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電車最大載客量是115人,但於繁忙時間,乘客都儘可能擠進車卡內[20],但這也拉長了電車的停站時間,所以有時會出現很多電車同一時間塞在同一位置。 2015年統計,香港電車每日平均有180,000人次乘搭。 早於1905年,香港電車已設有月票制度,並推行至今。 香港車軌 電車月票售價HK$260(2022年8月份起),於屈地街電車廠、銅鑼灣及北角電車總站有售。 這篇文章的內容就是教大家怎麼拍攝車軌,我們使用到 S (Tv) 模式來拍攝,並且將相機的光圈縮小、快門時間延長、降低感光度 ISO 來完成。
- 1922年,「香港電車有限公司」總部由英國遷至香港,經營權亦全歸香港,變為一間獨立控股公司,主要股權屬於怡和洋行擁有。
- 這幾年好用的雲端硬碟越來越少,經過一番調查,我發現了這間 pCloud 雲端硬碟服務,他們的特色包含容易使用、安全性、有手機 App、檔案分享。
- 除此之外,車隊內有三輛(#28、#68及#128)古典電車,以及一輛(#18)派對電車,只供私人租借或旅遊推廣之用。
- 接頭使用魚尾板(亦稱魚尾鈑)接合,它是一塊約六十厘米長的鋼板,兩端有四或六口鋼栓,用來扣在鋼軌上的小洞。
#68建造完成後,電車公司特別於2016年1月15日假屈地街電車廠舉辦剪綵儀式,並以「電車全景遊.發現老香港」將#68包裝為特色電車,旨在向旅客介紹藝術之行、文物之行等7個不同主題觀光之旅。 於1949年10月製造的#120是香港電車首輛第五代「戰後型」電車,電車公司在翻新時原本有意保留這輛電車的舊車身[58],可惜因為車身結構出現問題而放棄[59],於是在1991年依照1949年的第五代電車模樣為#120重造車身。 除了供日常載客及租借的#120之外,香港歷史博物館的1950年代展區收藏有一輛戰後型電車#50,可供參觀人士走進車卡內參觀;香港海洋公園於2011年增設的「香港老大街」景點,園方邀請電車公司仿照第五代電車在1950年代的模樣,製造一輛戰後型電車在「香港老大街」展覽[60]。
香港車軌: 電車相關書籍
2021年7月,色彩研究所彩通(Pantone)正式命名香港電車使用的深綠色為「香港電車綠」(HK Tram Green),以反映車隊戰後開始普遍使用的塗料顏色[42],惟此顏色未有在色彩系統中編上個別色號。 另外,電車公司亦於消息公佈不久後將88號電車車身模仿該彩通色卡的設計[43]。 同月30日,香港電車系統獲得健力士世界紀錄認證為「最大的服務中的雙層電車車隊」[44]。 2000年10月24日,電車公司正式推出「千禧電車」。
剛剛起步的朋友,建議先從城市景點開始,等到熟悉之後再往高難度的景點邁進。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判斷相機內的明暗程度,你可以從相機內的曝光指示器 (又稱測光表) 來判斷。 要獲得最正常的明暗程度,那就盡量讓下圖的刻度留在 0 的位置。 如果你想要拍的視角比較窄,那可想而知曝光時間不用太長就可以拍到車軌的線條了。 不過多數在山上拍攝的那種車軌相片,至少都要到 30 秒的快門速度才可以。 其實這跟構圖與鏡頭視角有關係,但大致上來說,快門速度至少要 10 秒左右。
香港車軌: 軌道方向控制
2003年,中環灣仔填海計劃出現爭議,填海計劃受阻。 因為填海計劃需要重新檢討,加上在環境保護團體的壓力下,填海面積縮減,未必能夠預留地方鋪設電車軌道。 其後高等法院原訟庭於2004年3月9日裁決駁回保護海港協會「中區(擴展部分)分睿區計劃大綱圖」提出的司法覆核後,填海計劃得以順利延續。 加上2008年香港電車公司母公司九倉將一半股權售予法國運輸公司VTRA,明確表示建議於中環新海濱興建新綫。 香港車軌2025 他表示路綫將連接天星碼頭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屬於循環綫,而公司亦擬重新製造多代舊式電車(有單/雙層)行駛。
