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界總長3440公里,但自中共建政與印度自英國獨立以來,一直未得到圓滿勘定。 湖泊、河流甚至是喜馬拉雅山脈上的積雪移動,均意味著界線發生變化,兩國戍邊軍隊湧至前線對峙,甚至動武。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最近均出席了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的金磚國家(BRICS)領導人峰會。
中印邊境爭議的特殊性和解決的困難可謂大於中國與其它不少鄰國的領土爭議,重要原因之一在於:在近代史上,它起始於一個崛起的世界性帝國(大英帝國)對一個衰落的亞洲大帝國(大清帝國)的持續挑戰。 印度認為中方地圖涵蓋「毫無根據」的印方土地,中國則反駁稱其「依法行使主權」,要求印方「客觀冷靜看待」。 從經濟上來看,邊境的青藏高原地形不利於中國軍隊的後勤補給,人力、畜力都還得翻越喜馬拉雅山脈進入藏南,費力又費時、後勤無保障,加上中共當時正在實施大躍進的激進經濟政策,處於3年困難時期,實質上無力維持長期戰爭。 12月11月,印度陸軍總司令馬諾伊-潘德說,中國在拉達克的兵力「沒有明顯減少」。 其實從《紅牆見證錄》一書記載來看,後撤是毛澤東戰前就已經決定的。 為什麼不是後撤10公里或30公里,而是後撤20公里,也是毛澤東戰前決定的。
中印戰爭: 中印关系
10月2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提出停止衝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提議雙方從戰前邊境線各自後撤20公里。 印度表示無法接受,宣布印北地區進入「緊急狀態」,並在東線的藏南及達旺地區大力增援士兵。 中印边境战争(英語:Sino-Indian War,印地語:भारत-चीन युद्ध Bhārat-Chīn Yuddh)是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之间的一场边境战争。 这场战争在西段和东段同时进行,又以东段由藏南地区(印度称为“东北边境特区”)为主战场。 由于战场处于高海拔地区,環境惡劣[12],雙方都有后勤補給困难的問題。 最终,中国占领了中印西线争议的阿克赛钦地区,印度则重新佔領絕大部分中印东线爭議的藏南地區(印度称阿鲁纳恰尔邦),兩國皆宣布勝利。
第7旅辖:第9廓尔喀联队第1营、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旁遮普联队第9营。 另配属阿萨姆步兵第5营和炮兵、工兵等部,兵力3000多人。 夏立言過去擔任過台灣外交部次長、陸委會主委及國防部副部長。 他自2022年以來多次以國民黨副主席身份訪問中國大陸,並與中南海高層會面都是國際關注焦點。
中印戰爭: 事件结果
然而6月6日双方指挥官会面前夕,中印双边的媒体都涉及了信息战,其中中方媒体称军方在边境演习,目的是震慑印度人[119]。 同时,抖音屏蔽了相关的视频,新浪微博和微信删除了印方的声明[120][121][122]。 加勒万冲突后,《纽约时报》和《卫报》等国际媒体指出两国的领导人都有民族主义者的特征,须警惕扩张主义式民族主义抬头。 而英国广播公司翌日头条报道加勒万冲突[123],彭博新闻社认为“印度正在放弃长久以来不结盟的历史”[124]。 在東線,中國將軍隊主動撤離到麥克馬洪線以北,印度繼續實際控制藏南地區。 中印戰爭2025 11月19日,甘迺迪決定派助理國務卿哈里曼率領一個高級軍事代表團赴印,同時派遣C-130中型運輸機,幫助印度搶運增援部隊與物資。
- 1996年,中國和印度簽署了《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議》,該協議規定,兩國軍隊不得在實際控制線己方一側兩公里範圍內鳴槍,這很大程度限制了雙方使用的武器種類。
- 流亡藏人學者說,達旺的門巴族,同中部西藏人的差別,還不如康藏、衛藏、安多的差別大。
- 莫迪政府不斷加碼排擠中國產品和中資,轉移民眾對政府內政失敗的不滿。
- 剛剛實現自己民族國家獨立的一些印度民族主義者,當年似乎無法將大英帝國的遺夢徹底忘記,直到他們與來自北京的強硬對手面對面相遇。
- [22]中國軍方《解放軍報》發布影片稱,衝突系因印軍越線搭設帳篷,有預謀[註 4]地潛藏、調動大量兵力伏擊以祁發寶上校為首的數名中方談判人員引起的。
