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由於寨城城牆已塌,香港政府以衛生為理由清拆寨城房屋,當時只有廣蔭院和龍津義學沒被清拆,到了七十年代,開始有地產商在寨城發展,龍津義學因而改建成「義學大樓」。 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由1898年7月1日起英國將租借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方及附近逾200個離島,為期99年。 然而港英政府當時需要調查情況,並不急於接管新界,在1899年4月才開始公佈接收詳情。 4月14日,以屏山鄧氏為首的新界原居民各大氏族反抗,爆發新界六日戰,政府在4月19日才正式接管新界。 [2]當新界鄉民反英活動沒有停止時,英軍認為這是要求清軍撤出九龍寨城的最佳時機。
在另一方面,非正式的估計,經常誤將鄰近的西頭村木屋村計入寨城人口中。 衙府現存留在九龍寨城公園的中央,[2]是唯一得以保留的清朝建築。 建築風格為三進四廂的南方建築物,牆身及柱礎用青磚及麻石建造,而屋頂樑架則為傳統木材結構,上鋪素燒的筒瓦和布瓦。 九龍寨城雖然只有6.5英畝(26000平方米)的面積,但就多達20-30條街,可以算得上世界上同面積小城中最多街巷者。 為了表示「主權」,當地居民長期都有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多年來大批難民從華南地區湧入香港並聚居於寨城。
九龍寨城清拆: 拆除後保留的建築
隨着時間的發展,無論是英國和中國政府皆發現城寨內的情況愈來愈難以忍受。 於1984年12月,中英兩國簽訂《中英聯合聲明》處理香港問題時,再次提起九龍城寨,終於 1987年兩國共同決定徹底拆掉城寨,遷徙居民。 有老一輩的居民透露了九龍寨城衙門及城牆等一系列遺物的所在地,經挖掘出土後,政府便把原址興建公園的名稱,由「九龍城寨公園」正名為「九龍寨城公園」。 由「九龍寨」到「九龍寨城」,再到「九龍城寨」,當中遭受近二百年歷史洪流的沖刷,令它變得既神秘又光脫脫的展現現實,使它能一直長留人們的心中。 而九龍寨城曾經是晚清時期清朝對抗英軍的海岸防衛據點,直到到二戰後為「三不管」地帶,歷史悠久。
- 上午9時,政府突然宣布全面清拆九龍城寨,並立刻派遣過百名警察及房屋署職員圍城,消息震驚全港。
- 城寨四周除了錯落有致的招牌,放眼望去,幾乎每一層樓都有向外潛建的鐵籠、鐵窗懸在牆壁,突出在外,蔚為奇觀,可說是潛建中的潛建。
- 她曾被形容為一座「無政府狀態」的圍城,清拆前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
- 衙門正門上方還刻着「ALMSHOUSE」(廣蔭院)的字樣,代表收容貧苦老人的地方。
- 「至於街坊鄰里間,感情真係唔錯,互相照應。」她們補充說。
九龍城寨(正式名字應該是九龍寨城),或稱九龍城砦,砦即是寨。 「寨」的字義是防守圍的柵欄,自成一個區域,是軍事的駐地。 九龍寨城清拆2025 在未被政府清拆以前,九龍城寨算是香港最大的貧民窟,所住的「寨民」大多是新移民或社會最底層的草根,這些「寨民」用現代新潮一點的說法就是「低端人口」。 如果九龍城寨還存在的話,應該還是有人爭著住,還是有市場需求,因為不管任何世代,有富裕人家,也會有「低端人口」。
九龍寨城清拆: 成為鬼鎮
道光二十三年(1843),兩廣總督耆英到香港與港督砵甸乍商議通商章程時,發現有兩件事情必須設法解決。 第一件是當時有很多中國帆船運物資到香港來,在香港運洋貨入內地,這種行為是屬於走私行徑,必須設法制止。 第二件是附近海面海盜猖獗,行劫往來船隻,也是必須要處理的。 他在香港簽了通商章程之後,回到廣州,即和文武官員商討對策。 結果,大家認為應該派一位巡察官員,在九龍一帶檢查所有進出香港的帆船,以防止帆船走私,而這一位官員的駐紮地,應駐於九龍寨。
