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銅鑼灣商業區更大規模發展後,開始有廣府人遷入,但仍以天后為主,加上天后20年前建了不少300多呎的單位,很多外區人口遷入,所以天后一帶廣府人亦不少,但以福建籍較多,銅鑼灣東角因為唐樓非常多,除了在區內工作的人口,則大多仍為居住多以至數十年的閩籍人口。 很多南洋商家來港也會到銅鑼灣、北角一帶居住,他們不少在銅鑼灣、北角一帶都持有物業。 由銅鑼灣、跑馬地一直到鰂魚涌的華人都是以福建籍為主要多數,亦是香港閩籍華人以及華僑的高度密集區,部份把物業放售後便有其他族群人口遷至,但整體來說,很多家庭都不願放售區內物業,使人口改變輕微。
別以為市區就不能行山,這條行山路線新手都能輕鬆駕馭,更可飽覽維港兩岸日落和夜景。 這座銅鑼灣天后廟,又稱「鹽船灣紅香爐廟」,相傳戴氏族人在銅鑼灣岸邊拾獲一枚香爐狀的紅色石頭,並深信其由天后所賜,所以在此處興建一所天后廟供奉,供一眾漁民供奉以保平安。 鴉片戰爭以後,滿清實行五口通商,割讓香港,然而香港仍然未真正比五口通商興旺,大多經營鴉片貿易以及人口販賣,亦幾乎由廣府人控制,轉口貿易則幾乎福建人控制。 維多利亞公園由填海得來,未填海前,原維多利亞公園東西岸兩邊海岸線像一個銅鑼,因而取名為銅鑼灣。 銅鑼灣古稱鹽船灣,18世紀戴氏家族於海灣東岸建立了一座「鹽船灣紅香爐廟」,即今日的銅鑼灣天后廟。
銅鑼灣海旁: 銅鑼灣一日遊|10大銅鑼灣好去處推介 水母餐廳+唇膏工作坊+燈塔睇日落
為方便銅鑼灣(東)住宅區交通,港鐵在銅鑼灣(東)北面的盡頭銅鑼灣社區中心附近設炮台山地鐵站,南邊的盡頭銅鑼灣天后廟設天后地鐵站。 此舉使銅鑼灣(東)市區發展一直向南伸展到天后廟道及大坑北面等本來交通不太方便地區和向北加強北角邊緣的發展和重建(如城市花園,豪廷峰等)。 因此銅鑼灣整區東邊,西南邊,東北邊盡頭亦設地鐵站,交通是全港最港最方便的地區之一。 每個香港人對天后的定義都不同,有些人會把整個銅鑼灣(東)稱為天后,有些人只把天后地鐵站附近稱為天后,老一輩口頭上沿用銅鑼灣稱呼銅鑼灣(東),東角為銅鑼灣(西)。 而銅鑼灣(東)的銅鑼灣街市便剛剛在港鐵天后站和炮台山站中心。
因為銅鑼灣天后廟,使銅鑼灣、跑馬地以及大坑自開埠以來即以閩籍人口為主要多數,建區以來有濃厚的天后文化[註 4],附近東角一帶至今仍是全港最多閩籍同鄉會的地方。 維多利亞公園則是香港面積最大的公園,有很多休閒、體育設施,加上香港中央圖書館等全港性的文化設施,使銅鑼灣成為香港市民重要的休閒以及文化活動中心。 大坑北面和加路連山(或掃桿埔北面)50年代前屬於銅鑼灣,早年位於銅鑼灣(東)現在已拆毀的銅鑼灣警署,銅鑼灣裁判司署和現在還在的銅鑼灣消防局和銅鑼灣社區中心便要負責全銅鑼灣分區的社會工作。
銅鑼灣海旁: 銅鑼灣
同樣道理,位於灣仔的銅鑼灣消防局服務對像也是全銅鑼灣。 而銅鑼灣是香港政府的法定區份,是各種要負法律責任文件中規定的地名,香港每地方只可歸於單一區份。 而不是根據個別人士主觀意願而定的,主觀意願的通俗地名如天后,炮台山及彩虹,範圍不明,而且可以很大。
