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開業的長洲戲院,是現時香港兩間僅存的戰前興建戲院之一,開業過半個世紀後於1990年結業,現時被評為3級歷史建築。 北角昔日聚集不少上海人及洋人,因此區內可謂是戲院林立,而且都選址人流最旺的英皇道,雖然現時多間戲院都已被拆卸改建,但部分從外觀或所選位置,還是看得出過往戲院的面貌。 (上圖)從上映電影《表姐,妳好嘢!3之大人駕到》推斷,照片應攝於1992年;(下圖)皇都戲院前身為1952年開業至1957年結業的璇宮戲院,當時戲院正門的立體《蟬迷董卓》浮雕清晰可見。 馬淑華掏出了24年前結業當天的剪報,已經發黃的舊報紙被塑封保護得平平整整,整版都是皇都的消息——「皇都戲院面臨清拆」「奈何將結業 觀眾員工情難捨」,當年她滿心失落地複印了多份送給同事們留作紀念。 而今劇院將被修復重建,她特別開心,希望新的皇都戲院又「靚」又「旺」,成為香港新地標,「街坊們也多一個好去處」。 儘管對皇都的感情頗深,但對於歷史建築保護,吳韻怡認為不能「情緒主導」而應「價值主導」,建築文物保護師的職責在於發掘價值所在,「說明白為什麼值得保留」。
為了籌備保育皇都戲院,集團於3年前開始搜集與皇都相關的舊物,是次活動將展出當中逾百件收藏,包括50年代用作簡介上演電影的戲橋、多款不同舊戲票,包括超等位、堂座、午夜場、戲院員工制服、英皇道電車站明信片、舊北角鳥瞰圖等。 皇都戲院2025 除此之外,參加者還可回顧皇都戲院大廈樓書,以及由香港電影海報大師阮大勇繪畫的70年代電影海報等,更罕有展出1978年已故國際巨星李小龍遺作《死亡遊戲》的電影海報及節錄,務求重塑昔日有「小上海」之稱的北角人文風貌。 落成於1952年的皇都戲院 (前身為璇宮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歷史最悠久的大戲院,而天台的拋物線型拱橋式桁架,更是舉世無雙的獨特設計,亦是昔日北角「小上海」的歷史見證。 集團聘請了國際及本地精英建築保育團隊,以及具份量的顧問委員會,正致力制定全面保育及發展兼備的方案。
皇都戲院: 電影院
透過一張戲橋可以看到當年的電影放映情況和昔日經典廣告,此外,因免費派發的戲橋少有人保留,多數看完就會丟棄,以致流傳至今的戲橋獨具收藏價值。 在張順光的收藏品中,還有一張璇宮戲院錯版的戲橋,上書「璇宮」二字,但無內容。 皇都戲院 他表示,這類的藏品市面上非常少,印錯的戲橋少有流傳出來,這一張實為罕見。 當發展局可在數年前繞過古咨會,把落成只有十數年的志蓮淨苑推舉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做法引起非議時,卻未有正視香港保護歷史建築的條例和機制的落後,未來恐怕還有許多有價值的建築(尤其戰後建築),難逃被拆的厄運。 此外,就算獲得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共有三級)並不等於獲得尚方寶劍。
- 如因任何國家/地區的法律要求或任何國家/地區的任何法院、監管機構或政府機構的要求,我們也可能會根據有關需要披露您的個人資料。
