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則表明反對,稱修例是破壞本港公平和行之有效的醫生執業試制度,又謂本港醫生不是擔心被「搶飯碗」,而是憂慮如何維護本港醫療水平。 有24.4%的受訪市民贊成直接修改法例,容許海外醫生在符合某些特定條件下豁免考試註冊為醫生。 另外,約有三成(29.0%)受訪者認為,香港醫務委員會過於保護本地醫生的利益,故海外醫生的註冊條件應由立法會直接修改法例來決定。 香港人口老化加速,对医疗的需求急剧上升,导致医生短缺状况不断恶化。 数据显示,香港平均每千人只有2名医生,相对英国每千人3名医生、澳大利亚每千人3.8名医生有相当大的距离,政府评估未来10年至20年医生缺口近2000人。 为解决这一难题,港大及中文大学两所医学院的招生规模已由250人扩大到现在的530人,虽然已到极限,但仍然追不上现实的需要。
這種情況已持續多年,原因是醫生培訓數量追不上人口增長,而醫生在取得專科資格和在公營醫院取得臨床培訓後,或會跳槽到私營醫療市場,公營醫療資源僧多粥少,令公營醫療服務供求長期積壓,更雪上加霜。 因為香港的醫生護士專業資格受肯定,儘管有時輪候時間比較長,也無損其專業質素及水平。 相比亞洲其他城市或者內地,香港醫院的安全水平及服務都是首屈一指,加上有傳媒監察及報道,令市民對香港的醫院保持信心。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海外醫生|英回流醫生料高薪吸年輕人 憂公院培訓競爭激烈削機會
雖然香港政府在2019至20年度起3個學年內,從培訓470醫科生,每年增加60個醫科生資助培訓學額,但人口約為香港3.5倍的澳洲於2018年培訓的醫科生超過3800人,是香港的8倍。 當世界急速變化時,香港兩所科研成就及醫療水準達世界級的醫學院固然是我們的驕傲,但同時我們亦需要第三所醫學院,為社會大眾培訓更多的醫生。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2025 最後,坊間有人提出陰謀論,指修改考試制度將有利於引入內地醫生,甚至質疑內地醫生的英語能力。 事實上,內地畢業的醫生和海外畢業的醫生同樣可以參加現時的考試,而且他們的醫學理論及英文底子不錯,在醫學英文考試的及格率,曾達87%。 至今,有1000多名內地畢業的醫生考獲香港醫務委員會執照,在香港醫療服務的不同崗位為市民服務。
更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醫委會自2020年起,因疫情原因取消所有海外醫生的執業試,今年3月也取消了原定5月的考試。 同文指出,不少回流的海外醫生早已報名考取執業試準備回港執業,部分人更已移居香港,但執業試取消或延期令他們大失預算。 由於執業試分為三個部分,包括專業知識、英語水平及臨床試,部分人早在2021年兩部分考試均取得合格,但臨床試一直延期,原定今年11月的臨床試是否可如期舉行仍是未知之數。 彭認為,當局初步認可約100間海外醫學院未能涵蓋其他醫學院表現優異的醫生,他亦關注修例建議下的「綑綁期」太長,建議要平衡對海外醫生的吸引力。 本港執業試難度高一直惹爭議,未來雖然引入免試制度,但搭上考試尾班車、「1 take pass」的譚樸謙認為,考試是不可或缺的海外醫生門檻,擔心免試將降低本港的醫療水平。 其他工作方面,陳肇始指特區政府將會與4間公營醫療機構,即醫管局、衞生署、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商討特別註冊醫生的評核模式、制定評核內容等。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走出疫情全力拚經濟 香港要走得更快更穩
對於修訂能否有效吸引海外醫生來港、紓緩目前醫護人手短缺的壓力,蔡堅認為新方案的吸引力要視乎香港環境、在醫管局工作的壓力,以及薪酬等多方面因素,並指出要部分歐美醫生放棄工作、舉家搬到香港,有一定難度。 他認為,一些東南亞地區等醫生薪酬較低地方,或會有更多醫生希望來港工作。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2025 以新加坡為例,早年曾面對醫生短缺的問題,直至十多年前積極放寬海外醫生的執業限制。 政府制定了認可海外院校的清單,清單上的醫科畢業生只要符合一定年資及專科資格,便可免試到新加坡執業,大大紓緩當地醫生短缺的問題,值得香港借鑑。
