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社靈照顧:晚期患者及照顧者情緒,關注家庭關係,設計居家或外出活動,人生回顧,對照顧及後事的計劃,促進心願完成等。 晚期照顧貼士:視乎患者的精神狀態,如安排約半小時至45分鐘的小型活動,可先由室內活動開始,如上茶樓丶玩桌遊丶讀報等,保持與外界接觸,過程著重箇中樂趣而非訓練。 第一步︰醫生將上門探訪認識病人及其照顧者,了解病情及照顧有關的問 題,閱讀病人的紀錄,提供專業意見,並講解即將離世時病人的生理反應。 第一步︰醫生將上門探訪認識病人及其照顧者,了解病情及照顧有關的問 題, 閱讀醫健通上病人的紀錄, 提供專業意見, 並講解即將離世時病人的生理反 應。 文醫生憶述,一名病童出生時患有先天性疾病,抗病多年。 當醫生告知,所患的病無法治好時,他既失落又憤怒,不願接觸他人。
他們的期望和需要有異與普通病人,對事物的看法有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層次,而且往往是醫護人員始料不及的。 我們不可以用常人的標準去衡量臨終病人的生活質素孰優孰劣,只有病人最清楚自己需要什麼模式的生活。 紓緩科2025 紓緩科2025 別人應該具備敏銳的觸覺、站在病人的角度、客觀地衡量和斷定他們的需要,而不是主觀地、盲目地追隨專業的療程和目標。
紓緩科: 紓緩醫學科
基督教靈實協會的紓緩治療服務範疇涵蓋專業護理及醫療評估,旨在為病人提供全面的臨終關顧,讓患者可以有尊嚴地離世,免卻不必要的痛苦。 善寧會致力為任何年齡及病症階段的病人,提供全面的紓緩治療服務,包括家居照顧、住院服務及輔導服務,助患者平靜、安詳地走完人生最後旅程。 九龍東醫院聯網顧問護師(紓緩治療護理)高寶珊表示,家屬在病人離世前做得愈多,過渡哀傷時會來得較容易,他們心中的遺憾亦會減少。 聯合醫院有為病人提供「圓夢計劃」,今年7月底為一位癌末老翁圓夢,為其在院內舉辦個人攝影展,老翁的家人均有同場參與。 除了藥物及生理上的照顧,醫護人員會提供心靈及情緒支援,務求令病人較安然地來到彌留階段。
- 較常用的分期系統是TNM和BCLC,但不同地區的醫護人員,也因應各地的患者狀況,補充或創立分期系統。
- 然而,不遵循指引下錯誤服藥,有可以對藥物產生心理依賴。
- 深切省思以病者和家屬為中心的醫療倫理,並體認醫生的渺少和專業的極限,以及整體的醫療團隊對病者和家屬的重要性。
- 過程中,醫護人員仍會為病人提供跨專業的治療方案,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針灸等等,盡可能減輕疾病帶來的痛楚,達至「有尊嚴的死亡」。
- 善寧會為學生提供平台,體驗和探討紓緩照顧的相關事宜。
- 有些病者嚥固體食物或飲流質食物時有困難,營養師可以安排提供一些半固體有營養食品,繼續維持身體所需。
很多人都會認為這只不過照顧老人而已,是有多困難? 對,如果只是照顧基本日常生活的話或許還未至於令人疲累崩潰,但照顧腦退化的病人來就,這是一場每日24小時的長期戰爭。 很多時候腦退化的病人都會在深夜裡突然睡醒,或會伴隨神智混亂甚至有暴力傾向的情況。
紓緩科: 紓緩服務撫慰心靈
護管局要求普通科登記護士學員至少完成1600小時臨牀實習,包括800小時內科護理、700小時外科護理及100小時夜更職務,惟過往只認可醫院實習時數。 當局最新指引提到最多30%臨牀培訓總時數可在社區機構,包括主要提供基層護理服務的社區機構、根據《安老院條例》或《殘疾人士院舍條例》註冊的院舍,或根據《私營醫療機構條例》獲豁免的附表護養院。 日間支援:為病人提供專業醫療和護理,以紓緩家屬在家照顧病人的壓力,並透過社交及康樂活動,提高生活質素。 尤記得紓緩治療科的教授跟我們說過,醫療的進步除了為病人延長生命,同時也延長了照顧者的痛苦。 跟癌症不同的是,其他的慢性疾病如末期腎衰竭和心臟衰竭的預後是很難預計的,當你以為病人快要撐不下去的時候他們卻一次又一次的以頑強的生命力繼續大口大口的呼吸下去。
- 是的,當至親打破界限繼續活下去的時候,我們應該感到高興,但在剎那的喜悅後回到現實便會意識到,這代表著我們要繼續放棄生活去照顧他,直到他們離開的一刻才得以呼吸一啖新鮮的空氣。
- 桑德絲提出了「全面痛苦」 的概念,涵蓋著生理、心理、社交和靈性層面對疼痛的影響。
- 全面紓緩照護採用獨特的方針實現去機構化,並以平常心正視死亡過程。
- 香港紓緩醫學會會長郭愛玲說,無法治癒的病人,身體一天比一天差,要忍受極度痛苦;家人既傷心,往往會內疚。
- 最難忘的是有次婆婆無法排便,要深夜進行視像通話。
- 林醫生說,很多病人都是在這裡渡過最後的日子,也會讓家屬學習如何在家照顧打算死在家中的至親。
