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頭邨第九期重建工程原址為東頭邨第23座,由房屋署高級建築師岑苑樺為首及其團隊聯合設計[21]。 地基工程於2008年1月開始,2009年2月竣工,並於2012年完成上蓋工程。 房署總結構工程師陳少德指,重建後將有兩座公屋落成,兩座高度由有兩幢101至112米高的公屋樓宇,匯仁樓高35至38層,匯心樓則高29至34層[22],單位面積由14.03至39.66 馬頭圍邨重建安排 m2(151.0至426.9 sq ft)[22]。 她續介紹初步構思,指如果兩塊地都用到,就可以開展馬頭圍邨第一期工作,稍後第三季可能再到區議會交代。 她表示因只是初步計劃,同事需要考慮如何處理,但保證屆時會給予居民足夠通知期。
1938年成為收容難民的馬頭涌難民營[4]和戰時的戰俘營,1950年代末,部份地皮用作興建公共屋邨,由前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所興建,於1962年落成入伙,曾經是前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總部所在。 馬頭圍邨由前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建築師廖本懷和范夫先生設計,聯星建築有限公司(即現時之保華德祥營造有限公司)承建,是首個由屋宇建設委員會自行設計的屋邨,而本邨的單位設計亦成爲了後來不少標準公屋單位設計的藍本。 民建聯主席李慧琼建議,政府應盡快制定馬頭圍邨重建時間表及搬遷方案,並且以民為本,提供原區安置、原區公屋分配或特別調遷計劃,當中可考慮分批重建或邊拆邊建模式加速重建過程。
馬頭圍邨重建安排: 馬頭圍八成半居民冀原區安置 民建聯促加快重建
為加快重建步伐,房委會會在改劃用地期間,同時清空四個工廠大廈的租戶,然後拆卸有關建築物。 遷置資源方面,我們擬用毗鄰西環邨的加惠民道公營房屋發展項目作遷置受重建影響的西環邨居民。 由於西環邨規模較小,約有600個單位,預計可一次性遷置受重建影響的居民。
- 香港房屋委員會於2014年3月宣布,為增加公屋供應,決定將包括馬頭圍邨在內的20條落成超過40年的屋邨,開始規劃重建,將進行一系列技術研究,待完成後才能決定重建時間表[5]。
- 至於馬頭圍邨,當告已選定臨近「十三街」的一個小型地盤,先興建一幢接收大廈,居民需要分階段遷出,預計首批最快可以在2027年遷至該處。
- 政府消息人士指,額外增加的5000伙過渡屋單位,涉及屯門,元朗及古洞的5至6幅土地,涉及鄉村發展用地,低密度房屋發展用地及綠化地等;當中3至4幅為私人地,非全由大發展商提供。
- 最近一份《施政報告》提出重建樓齡59年的馬頭圍邨,但九龍城區議會上月初討論有關事宜時,多名區議員關注政府未有交代重建及研究時間表,直指研究數十年只聞樓梯響,難以提升居民生活質素。
- 東頭邨的前身是東頭村木屋區,位於九龍寨城、衙前圍村和賈炳達道之間。
- 她表示因只是初步計劃,同事需要考慮如何處理,但保證屆時會給予居民足夠通知期。
- 政府消息人士透露,當中有2至3幅地規模較大,類似江廈圍項目,各提供約1000伙單位。
1952年至1953年,政府決定收回災區地皮、清拆潮平村周邊木屋及於白鶴山興建東頭平房區[11][12][13]。 1959年,政府清拆東頭村以興建徙置大廈,1960年正式動工,1961年落成[14][15]。 民建聯主席李慧琼分析指,重建馬頭圍是居民多年來的願望,九龍中老舊樓宇數量頗多,是全港數一數二,加快重建應列為重點工作之一,施政報告已經表明開始研究馬頭圍的重建,政府當局應該盡快做好規劃及原區安置的準備工作。 除了確保所有樓宇的整體結構均屬安全,房委會會繼續推行各種計劃及措施,維持和改善樓宇狀況,為居民提供安全適切的居住環境。
