛、屈伸不利、行走困難、上落樓梯和下蹲時疼痛尤其明顯,或伴有膝痠軟無力感等症狀。 廣華醫院骨科副顧問醫生李威鴻指,退化性膝關節炎是常見關節病,一般在四十五歲後陸續浮現膝痛徵狀。 他指,膝關節炎病發有「三部曲」,因走路時膝內側較受力,「日子耐咗,就磨損多啲」,因此患者最初通常會先有內側膝關節炎,若不及時處理,前膝及膝外側亦會陸續出現痛症。 研究顯示,相比只做日常運動,以電刺激治療作輔助肌肉訓練,效果更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