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置大廈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初,大體上經歷了六代。 第一代樓型設計成“H”或“I”型,高六七層,室內設計成狹長的一室,面積多為十一二平方米,供五六名成人居住。 後來,徙置大廈越建越多,性質也由安置災民向改善寮屋居民居住條件方向轉變。 石硤尾大火最終造成約四千房屋被毀,逾五萬人無家可歸,安置災民成為政府刻不容緩的任務。 大火發生後四日的十二月二十九日,政府宣布將原址興建徙置居所安置災民,同時市政局成立「徙置事務緊急小組」,小組建議徙置應採取多層大廈形式,並用納稅人的錢直接興建。 翌年二月,首批兩層高平房在災區原址啟用,即是以時任工務司Theodore Louis Bowring的名字命名「包寧平房」。
根據房屋委員會2020年2月初最新公布的數據,在2019年12月底,約有151900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108500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4年。 即徙置事務處的地區主任,一名「區長」負責管理兩座徙置大廈,接近五千名住戶,除了日常管理,也負責地下樓層店舖的租務,自然撈不少「油水」,比如幾位街坊說起,不約而同提到,當年只要付區長300元便可獲安排多一個單位,嚴如行賄「公價」。 當初一個隨手拈來應急的公營房屋政策,誤打誤撞,變成了殖民地時期最大的遺產,「借來的政策」沿用至今,或許是始料不及。 事過半世紀,隨着一個個老舊屋邨不復返,香港這個借來的地方,燃燒著的仍是昔日的那團火嗎。
包寧平房: 單位背靠背,抄自哪裏?
生活館收集石硤尾徙置區居民當年的生活用品,保存及展覽,從而反映出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的社區發展、生活環境變化和基層市民的生活面貌。 1953年那聖誕夜,石峽尾的寮屋區發生大火,一夜之間,烈火把大大小小數以千計的寮屋木屋吞噬。 大火之後可說是滿目瘡痍,5萬多名災民痛失家園;政府和社會各界都緊急救災。
唯初期政府只是提供土地,1954年後才正式交由市政局轄下的「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屋建會)負責開始大量參與徙置區的興建,而石硤尾便成為日後公共房屋的發展雛形,其中有幸保育留下了第41座的「美荷樓」。 石硤尾徙置區共建有29棟6至7層高H型的徙置大廈(其中四座之第9至12座是由聯合國捐款),分別於1954至63年間興建,其特色是兩端皆為住宅,而中央連接部分,則為公共浴室。 每個單位面積約120方呎,單位內不設水電,居民多於門囗走廊位置以火水爐煮食。 一張上窄下寬的碌架床、一張摺枱、4張摺凳加一個地櫃,就是一個家,當然仲會將塊麻雀板和尼龍床放冷巷。 1954年發生的一場大火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也改變了當時政府的房屋政策。
包寧平房: 《香港百年》香港人的集體生活回憶「公共屋邨」
過去——那些充滿香港集體印象的百年印記,因時代而逐漸淡忘。 現在——透過手繪記錄,本書帶你回味經典時刻,重拾久違風範。 陳家偉博士為新界婦孺會梁省德學校校長,學校位於大埔大元邨。 陳校長深信卓越的教育可以成就每一個孩子,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成長的天空和人生的舞台。 陳家偉為資深的教育行政人員,曾任優才(楊殷有娣)書院小學部校長,德萃教育機搆幼、小、中教育總監專責全人發展。
- 舊式徙置區可說是貧民區,地方狹小,環境擠迫,衞生惡劣,要共用廁所和浴室。
- 衞翠芷說,可以從政府興建和拆卸工廈的政策中,看到香港工業發展的歷史演變。
- 1954年發生的一場大火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也改變了當時政府的房屋政策。
- 石硤尾是一個別具歷史意義的社區,這裡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社會楝樑,有導演、足球先生、文化報人等。
- 遠離前堂櫃檯、旅舍大堂偏僻一角見有一低櫃檯,但無暢通易達標誌,無職員當值,亦無聽覺輔助系統。
今天石硤尾徙置區早已成為歷史,但美荷樓尚存,為昔日的徙置區生活與文化留下見證,並盛傳這一段逆境自強的歷史,讓我們的下一代能有更深刻的啟發。 上期介紹了位於深水埗石硤尾的景點,意猶未盡,再講講深水埗區內的好去處景點。 深水埗古稱「清水浦」,意指海水清澈的碼頭,後易名為「深水埔」及「深水埗」。 深水埗在遠古時代已有先民居住的遺跡,1955年出土的李鄭屋古墓古跡建於一千多年前的東漢年代,其後陸續出現的考古發現顯示早於新石器時代,深水埗已有居民居住。
