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房協已就明華大廈重建計劃向運輸及房屋局提交初步建議,運輸及房屋局現正研究計劃的內容,並與房協保持緊密溝通。 蘇屋邨重建由二○一二年開始,第一期共六座於一六年開始入伙,連同第二期有八座共有六千九百八十五個單位,居民二萬人。 新一期綠置居預計5月接受申請,將推售鑽石山啟鑽苑、青衣青富苑及柴灣蝶翠苑單位,以及約800伙的租置屋邨貨尾單位。 公屋聯會進行了一項調查,以問卷調查300多位綠表人士選購綠置居優先意向,結果發現,啟鑽苑和租置單位結果「相當接近」,兩者需求同樣殷切,聯會估計位處市區、售價平、面積大,是租置貨尾單位的重要優勢。 民主黨南區區議員嚴駿豪和黎熙琳認為,方案分三期不理想,部分街坊需多等10年才遷往新單位,並不公平,影響生活素質。
【記者甘銘添報道】六十年代落成的深水埗蘇屋邨完成重建,第二期八座住戶及商戶下月中將入伙,房屋署除了保育「蘇屋三寶」——小白屋、燕子亭和金漆大門牌外,還拆剩楓林樓兩層,復修後作懷舊展覽之用,並獲舊街坊「歌神」許冠傑捐出歌衫展出,喚回居民集體回憶。 李鄭屋徙置區19座七層大廈於1984年完成清拆,第12座重建為居屋寶熙苑,1993年落成;其餘各座重建成10座標準樓宇組成的李鄭屋邨,於1984至1990年落成,各樓宇俱以中國傳統美德命名。 此外,房委會亦於1987年在保安道興建另一居屋屋苑寶麗苑,基座附設保安道市政大廈,設有街市、圖書館等社區設施。 對於部分大坑西新邨年紀較大的長者擔憂最終難以找到租盤,消息人士指,平民屋宇已準備後備方案,假若有個別人士在尋找租盤遇到困難,可尋求社工隊協助及聯繫地產代理。
三聖邨重建: 內容標籤
【施政報告2021.房屋政策】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布任內的最後一份施政報告。 特首表示,房屋和土地供應問題將會是施政報告的重點,提出建設北部都會區額外開拓約600公頃用地作住宅和產業用途,並估計可提供的住宅單位約16.5萬至18.6萬個住宅單位。 政府公布6項新房策,包括將3幅啟德地皮轉建公營房屋,特首林鄭月娥昨出席立法會質詢時透露,已與房協接觸,商討預留作重啟舊屋邨重建計劃的安置之用。 三聖邨重建 房協主席鄔滿海回覆本報查詢,證實九龍城區真善美村及樂民新村將納入重建計劃,並會提高地積比率,增加公屋供應,料啟德熟地可於短期內使用,「不用兩年就可以起樓」。 公屋聯會會長王坤認為,策略上應選擇地積比率較低的屋邨如模範邨、和樂邨重建,涉及住戶較少,安置難度相對亦較小。 「今時今日科技,樓宇結構不會有問題,但是否要不惜工本去做呢?」他指華富邨維修開支比其他屋邨貴一倍,每年每個單位達三至六千元,認為重建計劃拖太久,維修開支日增會令社會蒙受損失。
我們已進行持續的屋邨維修工程、屋邨改善計劃,並在合適的情況下進行屋邨活化計劃。 (三)在勘察樓宇結構的過程中,房屋署會估算在無須大型結構維修下,持續保存樓宇十五年所需的工程費用,並進行財政可行性評估。 截至二○一○年九月三十日,我們已在十四個接近或超過四十年樓齡的屋邨(註)完成勘察工作。
三聖邨重建: 施政報告|地產建設商會指開拓大量土地資源有利本港經濟民生
有見西環邨及馬頭圍邨有合適的遷置資源,以及原址重建有潛力供應更多單位,將邀請房委會研究在合適條件下重建這兩個樓齡約60年的舊屋邨,並在發展局的配合下爭取把周邊土地納入重建地盤,讓這兩幅難得的巿區用地可多建公營房屋單位,滿足市民訴求。 三聖邨重建 另外,多年來每屆政府對房屋政策均有不同發展方向,難以「睇齊」。 議員梁文廣認為房屋政策不連貫導致舊邨重建愈趨困難,例如以往公共屋邨重建有「5年滾動期」,即編製出5年計劃後每年根據計劃的實際執行情況,以確保計劃向前推行並實現。
