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是一條港島區的郊遊路線,亦可說是入門級輕鬆行路線,難度大約一粒至一粒半星,是上斜會有點小氣喘,不過路面夠闊而且平坦,大約行一個半小時至兩小時,會看到一條石拱橋,此時眼前的就是一片寧靜的大潭水塘。 (圖片來源:秋之風景寫真站網站圖片)在紅葉涼亭行約30分鐘,便到最後一個景點, 黃泥涌水塘是水務設施古蹟水塘,由黃泥涌水塘行不用10分鐘,即到達巴士站,可乘巴士到灣仔及中環。 第一站,我们来到大潭上水塘及副水塘,远眺一个由花岗石及混凝土建造而成的大潭上水塘水坝。 黄仲良介绍说,水坝最初高90呎,为扩大水塘储水量,政府在1897年将其加高10呎。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2025 大家从远处望向水坝,若细心可留意到加高部分与之前建成部分的分别。
- 有網民指乘小巴至城門水塘總站,面向城門水塘右轉至水壩左轉,再步行一段時間便會到水塘「入水位」,上數級樓梯便可看到排洪景致。
- (Google Map截圖)在今年1月,運輸署聘請了中文大學研發智能交通燈,並於8月25日起實行。
- 數月前,運輸署引入智能交通燈號控制系統,按實時交通情況靈活調節燈號,大大節省車輛通過水壩的時間。
- 在該兩項計劃下,多個水塘相繼落成,包括大潭上水塘(於一八八八年落成)、大潭副水塘(於一九〇四年落成)、大潭中水塘(於一九〇七年落成)和大潭篤水塘(於一九一七年落成)(現統稱大潭水塘群)。
1883至1917年間,政府為解決巿民對飲用水的需求,實行大潭供水計劃和大潭篤供水計劃,建造了多個水塘及供水系統。 2009年,大潭水塘群及其他五個戰前水塘(即薄扶林水塘、黃泥涌水塘、九龍水塘、城門水塘及香港仔水塘)內共41項具歷史價值的水務設施,一併被列為法定古蹟。 水務署同時開闢大潭水務文物徑,以方便市民遊覽並推廣這些水務古蹟。 大潭水塘群包括大量歷史建築,其中22項在2009年9月18日被列為法定古蹟,由其組成大潭水務文物徑於同日啟用(寶雲輸水道21孔拱券段除外),由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陳智思及水務署署長馬利德主禮揭幕。 文物徑全長5公里,設有10個資訊站,介紹古蹟功能和歷史意義。 其中大潭篤原水抽水站員工宿舍群於2022年6月被納入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第六期,由護‧聯網慈善基金有限公司及海港學校基金會有限公司合作,活化爲「水圓地方」,預計2028年落成。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輕鬆行 大潭水壩 ! 拍超壯觀排洪與天空之鏡
不過,溫馨提示打算來參觀「打卡」的朋友,抽水站仍在運作,市民只能在閘門外拍照,請大家諒解。 香港人口眾多,而用水亦多,自香港開埠以來,就難以單靠涌水、井水。 有個page專玩航拍短片, 最近因為打風落雨,積落大量雨水, 當排洪時非常壯觀, 有市民在本港的垃圾站「尋到寶」,發現四盒全新未開封的經典高達模型,連紙盒也非常完整。 大潭道水壩段路面狹窄,以往車輛在此遇上對頭阻塞情況,多靠人手協調,但疏導需時。 數月前,運輸署引入智能交通燈號控制系統,按實時交通情況靈活調節燈號,大大節省車輛通過水壩的時間。 遠眺水中,會發現海面浮現數座井狀建築,據說是當年興建水塘時的地質勘探井。
由于市民用水量增加,政府其后按需要兴建大潭水塘群其余的水塘。 1883至1917年间,政府为解决巿民对饮用水的需求,实行大潭供水计划和大潭笃供水计划,建造了多个水塘及供水系统。 2009年,大潭水塘群及其他5个战前水塘(即薄扶林水塘、黄泥涌水塘、九龙水塘、城门水塘及香港仔水塘)内共41项具历史价值的水务设施,一并被列为法定古迹。 水务署同时开闢大潭水务文物径,以方便市民游览并推广这些水务古迹。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圖集|豪雨過後 港島大潭篤水塘壯觀景象-香港商報
