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風不良與日照不足之環境,尤其設施內會助長期族群之增長,宜保持通風。 網室中如密度高時,由下往上噴水,高濕可降低族群及減緩其活動。 粉蝨2025 銀葉粉蝨寄主廣,雜草或其他寄主及枯枝廢葉應清除或同時防治,粗放作物如甘藷等因無噴藥,常成為防治的死角。 自80年代銀葉粉蝨在美國聖誕紅上發生後,即逐漸開始向世界各地擴散。 1989年時,日本地區的盆栽聖誕紅遭到銀葉粉蝨的侵襲;而台灣北部也在同年記錄到牠們入侵,此後成了棘手的新進害蟲。 銀葉粉蝨於1995、1996年,曾在苗栗、花蓮、台南、屏東、雲林、嘉義等地區造成龐大災情;花椰菜、芥藍、蕃茄、豆類作物等均受危害而造成損失,當時受害面積達五百公頃以上。
- 之後成蟲沿著第四齡若蟲呈倒T字形之縱、橫胸縫破殼而出。
- 銀葉粉蝨(Bemisia argentifolii Bellows & Perring)具有明顯的二對白色翅,俗稱白蚊子、白粉蝨、白龜神。
- 相比之下,化學農藥只能在短時間內發揮效力,藥效一過,害蟎則又可能開始新一輪的繁衍和肆虐。
- 台灣全年發生,從秋密度漸高至隔年之春夏之交,每年9 月至翌年5 月梅雨來前是高峰期。
- 麗蚜小蜂和槳角蚜小蜂是溫室白粉蝨和煙粉蝨的有效天敵。
- 特別的是,自2齡起,足與觸角即退化,此後的若蟲期都無法移動,行固著生活,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汁液維生。
粘紙置放時可捲成筒形,懸或直立放置在作物生長點上方約0.50 公分為宜,不宜超過50 公分以上,愈高效愈差,粘紙間距約5 公尺。 市售黏紙防水不防塵,經2 週或黏滿蟲體後或無黏性必須更新。 利用水盤誘集時之水應保持清徹透明,水中並酌加少量肥皂水或清潔,以防誘引之蟲體再飛離,污濁時立即更換清水。 本法除可抑制害蟲之族群密外,並可作為害蟲田間發生密度或疫情之偵測,所得資料可供防治之依據。
粉蝨: Q. 植物染上「粉蝨」的特徵
其次,在行間種上一些粉蝨喜歡的“食物”,以便集中防治。 穴施藥劑後,棚裡即使有粉蝨,也不喜歡到定植的蔬菜上取食,如果在棚的立柱或後牆上栽上一些沒有穴施藥劑、粉蝨一看又喜歡的“食物”,如甜瓜、西紅柿、芸豆等,就可以更好地觀察粉蝨發生情況,以便及早用藥,把粉蝨控制在暴發之前。 1.成蟲不擅長距離飛翔,遷移主要靠風力協助,寄主植物廣,實施共同防治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其他寄主或什草都要清除或同時防治。
當成蟲及若蟲群集取食植物,將造成葉片黃化、萎凋。 粉蝨2025 由於粉蝨類會分泌蜜露(排泄物),當大量蜜露積聚,將孳生病原菌而引起煤煙病,影響植物行光合作用,使得植株衰弱。 除了蜜露與取食影響作物生長外,銀葉粉蝨也會媒介上百種植物病毒,能導致植物患病,引起發育不良而無法收成。
粉蝨: 銀葉粉蝨之綜合防治
「粉蝨」是一群以植物汁液為食的昆蟲,普遍分布熱帶及亞熱帶。 粉蝨在分類上屬半翅目(同翅目)粉蝨科,目前在世界上已知的種類超過1500種。 牠們的體型微小,身上常披覆白色粉末,成蟲體長往往只有約1~3公釐左右;雖然體型極小,某些種類卻是作物上的重要害蟲。 銀葉粉蝨即是常給植物帶來危害,相當令人頭疼的種類。
母蟲一生產卵達200~300粒卵,孵化後之若蟲有四齡,一齡有足,尋找適當寄主,二齡以後足退化固著於中老葉以刺吸式口器刺吸植株養液,羽化後成蟲繼續危害或再飛至其他之新梢葉背組織產卵。 成蟲不擅長於距離飛翔,一般受干擾時在植株上端或 周圍稍作盤旋後仍回原作物棲息危害,一般靠風力傳佈,除直接刺吸養液外並傳佈病毒病。 成蟲及若蟲並分泌蜜露,誘引螞蟻或其他昆蟲來,蟲口密度高時分泌物並可誘發黑煤病,植株葉片或果實上有如灑了一層黑膠水,影響光合作用。
粉蝨: 粉蝨科
而趙師傅家的茄子卻幾乎沒有蟎蟲為害,據趙師傅介紹,要想較好地防治蟎蟲,要分三步走。 粉蝨2025 控溫方法:可關閉通風口,保證棚內溫度在30-33℃1-2小時(應注意溫度不可過高,時間也不能過長,否則容易產生藥害),可有效提高農藥藥效,起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煙粉蝨的寄主植物很多,但在不同植株上危害程度相差很大,還有很多不取食的植物。
- 近年來,粉蝨、薊馬、蟎蟲等小型害蟲為害日益嚴重,且該類害蟲繁殖快、數量多、抗藥性產生快,一不注意,棚內就會大規模暴發,對棚室蔬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 其次,在行間種上一些粉蝨喜歡的“食物”,以便集中防治。
- 想要取得不易取得的有機肥料、原料、農業儀器、原技術書籍,並每月持續與新的廠商洽談產品嗎?
