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指出,在初步的环境、交通及通风等影响评估后,马料水地区可填海约六十公顷,连同沙田污水处理厂搬走后腾出来的二十八公顷用地,一共可提供一万一千户住房,容纳三万四千一百人。 同时还可配合邻近的香港中文大学及其科学园,发展科研及高等教育产业,提供约四万两千个就业机会。 除了近岸填海以外,政府亦倡議在香港島與大嶼山之間的中部水域,發展兩個以上的大型人工島方案,涉及多達1,400至2,400公頃,足足相當於2至3個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規模。 沙田區議員招文亮則指,在早上繁忙時間,不論是大埔公路、大老山隧道,以至獅子山隧道都非常擠塞,而且塞車的起點正是計劃填海的位置。
在2011年11月,林鄭月娥提出了「優化土地供應策略」,同時表示政府將有意開發新發展區,如新界東北、東涌西、八鄉等,涉及許多鄉郊用地。 馬料水(英語:Ma Liu Shui),原稱馬嫽(liáo)水,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北部,大埔區以南、吐露港以西一帶,包括沿海的白石角。 翻查土木工程拓展署於去年底發表的完整研究報告,內容指出馬料水填海是「技術上可行」,又聲稱區內的主要交通道路,到2036年仍能應付繁忙時段交通需求。 報告建議要在填海地點建公共運輸交匯處,並安排巴士路線接駁東鐵線和馬鞍山線車站,並改善通往馬鞍山的道路交通。
馬料水填海: 中大人的哀嚎(中大「土地正拆:馬料水填海與土地供應討論會」紀錄之二)
(獨媒特約報導)昨日(12/4)中大學生會與本土研究社於中大合辦馬料水填海與土地供應討論會,請來嘉賓鄒崇銘、周保松、陳劍青和陳錦偉先生分別以不同的角度講述優化土地政策所提出的填海建議中吊詭的地方。 馬料水填海2025 討論會上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鄒崇銘先生以從香港土地規劃的角度批評現時香港的優化土地政策的邏輯問題。 而本文將先以鄒崇銘先生(下簡稱鄒)的論調入手,分析香港土地不足以及優化土地供應策略的邏輯謬誤。 環保署發言人表示,有關的工程項目是優化《環評條例》程序的相關條例修訂生效後,環保署首個接獲申請環評研究概要的項目。 據了解,土拓署已提前進行工程項目環評的前期準備工作,當中包括生態基線調查,並會善用中央環境數據庫進行環評研究,以提升運作效率。
政府早年推出科技園發展,但相當部分土地最終成為住宅用途,轉售予地產商,如今成為豪宅一手盤。 馬料水填海 創科局下午舉行記者會,多個記者追問馬料水填海後,是否全部用於創科用途。 創科局局長薛永恒最終始承認,現時科學園有部分土地用作宿舍及公寓,未來會研究但現時未有細節。 馬料水填海 該區居民憂慮交通擠塞問題,當局曾指會研究仿效珀麗灣和愉景灣的做法,將馬料水填海區打造成「無車社區」,以爭取地區支持。 沙田區議員、保護馬料水海灣大聯盟成員李子榮,亦曾反對馬料水填海,指沙田遇到颱風時,往往河水氾濫和倒灌,擔心填海造成河道收窄水患增加。
馬料水填海: 沙田對外鐵路、路面交通接近飽和
社會上現時流行一種批評聲音,指馬鞍山居民本身可以面對沙田海的「無敵海景」,要是日後填完海,該處會變成狹窄得多、要對著一排樓宇的「無敵河景」,影響景觀以至樓價,因此「阻礙發展」。 人民网香港12月30日电 经过近两年研究,香港特区政府土木工程署28日发表马料水地区填海造陆的技术研究报告。 文件特別提到,填海範圍與現有的煤氣公司海底管道保護區相距僅約38米,需視乎環評研究結果,以進一步審視其潛在危害,但強調填海工程並不會靠近任何潛在危險裝置或危險品貨倉。 1980年代,隨著馬鞍山新市鎮的發展,九廣東鐵大學站成為了當地居民的交通中轉站。
政府前年公布重啟沙田馬料水填海計劃,並遷出沙田污水廠以擴建科學園。 土木工程拓展署近日向環保署申請環境影響評估研究概要,項目擬填海約60公頃,毗鄰中文大學、科學圍和沙田污水處理廠等,填海所得土地主要作創新及科技發展,預料最快2029年分階段完成。 當局預計填海工程有可能影響到吐露港水域一帶的珊瑚群落和彭福公園鷺鳥林等,而中文大學多個宿舍和教學大樓、馬鞍山私樓曉峰灣畔、嵐岸、嘉華星濤灣等等均會受空氣和噪音影響。 沙田馬料水是目前政府「5+1」填海選項之中,唯一一個位處已發展地區。 要是沙田污水處理廠的重置問題成功解決,連同新的填海區,隨時又是一處「黃金地段」。
