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觀眾也特別大讚林心如完美演繹《迷失安狄》片中的移工單親媽媽蘇荷,從口音到與小童星的互動都非常自然。 現在已經為人母的林心如回憶道:「我在做角色功課時, 除了找老師學習越南文、揣摩大馬口音之外,也特別從內而外將自己化身為只替小孩著想的母親,因為蘇荷曾經被騙過被欺負過,現在只要是有機會能讓小孩過上幸褔的生活,什麼風險都願意挑戰,這是一種為母則強的選擇。」展現了鋼鐵母親一般的堅強韌性。 逼不得已的「她」,只好從事非法的工作也曾因此進了警局受到了不少汙辱,但是善良的她仍然收留了沒有居留證的外籍移工蘇荷(林心如飾演)和她的小孩以及聽障少年阿德(陳澤耀飾),弱勢的他們在這苦澀且冷漠的城市中,擁抱彼此,而他們又該何去何從? 《迷失安狄》的英文片名「Miss Andy」,不僅是代表著反轉性別的安狄,還勾勒了因性別認同遭受歧視的「她們」,迷失在了自我及他人的目光中,只有不斷適應,才能掙扎的獲取短暫的陽光。 以上這幾乎就是這部電影所有的劇情了,沒錯,用這樣一小段就可以全部寫完,而且不是簡略敘述,另外看不太出來他背後還有另外一層要表達的意思。 當然感覺得出來,過程中一直在強調「愛」跟「家」,不過這一樣沒有跳出跨性別者應該要被評等被看待跟對待的這個主軸跟起點,然而「平等」這個應該是都還不用看這部戲之前就可以知道他會想要表達的事了。
- 性別論述依隨社會文化的變遷與脈絡生成,就像是女性主義帶動「女性電影」的思辨,酷兒理論帶來「同志電影」的類別標籤,在學術思辨以及歐美電影潮流影響下,跨性別不再是書本上的詞彙,化作電影主題,如雨後春筍再現在華語電影中。
- 《迷失安狄》的英文片名「Miss Andy」,不僅是代表著反轉性別的安狄,還勾勒了因性別認同遭受歧視的「她們」,迷失在了自我及他人的目光中,只有不斷適應,才能掙扎的獲取短暫的陽光。
- 從 Andy 的殷切眼神我們不難窺知,他希望這個家不會因為太太離去而就此崩解,他們依然可以是一家人。
- 一个女人的内在被一个男人的皮囊包裹着,长期的压抑伪装,就像大脚憋屈在小鞋子里,然后选择脱去伪装,释放自我。
- 或是他希望兒女能認真看待即便父親化身女人,依然可以是他們的父親?
- 然而我要強調的是,這並非全然是「落後」;就歷史、國族脈絡而言,《迷失安狄》是重要的馬來西亞電影。
它是馬來西亞影史繼《瓶中之物》(Dalam Botol ,2010)後,第二部以同志為主角的劇情長片,更是馬來西亞第一部華語同志電影長片(當然這前提是把蔡明亮導演的作品歸類為台灣電影)。 迷失安狄結局2025 相較之下,故事發生在馬來西亞的《迷失安狄》,在調性與故事上對台灣乃至歐美地區觀眾,不免顯得了無新意,甚至「落伍」:開場就讓主角安狄(或者應該說,轉換性別後的Evon)得賤賣身體求生,賺錢不成還被帶入警察局,遭凶神惡煞般的警察質問「不男不女」、強迫脫光衣服、噴水羞辱,接著同為跨性別的唯一知心閨蜜還慘遭不幸⋯⋯。 性別論述依隨社會文化的變遷與脈絡生成,就像是女性主義帶動「女性電影」的思辨,酷兒理論帶來「同志電影」的類別標籤,在學術思辨以及歐美電影潮流影響下,跨性別不再是書本上的詞彙,化作電影主題,如雨後春筍再現在華語電影中。 終於,觀影者看見二分世界以外的「性別」,攪動男性/女性、生理/心靈、肉身/衣著、真實/偽裝、認同/表現的二元對立。 本文將探討2021年初上映、由臺灣/馬來西亞合製的跨性別電影《迷失安狄》,區分三大章節,就華語電影近況、馬國LGBT電影定位以及產業製作面向加以討論。
迷失安狄結局: 在〈電影心得 迷失安狄 – 平鋪直述,不好進入劇情(角色)之中〉中有 2 則留言
