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南投醫院林宛臻語言治療師表示,吞嚥的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這些狀況會在無法察覺的情況下緩慢的發生,除非是生病才容易被發現吞嚥功能衰退。 吞嚥評估 許多民眾認為只有腦中風、帕金森氏症等疾病才會出現吞嚥障礙。 但是依據國民健康署資料指出,65歲以上長者有21.8%於每週至少3次有進食嗆到的現象,有12.8%經過評估為吞嚥異常,每十位長者可能就有ㄧ位是輕度以上的吞嚥障礙。 言語治療師一般會為患者提供臨床及 / 或儀器的吞嚥評估(如X光 / 透視錄影及內視鏡吞嚥檢查),以精準篩檢吞嚥障礙患者,使免受併發症之苦,並能確立適切復健目標的治療方案。 吞嚥評估2025 美國醫療機構評鑑聯合會 一級腦中風中心已把「吞嚥評估」定為提升腦中風照護品質的評鑑指標之一。 除此之外,潘肇鋒表示,大約有四成中風後的病人,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溝通及語言障礙。
部分機構除了提供針對患者的治療外,更會提供家長或照顧者的家居訓練指導,或容許家長觀課及參與訓練,希望能更有效地將訓練延續至患者的日常生活中,消費者應考慮是否需要此類安排。 建議照顧者包括家屬、院社職工等清楚了解言語治療師、醫生和營養師關於進食的的指示,同時每天持之以恆協助患者進行復康練習,才能達至更理想的治療成效。 吞嚥評估2025 秋冬之際好發各種流行性疾病,尤以呼吸道感染的疾病特別常見,導致家中長輩咳嗽都會誤以為是感冒症狀,但你有想過有可能是「吞食困難」惹的禍嗎?
吞嚥評估: 吞嚥困難及語言障礙治療常識
消費者應細心衡量所需服務,並因應預算,挑選合適機構。 衞生署母嬰健康院為初生至5歲的兒童提供1套促進健康及預防疾病的「幼兒健康及發展綜合計劃」,家長可從中獲得有關兒童發展的預先指導。 吞嚥評估 而其中刊登在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網頁有關「兒童發展」系列的資料或單張,就讓家長能對孩子的語言發展作初步推算。 家長可透過日常與孩子的溝通,及諮詢幼稚園老師有關其子女在學校的表現,以推斷子女的語言發展。 吞嚥是一種把食物經由嘴巴進入胃中的一個複雜過程,而吞嚥困難是指機能上、構造上或是心理因素造成食物不易咀嚼、吞嚥時甚至有哽嗆的情形。 一般人在老化的過程中喉頭和舌頭的功能會減弱,當肌力變弱,唾液可能會累積在喉嚨內,因此在高齡者的喉嚨裡可能會發現殘留許多唾液,這都是吞嚥功能衰退的現象。
- 又可能好像閱讀時的困難,混淆了意義相關或字形相近的字,以致出現寫錯字或用錯詞。
- 此外治療師亦會教授復康者及其家人促進溝通效能的技巧,改善社交生活。
- 食團進入咽部時觸發吞嚥反射,喉部向上向前移動並緊閉氣道,防止食物進入氣道,同時軟顎向上閉鎖顎咽,防止食物進入鼻腔,環咽肌張開,然後食團被咽部肌肉擠向食道口。
- 這種時候,一旦喉頭降下,液體就會馬上流進氣管。
- 吞嚥時食物經唇、 舌、齒、頰、顎等部位的協調將食糰往後送到咽喉,並啟動吞嚥反射動作。
- 部分機構只採用標準化評估,部分則會同時採用標準化及非標準化評估,某些甚至會加入其他評估範疇,如口部肌能、說話流暢度及聲線、家長及照顧者訪談等,或是針對有吞嚥困難的長者,提供臨床吞嚥檢查、口腔機能、進食情況等評估。
吞嚥訓練1:運用飲料來鍛鍊喉頭與舌頭,是三項訓練中最重要的一項。 當吞嚥力尚未衰退時,光是這一項就足以達成訓練的效果。 說話方面病者可能會找不到適當的字來表達自己,出現「有口難言」或「兜圈子」的情況。 有些病者會說錯字、發錯音、或用錯誤的句式結構來表達自己,甚至不由自主地重覆某些說話。 有些病者說話時可以很流暢,滔滔不絕,但內容紊亂,令人有語無倫次的感覺,而無法將主題清晰地表達出來。 腦部疾病或創傷所引致的溝通障礙統稱為神經性語言障礙,視乎腦部受損的部 份及嚴重程度,可導致失語症、失用症或構音障礙等。
吞嚥評估: 內容—
這個訓練是要鍛鍊抬起喉頭與維持舌頭形狀的能力。 吞嚥力尚未大幅衰退的人,一天只要做二到三次即可,一次的訓練時間約三十秒左右。 吞嚥瞬間,若能收下巴、確實咬合,舌骨上肌(Suprahyoid Muscles)會比較容易收縮,就能輕鬆地抬起喉頭。 吞嚥評估 嘴巴張開時,因為下巴沒有固定,比起咬合的時候,較不容易吞嚥。 想確實吞嚥,關鍵是在對的時間點抬起喉頭,靈活地活動舌頭。
