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包括教育、醫療、衛生、交通、文娛、社會福利等,主要捐款予教育項目。 基金会在九十年代积极回馈香港,同时亦致力支持内地的教育事业,订定资助师范大学与中学的申请章程,大规模捐建各省市区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和田家炳中学。 田博士自幼随侍其尊翁田玉瑚公,周旋于望重乡里父执辈,亲聆国家时闻大事,中华文化精髓,先贤忠孝节义轶事,今人修身立品要点。 及长,受玉瑚公关心民瘼,乐善好施,锄强扶弱,恩泽覃敷之熏陶,深感其行善积德,褔有攸归,备受乡民爱戴,实为人生最难得之收获。 为报玉瑚公耳提面命遗训并继承其芳规懿行,爰于1982年成立非牟利慈善机构「田家炳基金会」,将四幢自置物业的租金收入全数捐出作公益用途。 希望透过基金会,略尽绵薄,以酬「回馈社会,报效国家」素志。
- 在全国45所高校捐资兴建教育书院、教学楼、师资培训中心和体育中心,另捐办专业学校7所、中学86所、小学33所、幼儿园及幼稚园5所、医院29所。
- 至於小學,全國共有41所,香港佔四所,包括屯門的仁愛堂田家炳小學、沙田的救世軍田家炳學校,大埔有兩所,分別是保良局田家炳小學和保良局田家炳千禧小學,這四所田家炳學校都受到家長的認同。
- 二十余年来在全国三十四省、市、自治区,已资助大学九十余所,中学一百六十余所,其他民生善业数百宗。
- 20世紀50年代,田家炳在元朗的屯門海邊購買了30多萬平方尺的海灘,移山填海興建起了一座人造革製造廠,引進先進機器設備,請來日本工程師安裝機器,訓練職工並聘請英國技師。
- 截至2018年7月,該基金會已在中國國內資助大學93所、中學166所、小學44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20所、鄉村學校圖書室1800餘間。
由于战火阻隔,田家炳一度与远在梅州的母亲及家族亲人失去联系,直到1947年,田家炳才回转家乡与六旬老母相聚。 当田家炳回到河口老店,母亲正生病,南洋生意又无法抛下。 田家炳家族2025 家族至亲异口同声劝他“娶妻侍母”,后来,经人介绍,田家炳与大麻中学的余文彬老师的养女房惠英成婚,二房夫人房惠英与周坤莹同龄,是银江本地人。
田家炳家族: 榮譽
“玉瑚公”在当地受人敬重,有陶朱公之风,河口至银滩的乡道、不少桥梁道路就是他当年捐资兴建。 田家炳家族2025 邱秀堂,是台湾史迹研究专家,曾担任台北市文献委员会编撰、中华文化总会机要秘书、中国文化大学观光系教师等职,她对田家炳的评价,也许更精准:“中国或全世界独一无二乐善好施的巨人”。 基金会同仁将一如既往竭尽棉力投身教育志业,不断追求卓越,继续造福社群,贡献国家。
- 及後長年在印尼生活,田家炳為了照顧鄉間的母親,娶了第二位妻子。
- 在田家炳先生祖籍梅州市轄屬各市、縣、區之醫療、教育、交通及其他有關民生公益二百餘宗,受捐單位逾百。
- 高峰期豪宅價值過億,但他承諾了捐助,絕不食言,可說是「拿得起,放得低」。
- 又有女兒的同學的哥哥想到外國升學,欠缺盤川,田先生借錢給他,卻不納任何借據。
- 2002年,海南師範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教學樓由田家炳基金會捐資500萬元建成,海南大學田家炳樓在海南大學海甸校區北門附近,也是田家炳基金會捐資建成的,田家炳親自參加揭牌儀式。
- 陳家偉為資深的教育行政人員,曾任優才(楊殷有娣)書院小學部校長,德萃教育機搆幼、小、中教育總監專責全人發展。
- 總計全國的田家炳中學多達164所,遍佈34個省份,而且大部分是較為偏遠和貧窮的地區。
古運疆說,他相信田家炳「不單是背誦、更是活出了格言中的每字每句」。 陳校長續稱,將來不止是融入STEM教學元素於校內場景,而是希望有機會於各科採用沉浸式教學。 以生物科為例,學生可以借助虛擬實境(AR)或擴增實境(VR)技術認識人體結構及細胞,讓學生更易掌握所學。
田家炳家族: 命名空間