除最早採用新款車身的#168仍是使用直流摩打外,其餘電車的動力均採用變頻技術及安裝YW-17交流電機。 由於翻新全綫車隊的工程需時達十年,部分未及翻新的電車將獲局部改良,包括以LED顯示屏取代舊款的終點站站牌,以及將舊款的三叉式旋轉閘更換為登車較便利的推入式單向閘門(該等電車的上車門上會有4個小孔以所識別。不過在2020年起這些電車已陸續換回原有的三叉式旋轉閘)。 電車公司除了改進電車的操控系統,也於2009年設計新款車身供新造或將會翻新的電車使用,並委託法國MBD 香港車軌2025 Design為車卡設計新形象[63]。
香港車軌: 中環灣仔填海區電車支線
位於鰂漁涌的海山樓是70年代興建的建築物,這裏吸引過外國著名攝影師慕名前來取景,甚至曾在荷里活電影《變形金剛 4》中出現過。 2004年,電車公司慶祝成立100週年,舉行了一連串活動,主題標誌為一個以漢字「百」構成的電車圖案。 同時,香港郵政亦發行了一套紀念郵票,以各時期的電車車款作內容,見證香港電車百年來的演變[33]。 1954年,因應位於銅鑼灣的羅素街電車廠經歷為時三年的擴建工程完成,1932年起運作的北角電車廠關閉,羅素街電車廠亦改名為霎東街電車廠。 除一般乘搭外,香港電車亦設普通電車和古典電車供市民及遊客私人租用,可作派對聚會或宣傳活動等用途。
最早期的路軌使用的「板式鐵軌」,用很薄的鐵片釘在木製的路軌上製成。 但這種路軌的承重很低,所以雖然建造的成本很低,但長遠來說並不划算,目前此類路軌僅在木製過山車(英語:Wooden_roller_coaster)上廣泛使用。 道碴亦稱路碴、碎石或道床,是為軌道提供彈性及排水功能。 鐵軌也可以鋪在混凝土築成的基座上(在橋上就相當常見),甚至嵌在混凝土裏(比如在與道路同平面相交處,軌道和道路一同建設的情形)。 枕木亦稱軌枕或路枕,功用是把鋼軌的重量分開散佈,和保持路軌固定,維持路軌的軌距。
香港車軌: 使用廣角鏡頭拍攝
電車的下層車卡的頭尾各有一個供敲鐘用的腳掣(因為電車的頭尾都有駕駛設備),司機踏下腳掣便會敲鐘並發出「叮叮」的鈴聲[1]。 不過香港的街道日漸繁忙,汽車的數量在1960年代後亦開始大幅增長,電車司機通過敲鐘發出「叮叮」的鐘聲,在鬧市中越來越難引起行人的注意,對駕駛汽車的人士的警示效果更低,涉及電車的交通意外逐漸增多,為了提升對行人及其他駕駛人士的警示效果,電車公司在1990年代為所有電車加裝聲響較大及發出「砵砵」聲的汽笛。 電車公司吸取#171的經驗後,決定先在出租用途的電車進行空調測試,於2008年成功為古典電車#128安裝空調系統。 為了提高載客效率及更有效利用路面空間,電車公司決定為雙層電車的尾部增加一節單層拖卡,拖卡沒有動力和駕駛設備,需由前面的雙層電車拉動[52]。 首節拖卡由位於鰂魚涌的太古船塢設計和製造,這節1號拖卡由#161電車拖行,於1964年8月投入服務。 香港車軌2025 1號拖卡因為屬於測試性質,所以與之後生產的21節拖卡有較大分別,是唯一採用平頂設計及裝有兩道車門的拖卡,車門都在左側,前門較窄,後門較寬,但實際操作後發現一名售票員難於同時監察乘客在兩道車門上落及向乘客售票,所以前門被停用。
香港車軌: 香港鐵路運輸
