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08年政府數據顯示,香港有693座行人天橋,1213座行車天橋,加起來接近2000座的天橋,把大量人和車一下子搬到半空,同時又創造出一個龐大的全新空間——天橋底下。 香港科幻電影《明日戰記》中,基於電影裹的B-16區空戰部隊基地是由大球場改變的,因此該電影曾於此地取景,並與中國內地所拍攝的片段合拼而成。 場地設計則交由著名插畫家及玩具設計師James Jarvis打造,球場上的5個巨型圓形公仔趣緻又搶眼,極具標誌性。
愛定籃球場位於屯門友愛和安定邨的愛定商場上蓋,由民坊、Red Bull 及 SWL攜手打造。 三方將平平無期的屋邨籃球場以藝術手法改造,本地藝術家以鮮艶的紫、藍、黃顏色作主調,配以「紅白機」時代的低像素畫風,帶點美式街頭風格之餘,在高空看起來甚具立體感。 運動絕不只是男性專有的權利,女性也可盡情投入運動,而將軍澳明德主場就是全港首個主打女性友善的籃球場,漸變色調的設計相當instagrammable,設計更見巧思,從不同角度可以看到「M」(Men)或「W」(Women)字樣,寓意著男女共融,別出心裁。 同樣位處青衣的另一球場——青衣邨天台籃球場,歷經翻新後也蛻變成熱門的打卡球場! 是次翻新為軒尼詩主導的「Hennessy in the Paint」全球項目,並由駐港日本藝術家TAXA操刀設計,為球場渲染上藍色、桃紅色及湖水綠色,用色極為特別。 設計團隊在活化時取「兆禧」的諧音,以「笑,嘻」為主題,在球場中融入不少歡樂元素,特意加入了「微笑共創特色牆」、「笑左笑右」等打卡位,更隱藏了多個笑臉,配合藍色、橙色等和暖色彩,營造出愉快的氛圍。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籃板支柱
2010改制後除了將禁區變為長方形,另新增籃下進攻免責區,此區內容許不嚴重的進攻犯規,形狀為籃圈中心向外1.25米的半圓,背對籃板,籃圈中心到籃板之間的空隙以直線延伸。 在西元2010年以前的舊制罰球線也有跳球圈,故可見罰球線長度與跳球圈直徑相同,圓圈在禁區部分以虛線呈現。 但事實上自2002年不再有罰球線跳球的規則後,就有些球場不再畫虛線部分。 油麻地渡船街天橋底,曾經有不少露宿者在此留宿,後來政府封了橋底,造了一堆錐形石陣,之後又將之變成了一個遙控車車場。 天橋底下有蓋可遮風擋雨,卻又無礙陽光和空氣灑入,多年以來,這裡一直是老人歇腳休憩、年輕人夜遊浪蕩的好地方,一些出入方便的天橋底,更成為許多無家者一個特殊的家。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2025 球場處於的銅鑼灣村有邱、何、陳、李、黃、謝等姓村民,並以姓邱為主,村民以這個地方地形似銅鑼,所以命名為「銅鑼場」,不過當時華民政務司認為「場」字不像住宅區的名字,因此改名為「銅鑼灣」。
- 由於建築團隊為體育館的意念及佈局上花了不少心思,考慮到體育館與屋邨居民之間的聯繫,美林體育館於1987年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銀牌獎[3]。
- 它的下沿距離地面2.90米,它的中心垂直落在場內距離端線中點1.20米的地方。
- 政府在2017年《施政報告》中提出「體育及康樂設施五年計劃」,當中包括重建香港大球場。
- 如果籃板是透明的,則線條為白色;若是木質的,則畫黑線。
- 本地社區營造工作室一口舍將青衣在地特色作為翻新長亨球場的靈感,運用黃、橙、藍、紫等青衣魚身上擁有的顏色,組成青衣島的形狀,並繪塑於球場中央,斑斕顏色與周圍環境形成強烈對比,而且更能藉此增加居民的身份認同,加深對社區的歸屬感。
近年,屋邨球場成為打卡熱點,結構感很重而且有蓋的啟業邨運動場首當其衝成為大家常去的熱點。 在2019年,基滙資本民坊與香港街頭籃球文化組織SLAB HK及本地社區設計工作室One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Bite Social合作,打造全港首個由用家主導設計運動場。 將3個籃球框的特色投籃區、羽毛球場、3人足球場和緩跑徑等設施融為一體,同時以型格設計修飾,將功能和「打卡價值」發揮到極緻。 罰球區兩旁的位置,供雙方隊員在罰球時為爭搶籃板球站位使用。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香港大球場
政府大球場見證了1960年年代至1970年代香港足球光輝的一頁,當時每逢香港甲組足球聯賽大戰時,政府大球場都會全場爆滿,掛起紅旗;向隅的球迷都會攀上位於政府大球場後面的正民村附近的山坡觀看球賽。 國際籃球聯合會在1984年正式確認。 重要國際比賽場地的地面應用木料製成,且比賽館內天花板高度為7.50米,最低不少於7米,上置燈光設備。 最早的籃球場地大小沒有一定的限制,由於上場人數為9人到50人不等,根據上場人數的多少採用長60至94呎(約18—28米),寬35至50呎(約10—15米)的各種場地。 限制區俗稱「三秒區」、「禁區」或「油漆區」,籃球場規定區域之一,2010前的舊制是從罰球線兩端畫兩條線至距離端線的中點各3米的地方(從外沿量起)所構成的梯形區域,2010後則改成長5.8米(罰球線到底線)、寬4.9米的矩形區域。
