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審察其本末之寒溫, 以驗其臟腑之病. 腎應骨, 密理厚皮者, 三焦・膀胱厚; 粗理薄皮者, 三焦・膀胱薄. 疏腠理者, 三間穴 三焦・膀胱緩; 皮急而無毫毛者, 三焦・膀胱急. 毫毛美而粗者, 三焦・膀胱直; 稀毫毛者, 三焦・膀胱結也. 心應脈, 皮厚者, 脈厚, 脈厚者, 小腸厚; 皮薄者, 脈薄, 脈薄者, 小腸薄; 皮緩者, 脈緩, 脈緩者, 小腸大而長; 皮薄而脈衝小者, 小腸小而短; 諸陽經脈皆多紆屈者, 小腸結.
陽明終者, 口目動作, 喜驚, 妄言, 色黃, 其上下之經盛而不行, 則終矣. 少陰終者, 面黑齒長而垢, 腹脹閉塞, 上下不通而終矣. 三間穴2025 厥陰終者, 中熱嗌乾, 三間穴2025 喜溺, 心煩, 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
三間穴: 三間穴在哪裡?按摩三間穴有什麼作用?
『鍼灸甲乙論』에 三間穴2025 「足太陽의 絡, 갈라져 少陽으로 走行한다」라고 記載괴어 있듯이 飛陽은 膀胱經의 絡穴이다. 足太陽膀胱經의 經絡은 이곳에서 갈라져 足少陰腎經으로 流入해 간다. 『素問』의 水熱穴論에는 「五臟의 兪傍五, 十으로써 五臟의 熱을 瀉한다」라고 記載되어있다. 즉 肝, 心, 脾, 肺, 腎 五臟의 兪穴傍 各各 1寸5分에 左右 五穴씩 10穴이 있으며, 五臟에 熱이 있을 때 이것을 제거한다는 뜻이다. 兪傍의 三間穴 5穴이란 魄戶, 神堂, 魂門, 意舍, 志室을 말한다.
太陽爲開, 陽明爲闔, 三間穴 少陽爲樞. 故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 故暴病者, 取之太陽, 視有餘不足. 三焦病者, 腹脹氣滿, 小腹尤堅, 不得小便, 窘急, 溢則爲水, 留卽爲脹.
三間穴: 三間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治在燔針劫刺, 以知爲數, 以痛爲輸, 在內者熨引飮藥. 此筋折紐, 紐發數甚者, 死不治, 名曰孟秋痹也. 大腸手陽明之脈, 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循指上廉, 出合谷兩骨之間, 上入兩筋之中, 循臂上廉, 入肘外廉, 上臑外前廉, 上肩出髃骨之前廉, 上出于柱骨之會上, 下入缺盆絡肺, 下膈屬大腸.
一日一夜五十營, 以營五臟之精, 不應數者, 名曰狂生. 所謂五十營者, 五臟皆受氣, 持其脈口, 數其至也. 五十動而不一代者, 五臟皆受氣; 四十動一代者, 一臟無氣; 三十動一代者, 二臟無氣; 二十動一代者, 三間穴2025 三臟無氣; 十動一代者, 四臟無氣; 三間穴2025 三間穴 不滿十動一代者, 五臟無氣. 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 以爲常也, 以知五臟之氣足.
三間穴: 三間穴
飮食不下, 膈塞不通, 邪在胃脘. 在上脘, 則刺抑而下之, 在下脘, 則散而去之. 『鍼灸甲乙經』에서는 「胃의 募」라고 하였다.
- 陰絡所過, 得之留止, 寒入于中, 推而行之; 經陷下者, 火則當之.
- 血脈凝結, 堅搏不往來者, 亦未可卽柔.
- 氣虛則見背痛寒, 少氣不足以息, 溺色變.
- 附分을 『鍼灸甲乙經』에서는 「足太陽의 會」라고 하였으며, 『外台秘要』에는 「手足太陽의 會」라고 記載되어 있다.
- 偏枯, 身偏不用而痛, 言不變, 志不亂, 病在分腠之間, 宜溫臥取汗, 巨針取之, 益其不足, 損其有餘, 乃可復也.
- 手心主之正, 別下淵液三寸, 入胸中, 別屬三焦, 出循喉嚨, 出耳後, 合少陽完骨之下, 此爲五合也.