- 大坑北面和加路連山(或掃桿埔北面)50年代前屬於銅鑼灣,早年位於銅鑼灣(東)現在已拆毀的銅鑼灣警署,銅鑼灣裁判司署和現在還在的銅鑼灣消防局和銅鑼灣社區中心便要負責全銅鑼灣分區的社會工作。
- 每個香港人對天后的定義都不同,有些人會把整個銅鑼灣(東)稱為天后,有些人只把天后地鐵站附近稱為天后,老一輩口頭上沿用銅鑼灣稱呼銅鑼灣(東),東角為銅鑼灣(西)。
- 近數年,漸漸聽到銅鑼灣的核心地方被說成北角的核心地方,部份報章報導誤把銅鑼灣的核心地方寫成北角,如香港商報某報導把維園所在地的興發街說成北角。
- 店內供應的雞尾酒特飲款式多,特別推介靈感源自海月水母,加入啫喱及泡沫,味道飲落鹹甜適中。
- 由於而銅鑼灣(東)在香港歷史上一直是香港的主要已高度發展住宅區及市區之一,不少全港性的康樂文娛設施如維園,中央圖書館等也設於此區。
- 香港在1891年只有20萬人口,大多為苦力、建築工人以及經香港下南洋經商、工作或到西洋的華工,真正的人口不多。
- 因此銅鑼灣整區東邊,西南邊,東北邊盡頭亦設地鐵站,交通是全港最港最方便的地區之一。
店內亦有其他特色罐頭料理,包括西班牙海鮮飯、激辛咖喱、大阪燒、磨菇漢堡及海鮮茶碗蒸等,可以帶回家DIY烹煮。 送飯可能第一時間會想起罐頭,其實罐頭都可以是主食,在日本經營近 20 年的 mr.kanso 就打破這個刻板印象,以罐頭食物為賣點,推出超過40款日本罐頭,齊集肉類、海鮮、飯類、水果和甜品,總有一款適合你。 店內供應的雞尾酒特飲款式多,特別推介靈感源自海月水母,加入啫喱及泡沫,味道飲落鹹甜適中。 另外還有Tiramisu雞尾酒,將Mascarpone cheese製成芝士奶蓋,口感順滑,面層再有火炙過的朱古力粉,飲落有焦香味。 Aurita Lounge負責人因參觀日本的水族館時,深深被水母群吸引,認為水母飄浮時令讓人可以感受那種放空的思緒,最後決定引入40隻海月水母Aurita來港飼養。
銅鑼灣海旁: 主要交通幹道
而銅鑼灣、大坑、跑馬地、北角(以及鰂魚涌)的居民一直以福建人為大多數,至今銅鑼灣商業區唯一的同鄉會亦是成立多年在百德新街的福建安溪同鄉會。 而福建華僑一直致力收購區內同鄉的舊樓重建,區內的業主和北角一樣以福建籍為絕大多數,區內的主要重建商同為菲律賓華僑的金朝陽集團。 以全世界最貴月租租出的京華中心同為菲律賓華僑持有,很多南洋華僑亦大量購置銅鑼灣一帶的物業,區內有菲律賓第二富豪的裕景中心和和新加坡首富的信和廣場,在銅鑼灣區國際化以後,又加入香港、內地、以及世界富商投資。 油尖旺區以廣府人為主,但南洋華僑亦有投資,如香格里拉酒店。 此外,市區的大單位亦有大量的富商聚居,如柏景台、城市花園等,但市區更多唐樓,住在半山區的小單位以及唐樓的人口不是富商。 由於而銅鑼灣(東)在香港歷史上一直是香港的主要已高度發展住宅區及市區之一,不少全港性的康樂文娛設施如維園,中央圖書館等也設於此區。
銅鑼灣海旁: 區議會議席分佈
