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台灣黑色素腫瘤有BRAF突變僅約14.3%。 而免疫治療的副作用中最常見為內分泌器官發炎,效果好的病人通常可以維持一段無復發時間及較好生活品質。 黑色素原位癌,及一期及二期黑色素癌及主要治療方式仍為手術,自1989年起莫氏手術逐漸被重視,包括外國人較常見的臉部/軀幹黑色素瘤,及亞洲人較常見的足底黑色素瘤,莫氏手術顯示有較低局部腫瘤復發率。 腫瘤厚度超過1mm的病患建議加上前哨淋巴結檢查。
- 它非常难被发现,因为它并不会引起前列腺特异抗原数值上升;而且癌症往往被发现于中期以后。
-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但就是经常有人会这样问,比如,鳞癌如何治疗?
- 鱗狀細胞癌的長期預後取決於一系列原因:鱗狀細胞癌子類、可能的治療方法、位置及嚴重性、與病人有關的健康問題(其他併發症、年齡等等)。
- 分區治療按以上條件給予2、3、4Gy,少數為5Gy。
- 尽管他们都统称“鳞状细胞癌”,但在不同位置上病发的鳞状细胞癌会有症状、发病史、预后和癌症治疗方法的不同。
- 咪喹莫特不是一類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支持用於所有類型鱗狀細胞癌的藥物。
- 未侵及顱骨者,作頭皮全層切除,已侵犯顱骨者應切除顱骨並擴大到正常顱骨1cm,若已累及板障和內板,則切除范圍還應更大些。
鳞癌可以原发于不同的器官部位,较多见发于肺,食管,皮肤,口腔咽喉,肛管,宫颈阴道外阴等部位。 三是分期:想要分期,则需要弄清楚肿瘤原发灶情况(T)、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N)、远处转移情况(M),所以要全面检查,然后根据这三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期,而且要具体到是1期、2期、3期、4期,而不能只说是早期中期晚期。 这是最常用的TNM分期系统,少数癌症另有分期系统,但基本上也是要了解原发灶和附近及远处病灶的信息。 ROBERT M.Jotte指出,從研究結果可以得知,合併治療效果之所以較佳關鍵在於,化療可以激發人體T細胞的免疫反應,進一步提高免疫藥物的治療效果。 鳞癌是最常见的肺癌,它由支气管上皮化生而来,可以发生在支气管树的任何部位,但是临床上更多见于肺叶支气管和肺段支气管,因而在肺癌的临床分类上它属于 中心型肺癌。
鱗癌: 甲狀腺癌的病人如何妥善照顧自己?
病理学家也可使用一类同等效果的、称之为CCPDMA(英语:CCPDMA)标准方法治疗。 放射性疗法,包括体外放射治疗(英语: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和短距离放射治疗也可运用于治疗鳞状细胞癌。 皮肤鳞状细胞癌占所有皮肤癌的第二名(最多是基底细胞癌、第三是黑色素瘤)。 它主要发生于曝光的皮肤部位,阳光过多照射和免疫抑制是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危险因素,而长期阳光曝晒(紫外线)则是最危险的环境因素[9]。 位于嘴唇和耳朵部位的鳞状细胞癌有很高的恶性转化指标(20-50%的案例)[10]。