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為戰後主動停火與後撤埋下了伏筆。 6月24日,國防部新聞局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在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對加勒萬河谷地區擁有主權,中印邊境衝突責任完全在印方[190]。 10月19日,中國解放軍西部戰區發言人發表談話,稱中方1名應牧民請求幫助尋找氂牛的士兵在中印邊境地區迷路走失[152][153]。 在中印邊境緊張的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某空降旅的幾千名士兵僅用了幾個小時就從中國中部的湖北省機動到西北的高海拔地區。
中印戰爭: 印度觀點
2020年6月2日,印度國防部長辛格(Rajnath Singh)首度公開表示稱中國正在邊界地區集結軍隊。 他說,大量中國軍隊駐扎在達拉克東部的實控線附近,印度軍隊正在採取相應的軍事行動。 中印戰爭2025 但印度認為,該建設工程是在其實控線印方一側,並表示是中國人越來越多的越界行為改變了現狀。 中印戰爭 《印度快報》 (The Indian Express)引述官方數據稱,2020年前四個月有170起中方人員越境事件,其中130起發生在拉達克。 6月24日,国防部新闻局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謙在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对加勒万河谷地区拥有主权,中印边境冲突责任完全在印方[190]。
- 儘管衝突不斷升溫,印度和中国均坚持有足够的双方机制循外交途径解决局势[20][21]。
- 印度學術界對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的研究,拉賈戈帕蘭(Rajesh Rajagopalan)的觀點具有代表性。
- 近期美國白宮助理蘇利文與日本、菲律賓的「國家安全顧問」通話,討論南海相關問題,聲稱對中國在爭議區域的行動熱烈關注。
- 中印邊界總長3440公里,但自中共建政與印度自英國獨立以來,一直未得到圓滿勘定。
- 美國在台協會與駐美代表處今天在華府召開會議,討論擴大支持台灣參與聯合國體系與其他國際論壇,美方並重申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世界衛生大會與國際民航組織。
但觀察家認為,這份聲明更像是中印雙方分別對對方的期待和要求,雙方並未就如何解決邊境問題達成突破性共識——已經曠日持久的中印邊境歷史遺留問題,也不可能在短暫的時間內解決。 對於此次中印外長會談能否立竿見影的解決兩國邊界武裝對峙危機,很多人並不抱太多期待。 中印戰爭2025 中印戰爭2025 雖然,會晤本身說明,中印高層對於一場可能爆發的戰爭持謹慎態度,起碼沒有公開決裂。 印度國際問題學者拉加萬說麥克斯威爾所著的《印度同中國的戰爭》是一部過度解讀的修正歷史敘述。
中印戰爭: 中印軍隊衝突「有傷亡沒開槍」 莫迪首次發聲 誓言不讓士兵罔死
[45] 第7旅轄:第9廓爾喀聯隊第1營、拉加普特聯隊第2營、旁遮普聯隊第9營。 另配屬阿薩姆步兵第5營和炮兵、工兵等部,兵力3000多人。 11月19日,肯尼迪决定派助理国务卿哈里曼率领一个高级军事代表团赴印,同时派遣C-130中型运输机,帮助印度抢运增援部队与物资。 尼赫鲁两次致信肯尼迪,吁请美国紧急向印度派遣12个中队的超音速战斗机,并提供先进的雷达和通讯设备;并请求美国提供两个中队的B-47长程轰炸机,以对中国境内基地和机场进行轰炸。 11月3日,美国向印度提供的首批包括武器弹药和通讯装备的紧急军事援助抵达印度。
中印戰爭: 日本餐館遭中國人騷擾 台灣網友暖伸援手
對此,印度News 18電視台引述印方高層官員報道,約200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士兵從西藏進入阿魯納查邦達旺鎮,試圖破壞無人防守的碉堡。 印度軍队在藏南地區(印度稱阿魯納恰爾邦)的中印實控線攔截200名中國解放軍士兵,并對峙數小時,兩軍指揮官協商後雙方結束對峙[168]。 对此,印度News 18電視台引述印方高層官員報道,約200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士兵從西藏進入阿魯納恰爾邦達旺鎮,試圖破壞無人防守的碉堡。 苹果日报引述推特上的环球时报记者王雯雯的推文称中方有5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印度媒体ANI报道中国方面伤亡43人,此数据未于印度军方发言中提及[44]。
