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姿(現名馬黎珈而)淡出娛樂圈多年,轉型至商人,近年更專注打理所引入嘅護膚品牌及Facial療程中心。 日前,黎姿罕有現身於內地訪談節目《魯豫有約一日行》,與主持人魯豫大談與老公馬廷強嘅相處、首次剖白結婚原因及昔日演藝生涯。 〉及〈僱主被裁定須就僱員的襲擊行為負上轉承責任〉兩份通訊中,我們談論過用以判斷僱主是否須為僱員作出的未經授權行為負上轉承責任的「密切聯繫」測試。 最近在 Luk Wing Yan v CMB Wing Lung Bank Limited HKCFI 279 一案中,原訟法庭討論了「密切聯繫」測試是否適用於任何情況的通用原則。 不論僱員是否在香港司法管轄區以內工作,只要僱員是從事受僱期間的活動,這項責任便同樣適用。 內地醫院一般分為公立、民營及外資,當中很多醫院在醫治前要先付押金,做手術亦需先付錢。
- 結果顯示,他們認為大灣區的事業發展機會(84.1%)、市場規模(84.0%)、人脈網絡(70.7%)和培訓機會(70.4%),具相當吸引力【表2】。
- 他的前妻在一封寄給傳媒的電郵中如此披露,但這位前車路士主帥正申請禁制令,希望阻止對方洩露當中內容。
- 企業可透過計劃的專屬網頁(/gbayes),了解詳情及登記參與計劃。
- 政府也會協助青年創業,當疫情穩定、恢復跨境旅遊後,民政事務局會資助十多個非政府機構推行「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資助近200間青年初創企業及向約4,000名青年提供服務,預計涉款一億元。
- 有青年智庫發表的報告指一半參與計劃的受訪公司認為,招聘條件限制了人才選擇,例如並非2019至2021年畢業生。
- 參加企業須在香港按照香港法例聘請合資格畢業生,並派駐他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職培訓。
而在中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者無住所而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居住累計不足183天的個人,為非居民個人。 香港居民在內地自行駕駛汽車,須先取得《機動車駕駛證》(相等於香港的駕駛執照)。 由於不同省市對駕駛證的管理辦法可能不同,欲申領駕駛證的人士應向個別地方的公安部門查詢。 使用者可前往內地電訊商辦理數據通話卡,並以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即回鄉證)及內地地址作實名登記。 香港電訊商亦設有「一卡兩號」服務,即一張電話卡即同時具有香港及 內地手機號碼,完成實名登記程序即可使用。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今日兩會看點|決定國務院總理人選 政協會議閉幕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昨日表示,現時該計劃下受聘的1100名畢業生已經全部入職,有關計劃的評估預計會在今年內完成。 計劃至今共有370多間企業提供超過2,800個職位空缺,主要來自商用服務業(超過400個職位空缺)、金融業(超過300個職位空缺)、電子製品業(超過300個職位空缺)、進出口貿易(超過200個職位空缺)、及其他製造業(超過150個職位空缺)。 值得一提的是,當中有一半為創科職位,包括研究及開發、資訊科技、數據分析、系統發展、數碼營銷、工程、資訊保安、與科技相關的知識產權或技術轉移工作等。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旨在鼓勵香港年輕人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讓他們多加了解內地、把握發展機遇。
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昨日(9日)公佈,將於本年內投放超過1,200萬元,透過多元化交流項目,支持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各個城市了解最新發展,預計受惠人數超過10,000人。 參與企業須按照香港法例,以不低於月薪1.8萬港元,聘請合資格畢業生,並派駐他們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職培訓。 此外,報告提出建立大灣區核心技能網上學習平台,透過提升技能加強競爭力;以及呼籲企業僱主與大專院校合作,針對大灣區所缺的專科人才提供實習機會,讓港青到區內不同城市工作和感受,既有助學生開拓事業,亦有助企業網羅人才。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香港傳媒參訪團考察河套區 兩地攜手加快推進科創合作區建設
