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與非長者的單身人士長期爭奪同類型的單位,但長者卻擁有制度上的優勢,變相令非長者感到受制度不公平對待;激進者甚至會將問題歸咎於老人,認為自己未能上樓皆因老人霸住公屋。 調查有訪問受訪者對未來十年前景的信心,只有35.7%受訪者認為自己有可能在未來十年升職加薪。 例如,教育程度在初中或以下水平中,51.9%認為不可能升職加薪;相反,教育程度在高中或以上人士中,只有28%認為不可能。 不過,在今次調查中,超過六成受訪者教育程度依然在初中或以下,而接近九成受訪者的收入均符合申請公屋資格,可見所謂向上流動性之說只是一個趨勢,無法保證所有一人住戶均可以向上流動。 而政府如果僅以上述趨勢作為計分制訂立的指標,只會嚴重錯判形勢,無法解決劏房床位問題。 所以,有超過兩成受訪者認為自己十年後仍然租住籠屋、板房或劏房,情況實在悲哀。
- 據房委會周二(11日)公布的最新數據,公屋一般申請者和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分別升至5.8年和3.6年,兩者皆較去年12月的數字再有增長。
- 房委會發言人表示,因政府在疫情下徵用公屋單位作社區隔離設施,以致有關公屋單位編配未能反映在本年的數字內,疫情嚴峻亦影響了公屋編配進度。
- 調查有訪問受訪者對未來十年前景的信心,只有35.7%受訪者認為自己有可能在未來十年升職加薪。
- 至於非長者一人申請者,輪候時間就更加長,可能要用上30年,才能達到分配單位的分數資格。
- 結果,申請人根本無法得知自己實際要輪候的時間,只能繼續在單位內無止境的等候。
- 房委會以一般申請者(即家庭和長者一人申請者)平均約三年獲首次編配公屋單位為目標,但截至2019年12月底,一般申請者輪候公屋的平均時間為5.4年,高於房委會的目標。
- 現時長者一人申請公屋的平均輪候時間為2.6年,對比起非長者的一人申請簡直有天淵之別。
根據2016年統計處數字,居於分間樓宇單位有91,800戶,當中一人住戶佔29.8%,遠高於全港家庭住戶(18.3%)水平。 尤其,租住板房、甚至床位人士,更加以一人住戶為主,可見,一人住戶在不適切居所內極為常見。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因此,要解決一人住戶的住屋問題,尤其板房及籠屋問題,除了從基本房屋政策,公屋供應量問題外,更要進一步考慮現時房屋政策在分配制度上是否到位。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公屋輪候時間增至5.9年再創22年新高 單身長者上樓要排3.8年
由於單身人士日漸趨升,我們可以預期將來會有更多單人人士申請公屋。 房委會公布,截至2022年3月底,在過去12個月獲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6.1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4.1年。 「非長者一人申請者」有別於一般家庭及優先配屋計劃申請者 (合稱為一般申請),如果以非長者一人身份申請公屋,房署在編配單位時,會以計分制形式決定輪候次序。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2025 如果公屋申請人在申請時符合年滿58歲要求,就可以申請「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而在配屋時則需要年滿60歲,只有達到此年齡,才可獲優先編排公屋。
- 因此,房委會應重新改革計分制度,考慮申請人實際住屋需要,以理順單身人士輪候先後次序。
- 直至1984年,政府改變房屋政策,單身人士也獲得申請公屋的資格。
- 在房委會的政策下,若申請家庭的成員中有長者,可在輪候及配屋方面均獲得若干程度的優先,而市民一般可按一般家庭或非長者1人的資格申請。
- 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
- 按統計處數字,2016年,從未結婚的15歲及以上男性約佔32.4%,離婚/分居只佔3.7%;從未結婚的15歲及以上女性約佔28%,離婚/分居佔6.1%。
一方面公屋單位愈來愈難輪候,另一方面私人市場的實際落成量亦很可能不達標,最終市民根本沒有居住選擇。 早於2016年11月,就有兩名單身人士申請司法覆核,認為公屋分配機制違反《基本法》有關社會福利權的部分。 案件於2017年被判敗訴,裁判認為公屋為有限資源,安排有需要的人先入住為合理。 固然裁判的講法甚為合理,但歸根究柢,單身人士上樓困難仍由於政府興建公屋單位不足,無法滿足市民需求。 但跟其他資助房屋相比,公屋租金始終較低,基層市民較易負擔。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申請公屋加快上樓秘技1:一人非長者申請轉家庭申請
一般申請者及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均較2021年12月底分別上升了0.1年。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2025 主要是由於多個大型公共屋邨項目,包括粉嶺皇后山邨、深水埗海達邨和白田邨在2022年第一季陸續入伙,讓為數不少輪候已久的一般申請者獲編配公屋,他們的輪候時間因而反映在最新的平均輪候時間中。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意指合資格的高齡單身人士申請可獲優先處理。