政府於2014/15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推出「中學資訊科技增潤計劃」(EITP),向8間伙伴學校提供資訊科技課程,而田家炳中學為其中一間伙伴學校。 郭子豐老師表示,EITP課程主題包括創意思維、開發流動應用程式和軟件,以及科技探究等,在課餘時間為對STEM有興趣的學生提供額外培訓,而區內其他學生亦有機會參加,令STEM教育普及化。 除了基礎教育之外,田先生在中國內地、港澳台及海外都分別有所捐獻,總數達97間。 當中主要是各地的師範大學,如北京師範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唯一一所外地學校是Brown University。 田家炳家族2025 至於小學,全國共有41所,香港佔四所,包括屯門的仁愛堂田家炳小學、沙田的救世軍田家炳學校,大埔有兩所,分別是保良局田家炳小學和保良局田家炳千禧小學,這四所田家炳學校都受到家長的認同。 幼稚園方面香港有5間田家炳幼稚園,廣東省大埔縣則有4間,兩地共9間。
1982年香港总督尤德爵士颁授英女皇荣誉奖章,1988年台湾最高当局颁赐「热心公益」金匾,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1996年英国女皇亲授M.B.E.大英帝国员佐勋章。 2004年北京中华慈善总会举办首届全国慈善人物评选,他获选为中国最具影响的一百位慈善人物,2006年再获该会颁授「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 2010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获选为亚州电视主办第一届「感动香港十大人物」。 早在60及70年代,田博士出任香港博愛醫院、東華三院總理,後又資助興建仁愛堂總部大樓。 他本著「取諸社會、用於社會」、「留財予子孫不如積德予後代」,於1982年,成立「田家炳基金會」,造福桑梓。 田博士以「文教興國」為己任,支持教育質素提升項目,推動國家發展,這也是田博士和家族成員的共同素願。
田家炳家族: STEAM教育|田家炳中學研智fit小助手 學生由零自學雙編程技術
他秉持「中國的希望在教育」的理念,也提出「教育的關鍵在教師」,重視教師培養和道德教育,重點扶持貧困、偏遠地區基礎教育發展。 他曾親眼目睹國家積貧積弱的過去,對國家的前途命運有着深刻思考。 因此,他把個人理想與國家命運相連,早年投身實業不只為賺錢,也為貢獻經濟,后半生更是把全力支持教育作為貢獻國家發展的着力點。 7月下旬的一個下午,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內座無虛席,上千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各界人士在這里共同緬懷一位備受尊敬的老人——慈善家田家炳。 【香港商报网讯】編者按:「在不斷的歷練中發揮個人的最大價值,用小我的價值去感染更多人,回饋民族與國家。」昨日,官方新華社發文追思7月10日離世的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先生,重溫田家炳事迹與「田家炳精神」。
田家炳家族: 命名空间
资助各院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和赞助教育机构举办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香港多所大学设立中国学者访问基金;赞助各地田家炳中学举办各类交流考察活动。 與田家炳極端節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捐助慈善事業的慷慨。 1982年,已是億萬富豪的田家炳捐出八成財產,成立公益基金會,主要捐助教育事業。 追思會現場布置簡單樸素,幾盆白色鮮花襯托着田家炳身穿博士服的照片,再無其他裝飾,契合老先生一生踐行的儉樸作風。 田家炳的家人、曾受他捐助的學校師生、各地教育界和慈善界代表等分別上台,分享他們對田老先生的回憶。 田家炳家族 百年人生路上,田先生以一己之力創造了兩個「傳奇」——前半生的「創業傳奇」與后半生的「慈善傳奇」。
田家炳家族: 教育相關條目
