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租金方面,根據差估署私樓租金指數,前特首梁振英任內,指數由12年第三季的146.2上升至17年第二季的181.5,升幅24.1%。 至於林鄭月娥上任至今租金指數不升反跌,跌幅為5.7%;其中2018年第三季起租金指數微跌後反彈,至2019年第三季創新高後持續下跌,重返2017年初水平。 在樓市成交上,從土地註冊處資料所得,今年首9個月每月住宅樓宇買賣合約宗數皆低過去年同期,最新9月僅有3,875宗,較去年9月的5,844宗下跌34%,首9個月買賣合約共有36,664宗,按年同比下跌38%。 據政府估計,今年私人住宅落成量約1.99萬伙,按年下跌約6%。 不過,預料2024年將反彈至約2.7萬伙,料創2002年以來的22年新高。 而超過一位發展商很坦白對老樓說,未來供應真的很很多,而過去兩個月市況再度調整,有兩大原因,外圍經濟復甦不似預期,帶動更多新一輪財富效應,製造潛在需求。
- CCL四大整體指數齊升歷史新高是自2018年5月後首次出現。
- 踏入二十世紀,於四十年代後期開始由此中國大陸的戰亂與動盪,大量內地居民湧來香港,香港人口急速膨脹,由1946年的60萬,於1949年激增至186萬,到1959年更超過了300萬,人口的急劇增加使居住成為當時社會經濟中一個嚴重問題。
- 他預計,明年上半年美國仍會加息,直至年中美國結束加息期後,屆時本港樓市會見底。
- 至於租金方面,王兆麒指,隨著失業率開始回落,住宅租金開始止跌回升,部分地區住宅租金受留學生租賃需求上升而帶動,故租金指數較做好。
- 5類單位中,只有E類單位(1,722平方呎或以上)7月份樓價按月上升,錄308.1點,升幅約0.23%。
- 單計以上這3萬的新增人口及對住屋及租屋的需求,是撐起下半年本港樓市的關鍵。
美國激進加息後,本港也跟隨步入加息週期,樓價拾級而下,從各大媒體報道的蝕讓個案、地產舖張貼的「地產文學」,大概已可略知一二。 此外,加息因素令新盤開價較低,短期內繼續與二手盤競爭,一手盤在市場上有較大吸引力,樓價也相對硬淨,二手樓價繼續受壓。 以單位面積劃分,A至C類中小型單位最新租金指數報181.9點,按月升0.66%;至於D及E類大單位則報146.8點,按月微跌0.14%。
香港樓價歷史走勢: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 CCL
就在「八萬五」政策宣布的3個月後,金融風暴驟然襲來,國際炒家如分途狙擊港元和香港股市,拉高利息。 來不及躲避的炒家只好紛紛撻訂,蝕賣物業,地產商也大幅割價兜售新樓盤,使樓價跌個不停,從此一蹶不振。 首份施政報告公布後,大多數市民頗滿意「八萬五」計劃,只有部份人抱怨大半年前聽從了他的呼籲,沒有急於買樓,結果眼巴巴看著樓價繼續飆漲,錯過「上車」的機會,為此董建華向公眾表示遺憾。 輿論則認為「八萬五」算是溫和及恰當之舉,倒是質疑政府究竟有沒有能力執行這項大計,剎那間大興土木。 在這期間,樓價一直在頂峰徘徊,絲毫不受「八萬五」影響,只有成交量開始下降。 一些人甚至在董建華宣讀完施政報告後,渾然不覺「八萬五」會打擊樓市,繼續排隊買新樓(炒樓?)。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表示會因應樓按市況及在可行情況下,或考慮再次放寬首置人士的按揭成數比例。 美聯物業首席分析師劉嘉輝表示,香港僅復常半年,復甦需時,短期難免波動。 料下半年利淡因素逐漸消散,並現4大利好因素,支持樓市重拾上升動力,故該行維持全年樓價上升10%至15%的預測。 據中原地產公布的數據顯示:五月份,中原城市租金指數按月升了1.4%,報112.78點。 這已是連續4個月上升,創去年二月錄得113.75以來的近15個月高位。 為配合增加土地供應,特區政府決定重新檢討興建房屋的架構和程序。
香港樓價歷史走勢: 銀行估值416萬至426萬
在「勾地」制度下,香港地政總署定期列出公開的土地儲備表《供申請售賣土地一覽表》,即是俗稱「勾地表」。 香港樓價歷史走勢2025 勾地是香港特區政府現行拍賣政府土地的一個途徑,此制度在亞洲金融危機後(1999年)推出,在當時,它與另一傳統的拍賣官地機制「常規賣地」同時施行。 「勾地」就是土地在正式掛牌出讓前,由對該土地感興趣的單位向政府表明購買意向,並承諾願意支付的土地價格。 中原地產十大屋苑本周末預約睇樓量錄得379組,較上周再度微升1.1%,仍於低位徘徊。
