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家居垃圾徵費計劃是把固體廢物按量收費,以提供經濟誘因令市民減少製造垃圾,從而達到環保效益。 我認為此計劃很值得支持,因為它可以提高市民對環保和回收的意識。 根據台北和南韓的經驗,兩地政府每年向每戶家庭徵約五百港元的垃圾處理費,為庫房帶來了穩定的收入;加上研究指出,台北和南韓的垃圾棄置量在其後的五年間分別減少了百分之四十四及百分之六十,可見徵費計劃能有效減少垃圾。 有人認為垃圾徵費計劃會加重低收入家庭的開支,民建聯亦就此計劃進行了電話調查,發現百分之四十二點四的人士認為此計劃增加了市民的負擔。 其實政府可以為這類人士提供寬減費用的過渡措施,培養他們減少製造垃圾的習慣。
醞釀近16年的都市固體廢物收費計劃早前獲立法會決定重新審議,政府昨日於立法會建議修改初期安排,包括設18個月準備期,初期會免費派發膠袋,亦會免費為餐飲業回收分類妥善的廚餘,而實際落實時間將於18個月準備期後擬定。 有環保團體憂慮政府遲遲不落實生效日期,令計劃依然存在變數,有機會一拖再拖。 本港都市固體廢物每年持續上升,每日製造的固體廢物將近2萬公噸,人均棄置量更高達每日1.47公斤之多,為堆填區帶來面臨飽和的沉重負擔。 日前立法會恢復《2018年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二讀,最後以37票贊成及1票反對之下三讀通過草案。 換言之,當條例正式落實後,市民將要購買指定垃圾袋,方可合法地棄置垃圾。
垃圾徵費計劃: 垃圾徵費擬18個月準備期
去年在佛羅里達州,他的海湖莊園(Mar-a-Lago)遭到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搜查,帶走了數千份文件,其中約100份被標記為機密。 垃圾徵費計劃2025 由垃圾收費實施的財政年度起,撥款將會進一步增加至不少於8至10億元。 這項撥款的數額與估算的垃圾收費初期總收入相若,以達致「專款專用」的效果。 2016年,色情片演員斯丹尼爾斯(右) 與媒體連絡,表示願意出售自稱在2006年曾與特朗普發生的婚外情的細節。 但專家們表示,這位前總統的案件比起其他政客的案件在許多方面是不同的。 垃圾徵費計劃 首先,被提及的政客願意交還他們所持有的任何文件,而檢察官則指特朗普抗拒交還。
他續指,垃圾徵費要實施,指定袋必不可少,估計垃圾徵費或因而延遲約半年。 綠領行動對政府「一拖再拖」表示失望,更批評若將適期應延長至1年, 即2025年4月1日才正式執法,將削弱減廢效果,應為應盡快協助市民重用、回收、減廢,配合執法,改變棄置垃圾模式。 垃圾徵費計劃2025 政府將於明年開始就生產指定膠袋招標,料由6至8間廠每月生產共9,600萬個膠袋,垃圾袋將分作9種大小,由3公升至100公升。 環保署表示,指定垃圾袋的具體設計未落實,但有防偽特徵讓市民容易識別,指定膠袋亦會採用特別字體,亦會印上二維碼(QR code),以及膠袋批次編號。
垃圾徵費計劃: 違例者最高罰款HK$50,000
他解釋,指定袋本地生產有一定成本,加上本地未有完善的回收塑膠系統,種種不確定性令生產商投標時標高價,甚或不投標。
- 本人明白上述資料之提交即表示本人同意信諾使用及/或轉移本人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並可收到有關其產品、服務及特別優惠的直接促銷資訊。
- 環境局副局長謝展寰表示,政府考慮落實時間時,不單要考慮經濟因素,亦要考慮業界的準備程度、顧及清潔工及物業管理方面的準備,雙方仍要再作商討交流,到可行時再會推行。
- 再者,亦有私人屋苑採用垃圾槽,住戶要將非指定垃圾袋送走,更是輕易。