2006年,由香港田家炳基金會捐助250萬港幣,用於改造和擴建六安市第七中學項目工程竣工,田家炳先生親臨六安參加揭牌儀式;同年暨南大學百年校慶期間,捐資50萬港幣,建設了醫學院田家炳醫學實驗中心。 1982年,田家炳成立純公益性的非盈利機構——田家炳基金會。 截至2018年7月,該基金會已在中國國內資助大學93所、中學166所、小學44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20所、鄉村學校圖書室1800餘間。 陳家偉博士為新界婦孺會梁省德學校校長,學校位於大埔大元邨。 田家炳家族 陳校長深信卓越的教育可以成就每一個孩子,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成長的天空和人生的舞台。
田家炳家族: 社會貢獻
2009年,田博士規劃基金會的長遠發展和健全管理制度,將4座田氏工貿及工業大廈捐予田家炳基金會,並邀請香港9所大學校長及社會賢達參與基金會的管治,田氏家庭成員不保留控制權,使基金會成為一個公眾管理的非牟利慈善機構。 大廈租金收益扣除開支後,全數撥捐田家炳基金會作慈善用途。 田先生坚信”中国的希望在教育”,除為学校捐资、改善教学环境外,更关心学校的长远发展、教学素质和管理效能,特別重视学校德育工作。 因此多年来一直资助开展校长和老师培訓、德育科研、访问学人计划、学生奖学金、学术研讨会等项目。
田家炳家族: 创办人田家炳博士简介
粤东北的梅州,古称“人文秀区”,是世界上客家人的集居地。 很多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时,多是出身于书香世家,因此,崇文重教、诗礼传家、勤俭诚朴等中华传统美德,是客家文化传统。 田家炳曾表示,“我的一生,能鼓足勇气去奋斗,跟我脑筋里的‘勤、俭、诚、朴’四个字有很大关系”,而这四个字来自于其父亲田玉瑚早年对他的教诲。 基金會同仁將一如既往竭盡棉力投身教育志業,不斷追求卓越,繼續造福社群,貢獻國家。 尤懇各界賢達,一本以往愛護熱誠,不吝金玉,時賜良箴,不勝感盼之至。
田家炳家族: 教育興國 重視師德
當年商討賣房捐校時,9個子女無一質疑抱怨,這在看慣了「豪門恩怨」的香港實屬難得。 難怪香港國學大師饒宗頤曾親自揮毫題詞「積善之家」送給田家炳。 在99歲的人生歷程中,他用前半生書寫了從白手起家到身家數十億的創業傳奇,之后為慈善教育事業捐出絕大部分財產,更把后半生的全部心力投入到教育興國的理想中。 田家炳中學STEM教學策略同時強調跨學科合作,在校內不同場景滲入STEM教學元素。 郭老師指出,學校整合資訊科技和綜合科學,例如學生會先在綜合科學課學習電學理論,繼而在資訊科技科學習運用電子零件。
田家炳家族: 榮譽博士/院士
尤恳各界贤达,一本以往爱护热诚,不吝金玉,时赐良箴,不胜感盼之至。 在其祖籍梅州市轄各市、縣(區)捐贈有關民生公益超過二百宗。 在大埔縣境內建有6條道路、128座橋樑及其他多項福國利民善業,受惠單位逾百。 1968年,成立「田氏化工有限公司」,逐步將生產業務由屯門轉換到元朗屏山。 2018年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會官方網站發佈了《田家炳博士訃告》,備受尊敬的田家炳博士安詳辭世,享年99歲。 田家炳星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65年12月20日发现,国际编号第2886号,1994年3月26日被命名为“田家炳星”。
田家炳家族: 创办人田家炳博士简介
田家炳的生产管理,令整个厂风气大变,工人们挣的钱也多了,工厂也扭亏为盈,田家炳也因此赢得厂里的信任和拥护。 田家炳当年跑西贡的线路大致如此:先乘船从韩江顺流而下,到汕头再搭乘轮船去香港,再从香港转海轮到西贡,即今天越南的胡志明市,单程大约要六七天。 田家炳家族2025 到1939年,年仅20岁的田家炳,已成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 小时候,因母亲每天外出管理一百多号人的砖瓦窑,田家炳反而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多。 田家炳幼时会偏食,后来看母亲一天在外忙累,辛苦地垦荒种菜,为了让她高兴,把不喜欢的菜也大口大口吃了。