- 過渡性房屋需要民商官三方合作,負責籌備和營運的非政府機構提供適切居所的同時,亦引進鄰里互助、支援就業的措施,是建立社會資本的一個好例子。
- 九龍城區議會今日(21日)舉行會議,不少議員關注馬頭圍邨重建計劃,並指出樂民新村重建完後可「換地」接收馬頭圍邨住戶。
- 「單位面積」指嘅係單位室內樓面面積(I.F.A),房委會公共屋邨以平方米(m²)嚟計算;房協公共屋邨就以平方呎(ft²)嚟計算,同時加埋換算成平方米後嘅數字;平民屋宇就冇提供資料。
- 但有見西環邨及馬頭圍邨有合適的遷置資源,以及原址重建有潛力供應更多單位,因此政府將邀請房委會研究在合適條件下重建這兩個樓齡約60年的舊屋邨,並在發展局的配合下爭取把周邊土地納入重建地盤,讓這兩幅難得的巿區用地可多建公營房屋單位,滿足市民訴求。
- )是領展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簡稱領展)旗下的商場,位於香港新界屯門區三聖街6號,滿漁樓與進漁樓旁邊。
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有意將唯一出租屋邨大坑西邨分3期重建,頭兩期然會攞嚟做租住房屋,第三期就會作為住宅出售,以抵銷興建廉租屋嘅虧蝕。 重建後將有5,000個單位,較重建前嘅1,600伙大幅增加,頭兩期重建會畀所有居民原邨重置,第三期就撥作青年自置居所,預計每個單位面積約300平方呎,售價大概100幾萬港元。 東區區議員鄭志成指該邨歷史猶久,相信當局會考慮重建,不過維修快完成,加上質素遠較其他舊樓為佳,料短期內不會落實重建。 房署早於06年勘察指該邨樓宇結構均安全,更較預期理想,當時計劃用105萬元修葺,可保留至2021年或更久。 華富邨方面,重建與附近五幅土地發展將提供約2.1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房委會需時三年為重建規劃、設計,不過人口在15年後始會大增。
三聖邨重建: 重建後單位多一倍
《給十九歲的我》由香港72歲的知名導演張婉婷執導,受其母校、老牌名校英華女學校(Ying Wa Girls’ School)委託拍攝,原意是記錄校舍遷址的變化,為重建工作籌款,後來演變成一部以該校六名千禧年代出生、背景各異的女學生為主軸的人物紀錄片。 內地與港澳人員恢復全面通關後,不少港人回內地鄉下探親外,亦有人到廣東深圳羅湖區消費。 香港民眾近日發文稱,新冠疫情至今已有3年多,內地銀行卡和電話卡等長時間未使用,需重新辦理或到銀行更新資料等,「不然手機電子支付就用不了」。 另有內地網紅近日發布「挑戰在香港一天只說普通話」的影片,稱遭歧視。
三聖邨重建: 屯門區
聯席指,資料顯示房委會曾於2013年年底,已完成檢視22條非拆售高齡屋邨的重建潛力,相關舊邨樓齡至今介乎42年至70年。 惟9年過去,至今僅其中3條屋邨正在重建或有重建計劃,包括白田邨、美東邨及華富邨。 去到2020年4月為止,香港總共有251個公共屋邨同超過85萬個單位。 呢個表以地區劃分,再以首次入伙年份排(「一邨」、「二邨」等等有細分嘅屋邨會當係唔同屋邨同埋由原址分拆而成嘅,個表入面會放埋一齊,方便比較)。
三聖邨重建: 項目一覽
此外,還有日常家居維修服務、提供無障礙通道、升降機現代化工程等,讓住戶有一個長幼傷健共融的社區。 遷置資源方面,我們擬用毗鄰西環邨的加惠民道公營房屋發展項目作遷置受重建影響的西環邨居民。 三聖邨重建 由於西環邨規模較小,約有600個單位,預計可一次性遷置受重建影響的居民。 至於馬頭圍邨,我們現時擬用鄰近的土瓜灣道公營房屋發展項目作遷置受重建影響的馬頭圍邨居民,鑑於馬頭圍邨約有2,000個單位,初步預計分期遷置受重建影響的居民。 三聖邨重建2025 當遷置安排有具體方案時,房委會會適時與相關政府部門及持份者溝通。 總括而言,我們會按照每個重建項目的情況考慮合適的遷置安排,而清拆通知會在不少於30個月前發出。