約晚上7時左右,大潭篤水壩就有機會亮燈,令水壩更添電影感。 大潭篤水塘水壩的另一邊是大潭港,水壩排洪時溢水便會流入大潭港。 大潭港內灣兩側可找到大片矮小的紅樹林,這是香港島碩果僅存的紅樹林群落,擁有很高的生態價值,已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
- 數法定古蹟最密集的地方,除了「老牌學府」香港大學外,不得不提由4個水塘組成的大潭水塘群,當中有21項建築被列為法定古蹟,包括水壩、石橋、水掣房、抽水站、輸水道、煙囱、紀念碑、員工宿舍等。
- 除各個水塘,位於香港南區 – 華富村附近亦有一座天然瀑布。
- 大潭上水塘水壩1888年大潭上水塘1994年列為一級歷史建築,2009年9月18日列為法定古蹟。
- 大潭副水塘與大潭上水塘以一條叫「清水渠」的引水道相連,當貯水充足,兩塘便會連成一體。
- )是香港座落於南區及東區一組水塘,位於港島東南部的大潭郊野公園之內,毗連畢拿山、渣甸山、紫羅蘭山及柏架山。
有網民上載大潭水塘及城門水塘的排洪照片及影片至facebook群組,場面相當壯觀。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水塘至今已有過百年歷史,其中大潭篤水塘的四座英式石橋最為人所熟識。 石橋建於1907年,以花崗石建造,呈拱形結構,由上窄下寬的巨柱承托,而橋頂亦設飛簷裝飾。 鑑於香港人口急增,薄扶林水塘的儲水量不敷應用,當局於1883年動工興建大潭水塘,第一期工程於1888完成。 當局先後在1897至1917年間增建大潭副水塘、中水塘和大潭篤水塘以應付需求,而第一期所建的水塘則改稱為「上水塘」,以資識別。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大潭篤水塘 排洪出口寧靜海灣
難度:★★★☆☆ 時間:2.5 hours 路線:天馬苑➢九龍坳➢獅頭➢獅子山➢雞胸山➢沙田坳 簡介:鄰近九龍的獅子山,成為了老小皆宜的行山熱門路線,整個山頭都人山人海,雖說這條山徑不算艱難,但獅頭路段皆是懸崖,要格外小心咁行。 在大潭道往返水壩方向行,有一條小徑可以直通壩底,不過可惜連日黎既排洪已經結束,我黎到既時候連一滴水都無,好可惜睇唔到排洪,唯有下次再黎。 沿小徑行返上大潭道,有小巴往赤柱、柴灣地鐵站,而14號巴士來往赤柱、西灣河。 離開潭崗飛瀑後,好快就可以出返大潭篤水塘水壩北面既大潭道,如果想淨係去潭崗飛瀑玩,可以係大潭道落車,行山徑15分鐘到就到達。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 香港好去處搜尋
大潭篤原水抽水站煙囪及排煙道1907年大潭篤原水抽水站1994年列為一級歷史建築,2009年9月18日列為法定古蹟。 大潭篤原水抽水站高級員工宿舍1907年大潭篤原水抽水站1994年列為一級歷史建築,2009年9月18日列為法定古蹟。 這間紅磚建築可說是香港水務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工程人員於此利用抽水機械克服地理環境限制,使大潭篤計劃變得可行,對早年的香港水務以至社會發展功不可沒,而大潭篤原水抽水站至今仍然繼續運作,為香港市民默默服務。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風光明媚 古蹟密集
大潭水务建设工程庞大,当年工程人员要克服地形、地质、建造技术等种种挑战。 水务署署长黄仲良表示,整个大潭供水系统共有4个水塘,包括继薄扶林水塘后香港第二个兴建的大潭上水塘,以及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和大潭笃水塘,总容量达830万立方米。 整个系统历时共35年完成,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港岛增加供水的重要来源,也是香港公共供水系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2025 早前,我邀约水务署署长到港岛大潭水务文物径,探索大潭水塘逾百年的香港水务历史。 