補陰瀉陽, 三間穴 音氣益彰, 耳目聰明, 反此者, 血氣不行. 瀉則益虛, 虛者, 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 堅如其故者, 適雖言快, 病未去也. 補則益實, 實者, 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 大如其故而不堅者, 適雖言快, 病未去也. 故補則實, 瀉則虛, 三間穴2025 病雖不隨針, 病必衰去. 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 而後可得傳于終始矣.
三間穴: 三間穴在哪裡?按摩三間穴有什麼作用?
太陰終者, 腹脹閉, 不得息, 氣噫, 善嘔, 嘔則逆, 逆則面赤, 不逆則上下不通, 上下不通則面黑・皮毛燋而終矣. 邪僻妄合, 陰陽易居, 逆順相反, 沈浮異處, 四時不得, 稽留淫泆, 須針而去. 故一刺則陽邪出, 再刺則陰邪出, 三刺則穀氣至, 穀氣至而止. 所謂穀氣至者, 已補而實, 已瀉而虛, 故以知穀氣至也. 邪氣獨去者, 陰與陽未能調, 而病知愈也. 故曰補則實, 瀉則虛, 痛雖不隨針, 病必衰去矣.
三間穴: 三間穴
小腸後附脊, 左環廻周迭積, 其注于廻腸者, 外附于臍上, 廻運環反十六曲, 大二寸半, 徑八分分之少半, 長三丈二尺. 廻腸當臍, 右環廻周葉積而下, 廻運環反十六曲, 大四寸, 徑一寸寸之少半, 長二丈一尺. 廣腸傅脊, 以受廻腸, 左環葉積, 上下辟, 大八寸, 徑二寸寸之大半, 長二尺八寸. 腸胃所入至所出, 長六丈四寸四分, 廻曲環反, 三十二曲也.
三間穴: 三間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病先發于腎, 三日而之膂膀胱, 三日而上之心, 三日而之小腸, 三日不已, 死. 小腸大二寸半, 徑八分分之少半, 長三丈二尺, 受穀二斗四升, 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廻腸大四寸, 徑一寸寸之少半, 長二丈一尺, 受穀一斗, 水七升半. 廣腸大八寸, 徑二寸寸之大半, 長二尺八寸, 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腸胃之長, 凡五丈八尺四寸, 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 此腸胃所受水穀之數也.
三間穴: 三間穴在哪裡?按摩三間穴有什麼作用?
足陽明挾喉之動脈也, 其腧在膺中. 手陽明次在其腧外, 不至曲頰一寸. 缺盆之中, 任脈也, 名曰天突. 腋內動脈, 手太陰也, 名曰天府. 腋下三寸, 手心主也, 名曰天池. ☯肺合大腸, 大腸者, 傳道之腑; 心合小腸, 小腸者, 受盛之腑; 肝合膽, 膽者, 中精之腑; 脾合胃, 胃者, 水穀之腑; 腎合膀胱, 膀胱者, 津液之腑也.
三間穴: 三間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凡此數氣者, 其發無常處, 而有常名也. 上寒下熱, 先刺其項太陽, 久留之, 三間穴2025 已刺則熨項與肩胛, 令熱下冷乃止, 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上熱下寒, 視其虛脈而陷下于經絡者取之, 氣下乃止, 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用針者, 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 切而循之, 按而彈之, 視其應動者, 乃後取而下之.
三間穴: 三間穴
足少陽之別, 名曰光明, 去踝五寸, 別走厥陰, 幷經下絡足跗. 實則厥, 虛則痿躄, 坐不能起, 三間穴2025 取之所別也. 手太陽之別, 名曰支正, 去腕五寸, 內注少陰; 其別者, 上走肘, 絡肩髃. 實則節弛肘癈, 虛則生肬, 小者如指痂疥, 取之所別也. 脈不榮則肌肉軟; 肌肉軟則舌萎人中滿; 人中滿則脣反; 脣反者, 肉先死. 三間穴 春氣在毛, 夏氣在皮膚, 秋氣在分肉, 冬氣在筋骨.
三間穴: 三間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診寒熱瘰癧, 赤脈上下貫瞳子, 見一脈, 一歲死; 見一脈半, 一歲半死; 見二脈, 三間穴 二歲死; 見二脈半, 二歲半死; 見三脈, 三歲死. 陰陽和平之人, 其陰陽之氣和, 血脈調. 宜謹診其陰陽, 視其邪正, 安其容儀, 審有餘不足,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此所以調陰陽, 別五態之人者也. 少陰之人, 多陰而少陽, 小胃而大腸, 六腑不調, 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 必審而調之, 其血易脫, 其氣易敗也.
