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店裏彷彿一腳踏入上個世紀的雜貨店一般,密密麻麻的古董玩具數不過來。 在書架間穿梭彷彿走進小型迷宮一樣,意向不到的角落散落幾張坐墊,可以席地閲讀短短片刻。 園嶺新村真的是一個寶庫,咖啡愛好者對它一定不陌生,但還有一家古着黑膠店藏在小巷中,綠色的門頭在樓宇間一眼就能看見。 於香港建造的葛量洪號滅火輪,曾參與過無數海上事故和火警的救援任務,於 2002 年退役後被復修,設於鰂魚涌公園的海濱長廊讓大家參觀。
例如日常接觸到的麻雀、白鐵器具、點心及蒸籠等,全部均來自生活中熟悉的一事一物,連繫着衣食住行各個範疇;亦有只會出現於特別專屬場合的廣彩、潮州糖塔、手托木偶粵劇、八音等,包含着本地豐富的禮俗儀式和表演技藝,是無可取替的獨有文化。 以中國茶藝為主題的茶具文物館,收藏及展示與茶文化相關的文物如茶具及茶藝歷史,以推廣中國源遠流長的品茗文化。 三棟屋博物館特色 ▲ 今年香港博物館節以「再覓」為題,於12月多個周末,在三棟屋博物館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舉行「再覓非遺」尋樂日。 三棟屋博物館(Sam Tung Uk Museum)可說是香港現有保留最古老的圍村之一,18 世紀由陳氏族人所建。 當時族人於三棟屋博物館現址一帶興建圍村,並開墾農田耕種,全盛時期幾乎大半個現今荃灣俱為陳氏農地。
三棟屋博物館特色: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二次世界大戰後,三棟屋圍村一帶逐漸發展工業,荃灣亦被港英政府列作首批發展的衛星城市,積極進行都市化;區內的圍村與田地更因興建地下鐵路,逐漸被拆卸或徵收,獨三棟屋有幸被保存下來成為博物館。 三棟屋屋內設有三廳,每廳承托屋頂的橫樑稱為「棟」,故被稱作「三棟屋」。 遊客踏入博物館後,便可親身體驗這些圍村大戶人家的生活;屋內的祠堂、廚房等全被保留下來,讓閣下無需遠走偏遠鄉郊,身處市區內仍可細味難求的悠悠古風;很難想像,就在咫尺之遙,便為抬頭橫空而過的現代化港鐵。
大家能透過文物觀賞,追溯歷史源流、瞭解世代的生活環境和探求當中蘊藏的思想文化。 保存這些寶貴的文化資產,讓它們承傳下去,是博物館對當今社會和後代的長遠承諾。 三棟屋博物館特色2025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由昔日英軍營房「卡素樓」改建而成,糅合十九世紀西方的建築風格與現代元素,中心內設有專業藝術創作設備和場所,以推廣及促進藝術創作及交流活動,是一所藝術學習中心。 前身為香港皇家遊艇會,是一座保留了完整工藝美術運動風格的二級歷史建築。 三棟屋博物館特色 三棟屋博物館由200多年歷史的圍村重修而成,透過展出的簡樸家品和農具重塑了客家人昔日的生活面貌,讓大眾親身領略獨特的客家文化。 我們一直採取專業和創新的手法,本著熱誠和誠信以實踐抱負,奉行以人為本的宗旨,保持開放的態度聽取公眾意見。
三棟屋博物館特色: 香港歷史博物館
俗語有云「水為財」,流水即生財,加上水亦是孕育自然萬物的養分,故「水」於傳統民居而言是不能缺少的風水元素。 以往中廳位置更曾以水缸設陣,下雨天從祠堂方向望出去就會出現名為「四水歸堂」的風水格局,祈求家族逢凶化吉,同時亦展現古代建築的空間美學。 2015年5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組升格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深化在確認、立檔、研究、保存、推廣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的工作。
後來他的後人先後在村的兩旁及後面加建房子,而成了中間有四間獨立房舍。 香港鐵路博物館由舊大埔火車站原址改建而成,追溯着香港鐵路的演變。 柴油電動機車、窄軌蒸汽火車頭及六輛歷史車卡,一一在館內重現眼前。 三棟屋博物館特色 政府對本網站內容的準確性、足夠性、可靠性及時間性概不作任何明示或默示的保證,亦不會就該等內容的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三棟屋博物館特色: 香港藝術館