受訪者的每月平均收入中位數為$8,800,但有58.8%受訪者表示過去兩年並沒有申請過包括交津、職津在內的津貼。 只有不足三成受訪者表示自己每月有能力儲蓄,但亦有近三成受訪者其實要供養其他家庭成員。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有超過四成受訪者租金開支已佔其收入40%或以上,還未計算其他日常生活開支,反映生活十分困難。 房委會發言人表示,有關估算數字並非上限,若有任何新公共屋邨提前竣工,將會盡快將相關公屋單位編配予申請者。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長者醫療券內地使用範圍 港府擬擴至更多省市
可是,39.7%受訪者認為修訂配額及計分制並不會令其加快上樓。 53.7%受訪者表示以非長者一人身份輪候公屋,接近七成受訪者已輪候公屋3年或以上。 有19.7%受訪者更已輪候公屋10年或以上時間,遠高於本會2018年同類型研究的3.5%,但曾獲配公屋只佔2.4%。 可見,申請人輪候公屋年期愈來愈長,但可配屋機會未見因而有所提升。 因此,申請人無論輪候多長,居住環境多惡劣,但現有公屋政策卻無考慮上述元素。 這反映配額計分制的嚴重缺憾:計分制並未能協助有住屋需要人士上樓。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單身輪公屋排快隊注意位
房委會最新檢討「2022/23公屋申請入息和資產限額」,公屋入息限額凍結在現行水平,即一人家庭維持在12,940元。 至於資產限額則增加2.5%,即一人家庭放寬至27.3萬元。 根據房委會規定,新登記的公屋申請人,只可以選擇非市區地區,例如新界及離島。 而長者申請人,及2013年9月30日前登記的申請人,所選擇的地區就不受限制。 房委會亦會以分數列出非長者一人申請的編配進度,你也可參考一下審查完成至獲配房之間的分數相差多少,大約計出相隔需時多長會獲得編配單位。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申請公屋攻略(非長者一人申請篇)
而於輪候時間內,亦可要求加入家庭成員,但相應的輪候時間會有所調整。 據房委會周二(11日)公布的最新數據,公屋一般申請者和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分別升至5.8年和3.6年,兩者皆較去年12月的數字再有增長。 這既不能滿足政府「三年上樓」的服務承諾,亦與《長遠房屋策略》的目標漸行漸遠。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公屋輪候時間創22年新高 香港人一瓦難求
雖然政府承諾公屋的輪候時間約為3年,但是實際上的輪候時間亦需要超過5年,才能成功上樓。 至於非長者一人申請者,輪候時間就更加長,可能要用上30年,才能達到分配單位的分數資格。 房署網頁亦表明,約3年的輪候時間並不適用於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者。 但據房委會數字,公屋平均輪候時間超過5年,非長者申請人更要用上超過30年時間? 《香港財經時報》一文整合「單身排公屋」的所需公屋申請資格及流程。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房委會表示,今年第三季獲編配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約2,800宗,當中獲編配單身長者申請則有270宗,兩者均較上季上升0.1年。 非長者一人申請者在「計分制」下,越早輪候,累積的分數越多,最早輪候歲數是18歲,分數會隨年齡增加,直至達到獲分配公屋的分數為止。 當去到60歲,申請會自動轉到「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 政府為長者以外的一人單位申請者,設定每年的租住配額,並且根據申請年份和年齡,設有計分制度,優先分配公屋予年長人士。 直至1984年,政府改變房屋政策,單身人士也獲得申請公屋的資格。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申請公屋加快上樓秘技3:申請「特快公屋編配計劃」
只「籠統」以年齡為劃分,這導致無法辨別申請人住屋需要的優先次序。 因此,政府應為獨居租戶提供額外分數,提升其配屋機會,以回應住屋需求。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2025 有別於一般輪候隊伍做法,非長者單身人士公屋次序以年齡作為最大考慮,令年紀因素影響力遠遠大於輪候時間或其他因素。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單身人士亦有公屋需要
而經過加大宣傳及安排居民實地參觀後,現時新界區的過渡性房屋入住率已升至超過八成,市區的亦已超過九成,相信很快滿額,她有信心日後簡約公屋會有足夠巿民入住。 雖然政府宣佈推出現金津貼,但計劃卻同時不涵蓋10萬名非長者單身公屋申請人。 事實上,當中已經有數以萬計非長者單身已輪候公屋三年或以上,更甚是十年或以上時間,但依然上樓無期。 可是,政府一方面表示要協助有住屋需要的低收入人士,但同時間又不理會上述單身群組,政策出現嚴重矛盾。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另一方面,政府又不斷放風表示將不再推行關愛基金「N無人士津貼」,如是者,不少非長者單身一族失去將可能最後一根稻草,再次跌入N無漩渦。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優先配屋計劃 / 特快公屋編配計劃
