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癌會表示,該會接手跟進大部分原本由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援助的癌症個案,涉及21名患者的自費藥物資助,首兩年涉及的藥費超過1100萬元。 Lily憑藉意志力與病魔搏鬥,無奈家境清貧,令她抗癌路上再添阻礙。 主診醫生建議她以標靶藥預防復發和擴散,但療程收費昂貴,需要12萬元,對於以綜援維生的她,可謂天文數字。 她努力尋找坊間的基金支援,但尋訪了5、6間都不果,幸好她治病期間認識了很多同路人,這些「姐妹」無私地墊支藥費,助她接受治療,「叫我慢慢還」,她最終可在接受第二次化療時,開展第一次的標靶治療。 醫生建議Lily用標靶藥預防復發,但療程收費昂貴,她難以負擔,原本幾經辛苦才覓得「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提供資助,惟該基金其後無法繼續運作,Lily頓感無助,幸好及後獲轉介至香港防癌會,現時終可獲得支援,她滿懷感恩,「原來條路未死」。
- 如女性患者在20至40歲之間發病,可考慮先行存起受精卵或雪卵;待康復後,身體條件許可,便可計劃懷孕。
- 提供服務:計劃由註冊護士、社工及癌症康復者透過電話諮詢、癌症資訊、外展探訪、情緒疏導及轉介慈善計劃等,主動幫助癌症患者及家人減輕壓力,服務費用全免。
- 乳癌細胞經由血液或淋巴循環侵犯身體其他器官,這代表進入晚期,必須接受全身性藥物治療。
- 患上癌症的病人,除了要應付病情上的變化,亦要面對癌症和治療副作用對日常生活上的各種影響。
- 陪診服務講求的,是服務員要細心,有耐心而不會不耐煩,會用心關愛服務對象才是最重要的。
一次與友人吃飯時收到電話,電話的另一端跟她說,要她明天與家人來見醫生。 總結而言,患上乳癌並不等於世界末日,只要有適合的治療方案,家人與朋輩的扶持,同路人的陪伴與鼓勵,多參加相關團體的活動,便能有助戰勝恐懼,克服身心靈上的不適,勇敢走出乳癌的陰霾。 乳癌化療陪診服務2025 丈夫卻表示,要信守婚姻宣誓時的承諾,要履行照顧她50年的諾言。 在丈夫的鼓舞下,她經過8個月的治療,度過噁心想吐、不斷脫髮的療程,現時已經恢復健康。
乳癌化療陪診服務: 乳癌4期「化療掉髮」!她進女廁遭清潔員逼趕:會嚇到人
全程由同一社工或護士跟進,因應患者及其照顧者的需要而進行家訪、電話輔導或醫院外展探訪,並調配不同的社區資源和作出轉介,為患者提供個人化的全方位支援,服務持續由兩個月至九個月不等。 癌症治療開支龐大,尤其對部份低收入患者來說是沉重的負擔,王女士提醒坊間其實有不少經濟支援計劃,患者可先向公立醫院的醫務社工求助,了解什麼計劃適合自己。 此外,亦有不少藥物資助計劃,為有需要的乳癌患者,在經濟上提供實質的藥物支援,以減少病人後顧之憂。 值得留意的是,除了低收入或綜援人士,部份計劃亦適合中產患者申請,不妨多看多問。
要成為乳癌陪診員不甚容易,她們均需要培訓,包括醫生講解乳癌知識、練習溝通技巧、保障病人個人私隱等,及後亦需實習二至三個月。 在面對癌症的路上,我們的癌症適應支援經理會陪伴患者和家屬走過確診、治療、康復階段,協助他們消化複雜的資訊,並連繫社區資源,在不同層面協助他們與癌共存。 乳癌化療陪診服務2025 幸好有不少支援中心和互助機構,除了提供針對癌症病人的支援外,亦有為家屬提供適切的幫助,包括癌症資訊分享、照顧者技巧、心理支援服務等等,全面照顧癌症病人和家屬的需要。
乳癌化療陪診服務: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九龍 )
