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顧問會依據你的概念物色合適的藝術品,並負責製作、管理以及安裝的過程。 在去年作品中,鹽田梓和橋咀洲八件作品被保留並經過演化,將會以不同方式呈現;其餘十件作品則為全新創作,靈感來源西貢個島所蒐集對話、故事和素材。 這次我們在每個島嶼選出一件作品重點介紹,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到現場感受環島藝術氣氛。
一方面由政府機關主導各公共藝術典藏機構針對所藏藝術品進行全面性的調查、研究、通報,二方面由民間提報、回應於戰時失落之藝術品的相關線索和資訊,進而透過數位資料庫的建置和獨立機構的來源研究,以使不正來源藝術品在長年波折、飄蕩後,能回歸到正當所有權人手中。 「大眾的接受,是公共藝術創作和評價的重要部分,若不充分了解民意,則可能弄巧成拙。」香港藝術中心節目經理梁偉然說。 他提及幾個並不成功的案例,比如荃灣深井的鵝雕塑,該雕塑由荃灣區議會興建,深井以燒鵝聞名,故主辦方希望以其活化地區特色,但建成後惹來街坊批評,有人說深井燒鵝已夠出名、再建雕塑意義不大,有人說此鵝不像鵝、更像鴨;以逾70萬港元興建的作品,事實上卻引發爭議。 深水埗港鐵站附近的「香港數碼之源」雕塑,以電路板和地球為造型,自2004年面世後不少人表示「無眼睇」,水池狀設計更令其多年來淪為「垃圾桶」,衍生衞生和阻街問題;今年5月,深水埗區議會稱撥款拆除該雕塑,拆除款約13萬港元。 為某個特定空間而做、或者不為某個特定空間而做的公共藝術作品,是兩種不同的概念,而無論是哪一種,因其所具有的公共性,作品與創作者的個人表達,以及大眾的接受度之間,都需有權衡。 幾年前,他離開從事了十餘年的設計行業,轉型成為畫家及香港藝術學院講師。
公共藝術作品: 建設#2
除了戲臺外,還出現佛道融合的儀軌例如「破地 獄」,將表演與儀式結合,表現出的文化現象。 在佛教戒律中禁止歌舞倡伎,但 是在寺院外卻搭起戲臺歌唱世俗情愛,這種佛教與民間衝擊的弔詭現象,現在佛 教研究的學術界甚少討論,因此希望藉由本文作為一個開端,使未來更多人關注 佛教音樂的研究。 本文欲透過文本分析、圖片考證,整理中國佛寺戲臺以及明清佛教戲劇與儀 式的資料,試圖歸納過去佛寺戲臺搬演及紀錄,還有現存佛寺戲臺的遺址。
- 香港公共藝術(PAHK)就是這樣一個民間團隊,扮演「中介」、「配對」的角色,在公共藝術的發起者和創作者之間牽線搭橋;無論是資深的藝術家香建峰、還是初出茅廬的建築師盧芷晴,與公共藝術創作的緣分,也都是自這裏開始。
- 這個彷彿要爬上天空的巨型鋼梯是紐西蘭藝術家 David McCracken的作品。
- 由建築機構 Edition Office及澳大利亞玻璃藝術家 Yhonnie Scarce 合作設計的這個公共藝術,位於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 同時,民主的新挑戰乃私部門的興起以及官僚體系的網絡化-由許多擁有自治權以及不同利益觀點的行政次體系,要共同擔負災難情境的管理工作。
- 作品《長頸鹿與麒麟之相遇》為霍凱盛首個數位藝術作品,延續美高梅創新「藝術—科技ART-TECH」概念,延伸公共藝術空間,將視博廣場轉化成「360度的藝術館」,於全亞洲面積最大的室內LED屏幕將平面的仿古航海地圖數碼化展示。
「公共藝術」之所以能自成一個藝術創作的體系,除了它負載了藝術的政治功能及社會作用,更在於它擴延了(或者是說跳脫了)室內型藝術與空間及觀眾的相對關係,因此在精神上及意義上,只要是在開放的公共空間呈現、以廣大的民眾為對象的藝術作品,皆應納歸於「公共藝術」的範疇。 因此,從趨勢觀察,「公共藝術」在台灣,十分吊詭的兩極化發展:一是雕塑作品大量的寓身於城市建築空間中;一是「裝置藝術」轉戰城鄉,成為介入地方的藝術主力;而政府政策,以及執行者在政策解讀中所發展出的意識形態,無疑是這兩股趨勢的推手。 德國哲學家哈伯馬斯認為,保證藝術公共性的公共圈概念,確立於十八世紀。 如今我們談及的「公共藝術」(public art),往往是指那些不在「白立方」(美術館、畫廊)中展示,而是在公園、街道或公共設施用地、建築物內等長久設置的藝術品。