三聖邨重建: 預計津貼足夠承租大型老牌屋苑
房委會自2005年開始,透過全面結構勘察計劃為樓齡接近或超過40年的公共屋邨進行詳細勘察,以確定樓宇結構安全,並評估持續保存該些樓宇所需的修葺方案和其成本效益。 第二輪勘察計劃已展開,除確保經第一輪勘察計劃評估的公共屋邨仍然結構安全及修葺符合成本效益外,亦會為未被納入第一輪勘察計劃,但其樓齡會於2018年至2032年間滿40年的公共屋邨進行首次全面結構勘察,以確定結構安全及修葺符合成本效益。 第二輪勘察計劃涵蓋的公共屋邨一共有71個,預計於2032年前分階段完成。 三聖邨重建 三聖邨重建2025 白田邨(較舊部分)、美東邨(較舊部分)兩個項目預計於2027至28年度完成,重建後將分別提供約6,600個單位及約2,800個單位。 華富邨的重建項目將分階段進行,重建後將提供約12,200個單位。
三聖邨重建: 施政報告2021|不重推公屋「租者置其屋」|重建西環邨、馬頭圍邨、大坑西邨|未來十年提供33萬公營房屋單位
當局兩年前諮詢地區時稱,首批單位2025年落成,但近日局方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卻顯示,要到2026年起才分階段落成,可容納2.69萬人,作為華富邨重建的主要遷置資源。 遷置受屋邨清拆計劃影響住戶的工作,會在樓宇拆卸前30個月展開,讓居民有充裕的時間安排搬遷事宜。 我們會以書面通知有關住戶相關安排及邀請他們前往辦理搬遷登記手續。
三聖邨重建: 將拆逾50年西環邨馬頭圍邨 重建後增2500伙
該項目需要進一步規劃,包括輕微放寬高度限制並重新調整樓面面積,以配合政府有關的政策,必須預留相當於住宅總樓面面積約百分之五以作福利設施。 總結施政報告中關於房屋及土地的政策,政府為確保適時提供未來十年330,000個公營房屋單位,在切實可行範圍內盡量提前落成後五年期( 三聖邨重建 至 年度)的項目。 編配公屋給輪候冊上的申請人,除了新建單位外,亦依靠目前每年約8,000個回收的公屋單位。 但有見西環邨及馬頭圍邨有合適的遷置資源,以及原址重建有潛力供應更多單位,因此政府將邀請房委會研究在合適條件下重建這兩個樓齡約60年的舊屋邨,並在發展局的配合下爭取把周邊土地納入重建地盤,讓這兩幅難得的巿區用地可多建公營房屋單位,滿足市民訴求。 至於何時可啟動重建計劃,他說︰「啟德是熟地,一切規劃應已做好,不用兩年就可以起樓」。 第二期另有七座住宅大廈共3,694個單位,計有荷花樓、百合樓、彩雀樓、劍蘭樓、石竹樓、杜鵑樓、海棠樓,以及樓高兩層共設有31個商舖的蘇屋商場。
三聖邨重建: 樓宇
當中以石硤尾邨涉及最多住戶、達逾2萬多人;其次是有7,400戶、1.86萬人口的彩虹邨,最少的則是早於1958年落成的西環邨,600個單位中只有2,100人。 由本地老牌家族持有的山頂種植道46號豪宅項目,發展商今突擊上載銷售安排,盡推全盤4座洋房於本周五起招標。 公屋聯會社區主任黃家麒表示,租置單位售價較平,加上單位面積較新綠置居單位大,不少租置屋邨位處市區,附近交通、設施或更方便,相信構成一定吸引力。
三聖邨重建: 施政報告|西九管理局歡迎設文體旅局 林大輝倡體育獨立成局