保留拇指及大腳趾對病人的功能及美觀有很大的幫助,且術後復發率跟截肢相當。 鱗癌 若鱗狀細胞癌大於2cm、腫瘤厚度超過2mm,病理報告顯示為低度分化腫瘤或有神經侵犯,或腫瘤位置在唇/耳,歸類為「高風險鱗狀細胞癌」,要考量淋巴結轉移風險,建議接受電腦斷層檢查。 肺鱗癌就是鱗狀上皮細胞異常所引起的癌症,又稱鱗狀上皮細胞癌,這是肺部呼吸道的表皮細胞,因為薄而扁平就使用鱗狀來加以形容,腫瘤常長在肺部中央靠肺門位置與大的氣管中,容易堵塞氣管造成肺葉萎陷,擴散速度比其他類型肺癌慢。
鱗癌: 鱗狀細胞癌病因
2.放射治療 凡不適宜手術或有手術禁忌者,可選用X線或鐳γ線治療。 4.Ⅳ級 為未分化型,無棘細胞,無細胞間橋和癌珠,癌細小呈梭形,核細長染色深,並有壞死和假腺樣結構,少數呈鱗狀細胞和角化細胞,可作為診斷依據。 國內孫紹謙等1956年報道191例皮膚癌,其中,鱗癌占78.5%,而德國Bosenberg 1953年報道133例皮膚癌中鱗癌僅占15%。 2.化學因素 某些化學物質如砷、瀝青等可致皮膚鱗癌。 與瀝青接觸的工人皮膚鱗癌的發病數比一般工人高出12倍左右。 自從1775年Percival pott首次報道掃煙囪工人因接觸煤煙發生陰囊鱗癌以來,鱗癌的發病機制為人們所註意,其中,環境因素中的陽光、濕度、煙霧和氣候,種族因素的遺傳、膚色等被視為與鱗癌的發生有密切關系。
- 臨床上,醫師會依據影像檢查、病理報告等資訊決定TNM各自的分數(例如:T2N2M0)。
- 食道鳞状细胞癌通常病发于接近口腔,而腺癌则常病发于接近胃部。
- 1、結節潰瘍型:初起是表皮出現一個小米粒至豌豆大小的蠟樣小結節,質地相當硬,表面有少數擴張的毛細血管,略高出於皮膚表面,或僅似紅斑而並不隆起,或略呈結節狀,表面的皮膚輕度向下凹陷。
- 由於國內肺癌確診人數及死亡人數已破萬人,且死亡人數不斷上升,其中有 6 成的癌友確診時已屬晚期肺癌,所以為了降低晚期發現的情形,今年 7 月政府將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納入公費篩檢,希望找出更多早期肺癌患者,以便早期診斷並且及早治療。
- 鱗癌初起為暗紅色,質硬,高於皮面的結節,以後表面的角質層脫落出現紅色的糜爛面,伴有滲血、滲液,病灶漸漸擴大。
- 因此通常進行侵襲性檢查,如支氣管鏡、電腦斷層組織切片,更有可能找到肺鱗癌患者。
- (2)角化細胞:單個或簇集成團,癌細胞團塊的中央出現角化珠,由同心層狀排列(如洋蔥狀)的角化物質構成,胞核較大,深染,胞漿深紅,示嗜酸性,完全或不完全角化,此為鱗狀細胞癌的特徵性的結構。
鳞状细胞癌的长期预后取决于一系列原因:鳞状细胞癌子类、可能的治疗方法、位置及严重性、与病人有关的健康问题(其他并发症、年龄等等)。 通常来说,鳞状细胞癌的长期预后是乐观的,但仍有少于4%的鳞状细胞癌案例成为恶性肿瘤[28][29]。 一项研究显示,阴茎鳞状细胞癌的死亡率高于其他类型的鳞状细胞癌,达到23%[30]。 尽管这类高死亡率的疾病,其原因主要和病人迟延治疗或者规避生殖器检查(直到症状非常严重)。 而傳統廣泛切除則是運用垂直切片,只能檢查到小於1%的腫瘤邊界,較易產生偽陰性,也可能造成未來的復發。 鱗癌大部分發生在慢性潰瘍、粘膜白斑、著色性干皮病等基礎上。
鱗癌: 疾病發展和轉歸