公共藝術作品: 藝術產業
因此,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嗣於2022年2月將該作品歸還梅耶家族,於歐洲藝術界傳為一段佳話。 博物館特別於展區內留下了一片牆面和懸空的掛畫鋼索,用以記錄此一事蹟。 1945年,納粹政權崩潰及德國投降後,盟國即於佔領區內展開納粹蒐藏藝術品的盤點和歸還。 在比利時,處理納粹掠奪品歸還的重責,落在比利時經濟復甦局(Dienst voor Economische Recuperatie,DER)肩上,該單位需負責處理藝術品、有價證券等各類私人財產的歸還(註3)。 不幸的是,由於識別藝術品來源及轉手過程極為複雜且困難,直到1951年比利時經濟復甦局解散為止,尚有部分藝術品未能釐清來源,因而全數轉存於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 這些未能釐清來源和實際歸屬的藝術品,正是本次「爭議中藏品」特展的展品。
是故,與其稱之為技術,或許稱之為「技術產物」更為適當;它就如同古蹟的存在一樣,是特定之社會文化條件的意識形態脈絡下的產物。 今次展覽分為「牆內之藝」、「行動者的回憶」及「公開徵集作品」三部份,其中「牆內之藝」展出4位香港在囚人士的畫作,例如其中一位的畫作是想送給家人,以彌補自己缺席多個家庭節日聚會,表達對自由與人權的渴望。 台中市政府法制局統計今年下半年美容消費糾紛案,位在豐原廟東的怡豫公司申訴達15件,消費者有剛出社會的年輕人、60餘歲婦人… 台中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清潔隊甄選儲訓隊員,1498人報考,錄取200名,錄取率13.4%。 這項聲明的射程相當廣,不僅及於一般的掠奪行為,縱使為聲稱自願的交易行為,亦在無效之列(註6)。
公共藝術作品: 「香港築印」@ 數碼港艾美酒店
為了達成這些研究目的,本文著手回應下述四項核心問題:一,先秦儒家所謂的「聖」及「聖人」到底實指什麼? 二,如何界定「君子」(「君子之道」)與「聖人」(「聖人之道」)之間的適當關係? 經由本文對《論語》、《孟子》以及《中庸》之「聖人觀」的解析,以及對先秦儒家「道統意識」的重新界定及再詮釋,我們得出以下三點結論。 其一,有關儒家「聖人」的定位問題,「聖人」是在某君子離世以後作為後世君子所敬仰和追念的道德典範而獲得的尊稱;它既是對君子一生道德事蹟的肯認與嘉定,也是作為後世君子所學習與效法的垂世典範。
- 該團體運用展覽為精神障礙者建立一個真實社會互動的空間、獲得新的身份以及人際磨合和情緒控制的學習,並透過情感共鳴的方式達到去污名的效果。
- 而這個巨型蜘蛛雕塑其他版本亦出現在世界各地的藝術館前,例如加拿大國家美術館、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日本六本木Roppongi等,相當具標誌性。
- 台中市府在高美濕地遊客中心草坪上設置公共藝術作品「美麗的蟹逅」,但廠商去年設露營區後,公共藝術品卻被圍起來,並掛上非貴賓勿入的牌子,遊客只能從縫隙中遠觀;議員批評,公共藝術設置的地方,怎能限制一般遊客觀賞、拍照,完全喪失公共性與公益性,要求市府檢討改進。
- 九二一地震讓我國災難防救體系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開啟一扇政策討論之窗。
- 近十年當中,公共藝術法令日趨完備(民國八十一年七月頒布『文化藝術獎助條例』,八十七年元月通過了『公共藝術設置辦法』),且在藝術創作漸形多元的影響下(普普、裝置、觀念等等對於藝術形式的解放),儼然已經成為政府重大公共工程、藝術家、民眾以及專家學者在公共領域對話的一扇窗口。
- 台中市政府法制局統計今年下半年美容消費糾紛案,位在豐原廟東的怡豫公司申訴達15件,消費者有剛出社會的年輕人、60餘歲婦人…