特區政府亦正通過「青年發展基金」資助香港非政府機構擔當引路角色,為有意在大灣區創業的香港青年提供創業支援和孵化服務,包括協助他們落戶相關雙創基地。 政府資助非政府機構舉辦內地交流團,就歷史、文化、藝術、科學、體育運動、經濟、人民生活、社會制度等特定主題進行交流考察活動,促進香港青年對國情的認識和了解,增加對國民身分的認同;非政府機構亦可安排青年人到內地進行義工服務。 年度資助的319個交流項目中,52個到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總資助額約1,170萬元,預計約4 000名香港青年受惠。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是行政長官2020年《施政報告》公布的其中一項措施,目的是鼓勵和支持青年人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發展事業,讓他們了解香港和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最新發展並把握大灣區的事業發展機遇。
僱主在計劃下收取的津貼屬於《稅務條例》第15條所訂明「與其在香港經營某行業、專業或業務有關的補助金、津貼或相類似資助形式的款項」,有關津貼須被當作是營業收入,須繳納利得稅。 政府將繼續密切留意經濟和勞工市場情況,與勞資雙方和社會各界緊密合作,推行勞工及人力範疇的各項措施。 勞工處會將高等學歷就業資訊網上平台併入最受歡迎的政府求職網站,即互動就業服務網站,以協同方式服務本地或身處境外具高等學歷的求職人士。 就此,勞工處於今年1月1日實施新安排,在不影響規管和執法工作的情況下,精簡職業介紹所的牌照續期程序。 上述研究於2021年3月至12月期間,邀請本港各大專院校三年級以上學生填寫網上問卷。 結果顯示,他們認為大灣區的事業發展機會(84.1%)、市場規模(84.0%)、人脈網絡(70.7%)和培訓機會(70.4%),具相當吸引力【表2】。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鼓勵企業聘請香港大學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
政府展開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可助青年增加出路,發揮所長,有利解決青年難向上流的問題。 相反,擴闊生涯規劃教育等政策雖可助青年更了解自己志向,但難以解決香港本身產業單一的問題,青年出路仍不足。 《施政報告》提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2019至2021年的畢業生均可參與。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表示,計劃提供2000個位於內地大灣區城市的工作職位,除預留約700個屬創科類別職位外,其他並無指定工種。 每個職位獲政府1萬元津貼,最低月薪為1.8萬元,不論職位是否屬創科,羅認為金額屬合理及有足夠吸引力。 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主席黃永光先生表示,兩地全面通關後,基金會積極支持及鼓勵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親身體驗,促進青年於灣區作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了解當地的最新發展及文化生活,讓更多青年把握灣區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受訪者不願意在大灣區工作
【大公報訊】為了青年可更好地融入大灣區發展,政府於2021年1月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試行計劃。 由於參與者評價非常正面,政府昨日更公布推出恆常化「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 企業可由即日起經計劃網頁提交職位空缺,並以不低於月薪18000港元聘請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職培訓。 政府會向企業發放每名受聘畢業生每月10000港元的津貼,為期最長18個月。 鑑於四項專題實習計劃均圓滿成功,並獲各方好評,政府於2019除再次舉辦上述實習計劃外,亦推出「武夷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實習計劃」、「北京2022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組織委員會青年實習計劃」以及「山東青島海洋科學實習計劃」。 其中故宮和臥龍的實習計劃與去年一樣,分別讓粵港澳三地和粵港兩地的青年參加,促進大灣區青年互動交流。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就業競爭力」研究報告
就海外而言,新加坡以綜合策略全方位吸引外來企業、投資者和學生等世界各地的人才,並成立一站式平台,提供當地就業、生活、投資、創業、職位招聘等資訊。 新加坡人力資源部網頁顯示,2020年獲批簽證的境外高階人才達17.71萬人,約佔新加坡總勞動人口的4.9%,去年新加坡外國勞動人口共計123.15萬,約佔新加坡總勞動人口的34%。 政府今日(一月八日)公布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邀請有興趣的企業申請參加計劃,提供職位空缺予青年人。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雖能為青年提供就業機會,解決目前香港青年嚴峻的失業問題。 然而,據資料,中大學者黎可欣發現新世代年輕人追求的並非固有物質成功價值。 計劃雖可從物質上解決青年問題,但未能解決青年其他非物質訴求,如追求社會公義等。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立會「A4聯盟」率團赴深考察 了解創科及社群情況