包寧平房: 昔日鄰舍情懷 今日重現社區
單位內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居民只能使用設於中座的公用水喉、公共浴室與廁所。 當年徙置大廈每層設有兩個洗滌間和兩個浴室,廁所每層男、女廁各有三個廁位。 每個單位規定最少居住五名成年人,十歲以下小孩作半人計算,不足五名成年人的戶口需與其他家庭合住,於是出現一室兩伙家庭同住的情況。 徙置單位居住空間狹小,居民會在單位內加建「閣仔」,或使用兩格床、帆布床等增加睡眠地方。
包寧平房: 歷史最悠久的屋邨──美荷樓@石硤尾邨
雖然業安屬於政府後期興建的新式多層工廠大廈,但也即將踏入拆卸重建的命運。 如果是初次踏進這些政府多層工廠大廈,要形容其建築特色,最簡單直接莫過於「好似舊式公屋」,這也是它們跟私人廠廈最明顯的分別,而事實上這種工業建築類型可說是起源於香港、且非常本土化。 包寧平房2025 面對災民流離失所,政府迅速在原地興建臨時房屋,以當時的工務局局長包寧命名,稱為「包寧平房」。
包寧平房: 香港最早的「公屋」
而徙廈一個個長方形的單位看似小學生也懂得畫,衞翠芷則以她在房署工作多年的經驗考究長闊尺寸,可變出至少3種家俬佈局。 包寧平房2025 1977年香港浸會學院傳理系畢業,歷任電台和報館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 2011年退休後潛修歷史,2015年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畢業,獲頒授碩士學位。 包寧平房2025 今日,大坑西邨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重建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命運。 然而,經過多年的拉鋸戰,官民商三方仍未能就重建方案達成共識。
包寧平房: 歷史
最後在2009年,美荷樓正式動工改建為青年旅館,同時加入了大量現代化的公用設施,並於2013年竣工成為了現在的美荷樓青年旅舍。 包寧平房2025 1953年聖誕節石硤尾木屋區大火,58000人無家可歸,數月後政府在原地興建臨時的「包寧平房」,大火一年後興建首8座包括美荷樓在內的6層高徙置大廈(後來才有7層大廈)。 1972年政府推出10年建屋計劃,石硤尾邨進行改建或重建,今天的美荷樓是最早期徙置大廈僅存的一座,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於2008年納入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YHA)活化為青年旅舍。 石硤尾徙置區是香港第一個徙置式的公共房屋,於1954年至1963年間興建,共有29座樓高6至7層的徙置大廈(第8、9及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 此外,部份分隔兩個單位的牆壁高處,設有長方形小孔作通風之用。 美荷樓是石硤尾邨首8座徙置大廈之一,原稱H座,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將其改稱為石硤尾下邨第15座。
包寧平房: 香港人的集體生活回憶「公共屋邨」
衞翠芷提出的問題好簡單又好重要:公屋原型的設計從何而來? 1953年聖誕發生石硤尾大火,5萬3千多人頓時流離失所,翌年2月,災區原址興建兩層高的「包寧平房」(包寧為當時工務司Theodore 包寧平房 Louis Bowring),而同年年尾,平房旁邊興建了8幢6層高的徙置大廈,為香港公屋史掀開序章。 衞翠芷翻查工務局建築設計處在1954年1月14日交給工務司的備忘錄,已提及「多層實驗樓宇」設計,而2月11日的備忘錄更有估算造價,亦即1月14日,也就是大火後兩星期,政府很有機會已得出樓宇的初步設計。
包寧平房: 石硤尾邨 香港第一個公共屋邨
之後二十多年間,人口以每年平均十萬的速度澎漲,至七十年代人口已達四百萬。 利用興建和分派徒置屋邨和廉租屋等公營房屋,政府掌握了人口規劃的主導權,有效而快迅地將人口合理安置到新市鎮,並推動新市鎮發展。 1971年仍然有81.1%人口居住在市區,到了1981年,已經減到72.9%。
包寧平房: 政府工廈 改建先例
單位內沒有水電供應,至於廁所、浴室及水龍頭都統一建在每樓層的正中央,居民的生活日常不是待在自己的房子內,就是在長長的走廊上跟鄰居交流及乘涼。 至於美荷樓則是首批建成的八座徙置大廈中的其中一座,並只稱為H座,直到1981年大廈重新改建,並為每個單位加入獨立廚房及廁所後,從此正式命名為「美荷樓」。 到了2000年石硤尾邨的舊式大廈都要進行清拆重建,後來只剩4座沒有被拆卸,並以其他計劃一起進行但卻被荒廢了多年。
包寧平房: 回憶,混雜而紛亂,只是都好似沒有冬天。