比如,发生在肺的恶性肿瘤,不一定就是肺癌,也可能是肺的淋巴瘤,另外也可能是肺转移瘤,也就是其他癌症转移到肺,比如结肠癌转移到肺,这个不能叫肺癌,而仍是结肠癌,得按结肠癌来治疗。 ROBERT M.Jotte也提到癌症治療的最新趨勢「維持療法」,受試者接受完整的化療四至六個療程之後,仍持續使用免疫療法,這就是目前最夯的「維持療法」,盡可能地殺死微轉移的癌細胞,達到趕盡殺絕的目的。 肺癌被喻為惡性度最高的腫瘤,而鱗狀上皮細胞癌又是肺癌中治療效果最差的,台灣每年新增1萬2000多名肺癌患者,其中近2000人為鱗狀上皮細胞癌,在台灣很少人可以存活超過一年。 2.深在型 初為淡紅色堅硬結節,表面光滑,逐漸增大,中央出現臍凹陷,周圍有新結節形成,破潰後形成火山樣潰瘍,邊緣隆起外翻,質硬,潰瘍底面高低不平,創面有污垢壞死組織和膿樣分泌物,散發惡臭。 病變發展較快並向深層浸潤可達顱骨,可有早期區域性淋巴結轉移。
鱗癌: 棘手小細胞肺癌 治療新突破
所有的鱗狀細胞腫瘤均來自於癌症幹細胞的大量失控地複製,鱗狀細胞癌由幹細胞而生,並且生存在身體的很多區域。 這類癌細胞的聚集使得科學家能夠聚焦於某一特定的組織,確定其祖細胞的位置。 這些被稱之為鱗狀細胞原位癌,這類診斷確定腫瘤仍然未穿透基底膜或結構,去侵占其他毗連組織。 一旦癌細胞惡化增長並滲透、穿過及破壞連組織,其被稱為「侵略性的」鱗狀細胞癌。 一旦腫瘤開始具備侵略性,它即能侵占其他組織,並引起腫瘤轉移。
鱗癌: 甲狀腺腫瘤放射碘治療
紗麗服癌症(英語:Saree cancer)通常發生於穿戴紗麗服的女性腰部,並產生皮膚剝落或色素沉着。 這是一類非常罕見的癌症,並常發現於印度次大陸——當地女性將紗麗服當做日常穿着[13][14]。 它由鱗狀細胞的複製失控引起,或者細胞在複製或組織結構上異常有關,比如角蛋白、張力絲、細胞橋粒以及細胞和細胞之間的鏈接結構。 在所有的皮膚癌手術中,手拇指及大腳趾的黑色素癌手術,雖然傷口大小並非最大,但因術後骨頭暴露及神經密集,其術後疼痛程度較明顯,近年傷口照護及止痛方式已改善,如先用人工真皮覆蓋傷口兩至三週,待傷口床的肉芽組織長好再做全層植皮覆蓋。 發生原因主要包括器官移植病患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務農者長期紫外線照射、人類乳突病毒感染者、p53基因突變及幼時飲用地下水造成慢性長期砷暴露。 由於國內肺癌確診人數及死亡人數已破萬人,且死亡人數不斷上升,其中有 6 成的癌友確診時已屬晚期肺癌,所以為了降低晚期發現的情形,今年 7 月政府將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納入公費篩檢,希望找出更多早期肺癌患者,以便早期診斷並且及早治療。
鱗癌: 黑色素瘤(melanoma)為高復發易轉移的皮膚癌
患甲狀腺癌的較高風險人士(包括在嬰孩期曾接受頭頸部放射治療,或有「家族性甲狀腺癌」或「第二型多發性內分泌腫瘤」家族史),應考慮諮詢醫生,以決定是否需要及如何進行篩查。 数据发现,头部和颈部鳞状细胞癌有很大危险转移肿瘤到淋巴系统,并因此可能降低疗效[31]。 一项报告显示,食道鳞状细胞癌有58%的比率转移到淋巴结,并最终导致降低生还率[32]。 研究显示淋巴肿瘤的五年生存率仅为49.5%,越多的肿瘤进入淋巴系统,生存率越低。 鱗癌 它由鳞状细胞的复制失控引起,或者细胞在复制或组织结构上异常有关,比如角蛋白、张力丝、细胞桥粒以及细胞和细胞之间的链接结构。 陳崇裕說明,肺鱗癌不易發現且預後差,多數晚期患者存活約一年,因此提供患者及時、合適的治療是臨床的一大挑戰。
鱗癌: 鱗狀細胞癌