馬頭圍邨重建安排: 香港即時
邵天虹指出,馬頭圍邨相鄰的公務員建屋合作社和真善美村都已公布了重建計劃,政府應該對整個社區進行區域性研究,將部分政府用地包括馬頭角入境處和亞皆老街球場等一併納入重建,建造綜合式社區配套以滿足未來人口需要。 據悉房委會初步研究後,兩邨倘落實重建,單位數目可較現時翻倍,但未有重建時間表。 政府消息人士稱,西環邨現有636伙,原址重建可建1,100伙,居民需調遷往加惠民道新屋邨,最快2029年落成。 退休人士袁先生稱,贊成重建,認為馬頭圍邨樓齡高,樓宇已殘舊,希望可以原區安置,亦希望政府會體諒現時居於該村老人家未必可負擔新樓宇較高租金,希望政府可在搬遷和津貼上作出補貼及房屋津貼。 至於私營房屋,包括鐵路物業發展,她稱爭取未來十年準備好約170公頃土地,透過賣地或鐵路物業招標,為市場提供可建約10萬伙的用地,當中數字並未計及市建局項目和其他私人土地發展項目,強調政府有信心私營房屋土地供應可維持穩定。
至於與房協下的樂民新村「換地」,她表示計劃是待真善美村重建完成,再處理樂民新村重建。 粗體表示該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但遲至1990年代才被揭發,由於情況並不嚴重,故此一直未列入「整體重建計劃」。 至於早前建議的重建大坑西邨計劃,林鄭透露行政會議近日已批准了由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與市建局合作落實項目,先決條件是平民公司必須妥善安置原有租戶。 同時將連接兩座公屋的鄰翼留空地下部份空間,形成約6米高、闊7米樓層的空間,增加空氣對流及日照,更特別採用拾級而下的設計[22]。 東頭邨重建前為徙置屋邨,並擁有全港首批舊長型大廈(第二型徙置大廈)(第1-21座)及兩幢舊長型大廈(第四型徙置大廈)(第22及23座;當中第22座是全港首幢舊長型大廈(第四型徙置大廈))。
馬頭圍邨重建安排: 社區幹事:單位老化,整極整唔好
房屋署署長王天予則指,已經「睇中」過渡性房屋安置馬頭圍邨居民,之後會到區議會進一步交代。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指出,房委會會在發展局的配合下爭取把該兩個舊屋邨的周邊土地納入重建地盤,希望令兩幅難得的市區用地能提供更多公營房屋單位,滿足市民訴求。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舊公共屋邨重建是其中一個增加公屋供應的方法,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透露,西環邨及馬頭圍邨兩個樓齡約60年的屋邨將清拆,原址重建後的伙數較現時增加近一倍,其中馬頭圍邨重建後的單位倍增至4,000個,政府並將投放合適的遷置資源。 林鄭又指,政府積極推進「明日大嶼」填海工程、新界北多個發展區等的相關研究。
馬頭圍邨重建安排: 馬頭圍道水管爆裂造成地陷 區議員指該區食水供應正常
林鄭月娥提到,就討論多年的大坑西邨重建計劃,行政會議近日已批准了由平民屋宇有限公司(平民公司)與市建局合作落實項目,先決條件是平民公司必須妥善安置原有租戶。 按平民公司與市建局的構思,重建後的大坑西邨項目可提供超過3 300個單位,較現時增加一倍多,當中包括1 300個供重置現有租戶的單位,以及2 000個由市建局發展的「港人首次置業」單位。 香港房屋問題嚴重,不少基層要住在環境惡劣的劏房,多名中央官員亦早已向治港官提出解決住屋問題的要求。 新一份《施政報告》今日(6日)出爐,早前政府已表示,已成功覓得1.5萬伙過渡性房屋所需土地。 林鄭月娥今日再表示,近日再獲得私人土地擁有人表示有意參加計劃,現建議再額外提供5,000伙過渡性房屋,使未來幾年可供應約2萬個單位。
馬頭圍邨重建安排: 馬頭圍道塌樓現場重建 兩幢住宅涉500伙