- 當時政府大球場設有沙地跑道,因為當時在設計上只著眼於用作舉辦足球賽事,故此該段田徑跑道為450公尺,比正規田徑跑道長50公尺,當時不少中學與學界的陸上運動會皆在政府大球場舉行。
- 第1位置區位於離端線內沿1.75米處(沿罰球區斜線丈量),罰球時由罰球的對方隊員所佔據;第2位置區為罰球隊隊員站立。
- 在沒有比賽或大型活動時,則會開放予市民和學校等團體預訂舉辦體育活動[16]。
- 隨着籃球運動比賽規則的不斷改善,1937年國際籃球聯合會正式確定了長26米,寬14米的統一規格場地,一直沿用至1984年。
- 答案其實是在大圍松嶺路旁,也就是由沙田至城門隧道的高架行車天橋橋底,地點隱蔽,人流亦少,與人煙稠密的銅鑼灣剛好相反。
目前使用的有液壓式、吊式、炮式、F式、三角式等等。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2025 不管使用哪種形式的籃架,都必須保證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不因籃球猛烈撞擊球籃後發生較大幅度的震動和變形,從而影響籃圈水平面的標準高度和位置。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2025 早期的籃球比賽無限制區,隨着籃球運動的發展,高大隊員不斷增多。 對限制區面積、形狀的規定隨之多次變更。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屯門愛定籃球場
以籃圈中心,背向籃板做一半圓,舊制半徑6.25米,新制6.75米,延伸到邊線附近時則改為直線延伸,平行邊線距離0.75米,即為三分線。 隨着籃球運動比賽規則的不斷改善,1937年國際籃球聯合會正式確定了長26米,寬14米的統一規格場地,一直沿用至1984年。 長亨籃球場是由民坊和One Bite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Social以青衣島的島嶼形狀為設計靈感所打造,以不同的曲線描繪出青衣島的島嶼形狀,配以藍、紅、白主調,營造出像熱能探測器上的畫面。
石籬Grind主場是由Nike主理的球場重生計劃,最大特色就是以2萬對回收波鞋,結合膠樽、纖維、皮革等製成的Nike Grind鋪設而成,為一些本被廢棄的舊物賦予第二生命,身體力行地推動循環再造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美林體育館(英語:Mei Lam Sports Centre),是香港的一所室內體育館,位於沙田大圍美林邨第三期,行政上屬於沙田區。 籃圈是球籃的一部分,由直徑為2厘米的實心鐵條製成圓形,內徑45厘米,漆橙色。 圈下裝設小環或類似的東西,以便懸掛籃網。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銅鑼灣村籃球場
其兩側分位線的長為10厘米,寬為5厘米,與罰球區邊線垂直、分位線不包括在中立區的寬度內,中立區的深度可理解為1米。 在罰球時,站在罰球區兩旁第一、二位置區的雙方隊員,在球觸及籃圈前. 不得離開自己的位置,不得佔據中立區域的空間,此時,中立區域兩側的分位線應被看成是「立體的牆」,踩線或踏入中立區域均為違例。 籃球場規定區域之一,指除前場外,包括中線在內的另一部分場區是某隊的後場,某隊在自己的後場控球時間不得超過『8』秒鐘。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草地保養
是1984年6月在慕尼黑舉行的第12屆國際籃聯代表大會上正式通過的(1984年—1988年)國際籃球規則的重要增修條文之一。 其目的在於防止雙方隊員在罰球時而作無謂的接觸,這也是減少隊員犯規的一項措施。 中立區域指罰球區兩旁第一位置區與第二位置區之間的一個30厘米寬的「空位」。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籃板
此外,籃板的支柱應適當包紮,以防運動員受傷。 是籃架伸入球場內的那部分,裝置在籃球架上的長方形板。 橫寬1.80米,豎高1.05米,用3厘米厚的硬木或透明有機玻璃製成。 籃板面必須平整,呈白色(透明籃板除外)。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香港特色籃球場
隊員觸及此區域的任何一部分都算是在區內。 比賽中,某隊控制球時,該隊隊員在對方限制區內停留不得超過3秒鐘,否則判違例,俗稱「籃下3秒」。 出手後搶到進攻籃板或離開禁區則籃下三秒重計。 以後由於200厘米以上高大隊員出現,籃下進攻增多。 1952年將罰球區擴大,由1.80 × 5.80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2025 米改為3.60 × 5.80 米(圖4)。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打卡籃球場3. 《季前賽》終局大戰賽場:九龍灣啟業主場
