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共完成新批外資項目42項、增資29項;契約外資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6億美元,成長22.5%;實現出口總值2.6億美元,成長11.4%;全年動建外資項目26項,總投1.56億美元,投產21項,總投7300萬美元。 開展了千家山工業集中區專題招商會、“5•18”、“6•18”、“9•8”等招商活動,均取得良好成效。 認真做好外貿出口工作,組織企業參加廣交會,共簽訂契約1.5億美元,成長76%。 1955年4月,義序、吳山、盤嶼、陽岐4鄉劃歸福州市。 閩侯2025 閩侯 1956年劃為城門、馬尾、南嶼、白沙、尚幹、雪峰、石牌7個區。
- 大湖雪峰崇聖寺為清末福州五大禪林之一,枯木庵有全國惟一的唐刻樹腹碑,還有抗日陣亡將士墓、石牛山瀑布、五縣寨遺跡。
- 例如,“福”是個陰入字,讀作[houʔ24];“州”是個陰平字,讀作[tsiu55]。
- 民國初年,廣東饒邑隆都人(今汕頭市澄海區蓮華鎮人)張世珍參照《渡江書十五音》,編寫了潮州話韻書《潮聲十五音》。
- [15]這種分區法不久後被中國大陸學術界採納。
- 并且,由于福州是省城,又受官话影响较深,所以声母里浊塞音和浊擦音都消失了,但闽南语保存了一些。
- 閩語中的許多語言,在其各方言中聲母、韻母乃至聲調數上都存在差異。
- 東鄰福州市區的長樂市、羅源縣,南接福清市、永泰縣,西抵閩清縣,北靠古田縣,是全省離省會最近的一個縣。
民国二年(1913年)3月,闽县、侯官两县合并为闽侯县。 1944年中華民國政府將「閩侯縣」改名做「林森縣」,紀念嗰時過身無耐嘅前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直到中共執政後喺1950年撤消改名。 闽南语和闽东语的分化应该是在唐代,闽南语的文读主要来自七世纪唐音,而闽东语主要来自十世纪唐音,所以像撮口呼字,两者就很容易看出区别来。 而且,闽东地近吴越,语音上受到南吴语影响比闽南大一些,所以后来韵尾逐渐减少,而闽南语把唐音的六大韵尾都保留了下来。 并且,由于福州是省城,又受官话影响较深,所以声母里浊塞音和浊擦音都消失了,但闽南语保存了一些。 在福州話口語中,有時候會為了強調特定的字詞,而特意不對它進行連讀變聲。
閩侯: 詞彙
重點項目建設: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億元,其中,重點項目已投產24項,在建59項,完成投資26.2億元。 加快青口汽車城千家山工業集中區開發,戴克、華擎發動機、東南汽車25家配套廠、東南大道、博雅星城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 戴克項目完成填土方和地下管網埋設,華擎發動機項目一期用地已完成填方60%,寶井鋼材主廠房已建成。
閩語的中心地帶是福建,隨福建人的移民而傳播。 日本、美國等地的華人以福州人移民居多,當地所稱的福建話指閩東語裡的福州話。 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的華人以閩南人移民數量最多,當地所稱的福建話指閩南語的泉漳片。
閩侯: 聲母
平話字克服了使用漢字書寫福州話時一字多音等等在內的一些弊端,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曾在部分基督教徒中通行。 平話字忠實地表記了福州話中每個字在清末時期的發音,其缺點是無法體現連讀變調和聲母類化。 此外,今日的福州話與清末時期的福州話不少字詞的發音已經悄然發生變化。
-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大量中原汉人逃入福建避难,其中以林、陈、黄、郑、詹、丘、何、胡八姓人口居多,史称八姓入闽。
- 重點項目建設: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億元,其中,重點項目已投產24項,在建59項,完成投資26.2億元。