鐵路軌道(英文:Railway 香港車軌2025 track),是一種鐵路設施(德語:Bahnanlage),簡稱路軌、鐵軌、軌道等,也稱鋼軌、股道。 用於鐵路上,並與轉轍器及道岔合作,令火車無需轉向便能行走。 拍攝車軌最熱門的「例位」之一,必然要數荔景祖堯邨停車場,在這裏可將延綿彎曲的多線行車高速公路盡收眼底,遠眺是日與夜同樣繁華的貨櫃碼頭,遇上好天氣的話,甚至連對面海的高樓大廈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香港車軌: 時間表
美國由於車速不快,且木製枕木成本便宜,大部分的路線都使用魚尾板木製軌枕。 目前專業隨身機,大多都有提供15秒左右的快門時間(可參照本刊後面的規格表),擁有足夠讓使用者曝到豐富的光跡,而EVIL機種方面則可直接使用B快門進行無間斷連續曝光,隨時控制自己想要的曝光時間,給於創作者最大的自主性。 去年有顧問公司向城規會申請拆除中環至金鐘電車路軌,曾掀起一股拍攝電車的熱潮,舊立法會門外路段是最多攝影發燒友選擇的景點。 而戰後香港電車,大多數尾部都會有個電阻箱(resistor box),行車時外表會發熱而燙傷乘客,後來基於安全把它移到車頂上。 香港車軌 香港電車於1985年將仍是戰後款式的#12電車運往加拿大溫哥華作為1986年世界博覽會香港展區的展品,並於1987年新造一輛同樣編為#12的第六代電車取代其被運往加拿大展出後的空缺。
香港車軌: 空調電車
在車尾的旋轉式單向閘門改用感應式控制開閉的擋板,登車乘客只要踏入車卡,擋板便會自動開啟[64];由於乘客無需推動單向閘門即可登車,不但可便利乘客登車,也可避免以往的三杆式旋轉閘,因為旋轉桿易被乘客的隨身物品勾倒而妨礙登車,而閘門的擋板在開關時會發出警示聲,減低乘客被夾倒的機會。 座椅採用公園式設計,由金屬框架及長條形木板組成,上層最前排座位因為均面向前方,所以視野開陽,上層車尾的座椅則為橫向並維持包廂佈局。 下層車卡的座椅編排初時與千禧電車相似,兩旁座椅均面向車頭,但因為發現坐在車卡右側最後一張座椅的乘客容易撞到樓梯底部,所以右排座位被改為與第五代電車相似的橫向佈置。 首輛安裝第七代車身進行測試的#168電車於2011年2月17日投入服務。 香港車軌 由於戰後款式的第五代電車踏入1980年代後,大部分都已使用達25年以上並出現老化,電車公司因此於1986年至1987年間,試驗為其中15輛電車翻新為第六代車身。
香港車軌: 電車全景遊
如果出門前不慎忘記攜帶三腳架,那唯一的作法只有放在穩固的平台上,例如欄杆或是桌面上。 通常車軌題材的用意就是要營造出絡繹不絕、具有動感的效果。 有種這個地點相當繁榮且熱鬧的既視感,有助於提升地區形象。 另外,有時會有一些特別回廠路線,在車廠入口外的車站落客,牌布顯示「屈地街電車廠」(Whitty Street Depot)或「西灣河電車廠」(Sai Wan Ho Depot)。
香港車軌: 鐵路軌道
電車班次和車站頻密,平均每1分鐘內有電車到達車站,而且所有路綫的電車站都設置於地面(不同於港鐵車站設置於地底),對於短途路綫的乘客最為方便;班次及目的地可能因交通情況而有所更改。 2015年末,電車公司低調地將一輛普通電車改裝為仿古電車,並編配車隊編號#68,成為電車車隊中第3輛古典電車。 #68上層大部分為開篷式,只有近車尾一部分為硬頂設計,而整體設計均以1920年代的第三代電車為藍本,在車頭車尾採用凸出的終點站顯示牌,但採用電子式顯示。
香港車軌: 總站
首輛第五代電車於1949年出廠,因為是戰後首款新電車,所以又稱為戰後型電車[55]。 除了掌握電車位置,電車公司計劃利用系統,於全綫車站和電車為乘客提供等候電車時間提示和全自動報站系統,但是因為加價幅度未達預期,預計需要10年才能翻新共163輛電車。 另外,電車公司亦計劃在電車站加裝顯示屏,預報下三班即將到站電車的抵達時間和終點站,初步計劃在中環和灣仔等繁忙車站率先試行[40]。
香港車軌: 廣告投放