- 數據顯示通脹壓力高居不下,近日有多位聯儲局官員放風,表示下月應考慮加息0.5厘,暗示未來利率水平可能高過此前的市場預期。
- 璇宮戲院開幕時曾賣廣告有標語謂「地底車場」、「遠東僅有」、「藝術浮雕」、「高尚名貴」。
- 當中包括入口處變成復古的售票處,職員會向參觀人士派發仿製戲票和預訂戲票位置。
- 香港不少古老建築物都有鬼故傳出,當中戲院靈異事件可說是一籮籮,如位於北角的皇都戲院,前身是璇宮戲院,由創辦人歐德禮MBE 於1952年創建,1959年易手改名為「皇都戲院」。
- 古蹟辦專家早前建議將皇都戲院列為三級歷史建築(屬最低級別),古物諮詢委員會開會討論後暫不評級,待古蹟辦提交更多資料再作決定。
皇都戲院前身為璇宮戲院,舞台前掛起一幅華麗的棗紅色絲絨布幕,畫面熟悉又陌生。 建於1859年的舊赤柱警署是香港現存最古老警署建築,於1974年後停止使用,曾用作餐廳用途,而現時則為超級市場。 當年,這裏是戲院員工們休息和聊天的好去處,她和同事們「經常上來透透氣」。 大廈毗鄰英皇道、渣華道、電廠街、電氣道等,乘搭公共交通者可乘香港電車、巴士、小巴或隧道巴士102、112、106或116號線前往。
皇都戲院: 香港一級古蹟北角皇都戲院因太猛鬼不能拆?因意外暫逃清拆命運
知名大戶包括老牌陸海通家族成員、實力商鋪投資者楊渭生,北角知名炒家姚加環等等。 代表發展商新世界發展的有關人士,在2015年7月已成功與該三大「旗手」大戶達成協議,以逾七億元一口氣購入該廈逾兩成業權,成為啟動收購的關鍵。 皇都戲院的工程師巧妙地把一連串的拱橋桁架並行排列,形成整塊屋面的拋物線型支撐結構,而那個外露於戲院屋頂的桁架設計更被國際保育組織 Docomomo 皇都戲院 International 譽為世上獨一無二。 「拱橋式」的桁架支撐戲院屋頂以達至無柱室內空間,並直接吊着放映室,以減低因受外來聲音所引致對戲院的震盪,提升視聽質素 ,成就璇宮的劇院功能。
2017年4月13日,新世界發展及有關人士以3.035億元向投資者蘇子鈞及有關人士購入皇都戲院大廈閣樓及1樓1至5號室,面積合共約2.1萬方呎,面向渣華道,佔大廈整體業權約一成半。 傳媒常稱皇都戲院的屋頂結構為「飛拱」(flying buttress),但正確說法應是拋物線型桁架, 簡單也可形容為「拱橋式」支架設計, 重點是它把戲院的屋頂由上支撐起來。 然而,「飛拱」一般是指把牆壁托起來的支架結構,此設計多見於古老教堂,如巴黎聖母院和香港堅道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戲院地面的皇都商場內的大多店舖仍保留着昔日的格局,老店包括輝煌洋服、溫莎髮廊、公主眼鏡等,陳設及店舖燈箱懷舊味重,恍如走進時光隧道。 易手後的璇宮戲院改名為皇都戲院,於1959年2月8日開業,其後在1960年代主要放映西片和國語片,到1970年代初加入嘉禾院線,直接締造了港產片於1970和1980年代的黃金歲月, 上皇都戲院看電影是很多北角街坊及香港戲迷的集體回憶。 ),位於香港島東區北角英皇道279-291號,所屬地段由三部分組成:皇都戲院、皇都戲院大廈及商場。
皇都戲院: 皇都戲院70年歷史 復刻新標誌誕生!