中印戰爭: 中國人遭查證件喊「被歧視了」 反遭嗆爆
另外,阿克賽欽西部实际控制线附近也出现了对峙,其中双方大多数参与对峙的士兵聚集在加勒万河谷,中方反对印度在此地方修築公路[19]。 儘管衝突不斷升溫,印度和中国均坚持有足够的双方机制循外交途径解决局势[20][21]。 1962年11月2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支持中国,为首个支持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 胡志明在11月24日在致尼赫鲁的信中说:“我们认为中国政府最近为了通过和平方法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所做出的决定和正在实施的措施是最合理的。 中印边界问题是帝国主义对中印两国实行侵略政策的产物,因此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从来都没有也永远不会得到中国的承认……越南政府希望印度政府毫不拖延地接受中国政府的建议。 越南人民以及亚洲和非洲各国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都期待印度政府和中国政府共同努力以恢复两国边界的和平。
中印戰爭: 中印邊境衝突:中、印、國際主要觀點匯總
在东段,藏字419部队在第11师第32团(欠第一营,配属31团第一营)在11师副师长王晓一和11师政治部副主任魏光中率领下参战。 中印戰爭 中国西藏的边防軍向前推进,占领了藏南和达旺地区(10月25日)。 1960年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访问印度,同尼赫鲁总理会谈,提出谈判解决边境问题,未有共識[31]。 中印戰爭 1960年后,中蘇开始交惡,而中美关系因朝鲜战争的原因也处于僵局。
中印戰爭: 美台工作小組會議 支持台灣擴大國際參與
隨著以哈戰爭越演越烈,美國在衝突中提供武器的具體方式和地點備受關注,但美方官員強調,目前沒有計畫向以色列的軍援加上附帶條件,也沒有考慮停止向以色列提供部分援助。 中印戰爭2025 自1967年中東戰爭以來,約旦河西岸就一直處於以色列軍事佔領之下,直到1995年被劃為165個巴勒斯坦飛地,但以色列仍持續在飛地建立被許多國家認為是非法的定居點,而巴勒斯坦只能對飛地進行有限度管理。 林正義表示,根據「雷根國防調查」,在美國涉入台海軍事危機時,2021至2023年的民調有40%、43%、46%支持以地面部隊直接介入,超過55%支持在台灣周邊以海空介入。
中印戰爭: 中印边界现状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最初也曾支持中国的立场,称冲突是印度军队无故入侵中国领土造成的;后为寻求印度的外交承认和迫于苏联方面的压力将态度改变为表示遗憾。 印度建國後堅持認為,中印不存在邊界爭議,包括東段麥克馬洪線和西段約翰遜線都是中印之間的「已定界」,所以認為「中國實際上已經侵佔大片印度領土」。 自1947年獨立後,印度就開始搶佔中印邊境爭議地區,以造成既成事實。 1954年,印度政府全面修改官方地圖邊境,並在中印邊界東段、中段、西段都不斷蠶食爭議地區,甚至越過麥克馬洪線向北推進,中印兩國之間的邊境衝突日漸增多。 中國和印度因領土爭議爆發戰爭,可以追溯到半個世紀以前。
中印戰爭: 中印衝突與地圖爭端:綿延數十年的龍象邊界之爭
中國解放軍曾經在1962年邊境戰爭中在藏南擊潰印軍北方主力,但又在佔領兩個月後主動宣佈停火撤走。 中印戰爭2025 西段則是中國目前控制的阿克賽欽地區(總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和印度目前控制的克什米爾拉達克(總面積約5.9萬平方公里)相連。 這一長達約百年的挑戰總是大英帝國所屬印度方面不斷進展,中國方面不斷後退。 但這一挑戰因為1947年印巴獨立分治和大英帝國的崩潰幾乎嘎然而止,並以1951年中國與西藏高層領導達成17條協議、解放軍進駐西藏取代藏軍承擔國防責任開始改變對比態勢。