沿大潭水务文物径一直走,除了茂树环抱,欣赏到平静如镜的山水倒影,大家也可留意21项已列为法定古迹的水务历史建筑,包括气势磅礡的水坝、古老的石桥、输水道,以及曾借出作电影拍摄场地的红砖抽水站,原来仍然沿用至今。 港島大潭篤水塘是欣賞水壩排洪最佳地方,水壩高183米、長244米,共有12條大型溢洪道,排洪之景為不少攝影愛好者喜歡拍攝之題材。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文物徑及歷史建築
隨著供水系統得到改善,都市的發展逐漸從中西區擴展至港島東部,擴大了香港的市區面積。 大潭水塘是香港其中一個戰前水塘,位於香港島南區,路程雖長,但非常輕鬆容易行。 遊客可以用雙足尋找百年石橋古蹟,加上風景宜人,非常值得一去。 不過記得行山都要保持社交距離,同埋愛護環境,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水塘遠足徑甚受香港人歡迎,因路段平緩易行,交通亦算方便,而且每個水塘都有其獨特景致,絕對是打卡熱點。 )是香港座落於南區及東區一組水塘,位於港島東南部的大潭郊野公園之內,毗連畢拿山、渣甸山、紫羅蘭山及柏架山。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交通
在此推介靚景及打卡位伴隨的景點,由大澳虎山看日落、大埔鳳馬古道接天空之鏡鶴藪水塘、沙田後花園蝌蚪坪、北港竹林隧道、大潭水務文物徑連走多個古蹟,總有一個適合你。 親子行山路線放電、拍拖打卡、散心與朋友相聚,絕不會「齋行無景」。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大潭水塘群建成至今已超越一個世紀,當中保留至今的21座水務建築,已列為法定古蹟。 乘巴士314或14號,可在大潭道與大潭水塘道下車,沿着大潭水塘道走約5分鐘,便可看到這座紅磚牆外形、極具英式傳統風格的建築物,它就是大潭篤原水抽水站,始建於1904年,作用是負責將食水泵往半山。 當年仍然採用由蒸氣推動的抽水機,每日可輸送300萬加侖食水。 至 於 衛 奕 信 徑 第 一 、 二 段 , 則 可 謂 縱 走 整 個 大 潭 郊 野 公 園 及 其 鰂 魚 涌 擴 建 部 分 。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久等兩年的美景 大潭水壩 排洪
(政府新聞網圖片)大潭道水壩路的智能系統率先推行,相信能作為日後改善道路的參考方案,甚至套用在行人與車路的交通燈系統上,減少駕駛者或行人空等紅燈的時間,讓道路使用更有效率。 去年巴士與Tesla「狹路相逢」的航拍片段,相信大家都記憶猶新。 大潭道水壩路曾考起不少司機,皆因道路只寬約5米,如果有車輛對行,空間只夠私家車和中型車同時通過,過往也曾發生多次如Tesla和巴士爭路的情況,導致超長車龍,兩架對頭車都進退兩難,最後要勉強「擦身而過」,危險之餘又造成交通擠塞。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有見及此,運輸署在2017年已經開始在路段加入交通燈作測試,雖然可以避免對頭車,不過也增加了行車時間,於是衍生出新的智能交通系統。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2025 2018年,香港政府聯同香港中文大學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研發智能交通燈,利用影像分析技術識別車輛種類、長寬度等,從而計算實時車流和車龍,得出最有效的綠燈時間。 此系統已於2018年8月25日上午10時啟用,該路段將按交通燈號實施單線雙程行車。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城門VS大潭 4大洩洪水塘奇觀【有片】