基底細胞癌占所有人類癌症的25%,成因多與基因突變PTCH1(占73%)或p53(占61%)及患者假日喜歡戶外活動,因而有間歇性紫外線照射相關,因此發生在臉部占了約85%、軀幹約10%。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指出,對於癌友來說,要選擇維持生活還是維持生命,一直是他們的難題,他認為癌症治療影響的不僅僅是個人而是整個家庭,因此透過創新治療保有癌友的生產力是重要議題,也期盼健保資源分配能回應患者的需要。 利用二氧化碳激光束的高溫破壞腫瘤組織,僅用於老年體衰,不能接受手術的患者。 (1)局部用藥:河南省有以皮癌淨為主,中西醫綜合治療皮膚癌取得了較好效果的報導。 鱗癌2025 也有外用三氯醋酸、足葉草脂或氟尿嘧啶軟膏者,但因其可靠性不易掌握,容易復發。 鱗癌 (3)Ⅲ級:細胞分化差,皮表層大部分細胞排列紊亂,細胞體積增大,核大異形明顯,核分裂多見,無癌珠,但有個別細胞呈角化不良,病變在表皮內呈輻射狀擴展,浸潤真皮較晚。
鱗癌: 甲狀腺癌
鱗狀細胞癌占有20%的非黑色素皮膚癌比例,但是由於其顯著性及增長特點,90%的全部頭部或頸部原發性癌症都帶有皮膚鱗狀細胞癌。 不像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有非常強的惡性趨勢,通常轉移到淋巴結[12],病情並且更加惡化。 其早期病狀情況,有時稱為博文氏病(英語:Bowen’s disease)。 鱗狀細胞癌簡稱鱗癌,又名表皮癌,是發生於表皮或附屬器細胞的一種惡性腫瘤,癌細胞有不同程度的角化。
鱗癌: 免疫療法/年輕癌友陷經濟「三低」困境,免疫療法看得到卻吃不到
锌缺乏症(英语:Zinc deficiency)也是一些鳞状细胞癌的诊断依据[17],以及病人是否经常进行长期酒精摄入[18]等[17]。 锌缺乏症与鳞状细胞癌有很密切的直接关联,并且通过它可以对鳞状细胞癌的病情进行诊断[19][20]。 鱗癌 1、結節潰瘍型:初起是表皮出現一個小米粒至豌豆大小的蠟樣小結節,質地相當硬,表面有少數擴張的毛細血管,略高出於皮膚表面,或僅似紅斑而並不隆起,或略呈結節狀,表面的皮膚輕度向下凹陷。 潰瘍緩慢向四周及深部擴展,如鼠咬狀,形成基底細胞癌的一種典型臨床形態,故名為侵蝕性潰瘍,潰瘍可部分癒合而發生瘢痕,亦可擴展至皮下組織甚至軟骨及骨骼。 發生於面部能破壞鼻、耳、眼眶及上頜竇等部位的軟骨和骨組織,引起出血或顱內侵犯或毀形。
鱗癌: 手術治療
某些化學物質如砷,瀝青等可致皮膚鱗癌,與瀝青接觸的工人皮膚鱗癌的發病數比一般工人高出12倍左右如瀝青,煤焦油,石蠟,含有砷劑的化合物等均有致癌性,特別是導致鱗癌。 3、硬斑狀或纖維化型:常見於頭頸部,為堅硬淡黃色或黃白色斑塊,略微隆起,邊界不清,似硬斑病樣,可長期保持完整,最後發生潰破。 再往下,到了身体的下半部分,比如,直肠开始鳞癌比例又有所上升,腺癌比例有所下降,但仍是腺癌较多,而到了肛管肛门部位的肛管癌,女性的宫颈癌、外阴、阴道癌,男性的阴茎癌,都是鳞癌占绝对的多数。 据赵方在今日头条发布的消息,父亲赵忠祥2019年底因身体不适,就医检查发现身患癌症,已经扩散。 为了不影响家人心情,一直乐观而积极地配合治疗。 住院期间,母亲一直陪伴在身边,尽心照顾,直到父亲安详离去。
切除式活检可能比较理想,但在绝大多数病例中并不采用;医生更倾向于选择切开或穿孔式活检。 90%的頭頸部癌症(口腔、鼻腔、鼻咽、咽喉及相關器官)均為鱗狀細胞癌。 其特徵包括很難治癒的口腔潰瘍、聲音嘶啞、和其他相關問題。 吸煙、酒精飲料和造血幹細胞移植也是引發這類疾病的危險因素[15]。 此外,研究發現25%的口腔和35%的頸部鱗狀細胞癌案例均被發現伴有人乳頭狀瘤病毒。 不過本土研究顯示,透過 LDCT 確診的早期肺癌患者多以肺腺癌為主,對於肺鱗癌的早期篩檢效益並不明顯。
