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素調節劑 SSRI為治療驚恐症的一線處方藥物,可以有效調節腦部血清素及其他化學傳遞物質,緩解驚恐症的症狀。 驚恐症發作處理2025 由於此類藥物一般需要服用4至6星期才見成效,醫生或會同時處方短期服用及低劑量的鎮靜劑,暫時紓緩病情。 患者每日可在寧靜的環境中練習 2 次,5-10 分鐘,並且嘗試在街上練習,以備發作時可以熟練地使用;其次是態度上的調整,盡量告訴自己恐慌發作並不危險,以減低真正發作時的焦慮。
- 校方張姓生輔組長表示,該事發生在2015年5月28日,當天晚上就進行校安通報,並移交性平會處置,但因調閱監視器並給龔同學識別仍無法查明行為人,經由輔導教官向龔同學及家長說明後,性平會做成結案紀錄,並由輔導室予龔同學支持及輔導,絕無吃案情事。
- 最近的醫學研究報告顯示,由於腦部所產生的血清素失衡,導致緊張的生理反應在不明的原因及不能控制的情況下出現。
- 減少和避免使用咖啡因和其他興奮劑也對減少發作有幫助。
- 在診斷本病時,首先做常規醫療評估排除是否是軀體疾病引起的焦慮症狀(如心臟病,甲狀腺功能亢進),通常驚恐障礙的患者已經先在內科醫生處就診過,基本排除了器質性疾病的可能,表1簡列了驚恐發作和心臟病發作的鑒別。
- (5)其他藥物:文法拉辛(venlafaxine,50~75mg/d)和奈法唑酮(nefazodone,200~600mg/d)可試用於其他藥物療效不佳的患者。
這樣是有助於患者減少對驚恐症的誤解,包括減少對病徵一些負面的觀感及焦慮,以及對驚恐症不正確的假設。 研究顯示,如果雙胞胎其中一個患有恐慌症(驚恐症),另一個將有40%的機會患上這個疾病。 然而,恐慌症(驚恐症)也可發生在沒有血緣關係的家人身上。 驚恐症發作處理2025 從中醫的角度,驚恐症主要涉及心、肝、膽、脾、腎等臟腑。 早在漢朝成書的中醫經典著作《傷寒雜病論》就有類似驚恐症的記載。 驚恐症發作處理2025 大量研究表明如果一級親屬患有驚恐障礙,那麼實質上驚恐障礙的患病機會要比人群中的基本患病率有所升高,目前至少有3項研究檢驗了雙生子間驚恐障礙的患病一致率,都發現MZ比DZ具有更高的患病一致率,有一項特別提示驚恐發作比綜合征本身具有更高的患病一致率,然而,沒有一項MZ驚恐障礙的患病一致率接近50%(範圍在14%~31%),這意味著如果基因與引起驚恐障礙有關,但並不是問題的全部。
驚恐症發作處理: 相關文章
2.預期焦慮:大多數患者在反覆出現驚恐發作之後的間歇期,常擔心再次發病,因而緊張不安,也可出現一些自主神經活動亢進的症狀,稱為預期性焦慮,可持續1個月以上,應注意與廣泛性焦慮鑒別。 驚恐症發作處理2025 考慮到療效、副作用、安全等情況,這兩種藥物是目前治療上較常用且最適合的第一線藥物,但這些藥物需要在患者服用後約4~6週才能漸漸出現治療效果,也會引起副作用如頭痛、噁心或難以入睡,但這些副作用通常不會太嚴重。 在驚恐發作期間,患者會突然出現強烈的精神和身體症狀。
典型臨床表現是當患者正在進行如進食、看書開會、散步、做家務等日常活動時突然感到頭暈、頭痛、視物模糊、氣短、口乾、講話時語言含糊、全身肌肉震顫或顫動、難以集中思想、胸悶、胸痛、胸部緊壓感、呼吸困難、窒息感;心悸、心臟劇跳、感覺心臟要從口腔里跳出來、噁心、出汗、潮熱或寒戰、手足麻木、肌肉緊張;同時出現強烈的恐懼感,感覺即將失去理智、失去控制或即將發瘋、死去以致迫切想逃脫。 這種緊張且不可自已的心情使患者極度難以忍受,因而到處奔走驚叫呼救,以期尋找別人幫助以防止崩潰、心臟病發作、精神異常或竭力想逃避某種特殊情境以期驚恐停止。 