電影《寒戰II》中,劉傑輝(郭富城飾演)與張國標(李治廷飾演)合作一幕曾在此取景,到訪前可查詢開放時間。 「今晚大潭篤水塘排洪,梗係要特登要組團過嚟打卡影靚相啦!」在剛過去的暑假,大潭水塘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往,當中又以大潭篤水塘「夏季限定」的放水排洪最為吸睛。 記者日前在暴雨過後的晚上到場視察,發現至少6艘裝有彩燈的獨木舟,在大潭篤水塘水壩與石橋之間的位置拍照留念。 向前再多走約20分鐘,便會到達大潭中水塘水壩,建於1907年的水壩以石鋪面,並建有一個靜水池作水流緩衝之用。 細心留意下,發現這個水壩的頂部出現凹陷,其實是因為水壩在早期建成後,為安全理由將水壩的溢洪道降低了3米,令滿溢的水可以更快速地流走,所以形成了這種特別的外形。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水塘簡介
可是,1863年落成的薄扶林水塘,最終容量只有200萬加侖,直到1877年擴建完成,總容量才大幅增至6,800萬加侖。 溢洪道循原路折返大潭道,剛好還餘下些少時間,心血來潮想看看英式石橋近況,上次到來水位頗低,未知水塘滿庫時又是怎麼樣呢? 小心橫過馬路,沿塘畔林蔭小徑漫步,樹映岸堤垂枝綠,水接晴空疊嶂翠,天上浮雲在水面流動,如此湖光山色,何庸外尋? 水位高漲,英式古橋石墩已淹沒在碧水之中,時而微風吹拂,在湖上泛起漣漪,時而波平如鏡,古橋拱劵的倒影鮮明清晰,斜陽側光更令蓊鬱山頭光暗錯落有致,充滿美感。 時間充裕的話,可考慮繼續前行參觀其他石橋以及鄰近水塘,沿路綠意盎然,風景優美,無疑是條輕鬆的週末郊遊路線。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路線一:觀鳥x歷史
電動輪椅使用者Terry:今次試行的大潭水塘的路段相當平坦,對輪椅使用者的挑戰不大,配上英式古橋建築,沿途景色宜人。 大潭水塘是欣賞溢洪熱點,沿大潭水務文物徑可欣賞各水塘大壩溢洪奇景,到大潭篤水塘大壩,則需沿大潭水塘路的支路沿大潭灣畔走到盡頭。 大潭水塘群包括大潭水塘、大潭中水塘及大潭篤水塘,分別建於1889、1907及1917年,是港島早期食水供應的主要來源。
大潭水壩 排洪 古蹟路線
大潭水塘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當中水塘內21處列為法定古蹟水務歷史建築群,單單係水塘內既古橋已經覺得好有歷史氣氛,難怪大潭水塘有咁多文青黎影相。 沿 港 島 徑 第 六 段 , 由 柏 架 山 道 出 發 , 登 上 大 風 坳 , 繼 而 南 行 下 坡 , 便 可 走 進 這 片 綠 色 天 地 , 湖 光 山 色 盡 收 眼 底 。 漫 步 於 大 潭 水 塘 畔 , 輕 鬆 寫 意 , 並 可 於 堤 壩 上 俯 瞰 大 潭 谷 的 綠 意 盎 然 的 景 色 , 在 大 潭 崗 沿 左 邊 小 路 走 , 沿 北 面 前 進 , 便 可 到 大 潭 道 的 終 站 。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大潭水壩排洪奇觀 古蹟路線
不过,温馨提示打算来参观「打卡」的朋友,抽水站仍在运作,市民只能在闸门外拍照,请大家谅解。 首先,系統會預設最短綠燈時間為15秒,如果偵測了某一方的車龍超過200米,同時另一邊車龍少於200米,便會自動增加165秒綠燈時間,讓車龍較長一方先通過。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如果165秒未用完而車龍已經全數駛過的話,綠燈亦會自動提前停止並轉為紅燈,令道路兩頭的紅燈再維持45秒,讓大壩路面上的行車通過後,再放行另一邊的車輛,如此類推。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下城門水塘