香港太空館特設全亞洲首個全天域電影院,全球率先以全自動天象節目控制系統播放有關天文及太空科學的影片,帶給觀眾嶄新的視覺感受,讓他們體驗天文的奧秘。 盡管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滿布各式商場和大廈,但內裡其實隱藏著不少匠心獨運的主題佈置和商場展覽,讓大家可跟愛侶或朋友一起打卡影相。 老闆郭叔十幾年前開始收集古董玩具,家裏逐漸擺不下,索性開一家店。 這樣每個玩具不僅有自己的位置,還能展示出來,和客人來一場「跨世紀」的精神交流。 走進書店的「洞口」,就能看見門口的留言簿,生活裏難以表達的細膩情感,用紙筆字字句句下,讀到它們,彷彿時間也變得柔軟起來。 於1786年由陳氏族人建立的三棟屋村,原先由族長陳任盛只建有三列房舍,前廳用以安放車轎雜物,中廳為客廳,後廳專以祀祖;「棟」是主樑的意思,三廳亦稱三棟,「三棟屋」因而得名。
- 政府對本網站內容的準確性、足夠性、可靠性及時間性概不作任何明示或默示的保證,亦不會就該等內容的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 在書架間穿梭彷彿走進小型迷宮一樣,意向不到的角落散落幾張坐墊,可以席地閲讀短短片刻。
- 三棟屋原先只有三列房舍,由族長陳任盛所建,他的後人先後在村的兩旁及後面加建房舍。
- 以往中廳位置更曾以水缸設陣,下雨天從祠堂方向望出去就會出現名為「四水歸堂」的風水格局,祈求家族逢凶化吉,同時亦展現古代建築的空間美學。
- 保存這些寶貴的文化資產,讓它們承傳下去,是博物館對當今社會和後代的長遠承諾。
全香港約有480項形形式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親身接觸過又或能數出多少項? 走進「三棟屋博物館」中的全新系列展覽「循聲覓道」,或者可以重新喚起各位對「非遺」的印象。 穿梭於圍屋的巷弄間,就如擺脫時地限制探尋過去與現在的傳統文化足跡,發掘及承傳前人智慧。 三棟屋這座佔地約2,000平方米的歷史客家圍屋,於1987年重修成為「三棟屋博物館」後,正式開放予市民參觀。 三棟屋博物館特色2025 先來說說其建築文化,現代人置業安居講求優越的地理位置,依山望海一般而言已算是「好風水」,所以對於自有一套習俗信仰的傳統鄉村來說,民居方位同樣是關鍵元素。 三棟屋圍村是客家人的建築智慧,除了顯示出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其空間意涵其實也蘊藏濃厚的風水色彩。
三棟屋博物館特色: 開放時間
讓人驚喜的是,這裏竟然還有做皮具的手工作坊,就是手工小白也沒有關係,主理人會全程指導,自己動手才有滿滿的成就感! 對手工感興趣的話不妨來試試看~和主理人聊天,真的會感嘆精神世界豐富的人有多好玩,不慌不忙地將生活過成了藝術,希望這樣有情懷的小店可以在園嶺新村一直棲息下去。 不少唱片是主理人父親的私人藏品,有些年代久遠只有一張唱片,於是他就自己製作封面。 寫上唱片所屬的風格、年代和樂曲目錄,從哪裏淘到這張老唱片……老唱片帶上時間積累和收藏者的痕跡,似乎更有溫度。 不少跳搖擺舞的舞者或是喜歡這一類爵士樂的愛好者,也常到店裏來找唱片,這裏搖擺舞的爵士樂收藏,可以説是「專業」級了。 此外,設於三棟屋左右兩排橫屋的「日常」及「非常」兩個展區,就分別介紹與日常生活相關以及在特定時節或場合才可看到的活動、表演和技藝。
三棟屋博物館特色: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
2016年6月,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在三棟屋博物館設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作為其展示和教育中心,透過多元化的教育和推廣活動,包括舉辦展覽、講座、研討會、傳承人示範和工作坊等,提升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了解。 位於荃灣的三棟屋博物館前身是客家圍屋,擁有200多年歷史,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三棟屋博物館特色2025 三棟屋的建築佈局猶如棋盤,左右對稱,設有前廳、中廳和祠堂,以及不同房舍和橫屋。 三棟屋博物館內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設立於三棟屋博物館裏,透過舉辦展覽和活動推廣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自2020年起館內舉行展覽系列「循聲覓道: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出多個本地傳統工藝如舞獅、白鐵、花牌的相關展品。