- 但香港醫學界也很成功地掌握市民對中國醫生的恐懼(而這種恐懼不是沒有原因的),令民意及不少泛民議員站在他們的一方。
- 新加坡自2003年起逐步承認國際上百多所醫學院畢業生的資格,容許他們先在當地有限度註冊,讓他們可在醫院工作,並在工作一段時間及獲資深醫生評估表現後,獲得正式註冊。
- 回答立法會議員張國鈞質詢時,林鄭月娥稱自己早已有此意,政府決心很大「我哋唔會跪低」,又指若非議會「大致上回復返正常」,不會提出大膽而有益社會的建議。
- 為解決醫護人手短缺問題,督導委員會的報告提出10項建議,包括挽留現有人手、投入更多資源加強教育培訓,還有吸引非本地培訓的醫療專業人員等。
-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指,同意當局免試引入海外醫生的修例建議,強調當局引入海外醫生,與公營醫療機構人手短缺、醫療服務輪候時間長有關,並指如太執着細節,例如醫生是否懂得特定語言,形容有「何不食肉糜」的感覺。
- 這樣的安排,可讓在本港以外接受培訓、但卻熟悉香港環境的港人醫生,多一個回流到香港公營醫療機構服務市民的選項,紓緩本地公營醫療系統的人手壓力。
設立這重重關卡並不理性,對外國高水平醫療學府訓練出來的醫生是絕對不需要的。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這些無謂關卡對引入境外醫生帶來很負面的影響:(a)大大減低外國醫生來港執業的興趣(尤其是新加坡沒有這樣的要求);(b)大幅延長引入境外醫生所需的時間。 相比之下,由於醫學會、西醫工會等業界團體的強力反對,本港聘請海外醫護人才困難重重,本港醫護人手不足的問題積重難返,對保持醫療質素、保障對市民的服務都有害無益。 輸入海外醫護人才有迫切性、現實性,本港醫療團體應以醫者仁心,以市民福祉為重,放棄保護主義心態,免市民受醫療人手不足、醫護服務素養下降之苦。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海外醫生來港執業
瑪麗醫院外科醫生譚樸謙4年前在英國醫科畢業,曾在當地醫療機構工作、2年前成功通過本港執業試,去年夏天回流公院工作。 設標準助保障海外醫生質素:引入海外醫生可解決本港醫療系統醫生不足的問題,但建議免執業考試的海外醫生需在指定醫院畢業,以及為香港永久性居民,保障香港人利益。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認同本港應仿傚新加坡政策,制定認可免試院校名單。 但亦應先處理部分爭議問題,例如新加坡屬英語國家,醫生若是在英語教學的醫學院畢業,在當地工作難度不大;但若到本港公立醫院工作,便需要熟悉廣東話,除非不需要做臨床工作和與病人溝通。 面對人口老化,醫療服務需求與日俱增,即使成功引入更多海外醫生填埔空缺,本港在培訓本地人才上需要加把勁。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政府將修例引入更多海外醫生 醫護界有保留
由於長者往往需要更多的醫療資源,本港醫生人手不足的問題將會更加嚴重。 根據食物及衛生局在2017年發表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本港在2016年已經欠缺醫生285人。 到了2030年,情況不但沒有改善,更會增至1,007人,最差的情況將欠缺1,575人。 醫學院反對:近年為增加長遠醫生供應,各醫學院已增加學位,教學負擔相當沉重,再為海外醫生提供培訓或會影響教學質素;況且,該些醫生未能短期內職業,對解決醫生不足幫助有限。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就表決結果表示歡迎,認為獲通過的方案最寬鬆,對海外醫生吸引力較大,亦是公平和一視同仁,但強調僅是其中一個紓緩醫生人手不足的方法,仍要多管齊下解決。 就海外醫生特別註冊後工作多5年並表現稱職,可豁免執業資格試一事,梁認為需要有獨立客觀的第三方機構去參與僱主審批,因中立及無利益衝突的機構參與審批過程可增加市民信心。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內地經濟學泰斗厲以寧病逝 享年92歲