- 例如塑膠回收,他只謂「初步的想法是用三區為先,細節會容後公布」,甚至2020年能否通過方案、落實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他都說「言之尚早」。
- 若大型垃圾(如傢俬)未能放進指定垃圾袋,市民亦須為每件垃圾貼上指定標籤方可棄置,每個劃一收費11港元。
- 除離島廢物轉運設施外,最低收費為1公噸(即載量不足1公噸,亦會作1公噸計算),超過1公噸的廢物載量以每0.1公噸計算收費。
所有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及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的受助人每人可獲政府提供每月$10的津貼,以支援他們有關垃圾收費的額外開支。 若大型垃圾(如傢俬)未能放進指定垃圾袋,市民亦須為每件垃圾貼上指定標籤方可棄置,每個劃一收費11港元。 主要以工商業處為主,由私營廢物收集商使用非壓縮型垃圾車收集的廢物,將會按棄置於堆填區或廢物轉運站的廢物重量,徵收入閘費。
垃圾徵費計劃: 擴建堆填區不能早於垃圾按量收費 落實垃圾徵費才是共同承擔
適應期內政府會加強公眾教育,適應期後會以風險為本模式執法,政府預期非法棄置廢物的情況,可能會在徵費實施初期較為嚴重。 垃圾徵費計劃 會上,多名議員關注免費派發指定垃圾袋的時限、可行性、法例生效時間等。 議員謝偉銓表示「唔希望因為有準備期,就慢慢諗細節」,認為政府應有全盤計劃才推出。 議員鄭泳舜關注政府以甚麼指標擬定正式落實時間,期望免費派發膠袋的時間可較長,因為培養習慣並非三日兩夜可做到。 政府早於二○○五年已提出垃圾徵費計劃,但一直反覆諮詢及拖延仍未能落實,直至一八年十一月正式向立法會提交有關條例草案,而審議有關垃圾徵費計劃的法案委員會至今已召開十五次會議共約三十四小時討論,但仍未完成審議。
- 因此,我希望政府可以推行切實可行的計劃,鼓勵市民減少製造垃圾,而不是只以徵費方式令市民減少製造垃圾。
- 正如徵收膠袋稅後,有數據顯示膠袋使用量回升,反映民眾已消化新增成本,沒有改變行為習慣。
- 儘管這樣的支付不違法,但是特朗普當時在資助總統競選的政治獻金還未准予公開的情況下使用金錢,違反了聯邦競選籌款法。
- 他解釋,指定袋本地生產有一定成本,加上本地未有完善的回收塑膠系統,種種不確定性令生產商投標時標高價,甚或不投標。
- 第一,若市民為了減少開支而將廢物掉到街上,街道的衛生情況將會嚴重惡化。
- 法案委員主席易志明稱,政府的目標是在本立法年度通過條例草案。
香港地球之友早前表示歡迎議案終於獲得通過,認為此舉是香港在減廢道路上,邁向國際水平重要的第一步。 但是反對設立 18 個月的「準備期」,因為垃圾徵費計劃經過十多年的討論和諮詢,認為大多數香港市民已經作好準備。 由食環署收集但無法以指定垃圾袋包妥的大型廢物,如傢俬則須於棄置前貼上指定標籤,並劃一收費11元。
垃圾徵費計劃: 垃圾徵費2023|低收入市民資助
上述亦提到,新垃圾徵費下,無法用指定垃圾袋包妥的大型垃圾將會按件數來計算收費。 何又批評立法會會議上未有披露及討論多項細節,準備期的具體工作、回收廚餘的物流安排等細節只在不公開的小組會議上討論,「如果只是普通小食店,政府是否也會上門回收?抑或有中央收集站?」,形容未有尊重公眾知情權。 謝展寰回應指,政府考慮落實時間,除看經濟復甦程度,亦會看社會準備情況,除食肆外,亦要顧及清潔工及物業管理方面的準備,不會設下硬指標。 再者,要垃圾徵費達到減廢目標,政府還有第三個挑戰:「佛系」習慣。 局方提交給立法會的文件雖然指出,下一步會從加強廢物分類、回收廚餘等多方面着手,務求減少廢棄物,但多數流於「討論」、「研究」、「先導」等層面,似乎在重蹈覆轍,將推動垃圾徵費的緩慢速度應用於其他減廢政策。