《施政報告》提出重建樓齡達59年的馬頭圍邨,但未有具體時間表,有民意調查顯示,逾七成居民贊同政府重建馬頭圍邨,甚至認為越快越好,亦有八成半人希望原區安置,政黨建議政府籌組跨部門小組,整合舊樓重建項目,善用土地資源。 邨內第一代「邨民」88歲獨居婆婆,指舊樓設施老化,頂層不設升降機須步行,廚房及廁所天花滲水剝落,若計劃無了期延後「唔知有無命等到搬遷。」促請政府特事特辦。 香港房屋委員會於2014年3月宣佈,為增加公屋供應,決定將包括馬頭圍邨在內的20條落成超過40年的屋邨,開始規劃重建,將進行一系列技術研究,待完成後才能決定重建時間表[5]。 在2021年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亦宣布邀請房委會研究重建具可觀潛力、樓齡約60年的西環邨及馬頭圍邨,並爭取把周邊土地納入重建地盤,例如利用馬頭角道政府合署地盤以擴大重建馬頭圍邨地盤,務求發揮最大重建潛力,令這兩幅珍貴的市區用地可提供更多公營房屋。
馬頭圍邨重建安排: 興建智障人士宿舍引發警民衝突
視乎項目的研究結果,若假設住用地積比率為4至6.5,大型項目及策劃中的項目可望於中、長期提供約40萬至50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 加上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可供興建16.5萬至18.6萬個房屋單位的新開拓土地, 年後的下一個十至十五年的供應可高達56.5萬至68.6萬個。 至於房委會將採用新的採購模式方面,政府消息人士指,現時公營房屋從基本布局至詳細設計均由房委會負責,只會將建造工序外判給承建商;而擬採用的新採購模式,房委會將只負責基本設計,包括單位面積,不同大小單位的數量,座數及設施等,而詳細設計及建造工序則由承建商負責。 政府消息人士指,新安排可方便房委會安排人手,可以進行更多項目;同時會容許更高的創新度,令承建商更靈活,包括建築物外形上或會有所不同。 政府消息人士指,房委會正物色合適項目作試點,偏向選擇複雜性較低的項目。
馬頭圍邨重建安排: 施政報告|未計過北部都會區造價 林鄭:依盤生意係一定賺錢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特首林鄭月娥最後一份的《施政報告》內提及,將研究重建多條房委會屋邨,其中包括目前西環邨及馬頭圍邨,消息指兩條屋邨重建後,合共可額外提供多2500單位。 身兼九龍城區議員、立法會議員李慧琼今日(19日)接受全媒體記者訪問時表示,舊邨重建是政府多年來議而未決的議題,今屆施政報告將馬頭圍邨納入重建,體現了政府對待房屋問題的魄力。 她直指鄰近新加坡、澳門近10年大幅開拓土地,建屋速度遠比香港快,政府有必要提速,聯合房署、規劃署等相關建屋部門,由10年規劃壓縮至5年內完成,否則居民只能繼續等待。 馬頭圍邨重建安排 有86.6%的受訪居民希望原區安置,同時有83%居民最關心重建時間表,其次是搬遷安排(84.2%)、搬遷補貼及資助房屋政策措施(66.9%)等事宜。 馬頭圍邨重建安排 另外,有74.3%居民贊成或非常贊成政府應公開及優先將重建研究、建議或方案給予居民、社區團體及居民互委會或區議會作諮詢。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特首林鄭月娥最後一份的《施政報告》內提及,將研究重建多條房委會屋邨,其中包括目前西環邨及馬頭圍邨,消息指兩條屋邨重建後,合共可額外提供多2500單位。
馬頭圍邨重建安排: 樓宇