1997–98年亞洲球會錦標賽四強至決賽階段均於香港大球場進行,浦項製鐵和大連萬達分別擊敗希拉爾和柏斯波利斯進入決賽,浦項製鐵憑互射十二碼以6比5擊敗大連萬達奪冠。 明德主場在啟用後更與非牟利機構Women in Sports Empowered HK合作,定期舉行恆常訓練班,鼓勵更多女生一起運動。 翻新後的啟業主場以深灰色和黃色為主色調,特別之處在於以透明強化玻璃取替傳統籃板,配合霓虹燈色調的邊框設計,以及「香港精神」、「Never Quit」等字句,呈現出濃烈的香港情懷。 因為體育館並非住宅建築,故此房屋署允許建築師在限定預算內自由發揮;不過以美林體育館上蓋為例、其建築預算為每平方米約3,000元(設計時期)[2],故此體育館的建築物料亦需加以考慮。 而建築團隊則選用玻璃、水泥、鋼筋、紙皮石等物料,同時將各種物料以「接板式設計」處理,這樣可以加強照明、分散噪音及讓建築外形添上特色之果效,兼具實用與美感於一身[2]。 體育館外形呈風琴形狀,由房屋署總建築師彭玉陵和周修德、高級建築師江焯勳及建築師伍灼宜聯手設計,並且由德信建築有限公司承建[3]。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打卡籃球場7. 推廣女性友善:將軍澳明德主場
第1位置區位於離端線內沿1.75米處(沿罰球區斜線丈量),罰球時由罰球的對方隊員所佔據;第2位置區為罰球隊隊員站立。 兩位置區寬度均為85厘米,它們之間隔着30厘米寬的中立地帶,目的在於減少在最後一次罰球之後出現籃板球時的身體衝撞。 香港大球場是每年3或4月舉辦的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的比賽場地,亦是香港足球代表隊的主場,很多國際足球比賽、演唱會和其他各種大型活動都在香港大球場舉行。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罰球區與罰球線
由於歷史悠久,加上政府大球場只有部分看台設有上蓋,座位及設備均明顯不足。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2025 當時政府大球場設有沙地跑道,因為當時在設計上只著眼於用作舉辦足球賽事,故此該段田徑跑道為450公尺,比正規田徑跑道長50公尺,當時不少中學與學界的陸上運動會皆在政府大球場舉行。 [5]1990年代,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提出重建政府大球場的計劃,希望令到香港擁有符合世界水平的運動場地。 [6]重建計劃於1991年首季啟動,耗資10億港元,香港賽馬會援助8億港元。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籃球場
在《季前賽》之前,《ERROR自肥企画》也曾在這裡取景,所以某些觀眾可能對這個球場已經不陌生。 步向這個隱蔽的球場,即時入眼的不是急不及待想投籃的籃球架,而是圍著球場四邊的綠色鐵籠,加上頭頂上的天橋底,球場可以說是完全被包圍起來,與其他開陽的街場對比極大。 進入球場後,由於場地有限這是一個只有半場的球場,而有趣的是在場的另一邊卻有兩張乒乓球檯,場地規劃絕對是用盡每一個空間,非常適合地少的香港。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2025 如果問你銅鑼灣遊樂場籃球場在哪一個區,你會答在銅鑼灣嗎?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籃球場(戶外免費球場)
球場上蓋為一對拱頂,覆蓋東西看台,在兩邊形成一個碗形座位圈,足以遮蓋場內75%的座位。 拱頂橫跨達240米,以玻璃纖維製造,並且塗上聚氟乙烯物料,於泛光燈下呈半透光。 拱頂由懸臂支撐,伸出在環場路上空,斜向路旁草木茂盛的山腰。 茜發道網球場 (網球場3-4號) 於二零二三年九月四日至十一月三十日暫停開放; 茜發道網球場 (網球場1-2號) 於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一日至二零二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暫停開放。 通州街天橋底,自2018年9月開始徹底被冷冰冰的鐵絲網圍封起來,原本不少在這裡露宿的無家者,目前只寥寥可數。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打卡籃球場1. 《季前賽》出鏡率最高:屯門愛定主場
最原始的球籃是用裝桃的籃子,它上下15吋,釘在高10呎(3.048米)的牆上。 1895年將球籃裝在鐵絲編成的遮板上。 由於籃子易於損壞,1896年改成鐵圈上裝有拉繩的有底線網;每當球進入網後,拉動繩子使球翻滾出來。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2025 直至1913年才將網底切開,球可以從籃圈通過籃網直接下落。