現今大坑和加路連山雖然和銅鑼灣有一段距離,但不少地址上仍然是用銅鑼灣大坑,但亦有不少人用只用大坑為地址名。 自1950年代填海後,新銅鑼灣面積已經很大,加上市區亦慢慢伸展入內陸本來不及市區發達的大坑內陸和加路連山等地。 而和銅鑼灣的關係慢慢淡化,但不少地名上仍沿用銅鑼灣。 但在這兩建築南面(勵德邨入口)的大坑和掃桿埔地區多數亦不會用銅鑼灣。 銅鑼灣海旁 80年代開始,在監視政府的區議會事務上,雖然區議會是以選區為主,18區為副,銅鑼灣一個選區(西部)劃入區議會灣仔區,希望帶動灣仔區的住宅發展及分享商業設施,二個選區(東部)連維園劃入區議會東區,希望帶動東區的商業發展及分享文娛設施。 而50年代以前,現大坑北面亦是銅鑼灣的核心範圍,而今鵝頸選區亦有1/3地方(堅拿道天橋以東)在法定分區銅鑼灣內,成為銅鑼灣商業區的擴展。
銅鑼灣海旁: 主要交通幹道
此時北角已存在,而且天后一帶的貿易擴展到渣華道,但銅鑼灣的人口更密集。 銅鑼灣、大坑、跑馬地一帶至今一直是香港福建人以及南洋華僑的集中地,小福建社區則在戰後移民潮才伸延到北角,此前維多利亞城各族群亦有,銅鑼灣的人口以福建籍為大多數,尖沙咀以及深水埗區以廣府人和四邑人為多數。 區議會之後,基本上地方事務是細分給各選區,而各選區綜合事務(較少,主要是各選區自理)仍由18區各分區各分區管理,綜合選區事務是以灣仔區為大區考慮而不是以大坑,銅鑼灣,而政府的施政不一定是以18區為基礎,好像民政事務署,灣仔區和東區是在同一區,而在東區的銅鑼灣社區中心服務對像也是全銅鑼灣及少量周邊地方。
銅鑼灣海旁: 區議會議席分佈
今時今日銅鑼灣已成為香港最重要的購物,娛樂,公共娛樂中心之一。 而香港市區隨住人口不停增長,基本上港島區和九龍西區已經是全港最發達的地區了,而銅鑼灣亦是港島區的中心,地理位置優越。 天后、大丸、炮台山等是銅鑼灣個別地方的俗稱,但沒有具體範圍。 銅鑼灣的市中心是由現天后站周邊向現在的炮台山站及香港中央圖書館方向伸展,早在19世紀便在現今銅鑼灣東及天后站周邊進行填海,而現天后站原是香港政府重要機構銅鑼灣裁判司署,香港多數中年以上人士也曾到過此處,而銅鑼灣西邊盡頭東角一帶亦在19世紀進行填海而成為香港開埠以來最重要的碼頭之一。
銅鑼灣海旁: 銅鑼灣
如果有去過共享空間,應該會聽過MyBase,銅鑼灣分店位於利舞臺廣場,佔地 3,500呎,足足有3層高,對外落地玻璃坐擁城市街景,沿用受大眾喜愛的北歐簡約風設計,營造舒適明淨的環境。 銅鑼灣的奇力島(古名燈籠洲)[註 銅鑼灣海旁 5]曾於1991年發現隋代至南宋時期的貨幣,證明銅鑼灣地區大概早在隋代(公元581年至618年)年間已有居民。
銅鑼灣海旁: 銅鑼灣一日遊|10大銅鑼灣好去處推介 水母餐廳+唇膏工作坊+燈塔睇日落
19世紀末,由於來往香港島東西需繞路或坐船經過銅鑼灣甚為不便,故此興建了一條連接海灣的海堤,即是現今的高士威道。 這亦是銅鑼灣的英文名「Causeway Bay」(海堤灣)的字源。 1880年代,政府在銅鑼灣先後再進行了2次填海工程,共取得50英畝土地。 其中一地便是由現時的銅鑼灣道填至現時的高士威道,高士威道對出的海灣,被修建成香港第一個避風塘。 整個銅鑼灣(包括整個東面和西面)在城市規劃分區屬於H6銅鑼灣區[9]香港中央圖書館的建設,便是以銅鑼灣整區為考慮的全港性建設。 大坑和掃桿埔不同於天后,大丸,是香港政府定下銅鑼灣轄下的成區。