馬料水填海: 馬料水欣澳 填海潛力最大
負責項目的土拓署向環保署提交環評研究概要,擬在馬料水分階段填海約60公頃,毗鄰中大、科學園及沙田污水處理廠,預計約2029年起逐步完成。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於記者會上重申,重啟填海計畫是事在必行,「填海是土地生增唯一選項。」,並表示集中火力達成「明日大嶼願景」1,000公頃填海計畫,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提供15至25萬公營房屋單位。 至於填海方面,則將會暫緩一直被受爭議的沙田馬料水填海以及青衣西南填海,對該區居民而言,可算暫時紓一口氣,當區區議員表示:「一定會推到政府擱置」。 【明報專訊】政府前年公布重啟馬料水填海計劃,以增加中長期土地供應,土木工程拓展署最近向環保署申請環評概要,建議在中大及科學園對出沿岸填海約60公頃,填海所得土地主要供創新及科技發展,料最快2029年分階段完成。 環保署昨證實,該工程項目是優化《環評條例》程序的相關條例修訂生效後,環保署首個接獲申請環評研究概要的項目。 政府委託的顧問完成馬料水填海技術研究,建議在馬料水填海60公頃,連同騰空沙田污水處理廠的土地,合共可提供88公頃土地,興建1.1萬個單位,規模相當於沙田第一城,公私營房屋比例為六比四,最快2026年可推出。
- 立法會議員陳志全於會上提及,政府僅稱計劃暫緩,而並非擱置,令居民擔心日後政府將再就項目進行研究。
- 直到2004年12月馬鞍山鐵路(現屯馬綫)通車之後,其重要性才略減。
- 要是沙田污水處理廠的重置問題成功解決,連同新的填海區,隨時又是一處「黃金地段」。
- 政府早年選定五個近岸填海地點展開研究,包括小蠔灣、欣澳、馬料水和屯門龍鼓灘及青衣西南。
- 社會上現時流行一種批評聲音,指馬鞍山居民本身可以面對沙田海的「無敵海景」,要是日後填完海,該處會變成狹窄得多、要對著一排樓宇的「無敵河景」,影響景觀以至樓價,因此「阻礙發展」。
- 招文亮又指,現時沙田三面環山,馬料水是通風廊,把鮮風帶入沙田,如在當地填海並興建屏風樓,將會阻擋通風廊。
- 尖山隧道則因為位置和巴士路線規劃問題,自10年前通車後流量一直偏低,政府現時對於各條隧道的車輛分流,又未有明確方案。
文件指,雖然吐露港的捕魚作業數目屬偏低至中等,但會研究對漁業造成的潛在影響。 署方指,會採用非浚挖式填海,並限制工程於特定範圍/季節進行、避免進行撞擊式打樁,減低對生態影響。 截至去年沙田區人口約67萬,是十八區人口最多的一個,現時沙田居民要前往新界區或港九區,主要靠港鐵東鐵線、馬鞍山線,或是乘車穿越吐露港公路、大埔公路沙田段。 而連接沙田和九龍的隧道則有尖山隧道聯同沙田嶺隧道、獅子山隧道及大老山隧道3條。 【本報訊】政府重啟馬料水填海,季內就工程可行性研究進行招標,研究為期24個月,由於發展用途由房屋變成創科用途,早前已完成的可行性研究須重新進行,預計填海60公頃。
馬料水填海: 政府擬建逾萬單位 容納3.41萬人口
現時欣澳預計可填海60至100公頃,不過因西南面發展高度限制僅主水平基準以上30至110米,相信只宜興建低密度住宅,粗略以一半作住宅發展、3倍地積比及每伙700平方呎計算,可以提供逾2.3萬個單位。 至於比鄰的小蠔灣如填海發展住宅,計及現時港鐵車廠上蓋,市場估計可提供約3萬至5萬伙供應。 鄰近水質敏感受體包括吐露港一帶的紅樹林、珊瑚群落,海下灣海岸公園、鹽田仔、老虎笏和榕樹凹的魚類養殖區,吐露港東北海域的商業漁業育苗場等。
馬料水填海: 三條隧道兩條塞 吐露港公路「出名」塞車