按照政府的公屋計劃,西環邨附近的加惠民道最快2029年會有新屋邨落成,房委會屆時可以將受清拆影響的西環邨居民調遷到該屋邨,以騰空西環邨展開重建計劃。 政府消息人士指,有關項目如果順利落實,重建後的西環邨可以提供約1,100個單位,較現時只得約600個單位多八成,料首批居民於2029年遷出。 李慧琼表示,九龍城區議會過去建議政府利用鄰近土地興建公屋再為馬頭圍邨居民進行分階段遷出,有關的建議得到了政府的積極回應,也讓居民切實地看到政府的行動。 她認為九龍城作為傳統舊區,政府應該繼續加大力度進行市區更新的工作。 【on.cc東網專訊】政府於《施政報告》建議西環邨及馬頭圍邨實施重建計劃。 九龍城區議會今日(21日)舉行會議,不少議員關注馬頭圍邨重建計劃,並指出樂民新村重建完後可「換地」接收馬頭圍邨住戶。
馬頭圍邨重建安排: 重建公共屋邨 增加房屋供應
初步估計重建後兩個屋邨可合共提供共約5,000個單位,現時西環邨約有600個住戶,馬頭圍邨則有2,000多戶,兩條屋邨重建後的供應都接近倍增。 香港房屋委員會於2014年3月宣布,為增加公屋供應,決定將包括馬頭圍邨在內的20條落成超過40年的屋邨,開始規劃重建,將進行一系列技術研究,待完成後才能決定重建時間表[5]。 政府消息人士補充,宋皇臺道與土瓜灣道交界將在2027/28年度有新屋邨落成,可安置馬頭圍邨居民,故政府決定分期進行馬頭圍邨重建計劃,料首批居民於2027至2028年遷出,整個項目完成重建後,能提供的公屋單位數量會由現時2,000個倍增至4,000個。 今年施政報告邀請香港房屋委員會研究在合適條件下重建九龍城馬頭圍邨及堅尼地城西環邨。 其中馬頭圍邨樓齡約59年,共有5座住宅樓宇及提供約2,100個單位。
馬頭圍邨重建安排: 施政報告
另外,運房局早前已表明,已覓得足夠土地提供原先承諾目標的1.5個過渡性房屋單位。 林鄭月娥今日表示,近日再獲得私人土地擁有人表示有意參加計劃,故現建議再額外提供5,000個單位,令整體供應在未來幾年可增至2萬個,並將相關資助計劃的資助額增至116億元。 最近一份《施政報告》提出重建樓齡59年的馬頭圍邨,但九龍城區議會上月初討論有關事宜時,多名區議員關注政府未有交代重建及研究時間表,直指研究數十年只聞樓梯響,難以提升居民生活質素。 特首林鄭月娥今日(6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到有見西環邨及馬頭圍邨具遷置資源,原址重建有潛力提供更多單位,宣布邀請房委會研究重建舊邨,讓兩幅市區地皮增建公屋。 馬頭圍邨居民對於重建該邨,較關注遷置補償安排,以及調遷會否影響年邁長者生活。
馬頭圍邨重建安排: 施政報告|重建西環邨馬頭圍邨 增建過渡性房屋至2萬個單位
政府消息人士指,額外增加的5000伙過渡屋單位,涉及屯門,元朗及古洞的5至6幅土地,涉及鄉村發展用地,低密度房屋發展用地及綠化地等;當中3至4幅為私人地,非全由大發展商提供。 政府消息人士透露,當中有2至3幅地規模較大,類似江廈圍項目,各提供約1000伙單位。 政府消息人士指,當局傾向以組裝合成建造過渡屋,因其可方便搬遷再用,如於宋皇臺的過渡屋項目將於2023年搬遷,以騰出用地發展。 林鄭月娥表示,有見西環邨及馬頭圍邨有合適的遷置資源,以及原址重建有潛力供應更多單位,故會邀請房委會研究重建西環邨、馬頭圍邨,並爭取把周邊土地納入重建地盤,使相關市區用可多建公營房屋。 東頭邨的前身是東頭村木屋區,位於九龍寨城、衙前圍村和賈炳達道之間。
馬頭圍邨重建安排: 重建
東頭邨(英語:Tung Tau 馬頭圍邨重建安排 Estate)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曾經分為「東頭(一)邨」及「東頭(二)邨」,位於新蒲崗和九龍城之間,屬黃大仙區。 屋邨重建後,原「東頭(一)邨」已易名為東匯邨(英語:Tung Wui Estate)。 2023年開年至今,美國政客搞出了不少鬧劇,從“氣球事件”到炒作涉台問題和南海問題,無不激化中美緊張關係。
