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擾三至四個月後,阿忠才漸漸習慣,學習淡忘此事:「當時最深刻的感受是害怕。我不怕被人恥笑,最怕連累朋友。我怕他們的私隱也會被公開。」因怕影響朋友,他曾故意疏遠友人,免他們同遭毒手,幸好朋友得知真相後不離不棄。 縱使被欺凌的高峰期已過去,訪問時,他回想以往的痛苦經歷,仍不禁淚盈滿眶。 無辜的阿忠不斷被網民恥笑和羞辱:「最初知道了,情緒波動很大,很憤怒。自己沒有與人結怨,也沒得罪人,但那個人(「借刀」者)惡意上載我的相片,又利用我的身分亂說話。
劉靜儀在2013年畢業於嘉諾撒聖心中學[3][4],及後入讀澳門旅遊學院並修讀旅遊會展及節目管理理學士(2017年畢業)[5],畢業後便加入微辣Manner。 起初擔任藝人部銷售員[6],之後在2018年成為經理人,負責藝人管理[7],截至2021年8月離職[8]。 幸好我是一個自出生以來就是一直命運般特別受關注的人,所以我對此不以為然。 只有入行了一段時間才意識到——原來就是因為我所在公司是全港生意最大的、最多內地客戶選用的、最多人的、最多人賺大錢的公司。 無緣無故,一旦提到我的公司,周圍的同行、網上的討論區,總是特別地針對。
網絡欺凌求助: 情緒困擾
此外,有一名護士將一名病人的資料上載到社交網站供網友嘲笑。 答覆:主席: 就問題的四個部分,當局的回覆如下:(一)目前本港法例未有定義或規管「網絡欺凌」。 過去五年,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接獲四宗牽涉被投訴者通過互聯網,以侮辱性言詞、文字或圖片等方式騷擾他人,並可能違反《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的投訴。 由於在其中三宗投訴中,投訴人未能指出被投訴者的身分,或投訴人沒有證據支持其指稱,或沒有表面證據顯示個案違反《個人資料(私隱)條例》下的規定,因此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未能作出跟進,另一宗投訴在處理中。 (二)警方沒有備存與「網絡欺凌」行為相關的統計數字。 然而,視乎個別個案的情況,於網絡上發表不當言論可能觸犯不同的罪行,例如刑事恐嚇或勒索等。
青少年人不懂得用平時處理面對面關係的情緒,來處理網上受傷的情緒。 網上欺凌的經驗與以往在學校飯堂或操場所發生的欺凌事件不同。 被欺凌的人看不見欺凌者,也看不見和感受不到來支援他的人的反應,沒有任何人與被欺凌者共鳴,使他感到更無助。 而且,這樣的情況下,也很難會有權威人士介入調停,加上網上欺凌的速度很快、又沒有個人接觸,很容易令一些不會當面欺凌別人的人也加入這個嘲諷的行列。 網上的負面評語會一直存在,持續性比當面的欺凌更久,而網上欺凌也令受害者無處排解他的情緒。 如果收到學生遭網上性騷擾、網上欺凌等報告,學校一般會交由輔導老師或社工跟進。
網絡欺凌求助: 網絡欺凌的例子
如果同輩可以更有同情心,他們應該正視所見到的現象,為受害人發聲,或者告訴其他成年人。 正視網上欺凌的人要注意,千萬不要轉寄傷害性的信息或圖片,間接地參與網上欺凌。 同輩之間可以互相支持,合力營造一種氛圍:不論在網上還是普通生活,旁觀者都拒絕與這些負面行為者同流合污。
賴老師建議政府有系統地給學校一個全年支援,包括講座、網上分享、工作坊,讓學校可以傳遞這方面的資訊給家長和同學。 她又建議政府為家長製作動畫短片,講解網絡世界的風險。 起初(二零零七年),阿忠對自己在網上被圍攻毫不知情,只是偶然被同學以被人「借刀」的網名稱呼。 好友遂建議他往討論區一看,阿忠竟發現自己在網上已成為眾矢之的,甚至成了「萬能key」(即被大量「改圖」的人),樣貌慘遭畫成小丑,或移花接木至不同人身上。 當人們毋須公開個人身分時,通常都會做一些面對面時不敢做的事。 這種「去個人化」的情況下,同情心或後悔的心情都會大減。
網絡欺凌求助: 網上欺凌的個人因素
欺凌者會攻擊受害者的名聲、外貌和他的意見,所以,雖然社交媒介有助青少年建立同輩關係,但也可能成為接受負面信息或使他們受傷害的平台。 若網絡欺凌事件牽涉刑事恐嚇或有誹謗成分,應報警求助並尋求專業法律意見。 若遭受網絡欺凌後,情緒長期低落寢食難安,影響正常生活,就應考慮向精神料醫生或其他專家尋求協助。 網絡欺凌通常在那些容許個人登記身分並互傳訊息的通訊應用系統上發生。 這可以是純粹互傳訊息的應用系統,例如電郵,亦可以是較複雜的類別,例如可供一羣人即時進行網上討論的討論區、聊天室、網誌、網上遊戲網絡或社交媒體平台。