立法會議員陳志全於會上提及,政府僅稱計劃暫緩,而並非擱置,令居民擔心日後政府將再就項目進行研究。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同樣要求當局交代,會否擱置馬料水的近岸填海研究。 馬料水填海 然而,現時不少沙田區居民都對馬料水填海有極大保留,認為馬料水填海會影響當區的環境、惡化交通問題。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副主席黃澤恩指,如要發展馬料水,必須要肯定填海後不會令目前的交通問題惡化。
馬料水填海: 【土地大辯論】政府「暫緩」馬料水填海 立會跨黨派通過擱置動議
因為反對聲音強,去年《施政報告》無提及沙田馬料水填海,指「並非不做」,但要進一步研究需否增加策略性基建,才作下一步決定。 馬料水填海 根據去年完成的馬料水填海技術可行性研究報告顯示,當局初步打算在馬料水填海約60公頃,連同沙田污水處理廠搬遷至附近的沙田女婆山岩洞後所騰空的28公頃土地,合共有88公頃土地可供發展。 有關馬料水填海,上屆梁振英政府及林鄭上任初期亦有硬銷,最終因為跨政黨反對,加上過萬居民聯署反對,林鄭政府在2019年「暫緩」計劃。 政府宣布重推填海計劃,創科局常任秘書長蔡淑嫻回應質疑,指2019年方案主要任住宅用途,居民擔心交通負荷而反對,但今次施政報告的填海計劃是創科用途,相信「情況完全唔同」。
馬料水填海: 馬料水重啟填海 研究合約招標
居民不反對騰空污水處理廠的土地建屋,因為將污水處理廠搬入岩洞可改善當區空氣質素,但政府要減少施工期間對居民影響。 至於屯門龍鼓灘填海計劃,顧問認為,填海選址鄰近青山發電廠和龍鼓灘發電廠,會有空氣污染問題,不建議興建住宅,若用作工業發展,可與屯門西及新界西北的物流、貨倉和綠色工業產生協同效應,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但現時科技園不少用地最終用於發展私樓,新的填海地會否最終變為「豪宅天堂」? 多部記者追問,88公頃新填海土地,多少百分比會用作創科用途; 政府所稱的「其他用途」,又是什麼。 她表示,有別於原先建議的住宅用途,會建議新增土地可主要用作創科發展,強化東部走廊地區以創科為主要經濟功能,並認為應改善白石角和科學園一帶的公共交通接駁。 另一個可作住宅發展的填海選址為馬料水,由於鄰近的沙田污水處理廠已計劃搬遷入岩洞,將騰出28公頃土地供發展,造就沿露港公路可進行填海發展,以填海規模最多60公頃計算,粗略計算則可建2萬伙。
馬料水填海: 馬料水填海喇!(中大「土地正拆:馬料水填海與土地供應討論會」紀錄之一)
按照土木工程拓展署2014年發表的《優化土地供應策略》最終報告,若馬料水落實填海,可為中大以及科學園日後的擴展計劃提供空間。 新發展區也毗鄰設施完善的單車徑,南通大圍,北達大埔,現有的白石角海濱長廊也可與填海區接通。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稱,馬料水填海範圍較大,發展時間也可較快,交通配套完善,可作為中期土地供應,適合發展住宅。 他理解有人關注填海造成的空氣質素、環境、景觀等影響,但城規和環評程序可發揮把關作用。
馬料水填海: 【土地大辯論】馬料水暫緩填海 馬鞍山區議員:會推到擱置為止
其次是將公開賣地改為勾地制,發展商始集中以改土地用途(如改建農地為豪宅)及補地價作為主要的發展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高密度的地如港鐵站上蓋物業項目都不會公開買賣的詳情,投標價錢、條款完全是黑箱作業,令發展商掌握了全港房屋供應,結果私人住宅多以豪宅為主,遠超於市民的購買力。 於新一份《施政報告》中,特首林鄭月娥表示,科學園的擴展工程正全速進行,並建議政府應馬上研究為科學園擴容,會重啟馬料水填海計劃,加上沙田污水處理廠遷入岩洞騰出現址,共提供88公頃新土地。
馬料水填海: 【填海計劃】馬料水擬填海60公頃發展創科 優化環評條例後首項目
透過上述優化建議,預計整個馬料水填海項目的法定環評程序的所需時間,可望縮減至約在18個月內完成。 土拓署在提交的環評研究概要指出,馬料水填海覆蓋約60公頃海域,西側是中文大學現有沿岸,西北面和南側分別為科學園和沙田污水處理廠。 馬料水填海2025 填海主要海事工程包括鋪設沙層、建造海堤,及前緣海堤進行海底填土工程,及緊急海底排水口改道進行浚挖工作等。 沙田區議員招文亮稱,沙田及馬鞍山區居民較反對填海,擔心影響城門河及吐露港水質,大量建屋會加劇交通擠塞。
