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癌分乳突型、濾泡型、未分化型等數種,治療也是手術切除為主,和口腔癌不同的是,甲狀腺癌女性患者較多,推估跟荷爾蒙的分泌有關,乳突型和濾泡型治療效果都相當不錯,未分化型的治療效果就不好,幸而未分化型的甲狀腺癌很少見。 從頭顱底至頸部及上胸腔內所有器官都屬於頭頸範圍,因此頭頸癌涵蓋多個器官,包括口腔、鼻、鼻竇、喉嚨、喉頭、唾液腺及頸部淋巴,但不包括腦部;而當中鼻咽癌是本港最為常見的頭頸癌症1。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每年約有一千五百宗唇、口腔、咽及鼻咽癌個案,鼻咽癌佔當中的八百多宗1。 頭頸癌是什麼2025 頭頸癌是什麼2025 由於頭頸屬於外露的部位,生長在這範圍的惡性腫瘤會影響病人外觀,甚至可能影響他們說話、進食、吞嚥及聽覺的能力。
- 這必須歸功於台灣在癌症篩檢工作的努力,自二○一○年全面對三十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的民眾、十八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的原住民,提供每兩年一次的免費口腔癌篩檢。
- 如果是早期的癌症,治療可以用電療或微創手術例如機械臂切除。
- 而這場攝影展,希望透過影像的紀錄,讓你看見他們努力生存的模樣,也期盼在展覽結束後,能夠留下對於他們的支持。
- 例如有些帶有瑕疵p53基因的腫瘤細胞,在進行化學治療時較不會發生細胞凋亡,可以預知這樣的病患會有較差的預後。
- 但如果是癌症,潰瘍會過了六至八星期依然不痊愈,而且情況還會惡化。
在這篇訪問中周令宇醫生會和我們詳細解釋頭頸癌手術治的各方各面,包括不同的種類、不同的治療方法、副作用和如何應對等。 部分患者在放療結束後數個月或數年,因為肌肉筋膜組織發生變化,出現張口和咬合問題,嘴巴沒辦法完全打開,導致進食和刷牙變麻煩;下巴的關節(顳顎關節)也可能僵硬或疼痛。 其中,頭頸癌中又以口腔癌為多,研究顯示,罹患口腔癌的患者中近九成有嚼檳榔的習慣,嚼檳榔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8倍,而同時有檳榔、菸、酒習慣的人罹患口腔癌機率更是多出123倍。 在台灣,罹患頭頸癌的男性死亡年齡平均中位數是59歲,較一般男性的平均餘命減少了18.3歲,因此頭頸癌也被稱為最短命的癌症之一。
頭頸癌是什麼: 頭頸部的構造及功能
同時如果病人有免疫系統問題,例如曾經接受過器官移植,又或是有糖尿病,都有較高患上癌症的機會。 頭頸部癌症的治療相當複雜,和腫瘤型態、大小、病程及各種療法的組合都有關係。 大致來說,治療頭頸癌以手術後加做放射線治療等合併多種療法的成效最好,單單只動手術的效果較差,單只做放射線治療又更差。 【註1】唯一令人稍感欣慰的是,比起全世界大部分國家的頭頸癌被診斷時多半是晚期,台灣的早、晚期病患約各佔一半。 這必須歸功於台灣在癌症篩檢工作的努力,自二○一○年全面對三十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的民眾、十八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的原住民,提供每兩年一次的免費口腔癌篩檢。