10年前,特区政府还有限度引入海外医生,但效果不明显,最终成功在港注册执业的不超过50人,对庞大医生缺口可谓杯水车薪。 隨着《2017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實施後,有限度註冊的有效期和續期有效期已由不多於一年延長至不多於三年。 連同已推出的一系列改善措施,經有限度註冊計劃招聘的非本地培訓醫生預期會有所增加。 註:除二○一九年外,數字為截至該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醫管局以有限度註冊形式聘用以紓緩人手短缺問題的非本地培訓醫生人數。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議員憂無法考核水平
改善醫生註冊條例及醫療專科化的好處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這裏亦帶出這條醫生註冊條例的漏洞,一直以來,在香港的醫學院畢業,只要通過實習,就是正式註冊醫生,可以私人執業 。 香港醫生執照考試經常被一些外國醫學專家稱為全世界最難的考試之一。 作為過來人的我感同身受,不少非本地培訓醫生戲稱大學醫學院院長也未必能夠考試及格。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海外醫生好處
在這個關乎安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香港特區政府當以新加坡為師,明白失敗的原因,急起直追。 可見除了港府訂出「超高規格」學院名單,隨時沒有人來應徵之外,醫委會的執業試一直無理拖延或取消,同樣有阻礙海外醫生來港執業之嫌。 根據團結香港基金去年發表報告,指本港每千人口只有1.9名醫生,而新加坡則有2.4名;經合組織(OECD)國家更高,達3.4名。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香港特區推出新政策宜深思熟慮 文:朱家健
惟他強調,第三方機構必須由專業團體去做,醫專亦可成為其中一分子,而第三方機構並非監管機構,並無否決權。 即使政府計劃放寬非港人專科醫生來港執業,譚樸謙接受《香港01》訪問時估計,未必有大量海外專科醫生願意來港工作,因不少人早在外國落地生根;反而年輕醫生或會為家人及高薪酬回港執業。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按現行制度,海外專科醫生來港也要經考試才獲得正式註冊,乃無視海外醫生在海外多年的實戰經驗。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經濟不停學
約一半受訪市民認為,海外醫生在取得本地註冊後,會轉去私人市場執業,因而無助解決公營醫療人手不足的問題。 香港特別行政區特首林鄭月娥表示,香港公營醫院人手的確是很大問題,隨着不斷擴建和興建新醫院,即使增加培訓學生的名額,仍難以解決中、短期需求;引入海外醫生是多贏方案,既可紓緩前線醫生的工作壓力,亦可配合不同醫療政策的新措施。 不少現處海外或已回港執業的醫生反映,表示願意回港,既希望為香港醫生不足解困,更重要是可以更容易照顧在香港的家人。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政府擬募海外醫生來港執業 醫界斥非解決人手荒唯一方法
其實也有人提過只要抽起最有爭議的條文之後獨立表決,現在先通過有助加快初級偵訊的措施的條文,起碼可解決病人最急切期望的改革。 然而草案已進入立法會二讀的階段,無法拆件通過,星期三將會再在立法會內審議。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2025 醫生們的擔憂也不無道理,而且也成功令一般市民站在醫生的一方,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大家也對改革後會便利某些非本地培訓醫生到港執業感到恐懼。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中國駐十餘國大使館密集發布通知:今起來華不再查核酸