作為以「善忘又冷漠」而聞名的香港人,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這麼在意香港這個家;過去一直想要離開香港的心,來到今天,這顆「愛港」的心終於被喚醒,於是想就此重新認識自己的家園,更要為這個曾經是世界最美的城市「香港」,作出一點點貢獻。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 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
因此,政府其實是借徒置政策處理寮屋問題,目的是收回市區用地。 房屋署現時已敲定將美荷樓改建,構思把大廈交予非政府團體營運,把最低兩層改建為公屋博物館,重現昔日公屋居民的生活。 上層則構思改建成青年旅舍,吸引外地青年旅客居住,補貼博物館運作。 屋邨於1954至1963年期間逐步落成,共有29座6至7層高的H型徙置大廈,每個單位約只有120平方尺(約為台灣的三坪),供五個成年人居住。 包寧平房2025 戰後的香港百廢待興,1949年後大量的內地移民湧入香港。
1樓展廳除了展示美荷樓的歷史,更新增了互動遊戲與擴增實景(AR)元素,讓大家更了解整個舊時代的氛圍,以及清楚見到昔日大眾是怎樣在此空間生活。 包寧平房2025 同時亦參考了街坊的口述歷史及參考資料,還原美荷樓初期的單位,徙置大廈的環境。 當年,「平民屋宇」是一個由多位社會知名人士自資組成的「非牟利團體」。 在興建大坑西邨之前,早在1955年,「平民屋宇」已於蝴蝶谷興建平房(名為蝴蝶谷新邨,並於2001年拆卸),安置石硤尾大火的災民。 為了安置這大批災民,香港政府馬上興建兩層高的「包寧平房」(它是以時任工務局局長包寧命名)。
包寧平房: Tags: 香港百年 雪姬 Suki Yeung 公共屋邨 石硤尾邨 美荷樓 彩虹邨 愛群快餐店 啟德國際機場 集體記憶 More…
石硤尾邨是香港第一個公共屋邨,位於新九龍深水埗區的石硤尾,最早期1954年入伙徙置大廈,於1973年開始首次改建及重建工程,舊長型及新落成之非標準型樓宇於分別於1977年至1984年間、2007年至2012年入伙。 徙置大廈(第41座美荷樓除外)於2007年6月20日拆卸後,第二、三及五期重建工地已在2009年4月19日展開地基工程,於2012年5月入伙,並接收部份2012年蘇屋邨重建二期及2013年至2014年白田邨舊邨的遷拆戶。 當地排屋分上下兩層,每隔幾座房屋就設一個單層小空間,原本是公廁,現在被當作雜物房。
老闆曾說過他們家的雞髀(廣東話中的雞腿)高峰時期,平日每日可賣出一百隻,而且筆者就有認識的富豪會特意開車過來品嘗。 現在石硤尾邨最新重建的房屋,已經是很高級,質量好,除了不是私人擁有,其他的配套跟私樓的差別已越來越少了,而且石硤尾邨是在市區,近地鐵站,比很多的私樓還更方便。 當然不是,她在書中提到天台小學等設施,就明顯是設計來到本地後才發展出的獨特之處。
包寧平房: 香港唯一私營廉租屋邨-大坑西邨
港英政府在災場原址興建兩層高的包寧平房以及徙置大廈。 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市民主要從雜貨舖及露天小販攤檔購買生活必需品。 前者就如今天的超級市場,雖然貨品種類不多,卻能滿足區內居民的日常所需。 由於當時物資短缺,居民需自攜容器去購物,就像現時提倡環保的「裸買店」,而後者的流動經營方式,在當時不但養活了眾多小販,更大大方便市民。 下層展覽亦正正設有以上主題展區,更展示了1967年及2021年逾半世紀的物價,讓大家清楚了解不同年代的生活變化。
香港政府及社會慈善團體在火警後,向災民派發食物及衣物等物資,慈善組織也募得善款,香港總督葛量洪夫婦、何東爵士、胡文虎等人紛紛捐助,傳媒報館也發起籌款活動救助災民,之後陸續有組織參與救濟活動。 時任香港總督葛量洪向英國政府報告,指這場石硤尾大火,涉及多個木屋區,包括白田上村、白田下村、石硤尾村、窩仔上村、窩仔下村及大埔村,災場廣及41英畝,即相當於164,000平方公尺。 大火歷時6個小時才受控,造成3死51傷,燒毀木屋2,580房,約12,000多個家庭合共58,203人頓成災民,無家可歸。 寧園日照中心今天上午舉行開幕,斥資約1億元並花3年打造的社區型失智日照中心,未來將可讓安養院再收托30位50歲以上的輕度失智症患者,竹縣府秘書長陳季媛與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副署長張美美等人都出席,攜手見證專屬照顧模式的失智症身障者長照衛福據點正式成立。
五十年代,香港約有二十五萬人,佔總人口的八分之一居住在寮屋區。 包寧平房2025 包寧平房 這些區多數是一、二層高的小平房,土地使用率極低,又佔用不少市區用地。 對於戰後需要大量土地復甦的香港,相比人道考慮,政府更關心的是香港山多平地少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