中印戰爭: 中印邊境衝突:走進「實際控制線」邊沿的拉達克地區
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趙少康今上午到三峽晨間市場掃街,針對民調與賴蕭配差距縮小,媒體詢問中間選民轉向不表態,趙少康表示中間選… 柯文哲日前接受專訪提到,若當選總統,會遵循蔡英文總統的外交路線,對台美關係不會改變,但對中態度要改變;先前訪美時發現,美國對於蔡總統的路線很滿意,他向美方保證,這場選舉不論誰當選,都不會改變台美關係。 距離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僅剩一個月,路透社昨日披露,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再次前往中國大陸訪問,並有可能再度與大陸國台辦高層碰面,引發台灣政壇騷動。 國民黨此後確認夏正在大陸訪問,但否認夏立言此行與大陸高層會面的說法。
中印戰爭: 台灣名嘴、媒體協助中國介選? 顧立雄:確有掌握個人及民調公司
事件涉及約300至600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人[4][5]。 但是兩軍隨後脫離在當地的接觸,以防衝突事件惡化或升級[6],雙方指揮官就此在12月11日舉行了會議[7][8]。 兩國的國防部分別指責對方試圖單方面改變邊界現狀[9][10]。 蘋果日報引述推特上的環球時報記者王雯雯的推文稱中方有5人死亡、數十人受傷。 印度媒體ANI報導中國方面傷亡43人,此數據未於印度軍方發言中提及[44]。
此後,印度軍隊加大了巡邏力度和在附近修建新的基礎設施。 解放軍藏族民兵及一部分藏族平民在中控典角村举中国国旗并拉起横幅,抗议印控拉达克地区藏民庆祝第十四世达赖喇嘛的生日[164]。 6月22日,印中举行了11个小时的军长级会议[129]。
中印戰爭: 中國稱已斡旋緬甸軍政府與叛亂武裝達成臨時停火
衝突發生後,中方派遣了以陳紅軍少校為首的增援部隊前往營救[23][24]。 雙方隨即使用冷兵器展開了械鬥,造成人員傷亡[25][26][27][28]。 這是自1967年以來中印之間首次造成了人員死亡的衝突。 中印戰爭 中國外交部表示,加勒萬河谷「位於中印邊界西段實際控制線中方一側」,這意味著中國認為其屬於新疆自治區的和田地區管轄。 但印度外交部駁斥中國的說法「誇大其詞,站不住腳」;在印度眼中,這一地區毫無爭議地屬於該國西北部的拉達克中央直轄區。
去年6月,至少有20名印度士兵在拉達克地區的一場小規模衝突中喪生。 2019年4月俄羅斯的中印關係專家稱,印度計劃在阿魯納恰爾邦(中國稱藏南地區)等地建設18條鐵路和橋樑,以保障更快速度運送軍隊和火炮。 中印戰爭2025 這些交通設施將保證印軍一年四季都可部署軍力在與中國交界的洞朗地區。 2017年,中印兩軍在該地區發生對峙,險些釀成武裝衝突。 觀察中印問題的專家們指出,近年來中印兩國都在邊境地區及相關的更大區域範圍內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兩國競爭的一個焦點,致使兩國邊界對峙事件不斷上演。 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華春瑩周五(2月19日)介紹,當前雙方正通過外交軍事渠道保持密切溝通,推進脫離接觸進程。
在1962年戰爭中,印軍敗於戰鬥意志和軍事實力的雙重劣勢。 不知道58年後的今天,印度有沒有吸取1962年戰敗的慘痛教訓,理性和準確評估中國和自己的軍事實力,以及雙方軍隊的戰鬥意志。 研究估計,印度在靠近中印邊境地區的陸軍打擊部隊總數約為22.5萬人,而中國地面部隊約為20萬到23萬,隸屬於西部戰區或新疆、西藏軍區。 1962年9月22日,中國《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是可忍,孰不可忍》社論,警吿印度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政府,立即從邊境撤軍,否則中方將使用武力。