作為台灣人,我的身份資格與知識背景無法全面、正確地剖析馬國同志電影,但就我初步查詢,這部分的相關論述評析是匱乏的。 迷失安狄結局2025 迷失安狄結局2025 三個社會邊緣人,如何依偎著彼此的溫暖成為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家人,即便過得再怎麼悲傷,也不要忘了給自己勇氣。 電影《迷失安狄》由滿滿額娛樂、豐采文創出品,林心如首部監製電影,馬來西亞全才導演陳立謙執導,《16個夏天》金鐘編劇杜政哲執筆,《迷失安狄》既寫實又刻骨銘心的劇情,在大阪電影節、高雄電影節以及酷兒影展上映以來好評不斷,隨著李李仁、林心如的動人演技,如同徐佳瑩的詮釋的電影主題曲『沒顏色的花』,讓整部電影彷若綻放的蓓蕾,孕育醇美的芬芳,《迷失安狄》現正熱映中。 迷失安狄結局 其實從這個畫面中還可以看到一件事,就是《迷失安狄》這部電影特別愛用的構圖方式,結構感特別的強而且也很嚴謹。 很明顯的,這個畫面是個中軸對稱,而Andy的位置就在中軸線上,警察站的位置的安排也是二二分,如果再仔細觀察,他們的動作安排基本上也可以說是對稱的。 迷失安狄結局2025 不過說到這就想提一個對比,是2020年的國片《親愛的房客》,雖然這是以同性戀為題材的電影,跟《迷失安狄》的跨性別者不盡相同。
近期僅有《阿莉芙》是以不同類型跨性別者(原民、扮裝、中年跨性別)為主軸的劇情片,除此之外僅有《自畫像》中本色演出的張承喜(Kiwibaby)、《乳・房》男主角的扮裝表演興趣、《大餓》男童偏好穿女裝等劇情長片有支線情節涉及。 《迷失安狄》即將於2021年1月8日在台灣正式上映,第七屆台灣國際酷兒影展「酷兒・台灣」本週末將在桃園、台中、台南三地新光影城舉辦最後放映,台灣酷兒經典短片巡迴放映也正在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高雄、屏東、花蓮、台東等地熱烈進行中。 相較於劇情,這部電影裡的畫面更是吸引我,我想這是因為他的構圖方式很明顯的有我喜歡的元素在裡面,這個後面會有更多的說明。 也是透過這樣的方式,幫我自己發現原來我自己喜歡著什麼,或是驗證哪些真的是我很喜歡的,而這些都可以在投回到自己的拍攝中。 迷失安狄結局 所以我想說的是,這部電影的劇情就是如此的簡單,就劇情這個角度來說,個人覺得說白話一點,是有點單調,或是少了一些感染力。 因為除了很少數的片段之外,情緒很難跟著一同進去,感同身受,所以我覺得有點可惜。
迷失安狄結局: 馬來西亞性少數的失語
攝影機注視並著力的「悲慘」,或許能激起觀影者的同情心,也能讓大眾看見某些性少數的處境,但如此簡單的煽情方式,難怪被詬病是「Trans Poverty Porn」,有「賣慘」嫌疑,宛如30多年前的華語同志電影,台灣的《孽子》或香港的《面具》。 鄰近的香港,有《翠絲》、《女人就是女人》,透過性別背景的導演、跨性別者監製,有別於台灣多為支線配角,完整(且宛如公衛教育般地)陳述跨性別者的生命經驗。 人口與市場最大的中國,礙於廣電局的龍標聖旨,別說跨性別電影,就連同志電影的院線上映,都僅有2015年製作完成拖到2018年才公開的《尋找羅麥》,還將同性情刪減於無,真的是好棒棒呢。 自詡為亞洲同志燈塔的台灣,同志電影以男同志主角佔絕大多數,LBT族群主題電影寥寥可數。
- 自詡為亞洲同志燈塔的台灣,同志電影以男同志主角佔絕大多數,LBT族群主題電影寥寥可數。
- 在現實的悲劇裡頭,加害者很多時候是社會的集體共業,但我也不想鄉愿地認為「每個人都很可憐,我們不要責怪誰。」只是在細究原因時,要明白人性雜揉著惡意和良純,不輕易落入非黑即白的判準。
- 2017年她刮中彩券獲得400萬元,立刻找記者採訪,隨即BBC拍攝以其為主角的紀錄片。