- 《韻鏡》的刊印者三山張麟之可能是福州人(福州別稱三山,不過也有其他地方別稱三山的),《七音略》的刊印者鄭樵是莆田人。
福州話有多套表記系統,包括漢字(方言字)、福州話拼音方案、馬祖採用的福州語注音,以及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福州土腔羅馬字(平話字)和福州話假名。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大量中原汉人逃入福建避难,其中以林、陈、黄、郑、詹、丘、何、胡八姓人口居多,史称八姓入闽。 唐朝末年,河南固始人王审潮、王審知兄弟率民變军队攻入福建,后来以福州为中心建立闽国并割据数十年。 这两次事件为福州话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使福州话中融入大量上古漢語、中古汉语的音韻,不少音韻至今仍保留在福州話中。 香港閩侯同鄉聯誼會成立大會,於29日下午假福州市西湖大酒店舉行。
閩侯: 閩語
乾隆年間,《戚參將八音字義便覽》與《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聲》這兩部福州話韻書合訂為《戚林八音》並出版刊行,該書系統地記載了18世紀福州話的音系,對其他閩語的韻書影響甚大。 閩侯2025 閩侯2025 後來的《安腔八音》、《建州八音》等閩北、閩東地區韻書便是受到《戚林八音》很大的影響。 民國初年,廣東饒邑隆都人(今汕頭市澄海區蓮華鎮人)張世珍參照《渡江書十五音》,編寫了潮州話韻書《潮聲十五音》。 福建地區在唐宋時期曾是漢語音韻學興盛的地區之一。
閩侯: 香港
又因為聲母k與ŋ連讀後被類化為ŋ,因此「中國」一詞實際應讀作“[tyŋ53ŋuɔʔ24]”。 同閩東語各方言一樣,福州話的連讀變調規則比較複雜。 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組成詞語時,最後一個字永遠不變調,而其他字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要變調。 譬如,“獨”、“立”、“日”這三個字都是陽入字,調值都為“5”,分別讀作[duʔ˥]、[liʔ˥]和[niʔ˥]。
閩侯: 福州曇石山遺址
多數人是將[l]併入[n],也有人二者皆可。 閩侯 這是事關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事關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根本原則。 只有做到「愛國者治港」,中央對特別行政區的全面管治權才能得到有效落實,憲法和基本法確立的憲制秩序才能得到有效維護,各種深層次問題才能得到有效解決,香港才能實現長治久安,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閩侯: 福建
吳語使用者遷入閩北浦城縣,浦城北部被吳語化;贛語使用者遷入邵武軍(今邵武、將樂一帶),邵將地區被客、贛化;閩南人與客家人遷入沙溪一帶,其語言與閩北語接觸後形成閩中語。 興化府地區(今莆田市)由於與省城福州交往密切,吸收大量閩東語元素,形成莆仙語。 閩東、閩南、閩北、閩中、莆仙五區自此逐漸形成。 其中存在閩越語(閩越人的語言)的底層詞彙,上古時期吳語和楚語(湘語)的詞彙也有留存。 後來在六朝和唐末五代時期,先後由中原移民帶來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中原漢語因素,逐漸形成定型的系統。 [3]閩語也是漢語族中保留上古漢語特色較多的一個語言。
閩侯: 閩侯縣
部份中老年原籍福建或潮州的閩語人口,與較不相熟的同鄉說話時以大多廣州話溝通,但與非常相熟的同鄉以及近親溝通時不少50歲以上人士仍以閩語溝通。 五十年代,香港市區有來自中國南方北方各民系各語系的語言,但都以粵語和閩語為主,六十年代末期,香港化運動後,各民系(包括閩民系)都迅速轉以粵語廣州話作為交流語以至日常生活的第一以至第二語言。 閩侯 由香港移居外國(如歐美)的福建籍人口,特別是五十歲以下的人士,他們大多數以廣州話在外國溝通。 香港人口普查語言分類以及全國政協委員比例大可代表了各族群在港的人數,在廣東籍以外的主要為福建籍,其次則為浙江籍、江蘇籍以及山東籍。 平話字,即福州土腔羅馬字,是19世紀美國在福州的傳教士根據福州話的音韻設計出的一種羅馬化文字,被中國學者歸為「教會羅馬字」的一類。