長亨籃球場極具本土特色,以青衣的地理特點設計出青衣人的主場,吸睛之餘又可以凝聚一眾街坊的歸屬感,特別是青衣區的球員。 很多人誤以為銅鑼灣村籃球場位於港島銅鑼灣,但其實是位於大圍城門隧道的行車天橋底。 它的特色在於有鐵網包圍,被冠以「鐵籠球場」的稱號,而且頂部更有天橋把球場遮蓋。 有別一般的街場,可以在下雨的時候正常使用,亦不禁令人聯想起台灣新生橋下籃球場。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2025 早於1970年教宗保祿六世訪港,便於當時的政府大球場舉行彌撒,[38]而香港葛培理佈道大會亦於1975和1990下半年舉行。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香港大球場平面圖
今回SSwagger將搜羅5個香港特色籃球場,讓一眾籃球人假日時亦可以到訪一下。 自1980年代,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舉辦場地就由香港足球會球場遷移至香港大球場。 香港大球場於1990年代初重建,主因亦是大球場的看台無法容納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的大量觀眾。
現在,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球賽是世界七人欖球巡迴賽中的其中一站。 另外,香港亦曾兩次主辦七人欖球世界盃。 2012年11月9日,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表示,初步考慮啟德體育城於2019年啟用後,香港大球場隨之改變用途以取代灣仔運動場,成為香港島居民及學校的陸上運動會主要舉辦場地[7][8]。 除了兩大屯門籃球場外,九龍灣啟業主場也是《季前賽》另一拍攝地點,並將會在劇情最高潮——痴漢籃球場及翰林大學籃球場決戰時登場。 啟業主場也奪得過國際建築設計大獎——城市土地學會「ULI亞太區卓越獎」,肯定了SLAB團隊、一口設計工作室及Trilingua Design的設計實力。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包括籃板和籃板支柱,架設在籃球場兩端的中央。
2010年再次延長3分線及罰球區變長方形。 在籃球運動中使用籃板始於1895年,由鐵絲網編成的遮板,目的是為了使投出的球避免觀眾的干擾。 當時的籃板橫寬6呎(約1.83米),豎高4呎(約1.22米),中間也沒有小方框。 1909年美國大學生規則委員會開始批准使用玻璃籃板,20年代出現硬木籃板。 1940年美國曾批准使用扇形籃板,至50年代初期。 最後,國際籃聯於1954年才統一規定為現在使用的籃板尺寸和形狀。
而在何文田一個甚少路人的天橋底,常年的住客是凹凸不平的地面以及突兀的熊貓和竹林雕像。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2025 數年前行過油尖旺區,最多無家者選擇的留宿地點是渡船街天橋底和通州街天橋底,這兩處的天橋都是行車天橋,橋底寬闊,交通便利,恰好附近路人不多,為無家者提供一個相對安全又隱蔽的角落。
上面的各條線寬均為5厘米,顏色相同,並應與籃板色有明顯區別。 如果籃板是透明的,則線條為白色;若是木質的,則畫黑線。 籃板應牢固地安置在球場的兩端,與地面垂直,與端線平行。 它的下沿距離地面2.90米,它的中心垂直落在場內距離端線中點1.20米的地方。 在已方前場的三分線以外、界線以內的所有地方起跳投籃,都算是三分球投射。
籃板邊緣指的是籃板四周3厘米厚度的平面,它屬於籃球場內的一部分。 在比賽中,一旦球觸及籃板背面時,則判為球出界。 為防止運動員受傷,可以在籃板下沿的邊緣及兩個角用軟材料包裹起來。 用白色線繩結成,懸掛在籃圈上,長40厘米,它的結構應使球穿過時稍受阻力再落下為宜,以便觀察球中籃情況。 在1965年以前籃網長度無統一規定. 較不正式的球場(如街頭籃球場)可能會採用金屬網免去高頻率維護的麻煩。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籃球架
1892年的原始規則,規定場地不可小於1200平方呎,不得大於3600平方呎。 之後出現了9人3區制(圖1)和5人兩區制場地(圖2)。 1897年比賽從中圈跳球開始,並增加了犯規罰球規定,場地又有新的變化(圖3)。 1936年,場地中間增畫了6呎為半徑的同心圓,罰球線離端線的距離由10呎改為17呎。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2025 1942年正式確定籃球場地長為26米,寬14米(全部度量標準改為公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