公 園 範 圍 包 括 四 個 水 塘 , 這 些 水 塘 是 港 島 早 期 食 水 供 應 的 主 要 來 源 。 大 潭 水 塘 系 統 包 括 大 潭 上 水 塘 、 大 潭 副 水 塘 、 大 潭 中 水 塘 及 大 潭 篤 水 塘 , 建 於 一 八 八 八 年 至 一 九 一 七 年 之 間 , 總 容 量 為 九 百 萬 立 方 米 。 在 寧 靜 的 郊 野 公 園 內 , 仍 可 發 現 一 些 高 射 砲 台 、 彈 藥 庫 及 機 槍 堡 等 戰 爭 遺 跡 。 在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時 , 英 軍 與 日 軍 曾 在 這 裏 激 戰 , 漫 天 烽 火 。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輕鬆行! 隨時野生捕獲明星
這座抽水站始建於1904年,最初安裝有蒸氣推動的水泵,將大潭中水塘未經處理的水泵至位於山腰的隧道,再經寶雲道底的水道,輸送至當時位於中區半山亞賓尼道的沙濾池處理,經處理後的食水供應港島北岸的市區。 隨着大潭供水系統中最後的大潭篤水塘建成,抽水站在1917年後擴建至現今的模樣。 薄扶林水塘落成后,市民对食水的需求有增无减,为应付所需,政府于一八八三至一九一七年期间,进行大潭计划和大潭笃计划,建造了多个容量更大的水塘,以及一些更为复杂的供水系统。 在该两项计划下,多个水塘相继落成,包括大潭上水塘(于一八八八年落成)、大潭副水塘(于一九〇四年落成)、大潭中水塘(于一九〇七年落成)和大潭笃水塘(于一九一七年落成)(现统称大潭水塘群)。 随着供水系统得到改善,都市的发展逐渐从中西区扩展至港岛东部,扩大了香港的市区面积。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大潭水塘行山|路線難度1星 新手都行到!超壯觀水壩+百年石橋 打卡全攻略
(方偉堅攝)水塘遠足徑甚受香港人歡迎,因路段平緩易行,交通亦算方便,而且每個水塘都有其獨特景致,絕對是打卡熱點。 以今次介紹的大潭水務文物徑為例,是擁有全港數量最多的古蹟建築群之一,大家不妨趁今年文物徑踏入10周年,親身到來體驗一下歷史建築物及大自然美景的魅力。 建築物名稱照片建築年份地址備註參考大潭上水塘石橋1888年大潭上水塘1994年列為一級歷史建築,2009年9月18日列為法定古蹟。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古蹟
陳先生說,1997年亦在船灣淡水湖見過一次排洪,不過當時只能在船上觀賞,雖然當時流水更壯觀,但今次卻可近距離觀賞,故直言相當興奮。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香港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 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公 園 成 立 於 一 九 七 七 年 , 佔 地 一 千 三 百 一 十 五 公 頃 , 約 為 香 港 島 面 積 的 五 分 之 一 。 第一站,我們來到大潭上水塘及副水塘,遠眺一個由花崗石及混凝土建造而成的大潭上水塘水壩。 黃仲良介紹說,水壩最初高90呎,為擴大水塘儲水量,政府在1897年將其加高十呎。 大家從遠處望向水壩,若細心可留意到加高部分與之前建成部分的分別。 由於市民用水量增加,政府其後按需要興建大潭水塘群其餘的水塘。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香港水塘一覽
大潭上水塘石砌輸水道1888年大潭上水塘1994年列為一級歷史建築,2009年9月18日列為法定古蹟。 大潭上水塘水壩1888年大潭上水塘1994年列為一級歷史建築,2009年9月18日列為法定古蹟。 大潭上水塘水掣房1904年大潭上水塘1994年列為一級歷史建築,2009年9月18日列為法定古蹟。 大潭上水塘記錄儀器房及隧道進水口1917年及1888年大潭上水塘1994年列為一級歷史建築,2009年9月18日列為法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