作品主體由300個大小不一的渠蓋狀半透立體拼湊而成,每個都刻有代表圓清方濁的紋理。 藝術裝置的藍色主調和基座鏡面代表水道景觀及水資源再利用,綠色主調和基座周邊的植物則意味著綠化景觀及水質過濾,讓市民顯然易見地明瞭到渠務署的可持續務水理念和工作。 基於作品基座座向,「藍綠心川」考慮及營造於不同方向觀賞時獨有的視覺效果,從海心公園沿海濱長廊方向走近作品時可以看到主體中心的心形波浪紋面材,心形面向著海心公園的方向,從另一個入口望向作品時則可以通過「川」字狀立面遠眺維港景色,市民可細賞作品「城川匯港」的意味。 位於銅鑼灣的禮頓中心,在香港藝術家、設計品牌Zlism的創辦人林雅儀(Zoie Lam)的巧思下,由冰冷的商業大廈搖身一變為繽紛多采的 Zlism 星球。 巨型壁畫創作《共融》是「希慎城市壁畫設計大賽 2020」冠軍得獎作品之一, Zoie 以充滿其標誌性的鮮豔色彩和強烈風格,描繪出「人、物、 景」三大構成社區空間的元素。 由建築機構 Edition Office及澳大利亞玻璃藝術家 Yhonnie 公共藝術作品2025 Scarce 合作設計的這個公共藝術,位於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公共藝術作品: 公共藝術的定義流變
作品的形態猶如樹木一般的縱橫交織,和牆後的樹木形成視覺上的對比,與維多利亞港相映成趣。 公共藝術作品2025 透過取用雙色玻璃為設計物料,使它能夠在不同的光線和視角下映射出多種色彩,營造生動活潑的時刻,給予公眾不一樣的視覺效果及體驗。 公共藝術作品2025 午後陽光穿透雙色玻璃投射到地面上時,為海濱長廊染上更繽紛美麗的顏色。 透明的玻璃立柱可以收集雨水,並將雨水引至地下排水系統儲存作灌溉植物之用,向公眾展示了「藍綠建設」的概念。
公共藝術作品: 臺北市公共藝術網—Taipei Public Art
以「缺席」為題,這個贏得2019 NGV 藝術比賽的作品展現當地原住民在18世紀土地被剝奪後留下的物質遺產。 這個公共美術館是免費入場的,每年都會有新的公共藝術比賽作品,吸引不少人前去參觀。 公共藝術作品2025 公共藝術作品2025 一九九五年二月至三月間由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與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聯合報協辦七場系列演講與座談。 這是第一次環境設計界與藝術界攜手之合作企劃,此活動約有五百六十人參與。
公共藝術作品: LOVE 台北之愛 台灣之愛
美高梅與霍凱盛一直合作無間,自美獅美高梅開業,其作品已被收藏於美高梅主席典藏,於公共空間展示。 作品《長頸鹿與麒麟之相遇》為霍凱盛首個數位藝術作品,延續美高梅創新「藝術—科技ART-TECH」概念,延伸公共藝術空間,將視博廣場轉化成「360度的藝術館」,於全亞洲面積最大的室內LED屏幕將平面的仿古航海地圖數碼化展示。 仿古航海地圖與時代標誌性建築融合,與觀眾開展一場從大航海時代至今東西方文化的交滙與變遷的奇妙旅程。 透過給予政府和商業機構諮詢服務,配以合適的藝術作品或委約方案,於特定的公共場地實踐公共藝術計劃。
公共藝術作品: 我們的私房公共藝術
本研究以精神障礙者的生命故事和作品作為開啟,去走進每一個人的生命經驗,去瞭解每一個人的個性、想法,藉此放下視他們為精神障礙者的視框,逐漸展現每一個獨特的個體。 基於對每一個個體的深入理解,從而瞭解到他們如何在繪畫團體中感受當下的平靜專注、運用創作練習自我表達、透過自我覺察促成改變的契機、彼此被看見、被傾聽,並獲得人對人之影響力的過程。 繪畫也成為了一種非結構化的工作方式,去幫助工作者更貼近每個精神障礙者的內心世界。 隨著繪畫團體的「自我探索」面向不斷加深,個人生命背後共有的社會處境被看見,該團體開始有意識地以展覽行動來朝向「社會參與」的面向發展。
公共藝術作品: 從地景走進白盒子的微觀沈浸體驗 – ART TAIEPI 2021 公共藝術【2021 ART TAIPEI 專題】
鹽田梓始於數個世紀前客家陳氏夫婦從深圳遷來,此後家族成員便在村中住下來,以製鹽、捕魚為生,最繁盛時有200餘人。 1864 年,意大利神父(Fr. S. Volonteri)和柯神父(Fr. G. Origo)來到鹽田梓宣講天主教教義。 十年後,所有島民都受洗,並捐贈了一大片空地給天主教會在村裡建造教堂和學校,聖若瑟也被封為鹽田梓守護聖人。 因膠樽的透光特性,所以在日間可以從展亭外隱約望見裏面的地圖雕塑。