- 但兩片最終的核心主旨,並非只是要我們看到跨性別者生存的艱難和窘迫的一面,更正面肯認他們身而為人最珍貴的價值,在於他們有給予的能力,他們能夠去愛人。
李李仁提到自己最喜愛的台詞之一,「這五年來外人怎麼看我,我都無所謂,把我當怪物看,我都不介意,因為我知道那是真的我。」一語道破跨性別者心底始終跨不去的親情門檻,「我看過很多變性人的訪問,他們每個人都想回去找家人,但是有一半以上的家人是不想見他們的。」期許能透過這部電影,讓更多人正視他們的痛苦與悲傷。 迷失安狄結局 導演在前半段讓我們看到人世諸多不公後,依然不放棄肯認人性中還有良善和溫暖的一面,縱然那曾悄悄捎來的一瞬之光,後來又被更巨大的晦暗吞噬了,我們心痛於安狄希望的再次落空,我們無能理解何以人心的天秤可以驟然傾斜,但他曾經為生活、為自己努力過的痕跡不會被抹滅,無論是友情愛情或親情的。 在這值得紀念的十週年時刻,希望透過多元的形式接觸更多民眾,再度透過影像的力量,邀請讀者走出手機螢幕的虛擬世界,一起關心真實的生活、真正的台灣。
迷失安狄結局: 迷失安狄的短评
Andy在老婆過世之後,終於按照自己的意願成為了女人,但在生活上卻遭受各種歧視與不平等待遇,更讓他的小孩對他這個爸爸不能諒解,甚至最罩她也跟她一樣同為跨性別者的露西,也慘遭這個環境的毒手。 迷失安狄結局 此時蘇荷母子與同事阿德走進了他的人生,讓Andy在這城市中又再次看到了愛與溫暖。 而就在這看起來一切最美好的時刻,因為一張中獎彩卷的出現,讓人性的醜惡、不堪又再次顯露,Andy又再次跟愛與溫暖遠離。
迷失安狄結局: 林心如偷偷跑進電影院⋯蹲著看完《迷失安狄》!「觀眾尖銳提問」她高EQ回應 全場被療癒了
從 Andy 的殷切眼神我們不難窺知,他希望這個家不會因為太太離去而就此崩解,他們依然可以是一家人。 但現實誠然是殘酷的,導演不試圖為影片補綴任何戲劇化的橋段 (據映後李李仁坦言,片中原有太太臨死前、對他吐露真言的橋段,但被剪掉了),雖然殘酷,卻也如實反映即便親如家人,愛依然有其極限。 監製王禮霖分享,對台灣社會而言「多元性別」的題材已不陌生,但在馬來西亞卻是得冒著極大風險去拍攝,「在《迷失安狄》製作方決定開拍之際就知道這部不會賺錢、不會在馬來西亞當地上映。」我私底下詢問許多在台馬來西亞LGBT年輕人,比起感動,更多是覺得「不可思議」《迷失安狄》能開拍、上映,足見在馬來西亞既有社會風氣下,《迷失安狄》的誕生是如此艱難與珍貴。
迷失安狄結局: 跨性別看《迷失安狄》喊故事太苦了! 李李仁爆出《迷失安狄》沒有演出來的故事
但《親愛的房客》劇情裡情感表達之細膩,劇情編排之轉折,可以讓一個非同性戀背景的人,也完全進入劇情之中,情緒更完全的被渲染,體會到同性戀者迫於社會現實的各種不平等、無奈,但他們還是無私的奉獻他們的愛(大推,沒看過的非常推薦去看)。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迷失安狄結局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為這個社會、為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迷失安狄結局: 迷失安狄的剧情简介
《迷失安狄》(英語:Miss Andy)是一部2020年台湾和马来西亚的性别主题电影,由陈立谦执导,林心如首次涉足电影制作,由李李仁、林心如和陈泽耀领衔主演[2]。 电影讲述关于社会边缘人士,马来西亚两名非法越南变性工人的偶然相遇后发生的故事[3]。 Happy Ending 觀眾向來愛看,但生活的激流、凸起的砂礫從來就不必然引領你通往幸福的坦途,《迷失安狄》不以安狄獲得情感上的救贖和找到泊岸的港口為最終指向,安狄可能繼續漂流,但他從來就不曾迷失,他掙得的,他贖回的,他心存善念所給予的,遠比他失去的還要多,他不是怪胎也不是怪物,如果你仔細端詳,你會發現,他其實很美。 電影將這群沒有血緣關係,帶著各自身體或身世殘缺之人的遇合和相濡以沫,拍得饒富神采,尤其他們在家具屋中遙想將來家會長成什麼樣子的神情,在那個時刻那樣的場域中,你真的會被說服他們就是一家人。