診斷可以透過活體組織切片確認[1],擴散的程度可以透過醫學影像及血液檢查來評估[1]。 喉頭位置靠近聲帶,與吞嚥無關,因一旦長了腫瘤,喉癌患者會聲音沙啞,比較容易早期發現;咽喉則是食物經過的通道,但因為空間大有彈性,咽喉部位的癌症比較沒有明顯症狀,通常病患感覺吞嚥困難時,腫瘤都已經很大,發現時三、四期的比例高。 民眾如果聲音沙啞、吞嚥出現異物感或不明原因體重減輕(因進食困難),可能是喉癌、口咽癌、下咽癌的警訊,可透過內視鏡檢查是否有異狀。 頭頸部癌症泛指頸部以上和頭部的癌症(腦部惡性腫瘤除外),最常見的是口腔癌、鼻咽癌,另外還有口咽癌、鼻竇癌、舌癌、唇癌、喉癌、下咽癌和唾液腺癌等。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頭頸癌是治療中最常使用到放射線治療的一群癌症,例如 95% 的鼻咽癌、超過 75% 的下咽癌患者都接受過放療。 治療某些白血病和淋巴瘤則需要使用高劑量的化療或全身放射治療。
頭頸癌是什麼: 非聽不可/頭頸癌治療新進展 頭頸癌復健面面觀
一旦發現癌症的跡象,更精確的後續檢驗,或使用侵入性手術取得組織切片以確定篩檢結果則是必要的。 雖然幾乎各類型的細胞都有可能轉變成為腫瘤細胞,但是人類的癌症絕大部分都是源自於上皮細胞所產生的惡性腫瘤,這個類別包含大多數和許多常見的癌症,包括乳癌、攝護腺癌和肺癌。 頭頸癌是什麼2025 惡性上皮細胞腫瘤又可進一步分成惡性鱗狀上皮細胞腫瘤(一般的上皮細胞所轉變),與惡性腺瘤(來自於構成腺體的上皮細胞)[29]。 跟其他癌症一樣,頭頸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存活率高、對生活品質的影響也小。
病患可能經由許多症狀或檢驗結果被懷疑罹患癌症,但診斷惡性腫瘤最確定的方式就是經由病理醫師對活體組織切片或經手術取得的組織做病理檢查來證實癌細胞的存在。 許多活體組織切片,例如皮膚、乳房或肝臟等,在醫師的診療室內即可取得。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推測,避免過量飲酒,經常運動,保持適當體重的確有助於減少某些癌症的風險。 其他已知會影響癌症風險的因素(無論好或壞)還有性病、服用荷爾蒙、輻射線、紫外線、化學物和某些傳染疾病等。
頭頸癌是什麼: 台灣癌症基金會-癌症e學苑
可能是因為B型肝炎的流行或黃麴毒素的常見所引起[53]。 同樣的因為吸菸在第三世界國家日趨普遍,使得肺癌的發生率在這些國家中也有逐漸升高的趨勢。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癌症治療的進步建立在改進並標準化現有的治療方法。 進一步則是要利用流行病學的研究與國際合作找出新的療法。 癌症研究目的在瞭解癌症的發生與過程的原因,並且希望能藉著對癌症了解程度的增加,找出能夠治療癌症的有效方法。 雖然20世紀末的十年裡,科學界對癌症的形成原因和惡性腫瘤細胞的運作情形的研究有極大的進展,但是目前仍然沒有發現有效的新療法。
頭頸癌是什麼: 頭頸癌有10大初步症狀!頭頸癌存活率/成因/看哪科一文了解
主要功能是作為癌症手術、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之後的輔助治療,幫助預防癌症的復發與轉移。 過去在日本,針對多數固體腫瘤,已有癌症疫苗被發展使用。 在2005年的十月,科學家研發出對抗人類乳突狀病毒16和18型(HPV type 16、18)的疫苗,可以保護身體不受這兩類的病毒感染,因此也可用來預防大多數是由此兩類病毒引起的子宮頸癌[82]。
頭頸癌是什麼: 我們的醫生
腫瘤抑制基因產生的蛋白質主要的功能在於抑制細胞成長、調控有絲分裂和細胞複製的過程[38]。 通常是當細胞受到環境改變或DNA受損時而表現出來的轉錄因子。 當細胞偵測到發生DNA損傷時會活化細胞內的修補訊息傳遞途徑,藉此促使調控細胞分裂的腫瘤抑制基因表現使細胞分裂暫停,以進行修復損壞的DNA,而DNA損傷才不會傳遞到子細胞。 最有名的腫瘤抑制基因為p53蛋白質,其本身是一個轉錄因子,可被細胞受到壓力後所產生的訊號所活化。
頭頸癌是什麼: 頭頸癌治療如何進行?
