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迪士尼宣布,因美國疫情尚未舒緩,故暫時撤銷檔期[5]。 電影雖然以虛構法國小鎮安寧市(Ennui-sur-Blasé) 為背景,但真的飛到法國西南部城鎮安古蘭(Angoulême)實地取景拍攝,導演藉此向他深愛的法國文化和電影致敬。 韋斯安德遜的作品一向大堆頭明星參演,今次更邀得大批影帝影后級人馬助陣,包括奧斯卡三屆影后法蘭絲麥杜文(Frances McDormand)、奧斯卡史上最年輕影帝艾哲倫保迪(Adrien Brody)、奧斯卡最佳女配角蒂達史雲頓(Tilda Swinton)、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班尼治奧狄圖路(Benicio del Toro」。
- 這種點到即止不禁令人想起某種主旋律「同性戀題材點到即止要轉為友情」。
- 若然電影主題是想探討一段關係是友誼還是愛情,那就需要發展更多試探或錯摸的段落,其掙扎要更深入的心理刻劃;若然想強調年輕的叛逆、反抗僵化的體制,就起碼要捕捉到外來社會怎樣為長大後的她們施加壓力。
- 今次以三篇雜誌投稿作為故事主線,包括關於一位瘋狂畫家的《堅系傑作》、見證學生社運愛與死亡的《重新發聲》,以及有關綁架、毒品和美食的《警察局長私房菜》,交織出劇情各異卻又環環緊扣的幾段篇章,天馬行空幽默抵死妙趣橫生。
- 影片的宣傳語句(可能也是導演「藝術家的話」/Artist Statement)如是說:「一封獻給新聞工作者的情書」,部分觀眾被此引導,覺得安德遜鏡下的傳媒工作太理想化,太脫離現實,對既有的不合理制度和狀況沒有反省和批判。
- 《法蘭西諸事週報》的導演韋斯安德遜今次以心頭好為選材,從他作為忠實擁躉的著名美國雜誌《紐約客》(New Yorker) 取得靈感,以虛構法國小鎮上的刊物《法蘭西諸事週報》為主題,當中不少角色均以《紐約客》的編輯和記者為藍本,寫一封給文字工作者的華麗情書,向《紐約客》致敬。
《法》的故事乃是導演受其愛戴的權威雜誌《紐約客》所影響,以之作藍本。 故事講述上世紀七十年代作一虛構法國小鎮安寧市中(影片本身亦在法國小鎮Angoulême拍攝及進行模型製作等),標梅利(Bill Murray)飾演的美國傳媒人在當地創立的《法蘭西諸事週刊》將推出停刊前的最後一期,並選擇刊印三位撰稿人的文章,當中內容是有關於藝術、學生運動及食評等。 《法蘭西諸事週報》的導演韋斯安德遜今次以心頭好為選材,從他作為忠實擁躉的著名美國雜誌《紐約客》(New Yorker) 取得靈感,以虛構法國小鎮上的刊物《法蘭西諸事週報》為主題,當中不少角色均以《紐約客》的編輯和記者為藍本,寫一封給文字工作者的華麗情書,向《紐約客》致敬。 美國鬼才名導韋斯安德遜(Wes Anderson)被譽為電影美學大師,作品的構圖、佈景、服飾、道具都一絲不苟,每齣電影都恍如一場視覺饗宴;由令影迷驚艷的成名作《癲才家族》,到《小學雞私奔記》、《布達佩斯大酒店》、《犬之島》,盡見其幽默睿智。 新作《法蘭西諸事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星光熠熠,早於康城影展首映已成為焦點。
法蘭西諸事週報: 法蘭西諸事週報劇情
葉七城: 韋斯安德遜往往是形式大過內容,或者說,他的形式就是內容。 在《法蘭西諸事週報》玩形式玩到淋漓盡致:強迫症發作式工整構圖、規律的攝影機移動和平面設計大獎式場景,每一個鏡頭都苦心經營,可堪玩味。 影片的宣傳語句(可能也是導演「藝術家的話」/Artist Statement)如是說:「一封獻給新聞工作者的情書」,部分觀眾被此引導,覺得安德遜鏡下的傳媒工作太理想化,太脫離現實,對既有的不合理制度和狀況沒有反省和批判。 即使視之為作者心目中做記者、編輯的理該如此,也未免將作家和記者的工作性質有所混淆。
- 看《法蘭西諸事週報》時也不期然想起《紐約客》封面,全是插畫家作品,諷刺時弊或反映當下,有經典傳世也有富爭議的;《法》片尤其讓人想起漫畫家Jean-Jacques Sempé,也許因為他是法國人,而且為《紐約客》繪畫過逾百封面,雖然片末的動畫跟其風格迥異。