閩侯: 閩侯
唐宋年間的兩部早期韻圖《韻鏡》和《七音略》都跟福建人有著很密切的關係。 《韻鏡》的刊印者三山張麟之可能是福州人(福州別稱三山,不過也有其他地方別稱三山的),《七音略》的刊印者鄭樵是莆田人。 但唐宋時期人們關心的只是如何解釋《切韻》,而對方言口語並不關心。 註:該表列出的僅為代表方言(括弧後附註)的音素。
閩侯: 福州話
1937年,語言學家李方桂在研究閩語時,首次將閩語分為「閩北方言」和「閩南方言」兩支。 1955年,中國大陸語言學界延續了這種兩區的分區方法。 袁家驊在1960年所著的《漢語方言概要》中,也是採用這種分區方法。 此後,由於戰爭導致的人口大規模遷徙,使原閩北語使用地區變化頗大。
閩侯: 福州閩侯第三實驗小學及附屬幼兒園項目開工儀式舉行
規範礦山採礦權的審批和閩江砂石管理,切實保護礦產資源。 全面落實環保目標責任製,配合完成各項“創模”任務,積極開展環保專項行動,建立環保質量報告製度,不斷強化環境管理,重點污染整治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晚期的先民就在閩侯這塊富饒的土地上捕撈耕作、繁衍生息。
墓葬分為三層,由下而上,距今分別為五千年、四千年、三千年左右,其上層疊壓著商周時期黃土侖類型墓葬。 出土的文物和標本有多具人物、動物屍骨化石及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貝器等,其中幾項重要發現,在全國亦屬罕見。 曇石山文化與台灣高雄的鳳鼻頭文化等內涵相似,年代相近,曇石山遺址對研究福建與台灣古代文化的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祥謙鎮枕峰山有“二七”烈士林祥謙陵園,青口青圃有我國報界先驅林白水紀念館。 城東南郊曇石山是我國東南沿海原始社會晚期人類活動的著名遺址。 竹岐榕岸庄邊山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戰國墓葬。
閩國滅亡後,閩地三分,分屬南唐、吳越和清源軍。 閩語被看作是漢語族中語言現象最複雜、內部分歧最大的一支;尤其是在福建中部的山區,方言分布極為複雜,素有「十里不同音」之稱。 1955年,中國大陸學術界將閩語作為一個語支,下分閩南、閩北兩語;1963年則合而為一,下分閩東、莆仙、閩南、閩北、閩中、五種語言。 同其他閩語一樣,福州話保留了許多來自壯侗語系語言的獨特詞彙。 這些詞彙是無法用常用漢字寫出的,即便能夠寫出,也從來沒有過統一的寫法。
閩侯: 聲調
例如,“福”是個陰入字,讀作[houʔ24];“州”是個陰平字,讀作[tsiu55]。 當兩個字組合成詞語“福州”時發生了連讀變調現象,“福”的調值從鬆韻的“陰入”(24)變為緊韻的“21”(半陰去),因此它的韻母也隨之從鬆韻[-ouʔ]轉變為緊韻[-uʔ]。 閩侯 所以這個詞讀作[huʔ21 tsiu55]。 《戚林八音》把福州話描述成八個聲調,此書也由此得名“八音”。 閩侯2025 一些中青年的使用者無法區別[n]聲母和[l]聲母。 例如“老”和“閙”都可以讀作[nau242],也可以讀作[lau242]。
閩侯: 連讀變調
項目建成後,能容納72個小學班級和18個幼兒園班級,提供小學學位3240個,幼兒園學位540個。 以下是用福州話漢字、平話字,以及福州話拼音方案和馬祖的福州語注音書寫的《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一條。 其中,福州話拼音方案和福州語注音版本全部使用句子連讀之後的實際讀音。 在中國大陸,由於缺乏鄉土教育,幾乎所有福州話的使用者都處於福州話文盲的狀態。
閩侯: 研究史