「人生真的沒有意義,不如放棄等死吧!事實上,我沒有事情可留戀了。」有一次,她突然失去生存動力並埋怨地道。 原本王婆婆從院舍前往瑪嘉烈醫院共有 3 條巴士路線可以到達,非常方便,可惜,王婆婆原來是識字不多,只認得「30」這個號碼的巴士線,故不敢乘坐其他巴士,最後,我們花了一段頗長的時間在交通上。 其後,我化身導航員,帶領王婆婆前往急症室遞交入院紙及取排版,然後再到日間化療中心交排版,準備乳癌化療前的工作。 幸運地,她很順利地完成第 1 支AC 針化療藥,在大堂休息了 20 多分鐘後,我陪伴她乘車返回院舍。 「王婆婆,您的治療方案跟我一樣。我是過來人,會與您一起渡過及分享個人心得。我當年也沒有食用額外的營養產品,因為主要的營養,均只是從三餐中吸收便可。」我為她打下強心針。 「乳癌的化療是否很辛苦,是否很多副作用、很痛苦、很難受⋯⋯?」王婆婆一開始便緊張問道,她鄉音重,幸好說話速度較慢,我勉強能聽懂。
有的藥物每個月費用高達 10 幾萬、甚至 20 幾萬元。 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腫瘤中心主任陳達人指出,乳癌分期是根據國際分類 TNM 系統,分成 0 ~ 4 期。 臺北榮總乳房醫學中心連珮如個管師指出,癌症免疫治療的副作用可能會發生於全身器官,但因人而異不一定每個人都會發生。
乳癌化療陪診服務: 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粉紅天使乳癌化療陪診服務」
直到知道老爸年輕時投保了醫療險、癌症險,能夠實支實付,住院也可請領津貼,出院費用幾乎可以打平,小玉這才鬆了一口氣。 小玉說,從不知治療癌症竟會如此燒錢,除了藥費、病床費、看護費,還有許多意想不到開銷,例如,類似月子餐的「化療餐」,用來補充癌友的體力,提供足夠熱量,維持一定的體重,才能持續接受治療。 得知爸爸罹癌,全家人倍感煎熬,但表面卻必須裝得堅強,小玉和家人輪流陪著他到醫院接受化療,常擔心著藥物毒性太強、副作用太大,老爸身體會不會受不了。 「點解我有呢個病」、「唔係家人有先高危」,熊指,經常有病人提出以上疑問,惟乳癌成因未明,臨床很難向病人提供答案,多鼓勵病人積極接受治療。 雖然成因不明,乳癌也有高危因素如家族遺傳,荷爾蒙因素如從未生育、遲生育或無餵母乳,或長期服避孕藥如5年以上。
乳癌化療陪診服務: 粉紅天使 -乳癌化療陪診服務 (香港電台RTHK)
須接受 8 次化療,即4AC+4T、20 次電療,服食 5 年荷爾蒙藥。 年過五旬的韋女士在2016年洗澡時發現乳房有腫塊,後確診是HER2型乳癌腫瘤。 該類型乳房腫瘤擴散速度快,若無標靶藥物治療,患者的存活率一般較低;本地醫學統計顯示,有約20-25%的香港乳癌患者,HER2受體呈陽性。
乳癌化療陪診服務: 生活熱門新聞
我們的團隊由具有豐富醫學寫作經驗的記者、編輯組成,內容來自採訪諮詢資深癌症醫學和照護知識的專家與相關書籍,盡力提供正確可信的醫療健康知識。 乳癌化療陪診服務 但無意取代專業醫師診斷,無法為個別讀者對內容的應用負醫療或法律責任。 以乳癌標靶藥物來說,目前健保給付「賀癌平」用於早期乳癌治療,合乎給付條件之患者為:經外科手術、化學療法(術前輔助治療或輔助治療)治療後,具HER2過度表現(即:IHC 3+或FISH +),且腋下淋巴結轉移之早期乳癌患者。 此外,健保也於2019年10月起陸續給付CDK 4/6抑制劑於HR+轉移乳癌病患第一線使用,目前在台灣一共有三種,「愛乳適」、「擊癌利」及「捷癌寧」。 標靶藥物升級延伸出第二代、甚且使用雙標靶藥物,大幅提升治療效果。 除此之外,第三代標靶藥物也出現,把標靶和化療藥物結合成一個藥物,兼顧標靶藥專一性,加上化療藥物直接進入癌細胞裡,減少全身副作用。
乳癌化療陪診服務: 小孩開學嘍!爸媽不焦慮 健康愛心便當三訣竅
雖說現時網上資訊發達,不少患者或家人會瘋狂上網尋找乳癌相關的資料,以消除心中對乳癌的恐懼。 王女士指,網上資訊難辨真假,與其亂石投醫,不如向坊間的乳癌團體求助,正確了解及面對治療的憂慮、遇到副作用時的處理、飲食及運動建議等。 乳癌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死亡率位列前三甲。 不少年輕患者發現自己確診乳癌時,除了擔憂病情之外,更擔憂需要全乳切除,其後影響家庭關係和兩性關係,變相耽誤了治療。 事實上,不少早期患者可以選擇先接受術前治療,將腫瘤縮小,其後進行乳房保留手術,繼續享受健康美麗的人生。 為所有華人乳癌病友服務;在華人地區倡導防治乳癌議題;推廣乳健教育;推動乳癌病人的支援;並與全球其他醫學與癌症服務團體合作,共同從事乳癌研究與防治工作;鼓勵及促進建立新的病人組織,提供資訊交流及分享。