患者發病突然,發作時意識清楚,歷時短,一般5-20分鐘,多於10分鐘內達到高峰,很少超過1小時,可自行緩解或以排尿、哈欠、入睡而停止發作,間期精神狀態正常,發作後患者能回憶發作的過程,自覺-切與正常無異,但常反覆發作。 研究學者發現,恐慌症可能與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如正腎上腺素、血清素、GABA的不平衡有關。 驚恐症發作處理2025 其中在大腦與恐懼反應相關的重要部位稱為藍斑,這是正腎上腺素的主要發源地。
驚恐症發作處理: 驚恐症發作處理3. 肌肉鬆弛法
本港疫情未止,經過長達半年的抗疫下,市民的生活及工作環境都有大轉變,出現抗疫疲勞及精神壓力。 《TOPick診症室》嘉賓臨床心理學家黃沛霖指,疫情及社會環境下出現更多焦慮的情況,一些呼吸練習或肌肉放鬆練習則有助舒緩壓力和焦慮情況。 現今社會壓力無處不在,遇上生活、工作及家庭等問題,很多人不時也會感到驚慌、憂慮,那是否就等於患上了驚恐症?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余鎮洋(Isaac)稱,在心理學上,驚恐症屬於焦慮的一種,不過還細分驚恐症(Panic Disorder)、驚恐突襲(Panic Attack)及恐懼症(Phobia)等不同範疇。 心理學家幫助患者建立改變行為的方法,幫助患者在受到驚恐突襲時保持冷靜。
- 轉移注意力,將自己的注意力從關注恐慌發作中轉移,並坐下休息。
- 那時身體的不適、心靈上的無助及絕望使我非常抑鬱,有想過自殺,因為根本不知怎樣及何時才可從中走出來。
- 另外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健康情緒中心亦共同設計了一份網上初步自我測試,可助市民自我評估,如懷疑有驚恐症,應向醫生求醫。
- 突然感到心跳加快、呼吸困難,甚至頭暈暈、心慌慌,感覺持續受到恐慌突襲,可能是患上驚恐症。
藉由按壓以上穴位使情緒與身體狀態穩定下來,並慢慢深呼吸,增加身體氧氣量。 美國心理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提及,每75個人中可能就有一人經歷恐慌症。 Isaac教我們使用一個「接地技巧」,是源自靜觀的方法,透過五官來進行。 口訣為「54321」,用眼睛望5件物件,並在心中默念物件的名稱、用手去觸摸4件物件、用耳朵辨識3種聲音、用鼻聞兩種氣味及用舌頭去感受一種味覺。
驚恐症發作處理: 驚恐症(別名:急性焦慮症,驚恐性障礙,驚恐障礙)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首先坐或躺下,從頭到腳,嘗試按照以下所建議的次序,收緊和放鬆身體的每一組肌肉。 龔女並以自身經驗認為,高中職以下的校園性平會形同虛設,主張《性別平等教育法》應規範發生在高中職以下的性騷、性侵案件,須立即通報地方或中央主管機關,並由地方主管機關成立調查小組進行調查。 〔記者陳建志/台中報導〕#MeToo運動延燒進校園,一名8年前就讀台中私立立人高中的龔姓女子向本報投訴,高一走樓梯上樓時卻被國中生襲胸,但當時跟校方反映,教官和導師處理消極,沈姓導師還反指「運動衣裡面不要穿深色衣服避免引人遐想」,後來就不了了之、求助無門,此事讓她至今到人很多的地方,焦慮症就會發作,並說沈姓導師長期對她口出不當言詞,還要她負責幫忙餵魚,不知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事被導師針對?