在2021年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亦宣布邀請房委會研究重建具可觀潛力、樓齡約60年的西環邨及馬頭圍邨,並爭取把周邊土地納入重建地盤,例如利用馬頭角道政府合署地盤以擴大重建馬頭圍邨地盤,務求發揮最大重建潛力,令這兩幅珍貴的市區用地可提供更多公營房屋。 初步估計重建後兩個屋邨可合共提供共約5,000個單位,現時西環邨約有600個住戶,馬頭圍邨則有2,000多戶,兩條屋邨重建後的供應都接近倍增。 三聖邨重建 大坑西邨重建計劃是由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與市建局合作,據雙方初步估算,重建後的大坑西邨可提供超過3,300伙,較現時的1,600伙大增約一倍。 而重建計劃擬預留1,300伙用作重置現有住戶,另2,000伙屬市建局提供的「首置」住宅單位,以市場折扣價出售。 私營房屋方面,包括鐵路物業發展,爭取未來十年準備好約170公頃土地,透過賣地或鐵路物業招標為市場提供可興建約10萬個單位的用地。
有半世紀歷史的大坑西邨重建方案,正處城規會審批,料年底有結果。 平民屋宇公司夥拍巿建局推動重建,申請重建成8幢住宅,總數3,347伙,當中兩幢讓大坑西邨現住居民回遷,其餘6幢交市建局以「首置上車盤」推售,約有2,000伙,最快2027年完成重建。 政府計劃於薄扶林南5幅官地,即華樂徑、華景街、華富邨以北、雞籠灣北及雞籠灣南地盤興建公營房屋。
三聖邨重建: 施政報告|邱騰華晤商會籲善用措施 商界歡迎北部都會區發展
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司令、空軍上將范赫克(Glen VanHerck)表示,軍方將設法找回在休倫湖被擊落的物體,以獲得更多資訊,又指該物體很可能落入加拿大水域。 蘇屋邨另一寶為燕子亭,是居民聚腳點,壁畫由原作畫家麥榮重新髹上色彩,重現活力,他又為旁邊另一個涼亭畫新壁畫,新舊作品相映成趣。 何國成表示,舊街坊雖已搬到同區其他新邨,但都喜歡重遊舊地,蘇屋邨重建後設文物徑介紹歷史,保留了集體回憶。 房委會在重建屋邨時亦承傳舊有設計概念,在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保留社區特色,以增加居民的歸屬感。 重建屋邨長遠而言或可增加公屋供應,但短期內無可避免會減少可供編配的公屋單位數量。
但房屋政策時移世易,現時房委會不再設滾動期,令舊邨重建困難重重,「居民無了期等,睇唔到重建曙光」。 對於港府重建舊邨「歎慢板」,聯席批評當局只為縮短公屋輪候時間而「跑數」,但「唔諗石屎剝落係影響居民人身安全」。 聯席建議港府應提前規劃市區土地作安置,否則未來市區土地用盡,將難以再有位置作遷置。
三聖邨重建: 施政報告|林鄭月娥料下屆政府延續「北部都會區」 因社會有需求
《路透》報導引述不願透露姓名的美國官員指,該物體的結構似乎是八角形,有繩索懸垂,但沒有可供辨別的載荷。 三聖邨重建2025 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發言人、准將萊德(Patrick 三聖邨重建 Ryder)表示,受美國總統拜登之命,一架美國F-16戰機於當地時間下午2時42分在美加邊境的休倫湖上空以一枚響尾蛇飛彈擊落了該不明飛行物體。 雖然該物體沒有構成軍事威脅,但它位於20,000呎(6,100米)的高空飛行時,可能會干擾國內的空中交通,而且它可能具備偵察能力。 五角大樓表示,認為該物體跟最近在蒙大拿州敏感軍事地點附近發現、曾促使美國短暫關閉領空的物體相同。
三聖邨重建: 市區重建項目
房屋署亦提早搬遷蘇屋邨人口,把部分居民調遷到新落成的富昌邨和海麗邨。 三聖邨重建 蘇屋邨由南至北順山勢而建,樓宇分佈在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大部分單位均可向南及享有海景。 全數16幢樓宇都以花卉命名,以呼應屋邨的名字——「蘇」(可解作一種香草)。