根據內地出入境管制法,香港居民往來內地須持有由國家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簽發的《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一般稱為回鄉證),在内地就業無須辦理就業登記手續,無需進行就業許可、就業登記等方面證件或相關手續,並可在證件有效期間在內地逗留和生活。 如機構或受聘畢業生在津貼資助期結束前提出終止僱傭關係,機構須於計劃的專屬網頁下載及填妥「終止僱用通知書」 (GBA-05),並在終止合約後 7 個工作天內以電郵呈交勞工處。 疫情後政府推出一系列活動,亦有官員外訪和「你好,香港」活動推廣香港。 陳國基接受南方報業傳媒集團GDToday旗下《今日香港地》專訪時說,政府希望發出訊息,就是香港已經重返國際舞台。 陳國基說,外國商會和領事對香港和中國很有信心,認為未來經濟發展都在東方。 《施政報告》提出「搶企業」、「搶人才」計劃,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接受訪問時表示,「搶」的意思是要主動、積極地去做,又認為新增的人才對香港經濟發展有很大幫助。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相關推薦
對港青而言,大灣區最吸引之處是有事業發展機會,而龐大的市場規模及廣結人脈也是吸引力所在,至於認為薪酬吸引的受訪者只有54.8%,百分比是5個選項中最低。 葉國豪表示,港府鼓勵年青人到大灣區工作及定居,背後不排除有促進中港融合的政治意圖,不過,他認為據過往的經驗,這些政治意圖不一定有效。 調查問及受訪者是否願意到大灣區工作,結果顯示58%的受訪者不願意在香港及澳門以外的大灣區工作,願意的有21%,另有14%表示一半半。 因此,畢業生如受僱於創科職位、在香港訂立僱傭合約並在香港獲付薪金,很可能被視為與香港有密切聯繫。 任何在 2021 至 2023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2025 年於香港或香港以外的院校完成學士學位或以上課程,並可合法在港受僱工作的香港居民,不論年齡,皆可參加計劃。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立即捐款 支持青協
由浸大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江晋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於2021年9至10月期間進行了一項網上問卷調查,共訪問2,003名年齡介乎21至40歲的香港青年。 調查收集受訪者對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的意見,以及他們對於在大灣區工作或創業的機遇及挑戰的評價。 無可否認,「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用意良好,但特區政府在香港創科人才面臨短缺的前提下,不但沒有想方設法培訓、招攬、留住人才,反而把他們往外送。 除此,根據世界銀行統計,於2017年,香港每百萬人當中僅有約3,000名研發人員,滯後於韓國、日本及新加坡等地;而香港創科行業多為中小型企業,對外國人才的吸引力較小。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服務
比如部分學生可能因職位不合適、無法滿足企業要求或找到其他更好的職位,而最終選擇不入職。 江晋博士指出,考慮到青年對於在大灣區城市居住有保留,政府可協助他們在大灣區從事不同類型的經濟活動,尤其是不需要在內地留駐的短期活動。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2025 【大灣區就業】近日香港浸會大學(浸大)對「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及青年對大灣區的看法進行調查,發現近半持大學學位或以上的受訪者認為計劃不吸引,七成受訪青年認為應放寬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計劃)的資格要求。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香港本就面對創科「人才荒」
截至今年2月底,該計劃下約八成半入職者已到內地展開工作;其餘約15%主要擔任創科職位,按計劃規定,他們須派駐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各約6至12個月,故部分現時仍在香港工作。 此計劃已於1月8日推出,歡迎在 2019 至 2021 年完成學士或以上學位課程的香港居民參加。 參加企業須在香港按照香港法例聘請合資格畢業生,並派駐他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職培訓。 為鼓勵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均有業務的企業參與並提供職位空缺,企業聘請每名畢業生,每月可獲發10,000港元的津貼,為期最長18個月,名額共2 000個,當中約700個專為創科職位而設。