- 20年前他受訪時曾說,「我選擇繪畫,因為必須要做什麽,而我已為其他所有選擇感到疲累」。
-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295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1年12月13日)《《法蘭西諸事周報》:電影化的法式藝文雜誌》。
- 《法蘭西諸事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可媲美一封寫給文字工作者的情書,是鬼才導演韋斯安德遜繼《布達佩斯大酒店》後又一異想天開新作,故事環繞一份法式品味週報的團隊,雲集粒粒巨星演繹三段幽默抵死故事。
- 當中不少角色均以《紐約客》的編輯和記者為藍本,寫一封給文字工作者的華麗情書,向《紐約客》致敬。
韋斯安德遜的電影向來以大堆頭明星掛帥,今次更是前所未有地巨星雲集星光滿瀉! 邀得大批影帝影后級人馬助陣,包括奧斯卡三屆影后法蘭絲麥杜文(Frances McDormand)、奧斯卡史上最年輕影帝艾哲倫保迪 (Adrien Brody)、奧斯卡最佳女配角蒂達史雲頓 (Tilda Swinton)、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班尼治奧狄圖路 (Benicio del Toro)。 2020年7月,迪士尼宣佈,因美國疫情尚未舒緩,故暫時撤銷檔期[5]。 影片在設定上就是將這最後一期週報內容化為活動影像,換言之,觀眾觀看影片時,如同翻看一份靜態的,由文字和圖像構成的紙本出版物。 法蘭西諸事週報主要語言為英語及法語 (中英文字幕),片長128分鐘約2小時8分,通訊事務管理局評定為IIB級。 最後謝菲韋特(Jeffrey Wright)所飾演食評家魯巴維寫成《警察局長私房菜》,由參加法國警務署長的私人飯局來評論亞洲廚師的料理特色,卻意外遇上警務署長兒子被黑幫綁架,過程鬥智又鬥力兼展現警匪雙方的奸詐。
法蘭西諸事週報: 法蘭西諸事週報 電影資料
導演韋斯安德遜今次以心頭好為選材,從他作為忠實擁躉的著名美國雜誌《紐約客》 取得靈感,以虛構法國小鎮上的刊物《法蘭西諸事週報》為主題。 康城影展官方於2021年5月28日在推特上公佈,原定於第73屆康城影展首映的《法蘭西諸事週報》,將於第74屆康城影展首映,也同時被選為正式競賽片,可角逐金棕櫚獎。 此片講述在虛構的法國小鎮,美國傳媒人Arthur猝逝,按其遺願,所創立的《法蘭西諸事週刊》會推出最後一期,刊登3篇舊文章及訃聞;這3篇舊稿正是貫穿全片的主要故事,而且全可獨立成章;譬如打頭陣的「堅系傑作」(The Concrete Masterpiece),狄達絲雲頓扮演藝評人,講述獄中警衛Simone(蕾雅絲端飾)成為囚犯Moses(班尼斯奧迪多路飾)的靈感女神,創作了多幅「壁畫」,更被藝術商Julian(艾恩布迪飾)看中。 「重新發聲」(Revisions 法蘭西諸事週報2025 to a Manifesto)則聚焦學運分子;最後一章「警察局長私房菜」(The Private Dining Room – of the Police Commissioner),則從食評角度看綁架案件,末段以動漫模式交代,亦是神來之筆。
查柏朗: 表面看來是挑戰禁忌的題材,實際的故事內容及表現手法卻相當保守,欠缺活力和激情。 法蘭西諸事週報 要處理從校園相戀到投身社會後的成長過程,需要內外細節的刻劃,偏偏在片中流水帳般帶過,致使主角在淋浴時作出的關鍵決定,直到婚禮面向舊情人的舉動,完全失去應有的重量及說服力。 若然電影主題是想探討一段關係是友誼還是愛情,那就需要發展更多試探或錯摸的段落,其掙扎要更深入的心理刻劃;若然想強調年輕的叛逆、反抗僵化的體制,就起碼要捕捉到外來社會怎樣為長大後的她們施加壓力。 如今全都蜻蜓點水,每場戲情緒未到就已落幕,顯示創作者的信心不足,及掌控節奏欠缺章法。 其仿同類型青春片的潔淨、純樸色調,無助烘托角色間的化學作用,反讓全片更似只是片中父親對女孩間感情一廂情願的無知想像。