皇都戲院的前身是「璇宮戲院」,於1952年落成,是一座單幢式戲院,而皇都戲院大廈及商場則於1959年落成。 皇都戲院 新世界表示,集團期望在取得100%業權及詳細勘察建築物的結構後,積極探討保育前皇都戲院相關部分的可行性和方案。 皇都戲院2025 皇都戲院2025 吳指其母親昔日在皇都戲院大廈開舖,她的童年便在舖內度過,她憶述街坊經過會走進大廈商場閑逛,大家樂也融融,她形容當年大廈是連繫社區的地方。
皇都戲院: 火災毁皇都 戲院光景不再
新世界發展宣布,將為擁有68年歷史的前皇都戲院部分(下稱「皇都戲院」)啟動保育計劃。 皇都戲院2025 集團將盡力復修該一級歷史建築,保留和重塑戲院古蹟的歷史面貌,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致力重現上世紀50年代的輝煌,建構以表演藝術、文藝薈萃為主的香港「文化綠洲」。 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鄭志剛表示,將努力在硬件及軟件上融合,把歷史價值、文化氣息及社區情懷注入未來的皇都戲院中,讓皇都戲院重生。 舊皇都戲院前身為璇宮戲院,1952年建成,是歷史最悠久的戲院之一,1959年改建為皇都戲院大廈,1997年結業。
皇都戲院: 美國紋身界教父Sailor Jerry, 從流浪者到水手再到紋身宗師的傳奇。
地盤意外死者姓戴(34歲),任職燒焊工人,已婚,據悉他於12月7日、即今日將踏過35歲生辰。 惟昨晨8時許,戴在英皇道279至291號皇都戲院大廈清拆地盤一個離地約4米高的外牆棚架上工作期間,突然有一塊約半米乘半米的石屎,懷疑從毗鄰天宮台拆卸地盤高處墮下,戴疑走避不及,被巨石砸中,頓即陷入昏迷,在場工友目擊戴倒臥地上,慌忙報警求助。 皇都戲院 伴隨皇都戲院的變化,「蟬迷董卓」浮雕過去曾一度被廣告板覆蓋多年,至近年才重見天日,唯「蟬迷董卓」早已歷盡風雨侵蝕,難以認出浮雕的完整面貌。 〈【街坊帶路】新舊交替重新發掘北角 從街名看社區歷史兼嘆老字號豆漿〉(2020年7月9日)。 北角碼頭依舊有供市面渡海的小輪,而海堤上的幾株石牆老樹也一如以往地屹立於海旁。 新光戲院多年來一直秉持「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理念,以低廉的場租服務予不同慈善機構、社團、及學校等舉辦籌款演出、慶典及畢業典禮,收益則用於推動本土粵劇發展。
皇都戲院: 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個完全治愈的愛滋病人到底經歷了什麼?
「我們從一樓的桌球會進入,沿後樓梯一直上,踏出後樓梯時,就來到天台。」所謂的天台是一個平台,再走上一道梯才到達我們現在常說的拋物線形桁架屋頂,在那裏,她還看到戲院建築物頂部有幾扇玻璃窗。 「我們起初不知道那是什麼,後來我再看資料,才知道那是舞台上為防火而設的排煙窗,當時的璇宮戲院應該是根據英國劇院的建築規格而建,萬一舞台發生火警,這些窗會自動打開。」這些排煙窗,不論在一九五九年抑或二○○○年的建築圖則都能看到。 新世界早前成立顧問委員會,以吸收更多持份者保育皇都戲院的意見,成員包括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香港流行文化學者吳俊雄、建築文物保護師吳韻怡等,顧委會將就保育皇都戲院向新世界提供建議。 我們還可能與本公司的營銷合作夥伴(見下文)以及本公司和/或本公司的營銷合作夥伴(見下文)用於實現目的的社交媒體平台共享您的個人資料。
皇都戲院: 皇都戲院明強拍 底價47.7億
購入皇都的新世界發展,不單保育皇都,並要將之活化,努力在硬件及軟件上融合,把歷史價值、文化氣息及社區情懷注入未來的皇都戲院中,正在收集跟戲院有關的文物,他日作展出之用。 除了做戲院外,千多個座位,正適合各類型表演,待完成復修後,香港不單多了一個地標戲院,亦多了一個新型舞台,有助香港演藝事業再度起飛。 皇都的保育價值不僅於獨特的建築,還有它對香港演藝文化的深遠影響。 上世紀50年代,表演場地有限,大會堂、紅館等尚未落成,戲院有千多個座位,適合表演用途,因而成為不少世界頂級大師及組合來港演出的殿堂,奠定香港在區內的演藝文化地位,揭開了香港演藝發展光輝一頁。 為了保育重要的「飛拱」桁架結構,建築師在柱子上畫了不少測量印記。 然而,極具文化、歷史、建築價值的皇都戲院,曾經在2016年面臨清拆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