由於汽車此時在英國和歐美發達國家漸漸普及,很多供應電車組件的外地廠商都面對轉型,不再生產電車組件,因此第四代電車除了底盤外,很多零件都是在香港製造,電車公司一直製造這款雙層電車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並已完成了超過一百輛,所以又稱為戰前型電車[52]。 香港現時有178輛雙層電車,是全球現存唯一全數採用雙層電車的電車系統,而且全部電車都在香港製造[50],生產一輛電車的工期約需4週,一輛普通版電車在2017年的造價約300萬港元[51]。 在178輛電車中,有156輛為普通電車,下層一般有25個座位,上層有18個座位,但每代電車的車卡佈置都略有差異,每輛載客量約115人[1]。 除此之外,車隊內有三輛(#28、#68及#128)古典電車,以及一輛(#18)派對電車,只供私人租借或旅遊推廣之用。 古典電車採用開篷設計,車身上有燈泡,座椅採用梳化,富有特色。 另外,電車公司於1991年重建#120亦保留了1949年的設計[52],車身為淺綠色,上層使用木製座椅。
香港車軌: 香港車軌攝影好去處——九龍
1964年,電車公司製造了一節可由雙層電車拉動的單層拖卡進行測試;電車公司於同年12月從英國金屬部件(Metal Sections)購入10節單層拖卡的組件,運到香港後再進行組裝,這些拖卡的車卡被列為頭等,於1965年起投入服務。 因為電車加掛拖卡後上斜能力不足,加掛拖卡的電車僅能應用於堅尼地城和北角之間(包括跑馬地)的路段,及不能反向行車和迴圈軌道,而且需另設售票員向乘客收費,不符合成本效益,至1982年5月全部拖卡被廢棄。 後來巴士公司都加入賣車身廣告的行列,1975年航空公司是最早用於全車身的電車廣告,自此開始有單一商戶以全車身廣告加強宣傳效果。 以前的廣告都是用油漆以人手繪畫並成為一種傳統技藝,後來因為電腦繪圖出現,用打印機印製大型防水海報,再於車身上張貼,由於效率較高,所以取代了由人手在車身繪畫廣告[19],到現在除了特意保留1950年代風味的120號電車外,其他電車如有客戶委託廣告都會以全車身廣告形式刊登。
電車行駛時發出叮叮聲音,令香港市民俗稱電車為「叮叮」。 後來鐵路開始改用鐵軌,經過數十年的改進,使用的物料改成鋼,而鋼的質素亦得到很大的提高。 鐵路上使用的鋼軌必須承受巨大的壓力,故此需要使用鋼料質素極高的鋼材。 同樣的小瑕疵,在建築物使用的鋼筋內出現可能不會產生任何問題;但在鐵路鋼軌出現則隨時會導致路軌斷裂而引致列車出軌。 鐵路運輸是香港公共運輸系統的重要骨幹,香港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及機場聯絡軌道系統總長度近300公里,覆蓋7成香港人口。 鐵路系統主要是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經營路綫包括荃灣綫、觀塘綫、港島綫、南港島綫、將軍澳綫、東涌綫、迪士尼綫、東鐵綫、屯馬綫、機場快綫及高速鐵路。
香港車軌: 車輛牌照、登記及檢驗
乘客從後門上車,在前門下車,下車時於前門駕駛員的位置繳付車資,登車用的後門設有單向轉動的旋轉門柵防止乘客逃票,1998至1999年間登車門位置加裝閉路電視,除減低乘客逃票的機會外,亦可避免乘客被電車車門夾倒的意外。 由於電車車卡的通道較為狹窄,在車卡擠滿乘客時,在車尾的乘客或會較難走到前門下車及繳付車資,乘客如因此在後門下車,仍有責任在下車後走到車頭繳付車資。 香港電車目前共有7個電車總站[6],分別是堅尼地城、石塘咀、上環街市(現稱西港城)、銅鑼灣、北角、筲箕灣及跑馬地,亦有部分電車以屈地街電車廠或西灣河電車廠作為終點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