馬料水填海: 交通
工程期間,鄰近創新斗室、中大學生宿舍、錦泰苑、曉峰灣畔、嵐岸等,或受空氣和噪音影響。 至於視覺影響方面,當局指將盡量縮小施工範圍和承建商的臨時工地,以免影響鄰近景觀,而在填海工程竣工後,將會綠化處理無植被的泥土地面等,以改善填海所得的新增土地與現有環境的相融程度。 到頭來一切的「慳錢」、增加儲備、解決將來房屋需要等等,都不過是一連串語言偽術,實際上你不過是填海中的受害者。 而身為中大人「居民」的中大政治及行政學系周保松教授又如何看待填去部分吐露港的計劃呢? 1956年,崇基學院獲香港政府撥地10英畝於馬料水一帶興建校舍,而當時的九廣鐵路亦為此而增建馬料水站。 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原先在顯田位置建校的計劃亦被馬料水方案取代。
馬料水填海: 馬料水擬填海60公頃發展創科 影響珊瑚群鷺鳥林 失「怡人」景象
土拓署2015年展開馬料水填海工程的可行性研究,經過早年土地大辯論後,當局在「香港2030+」報告提出,在馬料水填海及沙田污水處理廠搬遷至岩洞後騰出的土地,作中期至長期土地供應。 到2021年施政報告重啟馬料水填海計劃,有別於原先建議住宅用途,建議填海的新增土地和搬遷沙田污水處理騰出的土地, 將用作創新及科技發展,以強化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 政府在前年《施政報告》宣布重啟馬料水填海計劃,建議填海所得的新增土地主要用於創科發展。
至於各涉約220公頃的龍鼓灘填海和屯門西地區規劃,將一併作規劃工程研究,包括填海規模及如何處理居民意見,涉及開支約1.7億,下個立法年度會申請撥款。 消息人士表示,龍鼓灘的填海地將不再局限在工業用途,而是要配合未來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因此土地用途視野要更廣寬,而由於內河碼頭一帶較淺水,因此初步傾向不會在當區重置葵涌貨櫃碼頭。 政府早年選定五個近岸填海地點展開研究,包括小蠔灣、欣澳、馬料水和屯門龍鼓灘及青衣西南。 顧問早前完成馬料水及屯門龍鼓灘的技術研究報告,認為馬料水填海選址,適合用作科研、高端教育及住屋等用途。 計劃填海60公頃,連同沙田污水處理廠搬出後騰空的28公頃土地,共可興建1.1萬個住宅單位,可容納3.41萬人口。
馬料水填海: 馬料水填海60公頃可建屋萬戶
可是擬議填海區預料會用作發展高科技及知識型工業設施,是否大部分職位都能夠吸納原區的沙田居民,甚至反而吸引其他區居民前來,是個很大的問號。 位於擬議填海區以南的沙田污水處理廠,政府正打算將其搬往岩洞,預期首階段工程可於今年或明年開展,至2030年完成。 馬料水填海 他批評政府未有先研究好地理環境,便提出馬料水填海計劃,是魯莽、「好多餘。」他強調馬鞍山發展面臨樽頸位,道路網絡未完善。 「路就係得咁多,你唔會填咗城門河開條路出嚟嘛!」他指馬鞍山人「出城」已經很困難,再發展填海計劃增加約1.1萬單位,根本在混亂中再添枝節,不勝負荷。 發展局指,會在今年首季就近岸填海及人工島概念進行公眾諮詢,以便進一步技術研究可以展開,屆時會提供每個選址的基本以及主要考慮因素。 署方指填海工程可能會影響吐露港水域一帶的珊瑚群落和彭福公園鷺鳥林,並鄰近汀角、企嶺下和海下灣紅樹林的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馬料水填海: 相關文章
有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認為,騰空污水處理廠土地,能夠應付中期覓地需求。 土拓署提交的文件顯示,馬料水填海面積約60公頃,位於沙田/馬鞍山附近,毗鄰中文大學、科學圍和沙田污水處理廠等,與2018年土地大辯論建議的範圍相若。 當局擬採用非浚挖式的方法填海,今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由去年7月展開,為期24個月,預料擬議填海工程和相關的海事工程會分階段進行,預計2029年起逐步完成。 概觀孫九招的政策中,大可歸納出兩個重點,一為表示政府有意撤出資助產業;二為取消公開賣地(即改為後來的勾地表)。 據鄒及本地研究社的分析顯示,政府撤出資助產業亦即放棄其職能,「不再估算整體建屋指標,將建屋量的主導權拱手讓予私人發展商,將市民推往私人房地產市場購買/租住私人樓的深淵」。