其中左腦受損的病人會較多出現語言問題,醫學上稱之為失語症。 失語症患者可出現語言理解、表達、閱讀或書寫方面的困難,受影響程度則因人而異。 台大醫院復健部蕭名彥醫師表示,吞嚥障礙評估方法分為評估病史以及透過臨床檢查(確認生命跡象、以及口腔結構、吞嚥測試)以及儀器檢查,其中包含螢光透視吞嚥攝影檢查、吞嚥內視鏡檢查以及壓力檢查。
吞嚥評估: 吞嚥困難症狀及風險
這類型的症狀,原因不只是口腔或喉嚨的肌力降低,有時可能是喉嚨腫或發炎才會導致吞嚥困難。 他提醒,切忌單憑個人感覺胡亂改變食物形態,否則可能對患者構成危險。 吞嚥評估 進食除了維持生命,亦能帶來感官上的滿足,與他人一起進食更能帶來社交聯誼的機會。 然而,腦退化症人士隨着時間發展,可能會出現吞嚥問題,因此,留意他們的進食情況,適時提供協助,有助維持他們的生活質素。 中心的專業治療師具備豐富的治療經驗和技巧,並接受各種傳統及輔助療法的訓練,加上健康生活顧問可提供各項諮詢服務,全方位照顧有需要人士的療程,照顧病人身、心、靈三方面的需要。
吞嚥評估: 總是嗆到就是「吞嚥困難」前兆!10個問題檢查你的吞嚥能力
若有需要,可接受進一步評估,如X光檢查、內視鏡吞嚥檢查、24小時食道酸鹼值測試,和診斷肌肉營養不良症及代謝性肌病的測試。 一般而言,吞嚥困難是由於控制吞嚥的肌肉的神經受損所引發的,也有機會因與治療相關的副作用引起,例如肌肉纖維化,或曾做手術改變吞嚥管道結構。 吞嚥評估2025 此外,一些有發展障礙或先天性疾病的兒童、早產兒,或已有肌肉流失及控制神經衰退現象的長者,都有機會患上吞嚥困難。
吞嚥評估: 「吞嚥功能有退化嗎?」6指標,觀察吞嚥障礙
所以民眾一旦發現自己有這類問題,第一時間一定要趕快經由專業醫護人員加以評估,造成吞嚥困難的原因,先排除嚴重的腫瘤,或是中樞神經系統(腦部)的問題,以及消化道問題引起。 如果還是不能找到原因,也有上面的提到的頸椎狀況,就可以考慮從脊椎問題去做評估,針對不同的造成原因,找不同科別的專業做處理較有保障。 美國脊骨神經醫學博士張軒彬表示,從醫學角度來看,造成吞嚥困難、喉嚨不適等症狀發生的原因有非常多! 雖然吞嚥這個動作看似簡單,但事實上它需要人體腦神經、頸椎神經兩者完整的神經系統,以及頸部週邊肌肉組織的相互協調,才有辦法順利完成。 台大醫院復健部語言治療技術科主任張綺芬表示,對於治療吞嚥障礙的訓練方式,有直接與間接訓練2大原則,主要區分差別在於「有沒有用食物」。
吞嚥評估: 常見問題
吞嚥困難的患者會感到舌頭上或喉嚨仍然有食物殘留;此外,由於食物送入胃部的過程不順利,令胃口變差,引致體重下降、脫水或營養不良。 而吞嚥肌肉協調不佳,容易誤把食物推入氣管,輕則造成咳嗽或氣喘等,重則引致吸入性肺炎。 食物由口腔進入到胃的過程中發生困難,導致無法正常咀嚼或吞嚥,容易造成食物或液體誤吸入到氣管,進入肺部。 長期吞嚥困難會造成營養不良、脫水及吸入性肺炎等合併症。 除了吞嚥問題,中風患者亦會面對咬字不清、發聲困難等問題。
吞嚥評估: 台灣沒有神學只有造神:如果信仰的是宗教明星而非教義,與追星族何異?
Raymond提醒,倘若留意到家中長者突然抗拒飲水,或進食不時嗆到,千萬不要忽視,應盡快諮詢醫生或言語治療師。 他鼓勵吞嚥困難患者的照顧者多尋求社會上的支援。 吞嚥困難並不是一時三刻可以改善的問題,所以希望患者可以耐心地持續積極面對,配合家人的支持,在漫長的治療路上絕不孤單。 老人家,尤其是認知障礙症或中風患者,是較容易出現吞嚥困難的情況。
吞嚥評估: 進食及吞嚥困難的徵兆
經常流口水:當口水過多,就會啟動吞嚥機制,若是頭部的姿勢不當,或口腔顏面肌肉退化無力,就會積累口水不易吞下。 吞嚥評估 同時,醫護人員亦會於孩子指定的年齡,與家長進行面談及觀察孩子在各方面發展的表現,及早識別懷疑有發展問題的兒童。 此外,假如學前導師懷疑學童有發展問題,亦可直接轉介兒童到所屬地區的母嬰健康院作初步評估,健康院則會視乎結果,轉介有關小孩至醫管局的專科作進一步跟進。
吞嚥評估: 中風影響吞嚥及溝通 注意3個吞嚥困難徵狀 言語治療師制定個人化訓練改善問題
硬梆梆又難咬或纖維很多的食物,會難以吞嚥是很正常的。 吞嚥評估2025 進食吞嚥障礙的著眼點並不在於「吃了普遍認為難吞嚥的東西」而費了好一番功夫才嚥下去。 而是,平常吃起來沒有任何問題的東西,卻突然必須非常專注才有辦法吞嚥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