鱗癌: 鱗狀細胞癌診斷
接觸治療用50kV;中度X線治療用120~140kV;深度X線治療用160~180kV。 分區治療按以上條件給予2、3、4Gy,少數為5Gy。 鱗癌2025 (4)Ⅳ級:為未分化型,無棘細胞,無細胞間橋和癌珠,癌細小呈梭形,核細長染色深,並有壞死和假腺樣結構,少數呈鱗狀細胞和角化細胞,可作為診斷依據。 1.癌前期皮膚病 某些癌前期皮膚病如日光角化病,黏膜白斑,砷角化病,X線和鐳射線性皮炎等均易致鱗癌,以及其他慢性皮膚病,如疣狀表皮發育不良,慢性潰瘍,慢性竇道,慢性骨髓炎,慢性紅斑狼瘡,尋常狼瘡,萎縮硬化性苔蘚等均可誘發或繼發鱗癌。 遺傳亦為重要的發病因素,某些遺傳性皮膚病如色素性干皮病,白化病等有色人種鱗癌的發病數比白種人發病率高,國內孫紹謙等1956年報道191例皮膚癌,其中,鱗癌占78.5%,而德國Bosenberg 鱗癌 1953年報道133例皮膚癌中鱗癌僅佔15%。 早期皮損常呈小而硬的淡紅色結節,邊界不清,表面光滑,但常演變為疣狀或乳頭瘤狀,有時表面有鱗屑,腫瘤進行性增大。
鱗癌: 肺鱗癌可以用 LDCT 診斷嗎?
有的呈結節樣或菜花狀,向深部侵犯較小,基底可移動;有的呈蝶狀,向深部浸潤較明顯,破壞性大,常累及骨骼。 多見區域性淋巴結轉移,巨大鱗癌,其惡臭無比,膿性分泌物較多,易出血;發生頸部淋巴結轉移。 鱗癌發病部位以粘膜皮膚連接處鱗狀細胞癌發展最快,粘膜發病者更容易轉移。 鱗狀細胞癌和活檢的深度不同,而有著不同的病態狀況表現;出於這種考慮,活檢應當包括皮下組織、基部上皮組織和皮膚表面,從而做出準確的診斷。
好發部位為眼瞼、鼻、唇、顳、頰、額、四肢,包皮、龜頭、軀幹也可發生。 據統計,下肢皮膚癌發生轉移的較多,其次為手背部和面頸部,血行轉移罕見,肺臟為最常見的轉移臟器。 基底細胞癌損害發展緩慢,一般極少發生區域性淋巴結轉移,也無遠處轉移。 鱗癌 癌症通常被視為可轉移性疾病中一個最大的異常異構家族,而鱗狀細胞癌則是其中的一個最大子類[1][2][3]。
鱗癌: Heho 癌症
多見於有鱗狀上皮覆蓋的部位,如皮膚、口腔、唇、食管、子宮頸、陰道等處。 此外,有些部位如支氣管、膀胱、腎盂等處雖無鱗狀上皮覆蓋,但可通過鱗狀上皮化生而形成鱗狀細胞癌。 食道鳞状细胞癌通常病发于接近口腔,而腺癌则常病发于接近胃部。 如果疾病是未转移的,采用食管切除术(英语:esophagectomy)会有治愈的可能。 鱗癌2025 如果疾病已经转移,医生则通常采用化学疗法或放射疗法。
鱗癌: 以為長痣、濕疹…基底細胞癌樣態多元 皮膚這些狀況是警訊
除了黑色素瘤、莫克細胞瘤,及較侵襲性的鱗狀細胞癌外,絕大多數的皮膚癌主要以手術治療;化療、放射線治療則用於無法手術的患者,或是高風險的腫瘤術後輔助治療。 馬偕醫院現有皮膚癌治療團隊,核心成員包括皮膚科、整形外科、放射線腫瘤科、血液腫瘤科、皮膚病理科醫師以及癌症個管師,給病人最周全完善的照顧及追蹤。 與鱗狀細胞癌的分化程度、發生部位、病程、治療方法及患者全身狀況有關。 如果腫瘤分化較好,並且早期徹底切除,則預後尚好。
肺鱗癌約佔肺癌患者 12%,僅次於肺腺癌,是男性常見的肺癌類型,與抽菸最密切相關,其他風險因素包括家族史、接觸二手煙、礦物和金屬粉塵、石棉或氡。 (2)全身用藥:肌肉或靜脈注射博來黴素(爭光黴素),1次/d,每次15mg,總量為600~900mg。 對於已有轉移的鱗狀細胞癌以順鉑、多柔比星(阿黴素)聯合治療效果最好。