但事實上,年紀大小(18-59歲之間)與房屋需要未見有密切關係。 否則,在一般家庭申請中,年紀大人士亦應該獲優先配屋機會,但現行房委會政策卻未見有有關情況,可見兩者自相矛盾。 因此,房委會應重新改革計分制度,考慮申請人實際住屋需要,以理順單身人士輪候先後次序。 本來,非長者單身及長者單身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輪候隊伍,而後者受平均三年輪候目標涵蓋,現時長者一人輪候時間亦已達3.6年,可見輪候目標亦漸漸淪為空談。 不過,在修訂及配額及計分制下,導致只有年紀接近60歲的非長者單身申請人方可上樓,未來將會引致50歲以上在輪候隊伍「大塞車」,無法疏導。 假如每年最多2,200個的配額制未能滿足他們的需要時,這群申請人將可能在60歲時亦無法順利上樓,然後被自動納入長者一人輪候隊伍。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政府料未來10年公屋單位供應30.1萬個
例如,在2018年2月,當時的配屋最低分數介乎 分,但去到2021年6月,配屋最低分數介乎436分-455分。 表面上,申請人在這段時間應獲得輪候分數40分,但配屋的最後要求同時增加至少10分,變相輪候年期一再延長。 結果,申請人根本無法得知自己實際要輪候的時間,只能繼續在單位內無止境的等候。 再者,既然2005年及2015年分别引入兩款配額及計分制,申請人亦難保房委會在可見的將來,會因為公屋供不應求情況下再次「搬龍門」,上樓分數彷彿變成一個數字遊戲,申請人的住屋需要卻淪為次要。 事實上,受訪獨居人士中,超過一半表示獨居主要原因為離婚,而只有不足一成表示是因為「希望獨自生活」。 而他們認為未來十年仍然維持獨居生活情況比率亦明顯較高,離婚人士中有46.8%受訪者指未來十年會維持獨居生活,遠比未婚人士37.8%高。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申請公屋攻略(非長者一人申請篇)
既然運房局亦承認現金津貼可以減輕基層人士的租金壓力,便應該放棄差別對待,儘快將輪候公屋三年或以上的非長者單身同樣納入現金津貼計劃之內,體現公平原則之餘,切實將津貼用在有需要市民身上。 但正如01觀點以前所述,寬敞戶形成與香港的家庭結構變遷有關。 配合起最新公布的結婚統計數字,我們可以理解到這埋數字背後真正反映的是公屋單人戶需求日增的事實。 雙人單位、多人單位當然可以比較善用空間,但如果政府或社會無視單人單位的需求,只著眼於多建多人單位,那只會令公屋無法更合適地分配,造成更多寬敞戶或是單人人士無法申請公屋的問題。
不過,公屋申請人數正呈下降趨勢,2018/19年度非長者一人申請公屋為10.83萬宗,較上一年度下跌逾1萬宗,其中新登記數目只有9,800宗,較去年度下跌800宗。 但要考慮的是,自己是否有心想跟長者同住,因照顧長者生活習慣不易,即使貪快可以提早上樓,惟之後數十年跟自己未必想同住的長者居住,對雙方未必好,可能彼此有衝突。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申請者若對其公屋申請被取消資格有任何異議,須於房屋署發出通知信日期起計兩個月內提出上訴,否則房屋署將不會考慮其上訴。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申請公屋加快上樓秘技3:申請「特快公屋編配計劃」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回應立法會議員書面質詢的時候表示,截至2018/19年度,非長者一人申請公屋為10.83萬宗,較上一年度下跌逾1萬宗,而新登記數目只有9,800宗。 按統計處數字,2016年,從未結婚的15歲及以上男性約佔32.4%,離婚/分居只佔3.7%;從未結婚的15歲及以上女性約佔28%,離婚/分居佔6.1%。 不過,在今次受訪者中,63.3%受訪者為離婚人士,數字遠比統計處數字離婚率高,仍比本會在2015年(44.7%)及2018年(48.3%)同類型研究高,情況值得關注。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於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期間進行是次調查,以探討非長者獨居人士最新住屋狀況。 因應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及審計署署長建議,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在2014年10月14日的會議上,通過修訂配額及計分制,及於2015年2月1日起實施經修訂的配額及計分制度。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政府料未來10年公屋單位供應30.1萬個
經調整輪候時間後,有關申請會被編訂一個等同於一般申請的登記日期(即相應登記日期),此日期將作為日後編配及執行公屋申請政策的依據。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2025 非長者一人申請者到達60歲時,其申請會自動轉為「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申請。 當轉為「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後,申請人可在任何時間因應其情況考慮改選市區。 若果想提早上樓,非長者一人申請和一般家庭這兩個計劃最慢獲處理。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公屋輪候時間創22年新高 香港人一瓦難求
按現行公屋編配政策,合資格的公屋申請人共有三次(每次一個)編配公屋機會。 房屋署會就申請者的優先次序、家庭人數及公屋選區,配合輪候到達編配階段時的公屋資源,以電腦隨機方式依次序辦理公屋編配,申請者一般不可要求指定入住地區、樓齡、面積、層數或單位類別等。 截至2021年9月底,公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9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