三棟屋博物館特色: 藝術推廣辦事處
師傅「出山」 一同尋樂 三棟屋博物館特色2025 香港的非遺項目共有480項,當中包括的傳統文化及工藝多不勝數。 「再覓非遺」尋樂日揀選了一些香港人較為熟悉的項目,透過活動形式,讓觀眾以眼、耳、口、鼻及手的觸感共同參與體驗,藉此認識傳統文化及工藝箇中的學問及精粹。
三棟屋博物館特色: 荃灣三棟屋村
文物修復辦事處則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轄下博物館提供不可或缺的專業文物修護及支援服務。 三棟屋博物館特色2025 「保護」,就是通過日常環境監控,消弭蟲害及控制人為因素(如不當或疏忽處理),保存文物。 「修復」,即針對性地根據文物的狀況和需要,利用先進的科技及儀器,施行合適的修復工序。 上窰民俗文物館為擁有150年歷史的法定古蹟,內藏當年客家村落的房舍、豬舍、牛欄、更樓及曬坪等建築設計,真實地展現上窰昔日的鄉村風貌。 香港歷史博物館的「香港故事」常設展由2020年10月19日起暫停開放,以進行大規模的更新工程。
三棟屋博物館特色: 香港電影資料館
三棟屋原來是香港古老的圍村之一,屬客家圍村,大約在18世紀中葉,清朝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陳姓在廣東河源市龍川縣和惠州市的支系所建立。 三棟屋博物館(英語:Sam Tung Uk Museum)是在香港荃灣西樓角的一座法定古蹟和博物館。 孫中山紀念館是為紀念備受推崇的革命家孫中山先生而設,紀錄了他的生平事蹟和革命事業,更特別著述出他與香港的密切關係。 由舊鯉魚門砲台修建而成的香港海防博物館,曾經是英軍在香港最具規模的海防基地。
三棟屋博物館特色: 參觀
展覽關閉期間博物館保持開放,除繼續舉辦各式活動外,也在大堂舉辦「舊影藏珍-香港早期歷史圖片展」及於2020年12月14日開始在一樓展廳推出「香港故事」的濃縮版:「經典再現-香港故事精華展」。 ▲ 三棟屋博物館建築佈局左右對稱,中軸線上建有前廳、中廳及祠堂;圍屋中央位置,分別為四間獨立的房舍;位於左右橫屋及後排屋,把整個村莊圍攏起來,是典型客家圍屋設計。 中環是香港商業核心,亦是文化熔爐,你會在轉角發現逾百年歷史的唐樓,忽爾遇上街頭塗鴉,再到文青蒲點參觀藝術展,或許找一個晚上,在舉杯暢飲之間體驗港式夜生活。 三棟屋博物館特色 走進裡頭的中廳,遊人亦不妨留意此處其中一個重要風水的天井設計。
三棟屋博物館特色: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在規劃你的行程前,請留意有關部門或機構的最新公布,或向他們查詢景點的開放情況及時間。 ▲ 紮作獅頭須要經過「紮、撲、寫、裝」四個過程,資深獅頭製作師傅許嘉雄將在尋樂日現身為大家示範製作過程。 三棟屋博物館特色2025 香港各區不少商場都是寵物友善,九龍狗商場有圓方、Mikiki,港島狗商場則有赤柱廣場,部分狗狗商場不但有寵物專用設施,更開設了狗可入餐廳。 賞櫻不一定要到日、韓,其實香港亦有不少賞櫻地點,無論在開揚的郊野,或交通便利的市區,都不難發現片片粉紅。 三棟屋博物館特色2025 如有天櫻花正開,大家便要把握一瞬即逝的花期,感受初春花盛的氣息。