- 回顧奧巴馬2009年上任後的幾年裡,美國長期將息口維持在超低息的水準,聯儲局推出的三輪量化寬鬆政策,令香港的樓價穩步上升。
- 除了加息,今次樓市下跌還伴隨移民潮、中港經濟下滑、地緣政治緊張等不利因素。
- 該季,香港所有物業買賣合約數目及總成交價,分別回落了17%及8%,而住宅市場方面則分別回落18%及8%。
其中最矚目的,就是馬鞍山一酒店地段和廣東道前警察宿舍的住宅用地的招標。 1998年1月,地產市道不景,特區政府為避免影響市場氣氛轉而採取較低調的招標方式出售,結果被長江實業以1.2億元的奪得,以可建樓面面積約60.28萬方尺計算,每方尺樓面地價僅200元,成為香港地產拍賣史上的一個「經典」。 早在1987年,港英政府制定涵蓋到2001年的「長遠房屋策略」,為往後10多年定下政策方向。
香港樓價歷史走勢: 樓市走勢2022|香港樓市跌何時見底?觀察樓價指數+成交宗數!5個見底訊號必知
即採購經理人指數,是按月度發佈的衡量私營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資料,並基於新訂單、產出、就業、供應商供貨時間、採購庫存等5個單項指標來計算結果,是國際上通行的總體經濟監測指標體系之一。 回顧歷史,美元的走勢與香港樓價一直息息相關,大多是背道而馳。 97年金融風暴後美元升值,香港樓價跌勢不斷;到2002年,反映美元兌換一籃子貨幣的美匯指數由近120水準回落,美元進入了漫長的調整期,而香港樓價則開始穩步上升,進入黃金十年。 有意買官地的公眾人土,包括地產發展商,可向地政總署提出申請「勾地」,並報出底價。
香港樓價歷史走勢: 樓市預測
一籃子的各種消費裡,租金的升幅也會反應在CPI的上揚裡,而眼見通脹上升,現金貶值,促使資金流入物業市場,畢竟「買房收租」「買磚頭抗通脹」已經是被無數次驗證的投資智慧。 政府換屆在即,迎來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泡沫成形,樓巿承托力再逢考驗,對後巿有何啟示? 香港樓價歷史走勢 香港樓價歷史走勢2025 據美聯物業分行統計,本周末(8月14日至15日) 香港樓價歷史走勢2025 15個指標屋苑預約睇樓量錄得約529組,較上周末回落約8.2%。 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布少明表示,現時發展商正積極發展新樓盤,一手市場將再有新的入市浪潮。 二手巿場方面,巿場呈「高位爭持」局面,但一手巿場將帶旺二手,布少明相信市場承接將平穩向好。
香港樓價歷史走勢: 【康城首都疑改主力牆】點解會發生? 按揭、轉手有何影響?
據差餉物業估價署資料,今年首個8月,私人住宅售價指數累跌6.5%,自從5月後更連跌3個月。 騁馳地產代理行業三十載,憑實績由物業代理逐步晉升至管理層,一直緊貼樓市脈搏,對香港地產市場瞭如指掌,更融會豐富實戰經驗,歷年來為無數的家庭完成置業夢,其專欄及樓市分析遍佈全港各大傳媒,不斷為有意置業的人士,提供獨到觀點。 作者簡介:陳海潮是利嘉閣地產研究部主管,專職樓市數據分析,緊貼市況撰寫研究報告。 陳氏經常接受電視、電台及報章雜誌等媒體訪問,並亦在多個網上專欄分享樓市走勢。 自1981年成立以來,利嘉閣地產除主營代理業務外,亦精闢分析樓市動向,為大眾提供最新最快的地產權威資訊。
香港樓價歷史走勢: 香港租金與樓價背馳走勢反映用家睇淡後市(施永青)
各國量化寬鬆政策令資金不斷流入房地產市場,現時樓按息率約2.5厘,在低息環境持續下,樓價易升難跌。 另外,現時樓市由用家主導,未來樓價料平穩發展,估計今次樓價破頂後,仍有一成上升空間。 現時本港情況類近2003年「沙士」情況,當時疫情過後,大批旅客來港,推動本港經濟和樓市。 目前政府放寬至「0+3」措施,由外國入境人數增加,但本港跟內地仍未通關,市場憧憬如果兩地通關,對經濟和樓市同樣起正面作用。 2003年7月私人住宅售價指數是最低位,之後樓價指數逐漸回升,甚至到了今天,可說是近19年的最低位,之後谷底反彈。 莊太量分析說,2003年7月內地開始在港推出「自由行」措施,而且「沙士」病毒結束,樓市由這時開始基本上未有下跌過,可說是見底訊號。