出乎意料之外,這些測試發現補充β胡蘿蔔素並未降低肺癌發生率和死亡率,反而發現受試者的肺癌發生率反而因為外加的β胡蘿蔔素而有微幅的提高,使得這項研究很快就被停止[63]。 最嚴重的異常增生稱為「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在拉丁文中,所謂「原位」(in situ)指「在此處」,因此原位癌指細胞在原本的位置不受控制的生長,不過沒有侵入周邊組織的傾向。 儘管如此,原位癌仍有可能發展成為具侵略性的惡性腫瘤,如果情況允許的話,通常會經由手術來切除[29]。 頭頸癌是什麼2025 從最初期的細胞增生,多半可藉由身體本身的防禦機制加以清除或保持穩定。
頭頸癌是什麼: 頭頸癌是什麼
因此,我都會呼籲病患,定期回診追蹤並提高警覺是減少免疫副作用的關鍵。 若有到不同科別、醫院就醫,或因不適回到急診,也都應該主動告知醫護人員曾經接受免疫治療。 頭頸癌是什麼 頭頸癌好發於25~44歲,比其他癌症提早10年,近來更有年輕化的趨勢。 而且因為飲食習慣的問題,台灣頭頸癌的罹患率為全世界的前幾名。 切除的癌細胞範圍影響咀嚼及吞嚥功能、張口困難、脖子僵硬/轉動困難、肩膀肌肉萎縮、肩關節僵硬疼痛、手臂難舉起、臉部、下顎淋巴水腫、臉部外觀改變等。 頭頸部癌症的治療,近年來因有誘導性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的進展,治療效果也有明顯進步。
頭頸癌是什麼: 頭頸癌特別之處:終身都要追蹤檢查
現代科學昌明,醫療界已經開始利用人工智能(AI )協助病人發聲,就是事前將病人的聲音錄起來加以處理,那麼在手術之後病人可透過電腦軟件,把手術前錄起的聲音來發聲和溝通,與傳統儀器相比感覺自然多了。 如果大家最近有看一齣名叫 Top Gun Maverick 的電影,戲中扮演 Iceman 角色的演員在現實生活中便因為喉癌喪失言語功能,他是人工智能發聲的表表者,他在電影中用的聲音亦是依靠電腦協助。 早前我們已解釋過喉嚨其實就是食管和氣管交接的地方,如果食管也被侵犯, 部分食管需要隨腫瘤一拼拿掉,然後進行食管重建。 周:正常的痱滋影響的範圍通常不大,而且大多數會在幾天之內痊愈,最長也不過是兩個星期左右。 但如果是癌症,潰瘍會過了六至八星期依然不痊愈,而且情況還會惡化。 放療開始後 1~2 週,口腔黏膜便會開始破皮、發炎,接著感到疼痛。
頭頸癌是什麼: 癌症的命名
頭頸癌聽起來很陌生,其實它是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頭頸部癌症的總稱。 根據統計,台灣每十名新癌症病患中,就有一位是頭頸癌患者,這也讓頭頸癌被視為「中壯年健康隱形殺手」。 另外,頸部淋巴結的腫大也可能是頭頸部癌症常見的症狀,如圖所示,人體的頸部淋巴結分為六個區塊,不同位置的原發性頭頸部癌症,也有可能造成不同位置的頸部淋巴結腫大,也應多加留意。 頭頸部癌症的症狀因原發位置不同,會呈現許多不同的表現。
頭頸癌是什麼: 口腔