- 現在,市場已經出現了不少可以穴施的藥劑,如生物菌製劑施惠、添加了緩釋成分的片劑農藥等,都能起到很好的驅蟲作用。
- 國際間農產品的貿易交流,則是造成粉蝨向外地散播的另一項途徑。
- 牠們的體型微小,身上常披覆白色粉末,成蟲體長往往只有約1~3公釐左右;雖然體型極小,某些種類卻是作物上的重要害蟲。
同一時期,粉蝨的各個蟲態都存在,包括卵、若蟲、成蟲等,很多農戶在防治時,只是殺滅成蟲,而忽略了卵,這就造成了打藥以後沒幾天,下一波粉蝨又起來了。 成蟲:體黃色,具2對白翅,休息時翅呈屋脊狀,體形較螺旋粉蝨小,與溫室粉蝨較類似,體長約0.8~1.3公厘。 300 種最新花卉栽培與應用 各位愛花人~~我又出新書啦! 去年下半年度很忙,都在幫出版社審稿翻譯書,案子一本接一本,才剛忙到一段落,緊接著自己的書要弄,一整個火車車廂一節節連上來的概念,搞到連部落格荒廢到長蜘蛛網了,對各位常來的愛花人們… 粉蝨2025 銀葉粉蝨雌成蟲可行兩性或孤雌生殖,交尾後之雌性能產下雌、雄兩性的後代;而未經交尾的雌蟲,則僅產下雄性後代。 成蟲期壽命約1~2個月,雌性一生可產下200粒以上的卵,因此族群擴散相當的快。
粉蝨: 如何更有效的防治粉蝨 煩請專家指導 – 農業知識入口網
粉蝨成蟲多喜歡產卵在葉背,卵孵化後的第一齡若蟲具有活動能力,往後二、三、四齡若蟲其足、觸角會退化,固著於葉背上。 之後成蟲沿著第四齡若蟲呈倒T字形之縱、橫胸縫破殼而出。 粉蝨2025 因最後齡期與活潑之成蟲在外部形態截然不同,且與完全變態類昆蟲不食不動之「蛹」大相逕庭,因而有第四齡蛹殼之誤稱,然仍沿用至今。 1998 年龐達粉蝨 (Paraleyrodes bondari) 在南部之番石榴園發現,目前除番石榴外,南部熱帶果樹之番荔枝、桑葚、酪梨、柑橘及蓮霧等,雖然密度不高,仍可見蹤跡。
粉蝨: 銀葉粉蝨之生態與防治
當瓜類作物遭受牠們取食,葉片通常顯現褪色,並轉變為銀白色,故被命名為銀葉粉蝨。 只要翻開受害而銀色化的瓜葉,觀察葉背,便能發現這一群白色會飛,影響植物健康的小蟲。 由於粉蝨有群聚的特性,總是成群出現,看起來就像是植物上佈滿了白色的粉塵;動手翻動葉片,牠們才緩緩飛起。 田間以蚜小蜂科之寄生蜂較常寄生於若蟲,防治粉蝨之殺蟲劑大多為廣效性,對天敵之毒性強, 為保護天敵宜選擇昆蟲生長調節劑類藥劑如布芬淨、六伏隆、百利普芬等對天敵之毒性較低。 設施之有機栽培因無噴灑農藥,則可釋放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敵。 捕食性天敵中,瓢蟲、草蛉、大眼椿象、蜘蛛等均可捕食若蟲及成蟲。
粉蝨: 香草植物常見的蟲害~~ (香草植物無法完全驅蟲) – 農業知識入口網
銀葉粉蝨(Bemisia argentifolii Bellows & 粉蝨2025 Perring) 屬同翅目Homoptera 粉蝨科Aleyrodidae。 自民國78 年侵襲台灣本島,危害之作物種類愈來愈多,危害程度也越來越嚴重,經濟重要性遽增,盤踞14 年,已蛻變成超級害蟲。 其食性雜,園藝作物如蔬菜或花卉等均受其害,危害作物超過700 多種,本蟲體型小,世代短,一年可發生十幾代,繁殖快,且抗藥性也強。 依作物之不同,其危害狀及棲息習性各有特色,目前危害之潛力與對象不斷超越記錄,除了取食作物養液外,更為多種病毒病之重要病媒昆蟲。 尤其春秋二作,台灣為園藝作物蔬菜、花卉與雜糧之盛產期,食物豐富,氣象條件適合,常因銀葉粉蝨之猖獗而廢耕。