香港樓價歷史走勢: 私人住宅售價指數
中原相信樓市最壞時刻將過去,如果政府適時減辣,樓價有望於今年首季觸底,預料全年樓價於谷底反彈15%;美聯也預測全年樓價及交投勢有望同步回暖,將出現先穩後升的「U形走勢」,全年樓價或升約10%。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公布最新的樓價指數,12月份私人住宅樓價指數報332.5,連跌7個月,創逾5年半新低,按月再跌2.03%。 總結2022全年,差估署樓價指數已累跌15.59%,終止13連升,與2021年9月歷史高位398.1點相比,累跌約16.5%。 至於租金方面,王兆麒指,隨著失業率開始回落,住宅租金開始止跌回升,部分地區住宅租金受留學生租賃需求上升而帶動,故租金指數較做好。 張顥曦續指,鑑於去年本港樓價大跌約15%,即使今年初樓價有所回升,同類型的二手單位,去年的成交價與今年的成交價已有顯著分別。
香港樓價歷史走勢: 成交紀錄
他說,今年餘下時間,預料新盤反應會比二手盤好,部分發展商為買家提供財務計劃及回贈,變相降低買家入市門檻,中和加息帶來的壓力。 他又預計,現時高息口負面因素會在2024年時開始紓緩,吸引更多住宅及非住宅物業投資者重投地產市場。 中原地產亞太區副主席兼住宅部總裁陳永傑表示,美國暫緩加息,對香港一眾供樓業主帶來了「喘息」的機會,始終是好事,相信對準備入市的買家或會加快決定,惟因為息口是否見頂,仍存在多項不確定因素,市場觀望氣氛將持續,料短期二手市況仍然低迷。
香港樓價歷史走勢: 樓市大事件
據市場人士分析,香港住宅租急升的原因,除了與用家棄買轉租,以及內地留學生復增有關之外,還「得力」於政府的辣招印花稅。 在上一篇我們提到,土地供求嚴重失衡以及人口增長和家庭結構的變化,導致1997年前香港樓價急劇上升,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泡沫。 1997年到2003年的香港樓價暴跌,絕不是一個單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在幾個強力因素的夾擊下被擊潰的。 報道亦提到,香港估計今年會有1000名百萬富翁移民,嚴重影響港府吸引資金,將香港改造成財富管理及家庭辦公樞紐中心的努力。 香港樓價歷史走勢 報告又表示,繼中國的13500人之後,印度百萬富翁2023年向外移民的數量排在第2位,約6500人,比2022年略低。 其他預計失去百萬富翁最多的國家依次是英國(3200人)、俄羅斯(3000人,或可能因俄烏戰爭增加至8500人)、巴西(1200人)、香港(1000人)、韓國(800人)、墨西哥(700人)、南非(500人)和日本(300人)。
香港樓價歷史走勢: 租金升幅可跑贏樓價
在高地價政策下港英政府可以以低稅率來維持香港的競爭優勢,同時又有收入搞公共服務,為低收入提供一定的保障同時,中產可經投資物業而享受到財富增加的好處,這漸漸便加強了整個香港社會對高地價政策的路徑依賴。 樓市走勢2023|反映二手樓價指數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本周最新報166.02點,按周跌0.48%,連跌3周,共跌1.13%。 美國聯儲局本月宣佈暫停加息,但暗示今年內或重啟加息步伐,息口因素未穩定,對香港樓市及樓價走勢或有影響。 大摩在今年二月曾指出,受樓市成交量及氣氛、利率可能見頂,以及與內地通關等利好因素支持,預計今年本港住宅樓價上升10%,之前預期上升5%。
根據96年公布的《全港發展策略檢討》,預計2011年人口可高達810萬,於是電腦便按照此數目而推算出「八萬五」需求,結果真實人口遲至2009年才勉強突破700萬。 香港樓價歷史走勢 楊明儀續指,6月15日美國聯儲局暫停加息,但預期下半年仍可能再加息兩次,本港主要銀行亦宣佈最優惠利率維持不變,對本地二手樓價的影響將於7月上旬公佈的CCL才開始反映。 中原地產研究部高級聯席董事楊明儀指出,本周指數是反映5月底美國債務上限談判期間的市況,港股大幅波動,市場觀望,二手樓市成交淡靜,整體樓價持續窄幅偏軟。