台灣頭頸癌的發生率遠高於其他各國[1],近3年來每年新確診人數近萬人,更佔據2019年台灣男性好發癌症第三名與十大癌症死因第四名[2],亟需各界對於疾病的重視。 我們的團隊由具有豐富醫學寫作經驗的記者、編輯組成,內容來自採訪諮詢資深癌症醫學和照護知識的專家與相關書籍,盡力提供正確可信的醫療健康知識。 但無意取代專業醫師診斷,無法為個別讀者對內容的應用負醫療或法律責任。 頭頸癌是什麼2025 頭頸癌是什麼2025 同樣以口腔癌為例,如果腫瘤太大或已侵犯到大血管,不適合開刀,則往往先進行化學治療,之後再動手術或放療。
頭頸癌是什麼: 頭頸癌存活率
以公共衛生考量來看,子宮頸癌的病程發展通常十分緩慢,長達數年,又具有明顯的危險因子(性接觸),因此有相當高的機會可在癌症仍是早期時篩檢出來,最重要的是,抹片的成本很低,能夠大量推行。 基於這些原因,一項癌症篩檢是否應該進行,民眾的健康改善程度和篩檢的成本與治療的風險都必須列入考慮。 動物性食品可說是各大癌症共同的危險因子,不論是紅肉、白肉或乳製品都和癌症有緊密關聯。 大型的世界性癌症與飲食研究,皆強烈建議減少或避免動物性食品攝取,採素食降低癌症發生率。 所以防癌守則:日常三餐以新鮮食材為主,以新鮮蔬果作為膳食纖維的主要來源。 每週運動至少3次,心跳要達到每分鐘130下,並持續30分鐘。
而通常只能以單劑量來做實驗,缺乏其他濃度比較,使得難以評估實際臨床所需的量也是一大問題。 隨機臨床實驗也有許多的實際施行的困難,特別是在食物及維生素的試驗上。 頭頸癌是什麼 防癌食物十字花科之作用機轉: 含有吲哚類(indoles),可有效減少乳癌及卵巢癌發生機率,另外含硫代配醣體可活化肝臟解毒酵素,抑制自由基傷害細胞。 來源:花椰菜、油菜、芥藍菜、 雪裡紅、高麗菜、芥菜、大白菜、小白菜、青江菜、白蘿蔔。
周:在切除上呼吸消化道腫瘤手術後,病人不能立即進食,需要用一條幼小的食喉幫助吸取營養。 在呼吸方面,醫生亦會為病人造一個暫時的氣管造口用來呼吸,須知大多數頭頸癌手術後,上呼吸消化道的組織會短時間腫脹,計而影響病人不能呼吸,這會帶來生命危險。 周:比較晚期的病人除了需要切除一半或以上的舌頭, 還會需要進行淋巴結清掃術 。 口腔和頸部傷口打通了, 病人口水會直接流到頸部, 重建是為了將口腔和頸部分隔開, 恢復舌頭體積以減少對言語和吞嚥的影響。 另外,也由於口腔癌是台灣青壯年人常見的癌症之一,因此國健署訂定,若有吃檳榔或吸菸,且30歲以上者,就可以接受每兩年一次的免費口腔黏膜篩檢,只需攜帶健保卡至牙科及耳鼻喉科,在短短一到三分鐘內,就可保障自己的口腔健康。 至於化療合併標靶藥物,因為腫瘤細胞會對標靶藥產生抗藥性,根據過去的治療經驗,大約也只能延長病人三到六個月的壽命。
頭頸癌是什麼: 症狀控制
目前治療方法有五種: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生物療法(包括激素治療、細胞免疫治療、標靶藥物與疫苗等)、基因療法及藥物化學療法,新的治療方法不斷推陳出新,已在臨床使用的有標靶治療、光動力療法等[71][72][73]。 治療方式的選擇取決於腫瘤的位置、惡性程度、發展程度以及病人身體狀態。 目前對於癌症治療方法的尋找,均是基於徹底清除癌細胞而不損害到其他的細胞的想法。 而手術切除的方式,常因為癌細胞入侵蔓延到鄰近組織或遠端轉移而效果有限。 因為「癌症」這個疾病包含許多不同種細胞產生的腫瘤,因此不會像治療一般疾病時會有單一的治療處方,也就是說單一的「癌症治療法」是不存在的。