法蘭西諸事週報: 法蘭西諸事週報|7大必睇理由 :置中美學推至極致、巨星雲集幽默小鎮、130個場景
雖云既是情書,自古情人眼中出西施,但西施其實都有歷史的真實原型,並非孤離隔絕的空想理型。 同時有韋斯安德遜作品內「老是常出現」的御用演員標梅利(Bill Murray)、奧雲韋遜 (Owen Wilson) ,以及愛德華諾頓 (Edward Norton),法籍邦女郎蕾雅絲端 (Léa Seydoux) ,演員陣容強勁。 憑《癲才家族》(The Royal Tenenbaums)成名的韋斯安德遜(Wes Anderson)風格別樹一幟 ,被稱當今影壇鬼才導演。 法蘭西諸事週報 這次他讓觀眾入戲院閱讀一份報紙,剪接位就是不同的排版,銀幕比例隨劇情變化,方塊框框不時變換或拼合,就算連片尾工作人員名單也在展示不同的排版設計,可謂美輪美奐。
此片的劇情向美國老牌雜誌《紐約客》(The New Yorker)致敬,可說是一封獻給新聞工作者與印刷媒體的情書。 韋斯安德遜自言此片靈感來自美國歷史悠久的著名雜誌《紐約客》,片中角色也以該雜誌的記者和編輯為藍本。 除了《紐約客》,他一直想拍一系列短篇故事,近年定居法國的他,亦想借此片向法國電影致敬。 全片在法國西南部城鎮安古蘭(Angoulême)取景,美術指導Adam Stockhausen說該城的建築風格,跟他們的構思脗合,加上城內蜿蜒小徑、斜坡、梯級、高架橋、各種空間,都可形成美麗構圖。 據報《法蘭西諸事週報》成本2500萬美元,但全片用菲林拍攝,場景逾130個,3個小故事亦黑白與彩色菲林交替;韋斯安德遜對於「置中」的執著,每個畫面都有十分嚴謹的構圖,真的有在翻雜誌的感覺,近兩小時片長,完全是流動的視覺盛宴。
法蘭西諸事週報: 法蘭西諸事週報相關推薦
電影發生在虛構的法國城市Ennui-sur-Blasé,故事講述與《The New Yorker》風格相似的《法蘭西諸事週報》編輯團隊,以及他們所撰寫的精采絕倫報道。 法蘭西諸事週報2025 電影的畫面賞心悅目,每一個鏡頭都像一幀明信片,由城市風光到室內場景都美不勝收。 此片另一賣點是眾星雲集,如與導演合作無間的標梅利(Bill Murray)、狄達絲雲頓(Tilda Swinton)、愛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法蘭西絲麥杜文(Frances McDormand),當中更不乏奧斯卡影帝影后。 新作《法蘭西諸事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以權威雜誌《紐約客》(New Yorker)為藍本,講述上個世紀於一個虛構的法國小鎮,標梅利飾演的美國傳媒人創立的《法蘭西諸事週刊》將推出停刊前的最後一期,並選擇刊印3位撰稿人的文章。 坎城影展官方於2021年5月28日在推特上公布,原定於第73屆坎城影展首映的《法蘭西特派週報》,將於第74屆坎城影展首映,也同時被選為正式競賽片,可角逐金棕櫚獎。
法蘭西諸事週報: 法蘭西諸事週報 The French Dispatch 線上看
韋斯安德遜作品構圖以對稱置中美學為招牌,今次《法蘭西諸事週報》再把對稱美學推到極致,而且糖果童話色調加復古風格,呈現韋斯安德遜式美學。 今次以三篇雜誌投稿作為故事主線,包括關於一位瘋狂畫家的《堅系傑作》、見證學生社運愛與死亡的《重新發聲》,以及有關綁架、毒品和美食的《警察局長私房菜》,交織出劇情各異卻又環環緊扣的幾段篇章,天馬行空幽默抵死妙趣橫生。 當中不少角色均以《紐約客》的編輯和記者為藍本,寫一封給文字工作者的華麗情書,向《紐約客》致敬。 同受小津啟發,韋斯安德遜(Wes Anderson)這次透着郭利斯馬基(Aki Kaurismäki)的暖意,也許由不惑到半百,雖然未知天命,但已不再是私奔小學雞了。 法蘭西諸事週報 該片由探照燈影業原計劃於2020年7月24日在美國上映,受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美國上映時間被推遲至2020年10月16日。