2016年6月,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 辦事處在三棟屋博物館設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作為其展示和教育中心,透過多元化的教育和推廣活動,包括舉辦展覽、講座、研討會、傳承人示範和工作坊等,提升公眾對非遺的認識和了解。 三棟屋原是一條有200多年歷史的客家圍村,在1970年代,由於興建荃灣港鐵站的緣故,該村被遷至別處。 政府於1987年將三棟屋重修成博物館,讓遊人了解昔日農鄉純樸生活。 自2016年6月起,政府於博物館設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透過多元化的教育和推廣活動,提升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了解。 此外,為讓市民認識這座古蹟,「尋謎.猜謎」遊戲將置於房舍及橫屋門前兩旁,大家穿梭其中,可體驗這傳統圍屋的建築佈局,而部分謎語內容會與房舍或橫屋內的展覽內容有所關連,藉此讓大家認識非遺。
藝術推廣辦事處專責香港視覺藝術的推廣,透過地區性的藝術活動去連繫社群,並致力培育創意及新一代藝術家。 香港藝術館是亞洲區著名的視覺藝術館,展示香港和中國藝術及水墨藝術的精萃,以及來自海外各地的文化藝術瑰寶,令觀眾得享精彩和富啟發性的藝術體驗。 三棟屋博物館是香港古老的圍村之一,典型的客家圍村,雖有逾200年歷史,仍保存得相當完好,出色的修葺工作更令博物館獲得亞太旅遊協會1990年度的“太平洋古迹大獎”。 ▲ 搓麻雀牌大家就玩得多,原來麻雀牌製作都是非遺項目,張誠忠師傅將以父女檔上陣,示範麻雀牌製作技藝,觀眾更可親自上色,製作一隻獨一無二的麻雀牌。
香港科學館透過富教育性及啟發性的互動展品,以深入淺出和親身體驗的方式,讓參觀者了解科學原理及科技發展。 科學館亦是聯繫本地及世界各地的科學博物館和組織之橋樑,以合力推廣科技發展新知。 香港文化博物館是一所探討本地多元文化的綜合性博物館,內容涵蓋香港豐富的生活與創意文化,重點包括設計、流行文化、攝影及粵劇。 博物館肩負購藏、修復和展示文化與文物的重任,並以富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演繹手法與大眾分享文化瑰寶,博物館亦就各文化範疇進行研究。
三棟屋博物館特色: 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
博物館專業顧問團隊的設立,為藏品蒐集、專題研究及博物館的展覽和活動提供寶貴意見;此外,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也就博物館的發展策略,給予康文署意見。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簡稱「康文署」)管理十五間博物館及兩個文化空間,各有不同重點和主題,它們主要涵蓋藝術、歷史和科學三大範疇,並抱持同一理念:就是帶給大家精釆的文化體驗。 陳氏家族於十八世紀中期從廣東移居本港,擇居荃灣,並且填平沿海的土地作耕種之用。 三棟屋原先只有三列房舍,由族長陳任盛所建,他的後人先後在村的兩旁及後面加建房舍。 位於中軸線上的正廳,擺放了陳氏先祖的神位,面向正門,正門石楣上刻有「陳氏家祠」四字。
三棟屋博物館特色: 香港鐵路博物館
三棟屋正門兩側掛有「帽山舒鳳彩,灣海獻龍文」一副對聯,意味圍村地勢背靠大帽山、面向青衣島及藍巴勒海峽;而正門上方亦有「陳氏家祠」牌匾,宗祠作為傳統圍村的中心,因此三棟屋的所在地其實可謂具有庇蔭的福地。 60年代的荃灣是輕工業集中地,曾是香港棉紗產量最高的「南豐紗廠」亦落戶於此;近年市區發展迅速,更建有40多條行人天橋連接大小商場,冠有「天空之城」之稱。 三棟屋建築 盛載「非遺」文化 三棟屋博物館是一所擁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典型客家圍屋,亦是香港法定古蹟。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設於此亦別有意義,因為三棟屋當中涉及的傳統鄉村建築修繕技術亦為非遺項目之一,中心以實體有形古蹟盛載無形的非遺文化,是一個極具涵義及有趣的「聯乘」。
三棟屋於一九八七年全面復修,竣工後成為三棟屋博物館,開放予市民參觀。 荃灣三棟屋博物館乃香港文化博物館轄下三間分館之一,另外兩間分館分別為香港鐵路博物館及上窰民俗文物館。 三棟屋博物館特色2025 三棟屋博物館特色 三棟屋博物館特色 除三棟屋博物館外,荃灣區內的古蹟景點還有賽馬會德華公園與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