香港居民與境外或港澳台機構建立僱傭關係,並派駐到內地任職的,如果沒有直接與內地機構簽訂勞動合同的,可以不參加當地的社會保險。 此外,境外保險的直接結付醫院網絡僅涵蓋部分中外合資私立醫院和公立醫院國際醫療部。 由於現時內地的大多數醫院尚不接受境外醫療保險,香港居民在這些醫院的費用可能需要憑據相應繳款單及發票,向境外保險公司申請賠償。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2025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2025 內地和香港的醫療服務,不論在制度、系統和服務流程方面均存在差異,香港居民如需在內地就醫,應留意各類醫院所提供的服務,根據自身的要求和醫療需要選擇就醫。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工作文化及適應政策為最大挑戰
有35%受訪者建議計劃應涵蓋擁有非學位專上教育學歷人士,有42%受訪者認為不應設任何學歷限制。 儘管現時計劃只適用於持有大學學位或以上的香港居民,有47%持同等學歷的受訪者認為計劃不吸引。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2025 至於毗鄰香港的深圳,亦以上百萬的高額補貼吸引高層次人才,內地大學生通過人才引進方式落戶深圳,手續和流程相對簡單、高效,亦能享受高額住房及生活補貼。 工聯會青年事務委員會於9月份、針對45歲以下青年會員進行問卷調查,一共訪問了307人,今日(3日)公布調查結果顯示,63%受訪青年願意到大灣區做全職工作;74%受訪者認同大灣區就業是充滿機遇,反映青年人到大灣區工作態度是持正面態度。 持有香港或香港以外的大學/大專院校在2019年至2021年頒發的學士或以上學位,可合法在港受僱工作的香港居民可參加計劃。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企業內地與海外暑期實習計劃
近年香港特區政府大力推動香港與大灣區融合,鼓勵青年在大灣區工作及發展事業。 該計劃於2020年推出,鼓勵在香港及大灣區有業務的企業,聘請剛於本地大學畢業的青年,到大灣區工作。 成功的申請人將被派駐到大灣區工作或接受在職培訓,並獲提供不少於港幣18,000元月薪。 基金表示,透過2023「灣區新活新里程」計劃,提供其他多元化資助。 其中「實幫你」-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實習及就業計劃,鼓勵香港青年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實習或工作,開展事業新里程;「升學易」計劃亦為往灣區內地升學的香港青年提供資助,以上兩個計劃的津貼每人為港幣1000元,名額各1,000個,先到先得。 基金主席黃永光表示,兩地全面通關後,基金會積極支持及鼓勵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親身體驗,促進青年於灣區作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了解當地的最新發展及文化生活,讓更多青年把握灣區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相關文章
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的網頁載有《港人內地生活小百科》,介紹港人在內地工作、生活、經商投資、就學和旅遊等各方面的資訊。 黎可欣認為,青少年不信任政府源於期望落空,稱不少年輕人甚具想法,但因為未必是較年長一代認為「最完美、最正」的做法而被拒絕,認為社會缺乏讓青少年犯錯及嘗試的胸襟。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2025 她認為青少年追求的事物或與香港成功固有價值有少許不同 ,「其實無對與錯」。 政府一直未解決畢業生薪金、流動性、樓價等問題,青年失業率高企,年輕人畢業後感沒希望。 林鄭月娥今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時說,經歷過去一年的社會動盪、反覆的疫情和長時間停課,青年人的生活和學習模式受到一定影響,部分青年人對個人前景、社會發展感到迷茫和無助。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港區政協委員界別協商會今日(10日)召開,主題是「加強粵港合作 建設大灣區的優質生活圈」,會上9名政協委員發言,為大灣區未來出謀劃策。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蔡黃玲玲表示,在中央政策大力支持下,大灣區的未來發展必將帶動區內更多人員往來。 福利保障是吸引人才的基本要素,當前大灣區的福利服務和社會保障還存在不少困難,包括港人在大灣區內生活和工作未能享有和當地人同等的福利待遇,及內地與香港在社會保障制度上存在差異等。 由於香港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升讀大學的學生持續增多,基金將透過大灣區內地大學參觀計劃,帶領香港的高中學生前往灣區內地城市的熱門大學包括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等參觀交流,加深了解,預計全年500名學生受惠。 至於「 築願計劃」,旨在透過資助香港青年服務機構舉辦多元培訓項目,幫助香港青少年在學業實習、交流、就業及創業方面的多元發展,提升他們的自身價值。 政府於二○二一年一月推出試行計劃,參與企業及青年的評價非常正面。