粉蝨: 蚜蟲、蚧殼蟲、粉蝨、紅蜘蛛、白粉病~~該如何有效生物防治 – 農業知識入口網
銀葉粉蝨的蟲體呈黃色,身體及翅覆有白色蠟粉,常棲息於植物之葉背。 成蟲一般將卵產於葉背,1齡若蟲具行動能力,可在植物體表移動。 特別的是,自2齡起,足與觸角即退化,此後的若蟲期都無法移動,行固著生活,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汁液維生。 成蟲則具翅,往往集體棲息於葉背吸食汁液,能在寄生植物之葉片間做短距離飛行。 通常能在植物間發現行動力較強、外表較顯眼的白色成蟲,若蟲則因個體小、體色不顯眼而較不易為人所察覺。 成蟲偏好黃綠色,可以綠色或黃色粘紙或水盤誘集。
粉蝨: 粉蝨類害蟲之變遷與銀葉粉蝨生態及防治策略 – 農業知識入口網
寄生性天敵如東方蚜小蜂、淺黃恩蚜小蜂及艷小蜂。 也正是因為蟎蟲多為害植株生長點,所以其症狀與激素中毒或病毒病為害相似。 需要提醒菜農的是:一定要學會識別,千萬不要誤診誤治,以免錯過防治時機,造成蟎蟲大發生。 葉片被害後,背面變褐色帶油光,扭曲畸形,向下捲曲,區別於病毒病和激素中毒;果實受害後,果皮“鏽皮”,呈黃褐色,木栓化,龜裂。 防治方案:當前使用的噴霧殺蟲劑,大多以觸殺作用為主,少數農藥兼具燻蒸、拒食作用。 粉蝨依附葉背吸食葉片的汁液,容易形成農藥觸殺不到的死角,在植株生長茂盛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粉蝨: 小不點大食客 超級「粉蝨」團輕輕飄來
銀葉粉蝨寄主廣,雜草或其他寄主及枯枝廢葉應 清除或同時防治,粗放作物如甘藷等因無噴藥,常成為防治的死角。 粉蝨害蟲因蟲體附有白色蠟粉而為科名-粉蝨科 (Aleyrodida),全世界有紀錄的粉蝨約有 1,420 種,目前台灣地區研究調查有 45 屬 158 種,占全世界 12%。 根據薊馬繁殖快、易成災的特點,應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
粉蝨: 粉蝨、薊馬和蟎蟲不是一般的難治!(內含解決方案)
體黃色,具2對白翅,休息時翅呈屋脊狀,體型較螺旋粉蝨小,與溫 室粉蝨較類似,體長約0.8~1.3公厘。
舊的分類被歸入同翅目、同翅亞目,這個分類在1991年更改為半翅目、胸喙亞目,本亞目體型皆小,觸角長,絲狀,喙從前足基節之間伸出,前胸背板小,跗節1-2節。 粉蝨2025 若蟲及成蟲會分蜜蠟粉、絮毛及排放蜜露,若蟲一般固定於寄主,被著生的部位會造成枯萎或捲曲,影響植物生長。 這麼小的昆蟲,如何能造成這麼多的麻煩,這得從牠們的習性說起。
銀葉粉蝨喜在日照不足靜風處產卵,如洋香瓜與番茄靠近畦面上老葉片宜摘除放入塑膠袋中, 並置於陽光下曝曬以殺死葉片上之蟲體,或搬離園以打斷族群繁衍。 粉蝨科(學名:Aleyrodidae)是半翅目粉蝨總科的刺吸式昆蟲,兩性成蟲均有翅,身體及翅上覆有白色蠟粉,此為其科名之由來。 粉蝨 全世界共記錄有3亞科、166屬、1631種[2]。 相比之下,化學農藥只能在短時間內發揮效力,藥效一過,害蟎則又可能開始新一輪的繁衍和肆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