- 結果顯示逾20%中、小學生在過去一年曾被網絡欺凌,當中以中一學生最為常見。
- 2020年3月28日起,同人創作平台Archive of Our Own疑似由於大陸明星肖戰粉絲舉報而在中國大陸遭到封禁[9][10][11][12],引發部分同人文化愛好者和網站用戶不滿,並與肖戰粉絲一方發生爭端。
- 所有僱主都應確保工作場所不受任何形式的騷擾和威脅,勞工和性別相關組織,以及僱員本身,都有責任提高警覺並舉報問題。
- 作為家長,可以多關注子女,鼓勵他們參與在網絡以外的課外活動及擴闊生活圈子,以免他們以互聯網作為唯一的溝通渠道。
- 根據無綫電視明珠台節目《明珠檔案》報導[5],一些在香港的著名網站,例如高登論壇,經常可以找到上述第三、四項手法的霸凌實例。
- 有網民認為目前缺乏證據,難以查證留言的真偽,亦有網民指如留言屬實會對李熙媛及駱錦瑩十分失望[22]。
受害者可嘗試更改網名、向討論區的管理人求助,甚至遠離某些討論區。 一項研究發現,有四成青年被迫接收網上裸露內容或性要求,五分一青年曾遭網絡欺凌。 有老師表示不感到驚訝,認為網絡欺凌可能比現實欺凌更嚴重,更坦言未必有能力和足夠的知識教導學生如何應對這些網上風險。 香港救助兒童會呼籲政府設立兒童網絡安全專員,針對網絡欺凌等個案,提供求助及投訴機制。 小學教師賴老師就認為研究報告令大眾對此有警覺性,提早預防事件的發生。
網絡欺凌求助: 遭受網絡欺凌該如何應對?
所有僱主都應確保工作場所不受任何形式的騷擾和威脅,勞工和性別相關組織,以及僱員本身,都有責任提高警覺並舉報問題。 同時,本澳亦應建立有效的處理投訴的制度,保護投訴人的權益。 公共和私營機構須確保投訴人不會受到不利對待或歧視,並確保投訴得到妥善處理。 欺凌者可能是受害者身邊認識的人,例如朋輩及同學,亦有機會是隱藏身分的網絡使用者。
網絡欺凌求助: 網絡欺凌 欲尋死學生達3成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不但負責處理有關網絡安全的事項及調查科技罪案,還專責處理電腦法理鑑證及防止科技罪案的工作。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更會與本地及海外執法機構建立緊密聯繫,打擊跨境科技罪案和分享情報。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雖然電腦與資訊科技便利了市民現代化的生活,但是不法之徒亦乘機利用先進科技犯案,手法層出不窮。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一直不遺餘力打擊科技罪行,務求確保網絡安全,使香港成為一個安全的數碼城市。
網絡欺凌求助: 網上欺凌與傳統欺凌
根據無綫電視明珠台節目《明珠檔案》報導[5],一些在香港的著名網站,例如高登討論區,經常可以找到上述第三、四項手法的霸凌實例。 當中一個例子,包括在網上留言性騷擾香港大學的社會運動人士陳巧文、電話和電郵恐嚇街頭劇團好戲量的成員等等。 「學生能在校園內開心學習,互相幫助、支持……」這種充滿愛的場面,我們當然樂於見到,但不少調查卻指出校園、青少年之間的欺凌行為並不罕見,而香港中學生稱曾遭同學欺凌比率更是世界首位,[1] 十分值得我們關注。 黃成榮指,他們在現實世界中可能真的曾受過霸凌,所以藉網上空間平衡心理,或感覺現實生活苦悶,藉此行為找「樂趣」,不會考慮當事人的感受;即使知道「出事」,亦會對自己說「人人都咁做」以減低罪惡感[6]。
網絡欺凌求助: 香港
例如,網民在沒有合法搜集目的,及未經當事人同意下,公開他人的個人資料,會違反《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第三原則,受害人可向私隱專員公署求助。 例如今年一月,一名十二歲男童在討論區張貼聲稱是自己性器官的照片,表示想召妓,引起極大迴響。 有網民根據當事人提供的聯絡方法,迅速透過搜尋器,將其個人照片、網誌、身分證號碼、就讀學校等資料「起底」(見框文),受害人的相片更多被「改圖」,引起傳媒報道,對男童造成極大傷害。 由菲律賓的一個維護組織「菲律賓停止欺凌」(Stop Bullying 網絡欺凌求助2025 Philippines),發起一個非正式調查顯示,當地最普遍的網上欺凌平台就是Facebook,第二名的手提電話,但已被Facebook遠遠拋離。