三聖邨重建: 長者租樓遇困難 平民屋宇或代租酒店客房
新房策中,政府將9幅私樓地皮,轉作發展公營房屋,包括3幅啟德地皮。 林鄭月娥昨透露,房協在九龍城的舊屋邨有重建潛力,惟多年來未有用作安置現有居民的土地,認為現時可重新討論重建計劃,更指早前與房協主席鄔滿海會面時,亦有商討是否可重啟舊屋邨重建計劃。 蘇屋邨重建工程在2013年初展開,興建共14棟公屋,預計2016至2019年分批落成,提供合共6,985個租住公屋單位,供約19,500居民入住。
三聖邨重建: 公屋聯會倡重建12條舊屋邨 包括彩虹邨南山邨
研究指這些屋邨結構仍良好,惟30年後樓齡最高91年,保養費高昂,重建可重新規劃以符當時標準。 文件亦指早年屋邨規劃時考慮人口密度,而非近年的地積比率或總樓面面積,故需再詳細檢測,現未確定樓面面積及發展潛力。 房委會去年完成22個高齡屋邨的重建潛力研究,屋邨名單終曝光,包括北角模範邨、西環邨等,大部分在市區。
至於「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我們鼓勵有意者於2023年5月截止申請前盡快提出申請。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黃遠輝指出,華富邨重建計劃率先「跑出」,是由於附近五幅地可提供遷置,而其餘20條屋邨重建機會均等,但不代表可見未來可落實,主要取決於哪裏找到遷置居民的資源。 文件亦指出,早年屋邨規劃時考慮人口密度,而非近年的地積比率或總樓面面積,故需再進行詳細檢測,現時未可確定個別屋邨的樓面面積及發展潛力。 20條屋邨樓齡介乎34至61年,然而,受制於原區安置居民用地或單位缺乏,要落實重建有一定難度;有團體認為,當局應率先重建地積比率較低、人口較少的公屋。
【明報專訊】現時不少舊式公共屋邨樓齡逾50年,呈現老化問題,且未用盡地積比。 特首林鄭月娥昨在《施政報告》提到,將邀請房委會研究重建目前63年樓齡的西環邨,以及59年樓齡的馬頭圍邨,重建後有潛力建更多單位。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計劃將西環邨住戶遷置至附近預料最快2029年落成的加惠民道第一期公屋項目;至於馬頭圍邨則分期重建,料最快2027至28年遷置首批住戶至土瓜灣道公屋項目。 該計劃需進一步微調,以預留相當於住宅總樓面面積約百分之五的空間用作福利設施。 而作為配合重建計劃的定安街安置屋邨已於2021年動工,預計2025/26年落成,屆時可提供約370個出租單位。
參考目前南昌站的大型新盤匯璽,其一房戶月租約2萬元,開放式戶月租約1.5萬元,若受影響租戶不是選擇這些樓齡較新的樓盤,相信市場上有一定選擇,如美孚新邨等大型老牌屋苑。 相關租金津貼安排以5年期計算,預計分兩次向可合資格人士派發,相關金額以家庭成員人數劃分,人數較少的一人、二人家庭,分別可獲得約54萬、60萬元的租金津貼,三人家庭則獲得70萬元。 假若5年後項目完成重建,相關人士選擇不遷回大坑西新邨,將會再獲額外四分之一的補償金額。 房委會現正推展的重建項目則共有八個,將可提供約28,000個單位,連同正在研究重建的西環邨及馬頭圍邨在內,則共有十個項目,可提供約33,000個單位。 據悉「平民屋宇」擬斥資10億元現金,向擬回遷租戶發放現金津貼;當中1人家庭可獲約54萬元、2人家庭60萬元、3人家庭70萬元、4人家庭81萬元。 租戶取得津貼後,不一定要用來租樓,也可以選擇跟家人同住,意味可「淨袋」一筆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