銅鑼灣海旁: 銅鑼灣一日遊|10大銅鑼灣好去處推介 水母餐廳+唇膏工作坊+燈塔睇日落
此區是香港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由於建住宅的地理位置優越,早在20年前已經過度開發了,拆卸樓宇有了高度限制,而成本過高,近20年建成的高樓大廈住宅只有海景軒,其餘都是酒店和辦公大樓. 而在銅鑼灣東邊盡頭近十年建了不少辦公大樓如友邦廣場。 之後2屆選舉(94,99)區份擴大,用東南西北加法定地區已不可行了,全港各分區也沒了東南西北,而由94起劃分區份基本和下面的選區分析一樣了。 銅鑼灣北,銅鑼灣南大約是現在的維園選區和天后選區的加大版,銅鑼灣中大約是現在的銅鑼灣選區。 而全港性建設仍以法定分區為基礎,區議會地區決定都是各細選區(如維園選區)自己處事,但有少量決定是以18區(如18區中的灣仔區)為本位。
銅鑼灣海旁: 銅鑼灣
1985年全盛時期,銅鑼灣西購物區共有4間日資百貨公司,分別為大丸、松坂屋、三越及崇光。 踏入1990年代,日資百貨公司不是結業便是易手,取而代之的乃一個一個的購物商場。 銅鑼灣東部歷史上是銅鑼灣市中心,全區的政府部門都在現今銅鑼灣東,早年位於銅鑼灣(東)現在已拆毀的銅鑼灣警署、銅鑼灣裁判司署和現在還在的銅鑼灣分區電力站、銅鑼灣消防局和民政事務總署的銅鑼灣社區中心,以及社區團體及宗教團體如銅鑼灣街坊福利會大廈、銅鑼灣浸信會亦都在現今東部。
天后一帶有閩籍人口開設的甜品店,亦有廣府人開設的食店,形成多元文化。 銅鑼灣天后廟是香港的香港法定古蹟,本由閩南人興建,福建人自唐宋朝起即控制中國對外的多數貿易,自明朝滅亡後,滿清實行多次大屠殺,輪近香港的有廣州大屠殺,而福建人則傾盡資本反清,但在施琅降清以後,台灣迅速被攻陷,福建人則把資本以及黃金運到南洋。 銅鑼灣、大坑、跑馬地一帶由開埠至今仍以閩籍為大多數,而在1920年代以前,北角和鰂魚涌還未發展,銅鑼灣是港島市區的盡頭,港英政府設立銅鑼灣旁設立炮台,而成為後來炮台山以及港鐵站的地名,而銅鑼灣的天后廟非常著名,後來又成為了銅鑼灣天后廟以及天后站一帶的地名。 戰後香港人口由50萬大升到220萬,銅鑼灣、北角(以及鰂魚涌)、紅磡、觀塘亦有接收內地人口,以福建人為絕大多數,上環以及灣仔亦有接收閩籍人口,而北角接收的人口比銅鑼灣多很多,而銅鑼灣和北角都有相近的歷史,都有不少南洋富商聚居,在戰後夜總會林立。
後來高層辦公室輾轉加入庫務署、婚姻註冊處等政府部門。 銅鑼灣海旁2025 裁判署大樓南側設有一個露天停車場,位於柏景台第1座現址,司署東面與英皇道之間則設有無比(即美孚)油站。 銅鑼灣海旁2025 於1982年3月拆卸,原址現在變成港鐵港島綫的天后站出口及2座39及51層的柏景台。
銅鑼灣海旁: 區議會議席分佈