馬料水填海: 【施政報告2021】料提供88公頃新土地 政府將重啟馬料水填海計劃為科學園擴容
擬議的馬料水填海地,附近有中文大學、科學園等設施,也很接近沙田新市鎮,對岸是馬鞍山。 按照政府現時的計劃,馬料水填海涉及約60公頃,日後可發展成住宅、高科技及知識型工業用途,料可建1.1萬伙單位,規模相當於太古城,約容納3.41萬人口。 維港外填海屬於去年《優化土地供應諮詢》重點之一,在首階段諮詢期,政府就已經提出25個填海選址,而在剛公布施政報告則將選址進一步收窄至馬料水、欣澳、小蠔灣、青衣西南及龍鼓灘5個近岸填海率先推行,合共提供600公頃土地。 為確保長遠土地供應,政府重啟維港外填海計劃,當中5個會率先研究的近岸填海選址,將提供600公頃土地,即約32個維園(維園面積約19公頃)。 有專家認為,以沙田馬料水、大嶼山欣澳及小蠔灣發展潛力最大,可以作為主要土地供應來源。 根據政府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的選項,於5個近岸填海的選址中,僅建議就龍鼓灘、欣澳及小濠灣的項目進行研究,不過同時建議暫緩推展馬料水項目,及不推展青衣西南項目。
招文亮又指,現時沙田三面環山,馬料水是通風廊,把鮮風帶入沙田,如在當地填海並興建屏風樓,將會阻擋通風廊。 由於區內以大學、低密度住宅區及鄉村為主,人口不足以達到一個選區的標準,而需要與鄰近的駿景園劃為一個選區。 馬料水填海2025 進一步,鄒指出若填馬料水之地,有很大機會都不會建公屋,但不論建公屋與否,所謂的土地儲備都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他表示,政府報告的撮要中提及如何解決交通問題,指填海後搬入的人數約三萬人,而政府會在當區製造四萬多個就業職位,實行當地就業,以紓援交通負擔。 專責小組成員王坤稱,小組並無重點討論馬料水填海,但曾提及中大教職員擔心填海後會影響景觀。 他認為,騰空沙田污水處理廠搬遷後的土地建屋,會面對較少反對聲音,但當局規劃時要顧及對交通及環境影響。 報告亦提到,區內主要道路到2036年仍可應付繁忙時段交通需求,預料填海不會帶來難以克服的交通問題,但局方應進行更多研究及評估,確認發展計劃,並進行環境影響評估。 不攻自破的優化土地供應策略
直到2004年12月馬鞍山鐵路(現屯馬綫)通車之後,其重要性才略減。 馬料水填海2025 所以,整個沙田區對外交通負荷本身已相當重,如果在這裡再多加幾萬人口,現有的交通擠塞問題相信火上加油。 相對而言,在青衣西南填海爭議已沒那麼大,因為該處不涉及敏感的生態地點。
支持填海者每每指控,質疑當區居民只是怕該區樓價受影響,所以才反對填海阻礙發展云云。 誠然,樓價確是一個因素,但沙田區主要交通幹道飽和,卻又是相當現實的問題。 另一個更深層次問題是,政府現時對於填海發展仍然流於「見縫插針」式,有位置就填,但無考慮整體的城市佈局,於是商業活動繼續集中在港九市區,而新市鎮又繼續要容納人口,可是交通配套追不上,居民要繼續捱塞車。
不止馬料水,政府日後發展其他地區時如不正視這些問題,肯定會有同樣的爭議聲音。 早前政府就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交的報告作回應,提及於5個近岸填海的選址中,將暫緩爭議較大的馬料水項目,並以工程複雜為由不擬推展青衣西南的項目。 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今日(1日)召開特別會議,會上有議員指有居民憂慮日後政府將重啟研究馬料水填海,建議應永久擱置項目。 最終會議以16票贊成,2票反對,通過由陳志全提出擱置馬料水填海議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