老師都很崇敬田家炳先生,很慶幸學校有這一位有心人,出錢資助學校還長期關心,「田家炳」已成為學校的精神。 田家炳的慈善享誉海内外,品德为众人敬仰,也获得很多荣誉。 1982年,他获得英国女皇荣誉勋章;1994年,紫金山天文台将1965年发现的,国际编号第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2010年,又获得香港特区政府颁授的“大紫荆勋章”。 一心捐资助学的田老,获得广东、福建、青海等多个省政府颁授的荣誉勋章,而且是全国80多个市县荣誉市民,数十所大学的荣誉教授。 田家炳家族 基金会创办人田家炳博士自五零年代末在香港创业即参与慈善工作,先后担任博爱医院与东华三院总理,七零年代更参与创办仁爱堂。
田家炳家族: 榮譽博士/院士
田博士資助澳門大學設立「田家炳教育研究所」,開展兩岸四地教育研究,推動學術交流。 1982年,於8月成立「田家炳基金會」,以「安老扶幼,興教育才,推廣文教,造福人群,回饋社會,貢獻國家」為宗旨。 1958年,因印尼排華風潮日趨嚴重及為兒女接受中華文化,毅然放棄如日中天的事業,舉家遷居香港。
田家炳家族: STEAM教育|田家炳中學研智fit小助手 學生由零自學雙編程技術
田家炳基金会自1982年成立以来,以“安老扶幼,兴学育才,推广文教,造福人群,回馈社会,贡献国家”为宗旨,致力在各地捐资推动教育、医疗、卫生、文娱、康乐、交通等社会公益事业。 至2012年6月,仅在学校捐助方面,田家炳基金会已在内地捐助了191所大学、16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44间专门学校、1500间教室。 至於香港,第一間捐助的中學是位於屯門的仁愛堂田家炳中學,該校於1987年成立,創校校長為戴希立先生,戴校長是教育界的名人,曾被譽為2000年教改的「三頭馬車」之一,其他兩人是商界的梁錦松先生和大學界的程介明教授。 另外1994年,田家炳基金會獲政府批校在粉嶺成立田家炳中學,由田榮先先生任校董會主席,田家炳先生更親填校歌的歌詞,校訓是「思明至善」,現任的校長是阮邦耀博士,該校的辦學也很出色,為第一組別英中,而且學生的品格亦佳,校風純良。 此外,基金会亦面向全国200余所田家炳学校,提供相应的资源倾斜,并推行扶贫奖优计划。 田家炳家族2025 20世纪九十年代,在积极回馈香港的同时,田家炳基金会也致力支持内地的教育事业,订定资助师范大学与中学的申请章程,大规模捐建各省市区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和田家炳中学。
田家炳家族: 命名空间
他是個非常傳統的父親,重視教育下一代,重視飲水思源,慎終追遠,他雖然不苟言笑,較為嚴肅,但總是關顧每一位子女,每一位孫兒。 編按:香港企業家田家炳先生於2018年7月10日離世,終年99歲。 子承父业,田家炳的长子田庆先,早已继承父志,二代接力,出任田家炳基金会董事局主席。 事实上,30多年来,田家炳热心教育,捐建的学校及教育设施遍布香港、台湾和大陆,而他的身旁,经常可以看到夫人周坤莹、以及二代田庆先、田文先、田荣先、田炽先、田淑芳、田淑玲等家族成员的身影。
田家炳家族: 命名空間
田家炳基金會總干事戴大為稱,基金會秉承田家炳的理念,根據國家教育發展現狀調整工作方向。 近年來,基金會每年開展約70個項目,總投入在7000萬港元上下,資助範圍擴大至面向全社會,資助重點逐漸從支持硬件改善為主,轉向着重提升教育素質、加強學生全人教育等方面。 其實田家炳的捐獻包括教育、醫療、衞生、交通、文娛及社會福利各方面,當然以教育項目為核心,田先生第一間捐獻成立的學校是在1984年在家鄉的大埔縣家炳第一中學,跟着的日子,他陸陸續續地在大埔縣興建了十間以田家炳命名的中學。 捐资创办“田家炳基金会”,与他“留财给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的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有关,“积善之家有余庆”! “田家炳基金会”主要专事捐办教育、医疗、交通、文娱等公益事业,福荫两岸四地。 2009年,田家炳将名下所有物业转入基金会,并邀请社会贤达与基金会管治,自己退任为无决策权、无投票权的荣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