乳癌化療陪診服務: 癌症資助機構一覽
通常在手術後數週進行,利用高能量游離輻射線,經由體外直接照射,破壞並終止癌細胞繼續生長。 乳癌化療陪診服務2025 一般而言,放射治療通常是 週的療程,一星期 5 天固定時間,一次大約 10 分鐘。 副作用多出現在皮膚反應,照射部位有緊繃、紅熱、輕微痛感或搔癢。
乳癌化療陪診服務: 癌症資助機構及藥物資助計劃
『粉紅天使』與我非親非故,但卻對我關懷備至,又免費陪診接送,已經是我的大恩人,我永世不會忘記,您們的車資已是自掏腰包了,怎能又要您再次破費呢? 」語畢,我心裏暗自為王婆婆喝采,她真是個高風亮節,及不貪便宜的真正高人。 乳癌化療陪診服務 孫杜琪醫生指,數據顯示,在所有患一期或二期的本港年輕患者(小於50歲)中,僅有約三成的患者採取乳房保留手術,顯示患者認知不足。 建議患者可以多問、多了解,以免因不知道或誤解而錯失保留乳房等更佳治療方式。
乳癌化療陪診服務: 乳癌 2022 治療最新進展?
「華人乳癌聯盟」主席王天鳳女士認為,政府及本地的乳癌團體有需要增加有關方面的資源。 她表示:「現時,我們每年會接獲一至兩個男性求助。有的還會借身旁的太太代為查詢,不敢親身發問。」她亦指出,男性只要跨過心理關口,其所面對治療過程中的疑問,聯盟的義工大部份均可給予援助。 現時聯盟所提供的「粉紅天使乳癌化療陪診服務」,也有男性義工,可為患者服務。
乳癌化療陪診服務: 乳癌病人最怕聽到的兩個字?!家人聆聽與諒解勝過千言萬語
到下單時,不識字的她只是隨便指着一幅食物圖片說想吃這個。 後來,我代她決定了,前後點了兩個套餐,同時付了兩人的餐費。 乳癌化療陪診服務2025 「第 4 次化療才出現此情況,已經很不錯了,有些年輕病友也會有白血球不足的問題,所以不止是您呢,記住,這個星期請盡量多進食!這樣健康才會好起來!」我勉勵着。 王婆婆雖然身「高」,但她的內心卻如玻璃般脆弱,乳癌化療初期更時常哭泣。
受她熱心支援所影響,康復後我便成為支援小組義工,多年來陪着同路人走過療程的低谷。 我相信過來人的說話比任何人都來得更有說服力;每一位乳癌患者在抗癌過程中,經歷過甜酸苦辣,對後來的患者都有參考同鼓勵的作用,患者相互之間耳濡目染,分享經歷,說服力勝過醫生千言萬語。 同路人的鼓勵和親身經歷,有助初患者學習戰勝恐懼,梳理不安情緒,抱樂觀的態度面對乳癌,克服治療的不良反應,勇敢走出疾病的陰霾。 乳癌化療陪診服務 病人的家屬未必每次化療都能陪伴,義工此時可幫手,藉此分享經歷,幫助病人釋除化療的疑慮及障礙。 另一義工徐太五年前確診乳癌,當時極感徬徨,有幸獲義工幫手,故康復後她也加入義工行列,協助病人度過難關。 可惜禍不單行,3年後Lily的左邊乳房亦出現癌細胞,結果需切除乳頭,再次接受20多次電療。
化療期間的乳癌患者需要保持樂觀、開朗心態及多參與不同活動,並建議與「過來人」傾訴,減少憂慮。 癌症當然不止影響病人的身體,它也強烈地衝擊着病人的心靈,鑑於現時的醫療體系,甚少將心理關懷納入作為癌症治療的一部分。 提供服務:由一班華人乳癌患者組成,致力推廣乳健教育,加強各地華人乳癌團體間的資源共享,並將最新的乳癌資訊、治療及支援方法帶給各地團體,務求切合華人患者的需要。 組織提供免費的「粉紅天使乳癌化療陪診服務」,由乳癌康復者義工陪伴癌症病人在醫院進行化療,讓病人在抗癌路上不再孤單,又透過過來人的經歷扶助新確診患者,助癌症病人勇敢面對治療。 現時社會上的乳健教育及醫療配套等,均以女性為出發點,給予男性乳癌患者的支援欠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