今年初,政府才決定削減醫院管理局未來兩年經常性開支,總共達五億港元,是過去十年首次削減經常性開支。 而公立醫生本身許多已是數十小時輪值一更,連醫生自己都無法健康生活,卻要照顧別人的健康,這樣下去,儘管醫委會有所改革,也無助減少醫療事故的出現。 林志釉說:香港和國内的醫學用語不相同,例如香港會說「發燒」,但中國會說「發熱」,病人說出來的時候,醫生明不明白? 一群五十後香港大學畢業生、來自私營及公共機構的專業人士組成,旨在客觀、實證為本和務實地研討香港民生政策,以期為「我上下」三代創造一個繁榮快樂的香港。
政府提出的醫委會改革條例草案,增加由特首委任四名業外委員,卻沒有相應增加業界委員,醫學界認為,此舉並不能加快聆訊的效率,並擔心醫委會從此受政府操縱,為降低海外醫生來港執業的門坎鋪路,因而極力反對。 然而,在過去十年(2011至2020年),相關比例卻大幅下降至大約一成,某程度令本地醫療系統人手緊張的情況更為惡化。 在硬件方面,我們正全力推動兩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以增加病床數目及提升醫療設施及相關配套。 當中為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預留了2,000億元撥款,多項工程正在進行中,預計可額外提供超過6,000張病床和超過90個手術室。
醫委會業外委員、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亦指出,不應歧視或標籤來自中國的醫生,但認為負責制定認可海外醫學課程名單的「特別註冊委員會」,在評估海外醫生執業水平方面上,應小心謹慎審視。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這次修例其中一個關注點,是政府允許引入非永久性居民的海外醫生來港執業,外界擔心屆時會否讓大量中國及各地醫生無需經過執業試,便可以在香港擁有執業資格,或會拉低香港醫療水平。 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昨表示,歡迎任何有效增加吸引海外醫生回流的方法,期望寬免海外專科醫生考試後的實習期是第一步,將來可讓不同經驗的海外醫生回港工作;當局已與不同醫生持份者建立平台商討,期望醫學界能齊心解決問題。 急症室醫生陳達晉回流香港四年半,以有限度註冊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工作,他表示,急症室工作繁重,醫護面對很大工作壓力,但仍盡力照顧和治療病人,他希望引入更多有經驗的海外醫生。 在英聯邦國家畢業的醫生曾經毋須通過考試便可來港執業,並無任何註冊限制。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相關推薦
環顧世界各地,澳洲、美國、英國,甚至中國內地亦正進行全面醫療改革,而香港卻只花費大量時間在放寬引入海外醫生議題上。 進行改革需要十年計,或許是「遠水不能救近火」,但推出即時的短期措施撲火,與長遠規劃並沒有衝突。 因此,政府在放寬港人醫生回港執業之後,應考慮擴大醫生來港的範圍至不限於港人醫生,並逐步進行醫療制度改革,為未來龐大的醫療問題未雨綢繆。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2025 此外,引入更多海外醫生的好處是,可以促進競爭,提升本港醫療水平,這肯定又是病人之福。 香港醫生人手捉襟見肘,公立醫院不少專科的候診時間數以年計,病人望穿秋水也未獲得適切的治療。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香港觀察:醫務改革的雙面刃
林志釉指,目前有限度註冊申請引入海外醫生數量少,只約30名海外醫生在醫管局工作,加上政府要求海外醫生必須是香港永久性居民,算是比較辣的條件,修例後未必會吸引更多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 立法會《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委員會今日(23日)召開首次會議,由民建聯議員葛珮帆及自由黨議員邵家輝擔任正副主席。 議員張宇人擬提出修訂,予修例同時適用於非香港永久居民,希望當局考慮採納。 食衞局副局長徐德義指修例主要目的增加本地醫生人手,如屬永久居民,願意留在本港的機會較大,會增加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