迷失安狄結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7年她刮中彩券獲得400萬元,立刻找記者採訪,隨即BBC拍攝以其為主角的紀錄片。 除了2019年入圍金馬獎最佳短片的《蒼天少年藍》( Langit 迷失安狄結局2025 Budak Biru)、在Gagaoolala上架的《淡淡》與《新居入伙》、在台灣念影音科系的馬國學生拍攝出的《黑金嫂》、《喬治失蹤的日子》等外,不只是跨性別,馬國連同志短片都是稀少的。 可見《迷失安狄》作為大成本的劇情長片,是一部勇敢、令人敬佩的作品。 無法被世俗接收,部分馬國跨性別者得在檳城和吉隆坡街頭巷尾阻街從事性工作。 這或許是《迷失安狄》片頭主角與閨蜜的經歷,以及後續警局不友善對待的原因了。
迷失安狄結局: 看見台灣十週年
有不少論述表示,疫情推動了元宇宙產業起飛,種種效應下,即便在解封後的今日,我們似乎只關注著「元宇宙」何時到來,卻忘記抬頭看看真實世界與真實的台灣。 迷失安狄結局2025 台灣人或許無法同理,在人口高達六成是穆斯林的馬來西亞,除聯邦刑事法之外,同志族群還受到馬國保守州屬的伊斯蘭教法(Syariah,馬來文Undang-undang Islam)的拘束,13個州均禁止男性扮成女性,其中3個州亦以刑事處罰女扮男裝。
迷失安狄結局: 林心如
例如,在《看見台灣》上映後,台灣兩大水泥企業——亞泥和台泥被要求更重視在地居民的聲音,尤其在取得礦權延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花費比以往更多的心力進行社會溝通。 當社會對於這些企業有更多的要求時,他們自然得要將永續納入決策過程,讓這些先天高污染的行業能在經濟效益之外,也將社會、環境影響考慮進去,否則就會引發社會的反彈。 然而我要強調的是,這並非全然是「落後」;就歷史、國族脈絡而言,《迷失安狄》是重要的馬來西亞電影。
迷失安狄結局: 迷失的不是安狄是人性
在普通人的世界上,我是朵沒顏色的花《迷失安狄》故事描述,跨性別者安狄(李李仁飾)在妻子過世之後,決定順著內心的渴望而穿上女裝和高跟鞋,留起了長髮,成為半個女人,但是不僅家人不諒解,工作也被開除了。 身為變裝皇后的Tiffany(鄭筠)在看過《迷失安狄》後,深受電影故事感動,覺得李李仁成功賦予「安狄」的角色靈魂,也成功在電影裡呈現跨性別「做自己」的坦然;Tiffany(鄭筠)在看過電影裡陳澤耀的好身材後,更封他為新一代「同志天菜」,一看到他便忍不住脫口:好帥,還主動牽起他的手說:如果有演第二集我會幫安狄教訓你唷! 當然我想也有可能因為是身份背景的關係,我不是這樣背景的人,沒有走過他們這樣的路,不懂那樣的心情。 再來身處相對開放自由的台灣,會「自認為」電影中的這些情節,不會那麼誇張的活生生的出現在台灣(不過事實上是如何,我對這個議題也沒有太多的琢磨,所以也不清楚),所以心態上自然的做了切割,表示這與我無關,當然也就不好進入劇情。 電影《迷失安狄》由滿滿額娛樂、豐采文創出品,林心如首部監製電影,馬來西亞全才導演陳立謙執導,《16個夏天》金鐘編劇杜政哲執筆,李李仁、林心如以及陳澤耀主演,在大阪電影節、高雄電影節以及酷兒影展上映以來好評不斷,將於明年1月8日上映。 或是他希望兒女能認真看待即便父親化身女人,依然可以是他們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