因為銅鑼灣商業區光污染,聲音污染嚴重,他們的物業被收購後又遷入天后、跑馬地以及炮台山一帶,或租出物業成為樓上舖,跑馬地一帶的閩籍人口比北角更密集,基督教會香港閩南堂總堂亦設在跑馬地,分堂則設在北角和香港仔。 1950年代前銅鑼灣東角填海前,大坑是銅鑼灣的核心地區,直到1950年代銅鑼灣海旁大規模填海後,大坑才在法定地區上加入大坑的名字,而新的大坑是銅鑼灣的分區,而法定地址仍可加上銅鑼灣,代表大坑為銅鑼灣的分區,為銅鑼灣大坑或大坑。 銅鑼灣除了市區的發展之外,在昔日屬銅鑼灣的大坑(現勵德邨以北),有客家人聚居於山區,當時在山區亦可聽到客家山歌,但自福建移民大量移入銅鑼灣以後,客家人只佔一個很少部份,因為香港島的客家人沒有丁權,政府收地建設住宅以後很大量都被遷入附近便宜的公屋勵德邨。 銅鑼灣[註 1](英語:Causeway Bay[註 2])位於香港島,是一個工商及住宅混合的地區,隸屬灣仔區,原本是當地海灣的名字,因海灣形似銅鑼而得名,銅鑼灣避風塘則在正中,在填海工程後海灣的銅鑼形不復見,但「銅鑼灣」卻成爲了當地整個地區的名稱。 港島銅鑼灣的「灣」以「環」為讀音(長沙灣/土瓜灣為例): 香港粵語常以陰平的「灣」作陽平的「環」[1]。 歷史上當地名爲「銅鑼灣」的海灣因為填海而兩度北移,原海灣範圍變成了現今的維多利亞公園,現今的「銅鑼灣」海灣僅指興發街、維園道和鴻興道之間的海域,而銅鑼灣地區的範圍東至屈臣道、麥連街及蜆殼街,西至告士打道天橋,南至銅鑼灣道及禮頓道。
銅鑼灣海旁: 銅鑼灣一日遊|10大銅鑼灣好去處推介 水母餐廳+唇膏工作坊+燈塔睇日落
服務銅鑼灣的港鐵站有銅鑼灣站(銅鑼灣西地區)、天后站(銅鑼灣東南面地區、維園、中央圖書館)、炮台山站(銅鑼灣東北地區,銅鑼灣社區中心入口)。 1950年代前的銅鑼灣的海岸線和現在的不同,現時銅鑼灣西東角周圍的繁華商業區亦是填海得來。 而原銅鑼灣市中心(銅鑼灣(東))以發展住宅為主,亦是銅鑼灣管理的中心。 灣仔到北角在香港歷史上一直是重要的住宅區,而銅鑼灣則為兩區的中心,不少商家看準了此區潛在的商機,而香港政府亦將不少全港性的設施放在銅鑼灣,如維園,中央圖書館以及把全港第一間官中名校皇仁書院(中央書院)移到銅鑼灣,銅鑼灣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令此區發展高速發展。
銅鑼灣海旁: 主要交通幹道
銅鑼灣住宅區的居民自東角大丸開業後普遍用大丸來指銅鑼灣東角一帶,大丸結業後普遍使用商場來代替,近年少量在港鐵站建成後才來港定居的新移民家庭使用銅鑼灣來代替銅鑼灣西面商場一帶,而在其餘的銅鑼灣地區則加上主觀的通俗分區或歸入錯誤的法定地區. 而其他地區的人普遍使用銅鑼灣來稱呼全區,去大丸一帶或會用大丸代替。 銅鑼灣海旁 18區的分區主要是各選區及總區處理下放的資源,而東區之名不是在法定區份的地址上,法定區份的地址要香港政府批准才會轉的。 1985上半年,1982年3月動工之地鐵港島綫首期通車,座落銅鑼灣一帶的港鐵站有銅鑼灣站,天后站和炮台山站。 香港日佔時期,不少地區的行政區劃也有變動,基本上最重要的區份會較少變動,但銅鑼灣區,不但劃分範圍沒有變動,連名字也沒有變動,只是換了日本漢字「湾」(全名:銅鑼湾區)。