晚期鱗癌,有較深浸潤或已發現有淋巴轉移時,除廣泛徹底切除局部病灶外,還需作區域性淋巴清掃術。 手術前後還應考慮採用全身性化療,或區域性灌注法化療。 未分化細胞所佔比例越大,惡性程度越高,除此之外,侵襲的深度也是估計惡性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低度惡性的鱗狀細胞癌中,罕見癌細胞侵入到汗腺以下的組織。 鱗癌一般認為與環境有關,尤其是陽光的刺激有明顯關係,長期日光曬曝和慢性刺激是主要發病潛因,外傷、放射線照射、焦油類衍生物亦可誘發本病,盤狀紅斑狼瘡、慢性潰瘍、粘膜白斑、燒傷瘀痕及長期不愈的肉腫均可誘發鱗狀細胞癌。 電乾燥法和刮除術(英語:Electrodesiccation and curettage)也可以採用於治療皮膚鱗狀細胞癌。 在針對非攻擊性鱗狀細胞癌、並且患者沒有抑制免疫反應情況下,電乾燥法和刮除術的採用可以獲得比較好或良好的治癒率。
鱗癌: 鳞状细胞癌病因
也就是说,头颈部基本上是鳞癌,到了胸部,则鳞癌比例有所下降,腺癌比例有所上升。 另据记者获悉的进一步信息,赵忠祥是因腿部不适而就医,医院诊断为鳞状细胞癌且已扩散。 看到这则消息,作为肿瘤专科医生,我的第一反应是:有必要跟大家科普一下相关知识。 本病多見於50歲以上病人,病變部位常原有損傷性瘢痕或潰瘍。
早期肺鳞癌为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到了晚期,则呈现为支气管腔内肿瘤。 肺鳞癌虽然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但是它常常侵犯支气管粘膜下组织以及 支… 电干燥法和刮除术(英语:Electrodesiccation and curettage)也可以采用于治疗皮肤鳞状细胞癌。 在针对非攻击性鳞状细胞癌、并且患者没有抑制免疫反应情况下,电干燥法和刮除术的采用可以获得比较好或良好的治愈率。 前列腺部位的鳞状细胞癌通常会有非常强的入侵性。 它非常难被发现,因为它并不会引起前列腺特异抗原数值上升;而且癌症往往被发现于中期以后。
鱗癌: 診斷
發生於口唇的鱗癌90%發生於下唇,常為單個結節潰瘍性皮損,較皮膚鱗癌發展迅速,預後差。 對於病損較小、分化良好的腫瘤應首選手術切除,一期縫合。 切除時至少應包括周圍0.5~1.0cm的正常皮膚,應深達皮下脂肪層或筋膜層,原則是盡可能作廣泛根治。 未侵及顱骨者,作頭皮全層切除,已侵犯顱骨者應切除顱骨並擴大到正常顱骨1cm,若已累及板障和內板,則切除範圍還應更大些。 如果未發現淋巴結轉移,一般不做預防性淋巴結切除。 缺點是,對發生在暴露部位或較大的癌腫經切除後,瘢痕常會影響美容和功能。
鱗癌: 疾病百科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醫師表示,國內常見肺癌種類為肺鱗癌與肺腺癌,肺鱗癌為「鱗狀上皮細胞肺癌」,好發於男性,雖然發生率僅次於肺腺癌,是第二常見的肺癌,但相較於肺腺癌,治療選擇仍顯匱乏,患者一直無法獲得更好的存活率,在台灣僅有少數患者可以存活超過一年。 甲狀腺癌的發病過程很緩慢,由癌細胞出現到發病可能歷時數年。 不過,透過現時的醫學技術,即使甲狀腺腫瘤很小,也能偵測得到,同時新式療法也令治癒率提高。 但正因為它發展緩慢,即使曾患甲狀腺癌,亦有機會在多年後復發,所以患者必須定期覆診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