九龍城寨原名叫九龍寨城,後來由於香港政府喺劃分區域時,將九龍寨城周圍嘅地方都全部叫咗做「九龍城」,後來為咗唔想混淆,於是就將九龍寨城改為九龍城寨,等佢可以同「九龍城」分返開。 一九八七年,香港政府與中國政府達成清拆寨城的協議,並於原址興建公園。 城寨早年以三不管聞名,除了政治地位特殊所致外,主要由於不少非法勾當在此經營,據一位舊街坊所說,例如鴉片煙檔、牌九、番攤等賭檔以及脫衣舞、妓院,甚至狗肉檔等,形成地下聲色犬馬之地。 在50至60年代期間,一些不法份子受到包庇,這些違法事情甚為公開;根據已故本地掌故家梁濤的研究;1953年前後,有人在油麻地榕樹頭、廟街一帶公然招攬市民,包車到城寨「消遣」。
九龍寨城清拆: 九龍寨城地位特殊 香港歷史上的「三不管」地帶
街巷暗弄濕漉漉的,濕氣甚重,老鼠橫行,暗角隨時會蹦出一隻,和行人擦脚而過。 當香港機場仍然叫啟德國際機場時,飛機低飛掠過九龍城一座座民居上空的景象堪稱世界奇景之一,據說這個特殊的環境也為駕駛相關航線的機師鍛煉出高超技術。 九龍寨城清拆2025 嘉慶十三年(1808 年)的一場海戰,虎門鎮將林國良率師剿捕海盜,被張保仔假裝戰敗設伏,林國良壯烈殉職,令朝廷大吃一驚。
一般而言,部分前啟德機場之範圍原屬於九龍城的一部份,惟經過發展之後,成為一個新區域啟德。 的確,憶述起那時的九龍寨城,必先想到種種罪惡,但其實,那裏居民的相處充滿人情味,出門便認識所有街坊。 九龍寨城因其封閉的建築和「握手樓」的設計,使得人際關係極為緊密,有種「守望相助」的精神。
九龍寨城清拆: 九龍寨城紀念館
這些雕像雖歷經數年風吹雨打,但因青白石的密度極高,它們仍完好無損,亦很潔白,惟妙惟肖。 九龍寨城清拆 除布滿歷史印記的公園板塊,「棋壇比弈遊弈園」則帶着些趣味性。 遊人可以身代棋,各踞楚漢對弈,在綠樹青草間感受沉浸式下棋的樂趣。 九龍寨城清拆2025 魁星也指北斗七星中的前四顆星,相傳是主宰文章興衰、保佑讀書人考運亨通的神祇。
九龍寨城清拆: 城寨清拆時,在南門原址掘出刻有「南門」及「九龍寨城」的石額及南門的牆基等,印證昔日舊名,政府也因此把原址建成的公園命名為「九龍寨城公園」。
今天機場早已搬到東涌,九龍城寨原址亦變成了九龍寨城公園。 昔日烏煙瘴氣的街巷已化身江南園林,玲瓏秀麗的景致佈局,令人悠然舒心。 當年興建時,政府還派人專程到內地實地考察,難怪公園曾在國際園藝博覽會中獲獎。 公園中心有一座三進清式建築,驟以為是配合公園佈局才建,原來是城寨唯一保留下來的建築。 它原 為九龍巡檢司衙門,城寨清拆時已變成老人院,現經修茸後回復清朝時原貌,讓人可隱隱感受到「九龍寨城」原來的面貌。
九龍寨城清拆: 九龍城總覽
陳家山煤礦是一個「煤、油、氣」並存的礦井,1993年被認定為瓦斯突出的礦井,同時具有煤炭易自燃、多煤塵的特點。 2004年11月22日開始,礦井內綜採層工作面已經出現著火現象,但礦方沒有下令停產,只允許礦工停了一個小班,一方面採取灌漿方法滅火,一方面換個工作面繼續生產。 九龍寨城清拆2025 到11月28日,礦井內發生氣體爆炸,當時在井下工作有293名礦工,最終166人死亡。
九龍寨城清拆: 歷史
香港政府在1994年四月清拆寨城內樓宇時,在南門原址發掘了分別刻有「南門」及「九龍寨城」的花崗岩石額,相信是居民二戰時知道日軍入侵而埋藏於泥土下。 此外,城牆殘存的牆基、一條沿內牆建造的排水溝及旁邊的石板街亦先後出土[23]。 長安里位於西城二巷和西城三巷之間,它本是大井四巷的一部分,由於這裡後來興建了一幢高樓,發展商命名為長安大廈,因此這一段原屬大井四巷的小巷,便名為長安里,是一條進入長安大廈去的小巷。 光明街分支出來的街巷有三條:光明一巷、光明二巷、光明三巷。 它以前兩旁都是石屋以及寮屋,由於這裡有很多毒品店鋪,這些店鋪都點很多蠟燭,給吸毒者認路,所以滿街都是點燃的蠟燭,人們就稱這條街為光明街。
九龍寨城清拆: 九龍寨城出生的香港名人
此外,由於香港政府並不承認中國醫生的資格,寨城成為了中國無牌西醫、無牌牙醫及中醫診所和仿冒品販賣點的集中地。 嘉慶十五年(1810)時海盜張保仔已經投降,新安縣屬各地區的海盜均已平靖。 現時九龍城以住宅樓宇為主,由於相當鄰近前啟德機場,故該區樓宇高度受到嚴格的限制,未有太大發展,直至機場搬遷後才逐漸有高樓大廈落成。 龍津路(Lung Chung Road)分別有六條街:龍津後街、龍津一巷、龍津二巷、龍津三巷、龍津尾巷、龍津橫巷。 九龍寨城清拆 喺廣東省有好多城市都有龍津路,所有龍津路都有一個特點,就係佢一定對住城門口嘅津樑,因為龍津意思係「聚龍通津」,即係指城門同城門津樑。 以前喺九龍城寨真係有一個津樑,重係由風水佬睇過度過定,搵最正個龍氣位而定出嚟。