而房委會在第九期發展計劃(東匯邨第一期)同時興建了一所社區中心,以象徵式租金租予民政事務總署,不過該社區中心仍維持名為「東頭社區中心」(門牌號碼位於樂善道26號,而此邨亦是黃大仙區最南端邊緣、周邊建築設施大多已踏進九龍城區。 邨內兩座第四型徙置大廈均牽涉在26座問題公屋醜聞當中,其中第23座石屎強度只有約10MPa,遠低於標準,原訂在2001年5月31日騰空,及後延至同年9月收回所有住宅單位[18];但由於地舖租戶不滿賠償條件,延誤一年至2002年清拆,原址所在地其後易名為東匯邨一期。 社區幹事邵天虹表示,馬頭圍邨屬區內其中一條高齡屋邨,單位不斷重新裝修「整極整唔好,做完又要重新搞。」自屯馬綫開通後,區內交通配套趨完備,有信心日後將整條邨重建時,可以在城規會提高地積比,土地價值發揮到最高。 外媒此前多次密集放風“布林肯即將訪華”,消息正式公佈後,立即引發美媒高度關注。 彭博社稱,這是布林肯以國務卿身份首次訪華,也將成為五年來踏足中國的美國最高級別官員。
1910年,孫中山兄長孫壽屏曾居於東頭村24號屋,並用於招募同盟會黨人。 1951年11月21日,東頭村木屋區大火,超過1萬人無家可歸[8]。 政府禁止災民在災區重建木屋,將災民徙置到牛頭角福華村徙置區,因牛頭角位置偏遠,災民怒聲載道,只有百多戶願意搬遷[9][10]。
馬頭圍邨重建安排: 施政報告|高教界歡迎政策 港大:將善用優勢吸納全球人才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城市老化,舊樓居民生活環境惡劣,香港土地不足,舊區重建是改善居住環境及提供新樓房重要工作。 前九龍城區議員、民建聯馬頭圍區社區主任邵天虹表示,馬頭圍邨重建是居民多年來的訴求,過去區議會亦已經就馬頭圍邨重建進行過多次深入的討論。 馬頭圍邨重建安排2025 自施政報告公布馬頭圍邨重建計劃後,超過七成以上的居民都表示歡迎,不少居民更表現雀躍,現時居民主要關心的是重建的時間表和搬遷安排,希望政府能以民為本,做好有關工作。
政黨社區主任邵天虹表示,調查結果顯示75%受訪者支持重建,逾10%受訪者反對;有高達80%受訪者關心重建時間表和搬遷安排 ,分別有近30%、20%受訪者認為當局應於3至5年、或6至8年後開始啟動重建。 值得留意是,調查發現約20%受訪者並不知道身處的社區面臨重建,當中以長者為主。 馬頭圍邨(英語:Ma Tau Wai Estate)是香港的香港房屋委員會轄下的一個公共屋邨,由前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所興建,位於九龍九龍城區,於1962年入伙,是九龍城區內現存最舊的屋邨,由新昌管理服務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管理[2],佔地逾2.9148公頃[3]。 政府消息人士又指,「組裝合成」難應用於首5年期的項目,而房委會現已選定3個房屋項目作試點,會視乎情況不排除會再有其他項目。 馬頭圍邨重建安排2025 政府消息人士指,一旦組裝合成有部份出錯,將導致整個組件不能使用,日後會安排人手駐廠,監督生產過成程。 至於會否在港建造組件,政府消息人士指需要視乎會否有公司在港設廠。
王天予指馬頭圍邨重建項目複雜及牽涉安置問題,需要時間規劃,該邨2000多單位需要重置,已經「睇中」一塊在土瓜灣道的過渡性房屋用地,但預料不能一次安置完畢。 她續稱,該地旁邊有動物管理中心預計2024年中搬走,屆時會「要埋」旁邊的地段。 另外,屋宇署3月份共批出23份建築圖則,港島3份、九龍9份、新界11份。 包括12項住宅及商住發展、4項商業發展、兩項工廠及工業發展及5項社區服務發展。 而獲准動工的建築工程項目則有17個,工程完成後,將提供可作住宅用途的建築樓面面積共約11.3萬平方米,涉及單位1,685個,非住宅用途的建築樓面面積達13.8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