三間穴: 三間穴
方刺之時, 必在懸陽, 及與兩衡, 神屬勿去, 知病存亡. 血脈者, 在腧橫居, 視之獨澄, 切之獨堅. 故爲之治針, 必大其身而員其末, 令可以按脈勿陷, 以致其氣, 令邪氣獨出. 水下一刻, 人氣在太陽; 水下二刻, 人氣在少陽; 水下三刻, 人氣在陽明; 水下四刻, 人氣在陰分. 水下五刻, 人氣在太陽, 水下六刻, 人氣在少陽; 水下七刻, 人氣在陽明; 水下八刻, 人氣在陰分.
三間穴: 三間穴在哪裡?按摩三間穴有什麼作用?
邪勝則虛之者, 言諸經有盛者, 皆瀉其邪也. 徐而疾則實者, 言徐內而疾出也. 疾而徐則虛者, 言疾內而徐出也.
其病足大指支, 內踝之前痛, 內輔痛, 陰股痛轉筋, 陰器不用, 傷于內則不起, 傷于寒則陰縮入, 傷于熱則縱挺不收. 其病轉筋者, 治在燔針劫刺, 以知爲數, 以痛爲輸, 命曰季秋痹也. 足太陰之筋, 起于大指之端內側, 上結于內踝; 其直者, 結于膝內輔骨, 上循陰股, 結于髀, 聚于陰器, 上腹, 結于臍, 循腹裏, 結于脇, 散于胸中; 其內者, 著于脊. 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 引膝外轉筋, 膝不可屈伸, 膕筋急, 前引髀, 後引尻, 上乘䏚季脇痛, 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 從左之右, 右目不開, 上過右角, 幷蹻脈而行, 左絡于右, 故傷左角, 右足不用, 命曰維筋相交. 治在燔針劫刺, 以知爲數, 以痛爲輸, 名曰孟春痹也.
厥頭痛, 頭脈痛, 心悲, 善泣, 視頭動脈反盛者, 刺盡去血, 後調足厥陰. 熱病三日, 而氣口靜・人迎躁者, 取之諸陽, 五十九刺, 以瀉其熱而出其汗, 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 身熱甚, 陰陽皆靜者, 勿刺也; 其可刺者, 急取之, 不汗出則瀉. 風逆暴四肢腫, 身漯漯, 唏然時寒, 飢則煩, 飽則善變, 取手太陰表裏, 足少陰・陽明之經, 肉凊取滎, 骨凊取井也.
足少陰之筋, 起于小指之下, 幷足太陰之筋, 邪走內踝之下, 結于踵, 與太陽之筋合, 而上結于內輔之下, 幷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 結于陰器, 三間穴2025 循脊內挾膂, 上至項, 結于枕骨, 與足太陽之筋合. 其病足下轉筋, 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 病在此者, 主癎瘛及痙, 在外者不能俯, 在內者不能仰. 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 陰病者不能仰.
三間穴: 三間穴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 精傷則骨痠痿厥, 精時自下. 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 不可傷, 傷則失守而陰虛, 陽虛則無氣, 無氣則死矣. 是故用針者, 察觀病人之態, 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 五臟已傷, 針不可以治之也. 一曰偶刺, 偶刺者 以直心若背, 直痛所, 一刺前, 一刺後, 以治心痹, 刺此者傍針之也. 二曰報刺, 報刺者, 刺痛無常處, 上下行者, 直內無拔針, 以左手隨病所按之, 乃出針復刺之也. 三曰恢刺, 恢刺者, 直刺傍之, 擧之前後, 恢筋急, 以治筋痹也.
故刺肥人者, 以秋冬之齊; 刺瘦入者, 以春夏之齊. 病痛者, 陰也; 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 陰也, 深刺之. 病在上者, 陽也; 病在下者, 陰也.
三間穴: 三間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能秋冬不能春夏, 春夏感而病生, 足太陰敦敦然. 大宮之人, 比于左足陽明, 陽明之上婉婉然. 加宮之人, 比于左足陽明, 陽明之下坎坎然. 少宮之人比于右足陽明, 陽明之上樞樞然. 左宮之人, 比于右足陽明, 陽明之下兀兀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