此外,他建議把「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恆常化,鼓勵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 持有香港或香港以外的大學/大專院校在2019年至2021年頒發的學士或以上學位、可合法在港受僱工作的香港居民便合資格參加此計劃。 目標畢業生會在香港按照香港法例及不低於月薪18,000港元獲聘,並獲派駐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職培訓。
機構完成上述手續後,勞工處會發出「津貼初步批核書」,當中列明獲取錄畢業生在本計劃下的申請編號,作為機構隨後提交津貼申請時識別之用。 除因被政府強制隔離及特別工作安排(例如到其他城市出差)外,受聘畢業生須於機構的辦公場所內工作每週最少30小時。 機構須與受聘畢業生訂立書面僱傭合約,清楚列出所有聘用條件,並註明有關僱傭合約須符合香港相關法例並受香港法律保障。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2025 勞工處會按需要要求機構提交證明文件,包括辦公室租約、水/電費賬單、財務報告、銀行月結單、利得稅報稅表、員工薪金紀錄等,以核實機構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均有活躍業務。 根據計劃要求,僱主須在員工受聘後7日內,向計劃秘書處提交津貼初步申請,何啟明表示,最新申請數字為440份。
為配合大灣區發展,特區政府於2021年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港青到灣區內地城市工作,拓寬視野,抓住國家快速發展帶來的機遇。 參與企業以不低於18000元的月薪聘請合資格畢業生,並派駐他們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職培訓,特區政府會按照企業聘請的畢業生數量提供每人10000萬元津貼,為期18個月。 計劃推出後反應熱烈,獲得400多家在香港和內地都有業務的企業支持,提供的職位涵蓋不同行業,共有約20000畢業生申請計劃。 迄今,在計劃下入職的青年超過1000人,而參與的企業及青年都對計劃有正面的評價。
如機構屬首次於計劃提供職位空缺,則需一併遞交有效的香港商業登記證或其他認可的註冊證明;及在內地工商登記管理機關登記/有效的營業管業執照/其他有效的登記證。 陳國基說,未來5年是香港的關鍵期,而國際變局將是一個挑戰,而香港要更深、更廣、更好地發揮參與者和貢獻者的角色。 他指特區政府要更加主動融入國家戰略、更加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全方位推動造地建屋,精準扶貧,強化基層醫療系統等,建設健康活力、關愛共榮的社會。 以從事行業而言,最多人申請的從事是商用服務業及金融業,兩者佔總人數過半。 計劃特別包括700個創科相關職位的名額,惟今次統計並未提及相關數據。 針對最後僅得1100人參與計劃,陳恒鑌認為,出現這種職業錯配的情況,主要原因是畢業生和企業了解不夠。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政府搶企業、搶人才 陳國基:「搶」意指主動 盼3年增25萬人才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施維雄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優質生活圈」和「促進社會保障和社會治理合作」着墨頗多,體現了中央對促進香港人心回歸和交流交心的高度重視。 就目前發展情況看,粵港澳大灣區內社會保障和治理合作仍有待深度融合。 基金YO PLACE自本月開始會不斷為會員舉辦「灣區周圍WALK」活動,前往大灣區不同城市參觀和交流,首團80人將於3月24日出發,前往被喻為「中國矽谷」的深圳前海,參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創業中心和科創企業等,全年預計逾500人受惠。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昨日表示,政府推出該計劃後,鼓勵2019至2021年的大專院校畢業生到大灣區就業,月薪不低於1.8萬元,政府會向聘請畢業生的企業派發每人每月一萬元津貼,為期18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