驚恐症發作處理: 驚恐症的種類
相應神經調節療法可以針對失調的自律神經進行調節,透過實際案例治療前後的自律神經測試,可以看出治療後自律神經明顯獲得改善。 有的病例經上述積極治療可在數周內完全緩解,病程超過6個月者則容易進入慢性波動階段;繼發廣場恐怖者預後差,約7%患者有自殺未遂史,50%以上患者合併重型抑鬱症,致使本病自殺危險大大增加,而沒有伴發廣場恐怖的患者預後則較好。 驚恐症是驚恐症病人會有重複、突如其來的緊張、恐懼等驚恐症狀。 3放鬆訓練:可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依次收縮和放鬆頭面部,上肢,胸腹部,下肢各組肌肉,達到減輕焦慮的目的,也可讓患者學會保健氣功,放鬆全身肌肉,調節呼吸,意守丹田,消除雜念。
驚恐症發作處理: 正確認識「驚恐症」
由於服用鎮靜劑是可上癮,醫生只會處方短期及低劑量的鎮靜劑,並建議病人只要在需要的情況下服用。 (2)預期焦慮:邊緣葉為人類憤怒,警覺和恐懼等基本情緒的中樞,動物實驗觀察到,邊緣結構的激惹性病變,可引起懼怕和驚嚇反應,Penciled在人類也觀察到同樣現象,這一部位的破壞性病變則使焦慮下降,人腦的邊緣區含有豐富的苯二氮卓受體,苯二氮卓類藥物靜脈注射對減輕預期焦慮很有效,但對控制驚恐發作效果不佳,這些證據提示,預期焦慮可能與邊緣葉的功能損害有關。 驚恐症發作處理2025 在認知上,主要是改善患者可能導致恐慌的思考模式。 治療師會和患者一起討論,並協助患者仔細覺察伴隨恐慌發作而來的想法與感覺,並由此了解患者的認知模式。 目前醫學界提出一些假設,認為可能的影響因素包括遺傳,患者可能具有恐慌症的家族史,其它因素如童年遭遇困境、生活壓力、性格、社會心理因素等,或是也可以從神經生物學以及認知的觀點來理解恐慌症的原因。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2月01日訊】「我覺得像是要窒息一樣」、「感覺自己快要死了」、「好像世界末日來臨」⋯⋯這些是恐慌症患者在恐慌發作時的感受。
驚恐症發作處理: 驚恐症的併發症
隨著這樣的練習推進,患者將不再把身體的感覺認為是即將崩潰、失控的狀態,而會逐漸感到是可預測、自己可以控制且無害的情況。 恐慌症有時可能一週內發作數次,或是一天之內多次發作,而患者常會持續擔心不知何時到來的下一次恐慌發作,生活在憂慮之中。 如無緣無故重複出現驚恐突襲,次數頻密,因害怕驚恐突襲而開始改變日常習慣,干擾到正常生活。 甚至出現生理上的問題,如失眠、欠缺胃口,社交及工作亦受影響,就要立即求醫或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有些人一個月發作一兩次,而另一些人則每週發作幾次。 雖然驚恐發作很可怕,但並不危險,因為驚恐發作不會造成任何身體傷害。
驚恐症發作處理: 治療前(生理年齡老化,介於76~80歲)
這樣的觀點目前得到許多證據支持,可以在實驗室中經由實驗方法的設計而引發。 驚恐症 (Panic Disorder) 是一種較常見的焦慮症,是指突然發生、無法預期的恐慌或驚恐發作(panic attack)。 患者曾多次突然感到害怕或不安,在大約十分鐘內達到最嚴重程度,並有以下最少四項症狀。 陳醫生表示有不少驚恐症患者會因為擔憂再次經歷恐慌突襲及擔心自己會失控或暴斃街頭,所以躲於家中,不敢踏出家門,因此嚴重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 因此,學習逐步去面對驚恐的感覺和減少逃避行為能改善驚恐症及對生活的影響。 陳醫生表示想法能直接影響我們的情緒,從而影響行為,令身體產生變化。
驚恐症發作處理: 驚恐症病徵有哪些?能根治嗎
服用初期(大約四日至一星期) 部份患者的緊張及食慾不振情況會有所加劇,但這些病徵會逐漸減緩及消退。 另外,針灸和推拿亦可緩解驚恐症症狀,舒緩病人的情緒、疼痛及放鬆肌肉等。 研究亦發現,針刺及推拿可刺激分泌血清素、安多酚及催產素等,是安全及沒有副作用的治療方法。 本病通常起病於少年晚期或成年早期,35~40歲再有一次發病高峰期,近年發現兒童期也可發生本病,有的病例可在數周內完全緩解,病期超過6個月者易進入慢性波動病程,沒有廣場恐怖伴發的患者治療效果較好,繼發廣場恐怖者預後欠佳,約7%的病例有自殺未遂史,約半數以上患者合併重型抑鬱發作,使本病自殺危險性增加,特別值得重視。 驚恐症發作處理 驚恐發作可能出現在其他恐懼症中,如社交恐懼症(當向一群人講話時)或特定的恐懼症中(如看到蜘蛛時),在這些恐懼障礙中驚恐發作可以預測,僅發生在特定的刺激或情境中,這種情況下就不能做出驚恐障礙的診斷,只有不可預測的驚恐發作才可作出驚恐障礙的診斷。