西线,解放军在班公洛的进攻也取得胜利,在攻占印军4个据点后,剩余3个据点的印军趁夜色放弃了据点撤退。 印军步兵师编制原则上是三四三编制,即师下辖3个旅,旅下辖3个营,营下辖4个连,连下辖3个排,排下辖3个班。 印军在东段和西段的兵力为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约22000人。 中印戰爭2025 步兵主要装备李-恩菲尔德步枪、斯登衝鋒槍、布伦轻机枪。
中印戰爭: 衝突過後,中印邊境對峙走向和解
白宮追加援助烏克蘭預算卡關,美國總統拜登十二日在白宮會見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拜登表示美國會盡力(as long as w… 「是因為他們的補給線拉長了?是他們害怕美國的干預?還是說事實上他們對東部(邊境)的主張不那麼認真?」他說。 而之所以現在公布數字,任國強稱,是因為印度一方「多次渲染炒作有關傷亡事件,歪曲事實真相,誤導國際輿論」,公布事實真相,有利於人們了解事實經緯和是非曲直,同時表達對戍邊官兵的敬意。 9月8日,印方釋放的影片顯示當日雙方在Mukhpari Peak和熱欽山口區域展開群架打鬥,並再次出現如關刀、魚叉和木棍等冷兵器,還互扯紅布條警告標語[146]。 官方媒體發佈的視頻顯示,這名上校在衝突時位於陣型最前面,成為印軍重點攻擊目標。
但也有分析認為,一旦戰爭爆發後,印軍可能和上一場戰爭一樣,無力對抗軍費4,5倍於印度,而且加速現代化的解放軍。 最新一次衝突發生的揚子地區,人煙稀少,據專家所說離中國境內的一個村莊僅5公里。 這是有爭議的邊界沿線的十幾個有爭議的地區之一,雙方都有重疊的主張。 「中國對控制西藏的信心,和北京用阿魯納恰爾邦換取阿克賽欽的意願之間,或者有一定聯繫。現在,我認為中國處理邊境爭端的時候,考慮的不再僅僅是具體領土的得失,而是越來越多地將更廣大的國家和外交政策利益考慮在內,」策凌博士說。
中印戰爭: 美國因素
6月22日,據新德里電台援引多名消息人士称,中国军方在15日衝突後在加勒万河谷与印度举行军事会谈时证实在冲突中,有1名中国指挥官阵亡[92]。 6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表示中方没有死亡四十余人,相关消息全是虚假信息[93]。 铁托声称,“中印两国的划界工作在本世纪初就以众所周知的麦克马洪线的形式完成了”,“中国却企图用武力修改与印度的边界,这是对印度的侵略”。 南斯拉夫的宿敌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则表态支持中国,为唯一支持中国的华约成员国。 阿尔巴尼亚政府认为中国就中印边界问题提出的建议证明中国政府一贯奉行和平的对外政策,是对捍卫亚洲和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 古巴因中国在导弹危机事件中对其的支持,亦表示支持中国的立场,与越南和阿尔巴尼亚一起成为仅有的三个支持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印戰爭: 政府擬引進印度移工惹議 柯文哲質疑目的:要補足缺工而非取代台灣勞工
對於中印衝突,中国媒体采用冷处理手段,鲜少报道最初5月份发生的冲突以及加勒万河谷事件。 从5月5日到6月6日的会议,即小冲突和边境对峙的首个月,中国官媒《中国日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未就事件发表社论或评论文章[114],仅《环球时报》中文版在16版报道了事件[115]。 国营电视台中国中央电视台仅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军方的疑似陸地產商潘石屹之子詆毀邊境士兵 警方:開展追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声明,未有进一步报道,而该电视台的晚间新闻节目《新闻联播》未报道加勒万事件[115]。 而《环球时报》发表的大量社论阐释了中方不公布死亡人数的原因[115][114]。 据悉,中方鲜少报道冲突事件,是因为“印度在中国的优先事项清单中的位置较低”[116]。
中國央視在今年2月播出的畫面顯示,兩國士兵在一處峽谷的淺灘上喊話和推搡。 其中,印軍士兵均戴有頭盔,手持長棍,奔向中國士兵,而身穿迷彩棉襖的中國士兵試圖阻攔。 中印戰爭 這條幾乎與兩國實控線平行的道路從2000年開始修建,在2019年4月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