法蘭西諸事週報: 法蘭西特派週報
《喜歡妳是妳》以女女戀愛為賣點,作為十年內唯一一套女同志長片,卻對影像再現的意識形態及倫理全無自覺。 導演將故事設定於2000年至2010年間,但劇情敍事在內凌亂不堪、甚至一度出現兩位父親角色於幕前以言語調侃女同志(同時指涉片中主角、他們的女兒),「俾男人搞完返唔到轉頭」;對外則無視2000年起香港同志運動對於同婚及反性別歧視立法的討論,將女同志強行深鎖於「兒嬉玩笑」的中學回憶之中。 法蘭西諸事週報2025 片末,角色幾近無主體性、被各色情人(包括中間和男性宿友一夜情再被問「以後搵男友記得搵我」)玩弄於掌心的談善言在婚禮現場再問感情是否作實,怎料得到最後的無視。 這種點到即止不禁令人想起某種主旋律「同性戀題材點到即止要轉為友情」。 最可惜的是,電影將多位女同志的訪問經剪裁後只留「我唔介意,都想佢幸福」放於片尾字幕,原意架接真實議題,成為電影最嚴重的倫理問題。
法蘭西諸事週報: 法蘭西諸事週報
《法蘭西諸事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可媲美一封寫給文字工作者的情書,是鬼才導演韋斯安德遜繼《布達佩斯大酒店》後又一異想天開新作,故事環繞一份法式品味週報的團隊,雲集粒粒巨星演繹三段幽默抵死故事。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295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1年12月13日)《《法蘭西諸事周報》:電影化的法式藝文雜誌》。 法蘭西諸事週報(The 法蘭西諸事週報2025 French 法蘭西諸事週報2025 Dispatch)是一部集合劇情、喜劇元素的電影,現在已經落畫,香港的公映時間是2021年12月2日。
法蘭西諸事週報: 香港評審眼中的今屆金馬獎:台灣評審們都來問我一句話
討論《法蘭西諸事週報》的文字就此結束,因為我除了記得內容由三個章節組成,主角有囚犯畫家、抗爭青年及警隊廚師外,印象已經有點模糊……還有穿插着總編輯與記者們的故事,最後總編輯死了。 《法蘭西諸事週報》要告別讀者,導演也藉這部電影讓我們緬懷一下印刷媒體的美好時光,回憶充滿油墨味道。 電影以雜誌主編之死及雜誌社隨之結業為切入點,由雜誌最後一期的首頁訃文開始,電影化呈現藝文雜誌的藝術韻味。 據悉,導演少年時期就已經是《紐約客》的忠實讀者,Bill Murray飾演的總編輯靈感源於《紐約客》赫赫有名的創刊編輯Harold Ross;飾演學運份子的添密菲沙洛米(Timothee Chalamet)的角色則受到《紐約客》1968年一篇有關「六八學運」的報道《The Events in May:A 法蘭西諸事週報 Paris Notebook》所啟發。 看《法蘭西諸事週報》時也不期然想起《紐約客》封面,全是插畫家作品,諷刺時弊或反映當下,有經典傳世也有富爭議的;《法》片尤其讓人想起漫畫家Jean-Jacques Sempé,也許因為他是法國人,而且為《紐約客》繪畫過逾百封面,雖然片末的動畫跟其風格迥異。
法蘭西諸事週報: 法蘭西諸事週報演員
20年前他受訪時曾說,「我選擇繪畫,因為必須要做什麽,而我已為其他所有選擇感到疲累」。 Sempé的畫有時像草圖,匆匆而成似的,跟《法》片的工整有點不一樣,卻有種獨特魅力。 事實上,很多《紐約客》的封面結集成書,《法》片似是把他們延伸開來。 《法》有趣地方之一,就是將電影「雜誌化」,敘事也是以章節、頁數交待每個故事內容。 而導演對「目錄」列明詳細,就連只得兩頁紙的引言也作影像化,這兩頁由《單車記者》作者奧雲韋遜(Owen 法蘭西諸事週報2025 Wilson)帶讀者/觀眾遊走安寧市最破落古舊的地區,多個市內景點新舊對照畫面,人、物之改變或帶點唏噓,但奧雲韋遜架著單車作導遊時而撞板的場口,那幽默閒情,倒有五、六十年代法國喜劇泰斗積大地(Jacques Tati)之風,較人看得會心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