網絡欺凌求助: 影響受害者價值觀
由於事件懷疑涉及職場霸凌,而涉事公司微辣文化曾接受澳門文化發展基金的資助。 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在回應傳媒問及有關微辣有關資助事宜時指,當局依章審批及監管有關資助。 任何時候在公開社交場合注意避免作出引人注目的行為,例如在討論區表現粗魯無禮,亦同樣重要。 事件令網民嘩然,紛紛湧入加蔥的Instagram留言要求道歉,認為他要為阿晶的死負上最大負任[16],加蔥其後在YouTube開直播道歉並宣佈退出微辣[17]。 而多名牽涉嘲諷阿晶的藝人亦遭圍攻,認為嘲諷一個患有抑鬱症的人是落井下石[18]。
網絡欺凌求助: 網路霸凌事件
但每次我講起,教育界的人,無論是老師、家長,都是一味地搖頭,說這學校爭議性很大。 留意,我確實不是覺得任何被欺凌的對象是百分百無辜的。 網絡欺凌求助2025 但同時,我百分百認為網民有着不良心態,有時候是唯恐天下不亂,故意製造情緒,令很多事情火上加油。
網絡欺凌求助: 網絡欺凌
經歷過網上欺凌,會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包括:焦慮、抑鬱、濫用藥物、難以入眠、身體病徵增加、學習表現下降、曠課、逃學、輟學、謀殺和自殺。 此外,網上欺凌更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因為網上的通訊本質上就是可複製的、不容易有情緒反應、不能控制接收過程、相對地持久,以及隨時都可以接觸,這些特質使網上欺凌很容易變成持續的習慣。 五分一受訪女孩遭受網絡騷擾後大幅減少或停用社交媒禮如Facebook和Instagram,而情緒及心理上也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影響,42%自信心下降,42%精神受壓以及24%擔心人身安全。 網絡欺凌求助2025 互聯網發達,為人類帶來生活上的方便及娛樂,同時也衍生不少麻煩。 網絡欺凌愈見普及,不容看輕自己在網上的一言一行,一句負評或一個表達「Dislike」的表情符號也有可能令人造成情緒困擾,甚至患上情緒病! 面對網絡欺凌,精神科醫生建議要採取主動解決,「滅聲」絕非出路。
這包括妥善保護個人資料,如不要打開或回覆陌生人的訊息。 要避免在任何網站上載個人資料,如電郵地址和肖像相片。 網絡欺凌的最大特點,是以一般文字以外的不同形式,例如載有針對收件人的資訊的視聽資料來傳送明示或暗喻的訊息。 網絡欺凌行為包括滋擾、抹黑、「起底」、誣陷、冒充別人、威脅、欺詐和排斥。 2021年8月31日,劉靜儀在Instagram發文表示自己已離開微辣。
同年10月,一名自稱是阿晶表哥的網民在Facebook發文批評加蔥無意視阿晶為結婚對象,更要求女方做人工流產手術而導致荷爾蒙失調及患上抑鬱症。 他亦指控加蔥「一腳踏兩船」,指他與阿晶分手後不久隨即與另一微辣藝人儀仔(粵语:儀仔)交往[11]。 網絡欺凌求助2025 網絡欺凌求助2025 就等同當年我在英國,讀完初中後準備轉往全英數一數二著名的寄宿學校哈羅公學。
網絡欺凌求助: 個人工具
而牽涉「搶Job」風波的藝人李天慧(Doris、多姐)亦遭網民圍攻,認為是她帶頭嘲諷阿晶[19],更有網民呼籲抵制微辣直至全部牽涉嘲諷阿晶的藝人離職為止[20]。 多個品牌如迷你倉公司24 STORAGE、健身公司24/7 FITNESS及美容護理品牌THANN Hong Kong先後「割席」,終止對微辣的合作及贊助[21]。 另外,一名十六歲女學生去年遭中年男子非禮,被告罪成入獄。 有自稱犯人家屬者,稱受害女生誣衊被告,故於facebook成立「呼冤」群組,公開受害者個人資料,高呼判決不公。
網絡欺凌求助: 網上不良資訊
作為家長,可以多關注子女,鼓勵他們參與在網絡以外的課外活動及擴闊生活圈子,以免他們以互聯網作為唯一的溝通渠道。 網絡欺凌求助2025 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導他們從不同角度欣賞別人,增強他們的同理心,則有助防範他們做出欺凌弱小的行為。 近月,可能是因為本人自己經歷過一次全城網上被網民圍剿的經歷,我對於網絡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的網民們針對一個人事件、一個集團、公司的集體投訴、謾罵、甚至欺凌,真的很感同身受。