九龍寨城清拆: 拆除前城内街道
當移居城裡的人不斷增加時,屋宇便不斷在天后廟旁邊建成。 形成一條狹窄的街巷,這條街巷可通出光明巷去,因它是天后廟街的橫街,因而名為天后廟後街。 天后廟街位於城寨北區,在天后廟街的正中地帶,有一座天后古廟,這條街就是因街上有座天后古廟而命名為天后廟街的。
九龍寨城清拆: 九龍城
1963年1月17日,港英政府再次試圖拆遷,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約見英國駐華外交代辦嘉雅,對港英當局拆除九龍寨城內居民房屋一事提交抗議照會。 鄭重提出,九龍寨城是中國領土,管轄權屬於中國,歷史上一向如此,請英國政府責成港英當局立即撤銷拆遷九龍寨城的決定,並停止任何有關拆遷的行動。 1987年今日(1月14日),對曾經居住在九龍寨城的人來說,畢生難忘。 九龍寨城清拆2025 上午9時,政府突然宣布全面清拆九龍寨城,並立刻派遣過百名警察及房屋署職員圍城,消息震驚全港。
九龍寨城清拆: 主要交通幹道
由於惡劣的居住條件,居民常要行走到遠處的東頭邨晾衫,或者在「大井街」輪候街喉用水,這些聚集的因由增進了居民間的感情,不少寨城故事也通過口耳相傳流傳下去。 大井街(Tai Chang Street)分支出來的街巷有五條:大井三巷、大井四巷、大井五巷、大井六巷、大井七巷。 它算得上寨城內其中一條最老的街,還沒有寨城的時候就已經有這條街。
九龍寨城清拆: 三不管下的黑暗時期
天后廟其實係三十年代先起,不過入面供奉嘅天后神像,就比九龍城寨重要古老。 初初起九龍城寨時,其實有座關帝廟,因為關帝廟係清朝法定建築,所以一定要起,用嚟畀啲武官拜。 不過喺三十年代初,關帝廟因為日久失修而倒塌,令九龍城寨入面無晒廟宇,但啱啱出面沙浦村因為政府要填海發展而要清拆,就係咁原本喺沙浦村嘅天后廟就搬咗入去九龍城寨。
昔日九龍城寨代表着城市的黑暗(City of 九龍寨城清拆 Darkness),外人走進,如入迷宮,不知去向,但對於居民來說,卻是另一番景象。 經過多個世紀,九龍寨城雷雨交加的過去終於成為歷史的篇章,換來現如今生意盎然、百花爭艷的九龍寨城公園。 這片怡人的休憩區,在喧鬧的城市中展示着自己的葱蘢與古樸。 九龍寨城清拆 肅穆的古蹟與淡雅的江南融合在一起,在微風中向來往的人們悠然講述着「那年」與「今日」。 2009年,公園為展示寨城昔日風貌,設立了一個名為「千面小城」的展覽,通過一個戶外展區、六個衙門內的展覽館,呈現九龍寨城的變遷。 照壁一面刻有《九龍寨城公園碑記》,另一面則刻有寨城清拆前的剖面圖。
九龍寨城清拆: 九龍寨城舊址
「有事嘅話,差人都會入來做嘢。」「其實治安問題主要來自隔離西頭村,裏頭的大哥,都是有其規矩。」舊街坊芬姐和梁太異口同聲為城寨開脫。 「至於街坊鄰里間,感情真係唔錯,互相照應。」她們補充說。 對於外人來說,城寨是藏污納垢之地,但對於居民的信仰,卻沒有關係,昔日寨內建有一座天后廟,頂上蓋有鐵絲網,防止垃圾掉下,被稱為「天羅地網」。
其後因海泥淤積,1892年以木材加建至300公尺,橋頭作丁字形,成為九龍寨城東門與海岸連接的登岸碼頭,龍津橋在靠岸一端築有接官亭,以迎接派駐九龍寨城衙門的官員。 龍津石橋經歷多次擴建,在香港日佔時期因擴建啟德機場而被埋。 2008年,考古專家發掘,終找到1875年龍津橋、上下船平台、碼頭石墩、接官亭墻基基石、上下船平台、1930年代九龍城碼頭水泥墩、木質防撞柱及梯級。 九龍寨城是香港歷史上一片特殊地帶,它的起源可追溯至宋朝,昔日稱作「官富場」,及至清朝才叫「九龍寨」。 20世紀初,九龍寨城面積達到4.7萬平方米,比疄九龍灣西北海岸,即今天太子道東一帶,後來啟德機場興建,始落入內陸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