1971年,撤銷閩侯專區,改置閩侯地區,後改名莆田地區。 閩侯專區(1949年-1950年稱第四專區、林森專區),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已撤銷的專區,在今福建省中部偏東。 值東漢,東部都尉留候官一介,鎮守此地,故名候官、東候官。 候官,军候也,建安間,稱侯官縣,西晉析侯官置原豐、温麻二縣。 唐析閩縣,置侯官、長、福寧、新寧、温麻五縣。 西元一九一三年三月,閩、侯官二縣,合為閩侯縣。
閩侯: 文化
常住人口為66.2萬人,以漢族為主,有畲族、苗族、壯族等少數民族,旅居國外華僑11.6萬人,港、澳、台同胞5.5萬人,是福建省主要僑鄉之一。 2014年閩侯縣位列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第71位,福建省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十強縣(市)第4位,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市)第2位。 閩侯(hòu)縣,福建省福州市下轄縣,是福建省著名僑鄉和中國第一批沿海開放縣之一,福建省著名僑鄉和中國第一批沿海開放縣之一,”中國橄欖之鄉”,素稱”八閩首邑” 。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西南側,總面積2136平方公裏,通行閩東方言福州話。 縣內著名景點有旗山國家森林公園、曇石山文化遺址、雪峰寺、馬嵐山、十八重溪風景區等。
閩侯: 閩侯專區
這一時期是兩岸方言調查的一個高峰期,閩語的比較語言學有了很大發展。 「閩南、閩北分區法」是基於福州話和廈門話的異同而立論的。 然而,根據這種劃分方式,這兩種「方言」內部仍然無法互通。 而根據1957年中國大陸進行的漢語方言普查發現,閩語之間的差別主要是在東西(沿海與沿山)之別,而並非南北之別。 [14]1963年,學者潘茂鼎、李如龍、梁玉璋、張盛裕、陳章太在論文《福建漢語方言分區略說》中,提出將閩語更細地拆分為五個區。 「閩北方言」被拆分為閩東區(閩東語)和閩北區(閩北語);「閩南方言」被拆分為莆仙區(莆仙語)、閩中區(閩中語)和閩南區(閩南語)。
閩侯: 農業
他們認為福州話無法用漢字寫出,而只有普通話才能用漢字寫出。 因此當他們書寫福州話時,往往通過普通話的近似發音來錯用漢字。 比如,“講脬”(gōng-pă,意思是講大話、講空話)一詞常常被寫作“拱趴”,“會使”(â̤ sāi,意思是“可以”)一詞常常被寫作“阿塞”。 與其他閩東語方言一樣,福州話的聲母、韻母和聲調,都可能因為連讀而發生變化。 連讀變聲分為連讀變調、鬆緊變韻和聲母類化三種。 在平話字中不表記輕聲,所有讀輕聲的字,仍按該字的原始讀音來書寫。
轄原屬福州市的閩侯縣;福安專區所屬長樂、連江2縣;晉江專區所屬永泰、平潭、福清3縣;南平專區所屬閩清縣。 全縣耕地3.7萬公傾,林地面積11.5萬公傾,園地1.4萬公傾。 境內地熱溫泉廣布,多處地熱資源已被開發成淡水鰻和熱帶魚養殖基地,已探明地下礦有金、鎢、銅、鐵等21種,糧豐材茂,物產豐饒。 蒼蒼青山竹木參天疊翠,泱泱閩水魚貝珍奇泛彩。
閩侯: 人口民族
只設計聲母和韻母,不設計聲調符號,聲調用數字表示。 福州話拼音方案旨在忠實地反應福州話的實際讀音,因此只在連讀變調中才產生的[ʒ]和[β]都被設計了表記方式。 此外,在中國大陸,用國際音標來表記福州話的方式很常見。 民國時期,李方桂等學者曾经將閩語簡單分為「閩北語」、「閩南語」兩種方言。
全年共接待遊客81.2萬人次,營業收入達1.3億元。 曇石山文化遺址和十八重溪風景名勝區的品牌地位進一步確立,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 房地產呈現出建銷兩旺態勢,全縣房地產完成投資4.49億元,成長16.5%,銷售額達3.7億元,銷售18.9萬平方米。 閩侯 商貿流通進一步發展,不斷培育壯大各類專業市場,引進福州煙草物流配送中心、惠好醫葯配送中心等一批物流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