驚恐症發作處理: 心理治療
醫學界評估自律神經功能最常採用的方法是HRV(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是心率變異分析,係利用量測連續心跳速率變化程度,來了解自律神經的活性狀態,是檢測自律神經系統失調與否的重要指標。 多謝瀏覽青山醫院網站內的健康教育資訊網頁, 我們希望透過以下問卷 , 蒐集大家的寶貴意見, 以完善本網頁內容。 請注意,我們網站所有的醫學文章已經過醫生的專業審查。 轉移注意力,將自己的注意力從關注恐慌發作中轉移,並坐下休息。 如正在上學、上班,可以試著先緊緊抓住椅子的把手。
驚恐症發作處理: 驚恐症的預防方法
(3)恐怖性迴避:這是一種學習到的行為,與腦皮質的認知和意識活動有關,從額葉皮質到腦幹的神經纖維可把習得性聯繫和起源於前額皮質的認知活動,傳到腦幹,刺激腦幹的神經核,引起驚恐發作,一些抗驚恐發作的藥物對控制驚恐發作和預期焦慮有效,但對恐怖性迴避效果往往不如認知行為療法。 例如一個人可能把心跳加快的感覺解讀成心臟病的突然發作。 而在這個過程中,焦慮顯然因為這樣的解讀而增加,然而焦慮增加則會進一步產生更多的身體感覺,因此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恐慌症的情況。
驚恐症發作處理: 驚恐症病因
而負面焦慮的思想模式,例如高估問題之嚴重性、悲觀地詮釋事情、以偏概全或片面地將重點聚焦於事情具威脅性一面,均會令我們放大事情最壞的一面,隨之而來的便會是焦慮、恐懼的情緒。 第二,教導病人在病徵出現時如何處理及面對生理上的不適,如肌肉放鬆的方法及呼吸的控制。 當患者在緊張時,呼吸會變得短及急促,這可會造成身體的氧氣及二氧化碳量失衡。 因此患者需放緩呼吸,用腹式呼吸使呼吸變得緩慢且深,從而使身體內的氧氣及二氧化碳水平回復正常。 而恐慌突襲是當人在安全的情況及在並沒有任何明顯的外來誘因下,突如其來出現這些緊張的症狀,包括心跳加快、呼吸急速、手心冒汗、手震、心胸翳悶、肚痛及肚瀉、手腳痳痺、時冷時熱、頭痛等症狀。
驚恐症發作處理: 驚恐症發作處理2. 呼吸訓練
這方法令人的思想回到現在當下,穩定非理性的自己。 中環臨床心理治療中心係專門治療,抑鬱症、焦慮症、驚恐症、創傷後遺症。 驚恐症發作處理2025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診斷標準 (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 DSM-5),驚恐症患者曾經歷多過一次突如其來的驚恐發作。 根據雙胞胎的研究, 遺傳佔了驚恐症的成因有40%。
如果近親患有驚恐症,患上驚恐症的機會便大大增加。 另外環境因素,例如童年經歷過不愉快的事,或者父母本身的焦慮表現都會有所影響。 驚恐症發作處理2025 驚恐症發作處理2025 著名影星「發哥」周潤發亦曾經患上驚恐症,當時他經歷失眠、呼吸困難、冒冷汗等症狀,最後詢問醫生才知道患上驚恐症。
驚恐症發作處理: 驚恐發作的病因
於恐慌突襲時,呼吸會變得急促;當體內二氧化碳水平過低時,就會引起患者更大的不適和恐懼。 因此陳醫生建議大家當驚恐症發作時便要學習控制和調節呼吸,患者可嘗試用腹式呼吸大約5分鐘,當呼吸節奏變慢時,血液內的二氧化碳就能回到正常水平。 在驚恐發作反覆出現後,多數患者在間歇期常時時擔心再次發病,因而感到恐懼、焦慮、緊張不安,同時伴有一些自主神經活動興奮,此過程可持續1個月以上,稱為預期性焦慮。 由於藥物需要在一段時間才能使病人的病徵得到改善,病人於初期可能仍感到身體不適或明顯的病徵,在醫生的指導下可短期服用鎮靜劑,以暫時舒緩病徵對病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