又有網民幫忙「起底」,找尋女生與男友的親密合照,令女生受極大滋擾。 梁婉珊(Dr. Sandy Leung)具精神科專科醫生Specialist in Psychiatry、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M. B.、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FHKCPsych及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精神科) FHKAM(Psychiatry)的專業資格,曾擔任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榮譽臨床助理教授。 對精神病、焦慮症治療、抑鬱症治療、處理兒童情緒問題有豐富臨床經驗。 網絡欺凌求助 梁婉珊醫生鼓勵受害人不要被欺凌行為嚇怕而「滅聲」,應主動與信任的人傾訴分憂,抱主動和正面的態度,把欺凌事件消化,並思考如何處理。
網絡欺凌求助: 受害人 :如不幸受到網絡欺凌,受害人不應獨自面對,建議尋求協助 :
因為,如果我終日只是活在別人世界裏循規蹈矩的話,今日的我,根本不會有任何成就。 我完全能夠理解現今網絡社會是一個好好讓人宣洩言論自由的地方,但聰明的朋友不可以單方面只看網上言論去判斷任何事情的真實。 如果要相信,請相信權威;如果要相信,請大家理性有批判性思考,再去相信你的內心。 我最近的一大感受,就是一句話概括叫樹大招風,就好似我本人。 當我不紅,或者沒有新聞價值的時侯,絕對不會有人講我。 但當我成功後,以保險業為例,成為全香港最年輕,團隊最多人第一人,Hater就開始來攻擊我了,開始妒忌我的成功。
網絡欺凌求助: 香港文匯網
雖然網絡欺凌的加害人和受害人沒有面對面的接觸,但也與傳統欺凌一樣能影響深遠。 精神科專科醫生梁婉珊(Dr. Sandy Leung)指網絡欺凌者多數以匿名身分「施虐」。 因此,高天賜問及政府會否考慮提出專門法案保護工作場所騷擾和恐嚇受害者以及會否在公務員體系中建立內部委員會處理投訴,作為私營部門的示範。 有些人會妄顧他人感受,在網上作出欺凌或起底的行為,從而獲得快感。 如發現或遇上網絡欺凌,未成年人士應向家長、老師或可信任的成年人尋求協助。 家長和老師亦應向孩子和學生給予指導,如教導他們要對互聯網上的內容抱有懷疑和審慎的態度。
某討論區更有「網絡黑社會」之稱,任何人都可能成為網民攻擊的對象:「網民很多時因『貪過癮』、『好玩』、『得閒無事做』而發動攻勢,並非因你做了甚麼特別事而攻擊你。」阿澤坦言,以往的網絡欺凌者較年長,言論也不會「去得太盡」。 不過,隨著有更多年輕的新會員加入討論區,取而代之是更惡意的攻擊。 另一項值得留意的是,網上欺凌與高社會經濟地位背景也有關聯。 高風險的上網行為之間也有關聯,例如提供個人資料也有機會遇上網上欺凌,不論是欺凌者還是被欺凌者都有這樣的現象。
網絡欺凌求助: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
死者在貼文寫:「你們覺得好玩好笑的story讓我承受許多haters的攻擊」。 該內容疑指曾有多位同事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流淚濾鏡的自拍照,懷疑諷刺死者關於聲稱其前僱主哭着勸佢不要離職的言論,使死者受到抨擊。 我到了哈羅才明白——它是在全球能夠最打響品牌,開國際學校分校的龍頭、它是最吸引不同爭議性、大家族後人就讀的學校、它是最具有培養冒險精神的學校。
網絡欺凌求助: 網絡欺凌的影響
雖然大部分青少年面對網上欺凌時會向同輩傾訴,但可惜的是,這些同輩通常都不會採取任何行動,因為他們都想避免衝突。 國際培幼會早前就網絡騷擾及虐待情況訪問了31個國家,共14,000名女孩。 當中超過一半受訪者曾受網絡騷擾及虐待,而她們所遭受不同程度的網絡欺凌形式包括:59% 網絡欺凌求助2025 使用辱罵及侮辱的語言、41%故意令受害者難堪或尷尬、39%身材羞辱以及39%性暴力威脅。 微辣亦發貼文確認該前員工過身,但否認與其輕生原因有關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