公共藝術作品: 香港文匯網
受邀演講與座談者,涵蓋了表演藝術、裝置藝術、藝術行政、繪畫藝術、景觀設計與建築設計等各界人士。 此系列之座談由於涵蓋的領域廣,是近年針對公共藝術的各種可能,探討與立論最多元且豐富的一次,同時呈現了各方人士的諸多意見。 由於台灣天然災害發生的頻率甚高,常釀成重大災情,災難防治遂為重要課題。 九二一地震讓我國災難防救體系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開啟一扇政策討論之窗。
公共藝術作品: 香港文匯報
這個於1935年到1943年由美國政府推行的救濟政策,廣泛聘請藝術工作者創作公共藝術品,動員藝術家在巴士、機場航廈、廣播電台、學校、集合住宅等處以壁畫進行裝飾和整頓,以此促進藝術家就業。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各文化中心已陸續開始公開徵求公共藝術品,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邀請文建會三處視覺藝術科科長林正儀、新竹市公共藝術委員會員林志成,舉辦了一場「公共藝術在台灣之推動現況與所面臨之問題」座藍會;以文件會所推動之計劃,就公共藝術示範(實驗)案之執行現況及面臨之問題廣泛討論。 尤其對執行公共藝術的各縣市文化中心、委員會、公有建築物之建築師、藝術工作者及其他關心者角色。 公共藝術作品 雖然會中仍難達成完全的共識,卻是對各個角色的期望有更深色的認知。 今年推出的「路過北角」中,PAHK在前期制定部分作品的徵集標準時,就加入了北角街坊的建議。 該計劃於北角不同空間,展出20件公共藝術作品,除委約外,有6件是為指定地點設計的「創意社區空間提案徵集獲選提案」作品。
公共藝術作品: ART TAIPEI 2023 藝術教育日 深化文化平權
同時,民主的新挑戰乃私部門的興起以及官僚體系的網絡化-由許多擁有自治權以及不同利益觀點的行政次體系,要共同擔負災難情境的管理工作。 因此,如何促成各組織間的協調與合作,成就此「治理」的工作,乃民主化之後災難治理的新課題。 本文除援引上述理論來解釋九二一震災中為何政府救災成效不彰外,並強調各級政府間伙伴關係的建立,政治利益被正確地認識並納入制度改造的考量,才是改善我國災難治理效能之道。 台中市高美濕地遊客中心草坪上,有一處叫做「美麗的蟹逅」的公共藝術作品,不過建設局去年委外廠商設置露營區,範圍剛好和造景範圍重疊,公共藝術於是意外被露營區圍籬圍住,形成看不到也拍不到的窘境,建設局說將與業者再次協調,免得「美麗的蟹逅」,成了最遙遠的距離。 本校圖書館漢字文化中心最新展覽「藝想天開:蕭世瓊、鄭月妹書畫聯展」,由該中心蕭世瓊主任與鄭月妹特聘教授以書法、水墨作品為基礎,展現跨媒材、跨界與跨領域的全新作品與展覽。
公共藝術作品: 作品
在中國瓜州紅山坡隔壁灘中有一個與自然融為一體,名為大地之子、長15米的巨型嬰兒雕塑,早茫茫戈壁中的形成藝術奇觀。 雕塑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董書兵教授在2016年3D打印、雕刻再分塊組裝而成,也是他至今為止最大的嬰兒雕塑作品。 恬然入睡嬰兒象徵人物融入自然母親的懷抱,具有震撼的視覺效果和生命力也成為了旅遊必訪之處。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公共藝術逐漸成為西方政府部門關注的事業,獲得相關法律、法規及政府資助。 公共藝術作品 1967年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成立了「公共空間藝術計劃」,促成聯邦與市政府各種工程中的「百分比計劃」。 公共藝術作品2025 公共藝術作品 「百分比計劃」是指,大型公共設施建築總預算的百分之一必須用來購入或設置藝術作品。 這位創意達人認為公共藝術可以建構出更富有活力的城市面貌,甚至成為具代表性的地標。 實際上,公共藝術之中政府推動、財政支持的方式脫胎於更早的實踐,比如受到聯邦藝術計劃的影響。
公共藝術作品: 互動