投資銀行大摩就預料,今年本港樓價則會受惠於息口見頂及中港開關,預期樓價會於2023年第二季見底,全年上升5%。 然而,今次美國加息來得急且快,聯儲局一年間加息4.25厘,加息速度是1980年代以來最快,而且還明言利率未見頂,2023年也不會減息。 本港最優惠利率2022年累加0.625厘後,市場相信2023年也會繼續加息,換言之加息幅度難與近兩次加息週期相比。 香港樓價歷史走勢2025 事實上,本港樓市升勢已維持十多年,由2003年沙士開始,斷斷續續,直至2018年。 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量化寬鬆,樓價升勢尤其顯著,推升本港樓市的因素包括低息環境、住屋需求龐大、供應不足等等。
另一方面,香港的住宅租務市場上,近期的確多了一批新租客,令供求關係日趨緊張。 他們尚未成為香港的永久居民,買樓需要付高昂的買家印花稅,所以只好選擇租樓。 這次售地向市場傳達了一個信息:已經下跌了3成多的樓市,可能再跌3成。 然而,地產市場仍然面對沈重的壓力,這在政府賣地方面暴露無遺。
香港樓價歷史走勢: More in 最新:
萊坊董事,大中華區研究及諮詢部主管王兆麒回應樓價指數表示,由於市場欠缺利好消息,疫情再次升溫,令不少買家及賣家持觀望態度,銀行估價不足,導致很多二手成交膠著,整體成交量偏低。 5類單位中,只有E類單位(1,722平方呎或以上)7月份樓價按月上升,錄308.1點,升幅約0.23%。 連同同屬大型單位的D類單位只錄0.25%跌幅,反映大單位抗跌能力較強。
香港樓價歷史走勢: 中原4大指數齊升破頂 香港樓巿走入關鍵時刻
莊太量指出,自從2003年「沙士」結束後,香港樓市上升時間較長,下跌時間較短,每次跌幅最多10%,但自從2019年社會事件發生,以及之後疫情爆發,樓價未有下跌。 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指,目前樓價較2019年高峰期下跌10%,估計有機會再跌多3%至5%。 他預計,明年上半年美國仍會加息,直至年中美國結束加息期後,屆時本港樓市會見底。 經濟學者關焯照指,難預測樓市何時見底,因目前市場形成跌市期望,樓價跌幅多少,各人看法不同,有人預期跌幅不少,既然有跌市期望,準買家不會去睇樓,或者有時間才去睇樓而已。 瑞銀指,將今年本港住宅樓價的基本場景預測從跌5%下調至跌10%,最高跌幅更達至15%,原因除了加息外,還包括疫情,以及今年至今較預期嚴重的人口外流。 一如早前所料,二手樓價在突破後出現「高位爭持」的情況,「美聯樓價指數」突破歷史高位後連跌2周,惟本年仍累升近8%。
1998年1月,大地產發展商新鴻基地產突然宣布將旗下10個地盤停工或放緩發展。 面對樓市的大幅調整,特區政府開始軟化在85,000個建屋目標的立場,彈性處理賣地及房屋政策。 按行政長官董建華後來的講法,在1998年實際上已擱置85,000個建屋的目標。
香港樓價歷史走勢: 樓市走勢|經濟真的會復常嗎?5大經濟數據+7大經濟現象啟示|第一桶金
他分析指,今次本港樓價下跌,不是經濟出現特別大問題,而是本港因防疫而封關,若果解決這個問題,樓市會回穩,並且向上。 他又說,按揭對樓市影響不算很大,因大部分業主已供滿樓,對借高成數按揭的新買家壓力會大一些。 香港樓價歷史走勢 【樓市走勢2023】摩根士丹利最新報告指,香港住宅樓市價格已從去年12月的低位反彈約7%,但近期交投放慢而且投資需求疲弱,料樓價升勢將會放慢,因此將2023年香港住宅樓價升幅預測由10%降至8%,反映大摩預期樓價今年餘下時間幾無升幅。 今年逾2,000萬元二手物業交投表現突出,今年首8個月累計已錄1,686宗,比起去年全年1,446宗高出約16.6%,並已創有紀錄以來第三高,升幅明顯跑贏大市。 以上數字反映,資金明顯持續流入中高價物業的跡象,相信第四季的豪宅交投將會持續暢旺,甚至成大市續升的催化劑。
影響樓市的宏觀因素包括加息減息、經濟好壞、辣招政策等,這些可能才是決定樓價高低的關鍵的因素。 另外,銀行估價即銀行對物業價值的估計,也是判斷市價的一個指標。 銀行估價來自測量師行,測量師會根據區內近期相類單位成交價、物業質素不同因素等計算物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