頭頸癌是什麼: 頭頸癌原因為何?存活率多少?第四期五年存活率僅剩30%
周:如果病人把喉嚨切除,雖然他喪失自己的聲帶,但仍可以利用一些儀器發聲,例如電子咪、喇叭仔和人工聲瓣等。 【註3】「長尾效應」指的是在統計圖上所呈現的一個趨勢。 在研究某種治療的效果時,長尾延伸得愈長,代表療效愈穩定、維持得愈久。 【註2】在三十五個OECD國家中,發生率前三高的國家分別是台灣、匈牙利、葡萄牙。
頭頸癌是什麼: 口腔癌、口咽癌症狀:嘴中黏膜、舌頭、耳下腫塊須留意
鼻腔作為正常呼吸道的起點,除了本身是氣體的通道之外,更有過濾灰塵、調溫、加濕空氣以使空氣進入肺部時不至於過冷、過乾。 在鼻內有著呼吸道的第一段防禦機制,故鼻腔也是人體防禦感染的一道防線。 北中南三大生活圈TPASS公共運輸通勤月票昨上路,另有十縣市社福卡開放搭乘台鐵,由於需走專用通道,發生多名長者走錯通道、…
頭頸癌是什麼: 飲食營養
因此,在得知病患的治療史之後,醫療團隊趕緊給予類固醇藥物的治療。 經過兩次療程,病人肺部病灶幾乎完全消失了,喘、咳的症狀也有明顯改善。 不過,約半年左右的某天晚上,這位病患突然發燒、喘個不停,送到急診後發現,病人肺部下方有浸潤、肋膜積水,急診醫師一度懷疑是細菌性肺炎。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解開了原本被腫瘤細胞抑制的免疫鎖鏈,讓身體的免疫細胞重新啟動,因此可應用在各種癌別的治療中,頭頸癌自然也不例外。
活體組織取樣和顯微切片檢查可以區分在組織內快速增長卻又未超出組織限制的細胞是屬於惡性腫瘤或僅是正常的細胞增生(英語:hyperplasia)[29]。 細胞增生是可逆的過程,當正常組織受到刺激時就會發生增生的反應,例如結痂。 異常增生(英語:dysplasia)是一種過度的細胞增加,特徵是正常組織細胞結構和安排會被破壞。
頭頸癌是什麼: 頭頸癌放療可能有哪些副作用?
如果一惡性腫瘤既有癌的成分,又有肉瘤成分,則被稱為癌肉瘤。 近年研究指出嚼檳榔者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症(口腔、咽、喉、食道)的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高5倍;如果又吃檳榔又抽菸又喝酒,風險更高達10.5倍。 「預防頭頸癌,最重要的就是戒除及遠離檳榔、香菸、酒,」黃祥富提醒,當口腔黏膜破皮超過兩週未癒合,或是出現不明的紅斑、白斑,都可能是早期口腔癌的症狀,及早就醫是王道。 頭頸癌是什麼2025 預防篩檢方面,民眾可善用政府的免費口腔黏膜檢查,國健署補助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戒檳)或吸菸民眾、18~29歲有嚼檳榔(含戒檳)的原住民,每兩年檢查1次。 因腫瘤體積若太大或發生在高危險區域,如接近大血管,或是已經侵犯到鄰近重要內臟器官,如腦部,貿然手術可能影響到器官功能,甚至造成患者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