除了展覽,人權日當天(10日)策展人還邀請了4位流亡港人對談,分享自身經歷,並探討香港由一個「難民收容城市」,到成為一個「難民輸出城市」,對民主國家台灣有何啟示。 有份參展、化名G的作品是一個名為「打邊爐」的聲音裝置藝術,乍看是一個紅色煮食鍋,但細聽之下,鍋內卻傳來2019社運的叫喊聲、美源髮彩廣告聲等。 12月10日是國際人權日,全球多地港人離散團體,均舉行不同形式活動。 一班在台港人周六(9日)起於台北舉辦「香港人權作品展」,除了有在囚人士的畫作,也有全球徵集的20多件作品。 楊典忠說,公共藝術品應該提供所有民眾觀賞、拍照,而不是只能遠觀那支蟹螯,限制只能花錢的貴賓才能入內觀賞公共藝術品,完全喪失公共性與公益性,他要求市府檢討改進。 公共藝術作品 台中市議會今天進行市政總質詢,市議員楊典忠、林祈烽、施志昌、鄭功進,指公共藝術作品被圍起來限貴賓參觀,完全喪失公共性與公益性提出。
公共藝術作品: 生活#1
在法國當時是指「學校建設」的百分之一作為「裝潢類藝術」之用,後來一九五一年終於立法通過,但仍是侷限在學校建築與裝潢藝術。 她也提到,許多法國藝術家對這項「百分之一」規定並不領情,建築師認為裝飾只是畫蛇添足(公共藝術與交通建設國際研討會,2001),不過自一九七二至一九八一年間,這個法案適用範圍,已擴大到其他公共建築(王玉齡,2002)。 當時設立法案的目的,在於使不同流派和形式的當代藝術家能夠與建築師合作,為校園的空間創作藝術品;讓學生在日常活動的空間中,就可以接觸與認識當代的藝術,非常具有教育意義。
公共藝術作品: 社區及藝術家也從各自角度出發參與建設公共藝術
歷史悠久的南豐紗廠(The Mills)遠離荃灣鬧市一帶,前身是1954年落成的紡織工廠,2018年活化為文創基地。 The Mills 公共藝術作品2025 公共藝術作品2025 融合新舊元素,並有一系列文創商店、咖啡店和餐廳進駐,支持本地新興創意產業的同時,不忘昔日紡織業的輝煌歷史。 除了參觀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CHAT 六廠)展覽,不妨到紗廠內外的藝術壁畫打卡,包括門口外牆的巨型壁畫《無名英雄》和白田壩里由六位本地藝術家創作的壁畫,逐一訴說著紗廠的前世今生。
團隊一直以來受邀各種公共藝術(如倫敦大型百貨公司的櫥窗),也曾獲選英國最佳公共雕塑獎,在這些作品委託與國際展覽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哪次? 公共藝術(英語:Public art)是指放在公共空間、面向公众开放的藝術作品。 公共艺术形式多样,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广场上的公共雕塑。 至今雕塑也是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例如人行道上的銅像,广场或公园的紀念碑。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情趣和社会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近代公共艺术得以蓬勃发展的源动力之一;另一个原因是当代艺术的民主化运动,使得艺术品从博物馆中走出来,走到公共空间,走向公众生活。 公共空间虽是公众共有,但多由政府管控,因此公共艺术创作需要考虑当地政策规章,有时需要与政府机构沟通合作。
公共藝術作品: 美麗心世界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為大家帶來精采的藝術展覽、現場表演、講座及電影放映會等。 這個藝術空間位於香港二級歷史建築裡,擁有過百年歷史,前身是香港皇家遊艇會會所,紅磚建築充滿古典味。 「油街實現」為本地年輕藝術家提供平台實現夢想,經常舉辦展覽和工作坊,文青不妨來這裡參觀,享受慢活的時刻。 穿梭於永安街的巷弄之中,越過「牛皮廠」招牌下的入口,經過掛在上方的車輪陣,藝術花園映入眼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