垃圾徵費計劃: 垃圾徵費2023|指定垃圾袋及標籤購買地點
以18個月為基本安排的準備期已經開始,讓政府、不同持份者和市民大眾為落實垃圾收費做好準備。 這個計劃是向每戶住客所產生的廢物按量收費,以減少市民產生廢物。 台北市和首爾也有推行此計劃,結果他們的廢物產生量減少,回收量增加,這計劃的目的達到了,所以在香港實行也應得到如此結果。 另外,這個計劃可以減慢堆填區飽和的速度,既然垃圾的產生量減少了,運送到堆填區的垃圾也相對降低,從而減輕了堆填區的負荷。 切勿忘記香港也有不少基層家庭,對於收入較多的家庭來說,每月30多元的垃圾徵費當然沒有問題,但對於基層家庭來說卻會令他們百上加斤,所以政府該先解決這個問題才推行有關政策。
垃圾徵費計劃: 香港地球之友反對垃圾徵費18個月的「準備期」
此外,環保署亦會就「垃圾徵費 」一事設立熱線,以解答市民的查詢及接收違例投訴或舉報。 這個困難,環保局不是不知道,局方報告指出紐約等城市的住宅亦是多層大廈,難以執行按量收費,所以沒有推行計劃。 對於這點,局長黃錦星強調,1,500元的違例罰款具阻嚇作用,局方亦考慮開發手機舉報程式。 不過,只要監管存有漏洞,市民認為自己不會給逮個正着,1,500元罰款亦未必見效。
垃圾徵費計劃: 垃圾徵費2023|4. 標籤防偽特徵
環保理念固然要潛移默化、假以時日,但速度緩急,卻端賴政府能否引導民眾培養減廢習慣。 垃圾徵費計劃 更何況香港堆填區已見飽和,垃圾棄置問題迫在眉睫,政府更應該改變「佛系」作風,快步帶領社會減廢。 若然太貴,將令基層市民百上加斤;若然便宜,那便不痛不癢,未足以令市民刻意減廢。
垃圾徵費計劃: 執法工作
有關優化措施的附屬法例已於2022年10月19日立法會會議上獲得通過。 被問及會否在下屆立法會會期開始時重新提交條例草案,黃錦星指政府有不同草案因為時間及其他關係而未能完成審議過程,故政府會審視情況一併考慮後再作決定。 對於有住戶或會將垃圾棄置於其它樓層,難以追溯源頭,黃錦星說會賦予環保署人員權力上樓,在樓宇內針對黑點作監控,又形容執法有挑戰。 垃圾徵費計劃 他又指,計劃實施後全港共設約4000個銷售點,包括超市、郵局、便利店及垃圾袋自動售賣機等。 至於基層家庭會有何援助措施,黃指需待確立家庭垃圾量,稍後公布細節。
垃圾徵費計劃: 特朗普再遭起訴四宗罪 他的麻煩有多大?
有些環保團體同意推行這個計劃,因為計劃能有助推動市民從源頭減費,令公眾審視自己棄置廢物的習慣。 垃圾量越多,收費就會越高,市民會傾向減少製造不必要的垃圾,例如廚餘。 另外,香港的堆填區已接近飽和,此計劃能令市民減少製造廢物,舒緩堆填區的壓力。 垃圾徵費計劃 第一,若市民為了減少開支而將廢物掉到街上,街道的衛生情況將會嚴重惡化。 第二,有調查顯示每人每天棄置約0.86公斤廢物,三人家庭每月最多要支付四十五元費用,這會增加基層人士的負擔。
垃圾徵費計劃: 標籤收費:
建築廢物處置收費計劃已於 年 12 月 1 日 實施,環境保護署由該日起開始辦理帳戶的申請。 垃圾徵費計劃 垃圾徵費計劃 當局同時建議在實施首半年,每月向公屋、「三無」大廈及鄉郊村屋的住戶免費派發20個指定袋;另當局也指正逐步在50個公屋設立「綠在區區」回收便利點 。 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垃圾收費)是按「污染者自付」原則,對全港所有住宅和非住宅(包括工商業界)產生的垃圾按量收費,推動各界改變產生垃圾的行為,從而減少整體垃圾棄置量。 現時,環保署正積極構建社區新的回收網絡「綠在區區」,當中包括9間「回收環保站」、22間「回收便利點」,以及超過100個定時定點的「回收流動點」,服務範圍更已擴展至全港18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