除了提供共享空間,MyBase亦有不少Workshop,可以放下手頭下的工作,放鬆一下,Workshop包括原木玫瑰及樹脂畫藝術工作坊。 銅鑼灣海旁 銅鑼灣海旁 在唇膏體驗工作坊,大家可以親手整一支屬於自己的唇膏。 這裏有好多種唇膏顏色任你選擇,首先揀選你心水的顏色,之後就可以開始動手製作。
但銅鑼灣仍以天后較多人口混居,大坑、跑馬地等交通不太方便的地區,較少外區人口遷入,使人口仍以閩籍為壓倒性多數。 銅鑼灣由開埠到胡文虎等富豪定居銅鑼灣半山至今仍是南洋商家的來港的居住地,他們在區內擁有不少物業,親屬亦大多在天后、北角的豪宅以及銅鑼灣半山、北角半山,但現今的銅鑼灣已非常國際化,更倚靠港島高消費族群。 因為銅鑼灣自開埠以來即成閩籍人口的聚集地,以及南洋富商的聚居地,北角半山區以及銅鑼灣半山都是閩籍人口百多年前最早的居住地銅鑼灣天后廟的伸延,銅鑼灣在南洋閩籍人口史上比北角更重要,商家來港更多在銅鑼灣而非北角,但因銅鑼灣已成國際購物區,因為太古城也有較大型的購物區,很少個人化的街道,所以北角的小福建社區氣氛更濃厚。
銅鑼灣海旁: 主要交通幹道
虎豹別墅開放給公眾參觀,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但附近人口皆以福建人為主,很多閩籍人口都在虎豹別墅一帶聯誼。 銅鑼灣海旁 虎豹別墅於1935年建造完成,周邊人口大多是福建人或福建華僑。 本區為港島區的交通樞紐地區,往返不同地區都十分方便。 此外,在怡和街,軒尼詩道,禮頓道,告士打道等主要街道亦有大量巴士路線前往港九新界各區。 位於銅鑼灣西的東角,位於現時在崇光百貨附近的東角道,以及東角Laforet商場(原為東角Nu Face Sogo)。 另一方面,因為銅鑼灣東角的稱呼,銅鑼灣東角周邊也有「東區」的別稱,現時仍保留的痕跡包括禮頓道的電訊盈科電訊大廈及怡和街的華人銀行東區大廈等。
部份中小學生或較後移民家庭誤以為銅鑼灣只是地鐵站名和地鐵站周邊的地方,40歲以上又是在香港土生土長而有接觸過港島區的人一定會知道銅鑼灣東及西的大概範圍. 而現今的香港學生家長不少亦不是在香港長大,所以已經部份中小學生不知道銅鑼灣的意思和所處的地區了. 近數年,漸漸聽到銅鑼灣的核心地方被說成北角的核心地方,部份報章報導誤把銅鑼灣的核心地方寫成北角,如香港商報某報導把維園所在地的興發街說成北角。
銅鑼灣海旁: 銅鑼灣
天后是從地鐵站名而衍生出來的通俗叫法,並不是實際存在的地區,天后的定義和理解因人而異,銅鑼灣包括整個天后的地區,如果以天后港鐵站中心劃一個由一個圓型選區般大的大圈,都只包括銅鑼灣命名的建築,包括維園選區大部,未到銅鑼灣街市,包括維園大部。 天后選區中間小部銅鑼灣天后廟,及大坑選區北部的皇仁書院和銅鑼灣運動場和香港中央圖書館。 銅鑼灣裁判署(Causeway Bay Magistracy)位於電氣道20號,是一座樓高10層、充滿十九世紀色彩的古典建築物,由巴馬丹拿畫則師樓設計,於1958年10月動工,並於1960年春落成。 落成時裁判署大樓低層用作裁判法院,高層則撥予社會福利署、市政事務署及人口登記局使用,頂層則設有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