生命由傷害和仇恨所建構,是故立志治療別人肉體和心靈的傷口,最終為建制問題動大手術,狙擊那些終日以神愛世人的心腸和真誠欺騙香港的癌腫群體。 此外,患者亦不應同時服用多於一種含有撲熱息痛成份的藥物,以減低過量服用的風險。 假如患者有肝臟或腎臟的健康問題,服藥期間亦應避免喝酒。 為應付社區日增的醫療需求,內科部近年積極擴展服務,包括在2013年建成了新的腎科中心,加強對腎病病人的住院及日間透析服務,並在2015年開展訓練病人夜間家居血液透析的服務。 當時林醫生跟腫瘤科和泌尿科的醫生們會診,研究治療方案。
紓緩科: 服務內容
撲熱息痛並沒有成癮性,即使長期服用亦不會使患者上癮。 然而,不遵循指引下錯誤服藥,有可以對藥物產生心理依賴。 大多數人都可以服用撲熱息痛,當中包括孕婦或正餵哺母乳的女士。 紓緩科 兒童服藥時應參考藥物包裝或醫生指引,調節服藥份量。 林醫生表示該名婦人年約60多歲,是一位家庭主婦,不煙不酒,不過患有高血壓和膽固醇高的慢性疾病。
紓緩科: 聯絡我們
在傾訴的過程,父母都可慢慢透露自己的想法,亦是一個治癒心靈的過程。 由此看來,雙方很多期望都是是背道而馳,引致失望與磨擦,不能好好地合作。 醫護人員要知道自己是無法絕對理解自己沒有經驗過的事,必須盡心去明瞭病者和家屬的感受和所需,同時瞭解自己的感情狀態,因為自己的情緒會大大影響做客觀醫療決定和自己對他們的態度。
紓緩科: 相關文章
包括神父、牧師、和尚、修女、及很多各宗教的平信徒(即非專業,但擁有很多宗教知識的各行業人士),他們能夠支持病者和家屬面對靈性方面問題。 早期的紓緩護理祇是提供給住寧養院內的臨終病人,這些病人一進入寧養院便沒有再回家。 這樣給人一個印象紓緩護理的介入暗示病者己經在臨終末期,病者亦不願意進入在不歸路的寧養院。
紓緩科: 護理員
而F先生同時患有腦退化症,令他的生活非常依賴太太的照顧。 無論是進食、刷牙、洗澡、大小二便、走路、外出看醫生等等都要太太協助。 是的,對獨力照顧者來說,這完全是一份全職的工作。
紓緩科: 註冊專科醫生/分類
晚期患者與家屬皆承受極大心理壓力,不安丶無助丶害怕,面對種種擔憂卻感到十分無助。 透過心理及情緒輔導,我們與患者和照顧者一起面對恐懼、無力感和前路的未知之數。 紓緩治療、居住環境與醫療輔助設備建議、約見社工及或善終安排。 「老友宅醫」整合跨專業服務協調,令患者及家屬可較輕鬆面對困難。 紓緩科 1999發表最新的理念,紓緩治療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也是需要的。 舒緩治療在癌症治療初期也是需要的,如可以協助病者減低面對病情的壓力和適應生活上的改變。
紓緩科: 死亡當日
明愛醫院社會工作主任孫熙屏稱,曾接觸一名不足三十歲的男子,妻子和一歲半的兒子剛來港,當他以為可一家團聚時,卻發現患末期腸癌。 他擔心妻兒在他死後沒有人照顧,又擔心兒子長大後不再記得自己。 而這個陪伴,不止是病童,更要陪伴他們的家人。
紓緩科: 紓緩治療/寧養服務
但壞處是, 紓緩科2025 雖然這樣是令到患者沒有尿袋的情況,但會出現兩個問題。 第一 ,這重建手術相對再複雜一點,手術風險也會大一點。 第二,雖然重建了一個膀胱便可幫助儲存尿,但手術後,患者失去控制小便的功能。 即使重建了膀胱, 可以儲存尿,但也不是想排尿便可隨時上洗手間小便。 一般完成重建手術後,醫生會為患者做導尿,即是用尿管經過本身的尿道導尿。
紓緩科: 屯門醫院先導計劃提供兒童紓緩治療 團隊:生命短暫亦可活得精彩
《青囊經》成書於秦末漢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有文字記載的風水經書,確立了中國「風水學」的具體思想和理論。 紓緩科2025 「地球在廣大無垠的宇宙中,不過是⼀粒塵,那我們是不是更渺小?」江老師感慨道。 」如同之前所述,房舍的風水,其實是與人和自然之間的運行息息相關。 而這一切的連結,其實早在古代經文之中就明確記載。 「天有象、地有形,上下俱成一體,此謂之化機」江老師說。 2020年以來,全球飽受疫情威脅,接連而來的資源匱乏、戰爭、原物料價格上漲等等,不斷的測試我們的耐受力。
照顧病人心、身、社、靈各個層面,以達到完整的治療照顧。 林醫生戰戰競競,只想用愛與不被看見的人同行,讓晚期病人舒服的完成生命這一程,因為「每個人都值得被尊重」。 我不能想像那刻,P女士心中經過了多久的掙扎才作出這個抉擇。 結婚的時候,我們都會在神父和律師的見證下,為我們畢生中的最愛許下承諾。
紓緩科: 腫瘤科人性化的一面:紓緩治療
這些層面的忽畧,會令病人的疼痛或其他症狀加劇,病者亦要抵受心靈痛苦。 因此當疾病無法治癒,死亡無可避免時,便應給予病者「全人照顧」(holistic care),以成全他各層面的需要,協助他平靜地及有尊嚴地離去。 自古以來,死亡是患病者的一種可預測得到和自然的結果。 紓緩科 因此所有有關的專業人員和親屬都盡能力去醫治好疾病,如果不可能治癒,亦盡能力拖長病者的壽命。 癌症病者接受一種又一種的治療方法,希望能夠痊癒。 卻忽畧臨死時期也是人生的一部份,漠視這段時期病人和家屬的生命和生活質素,忽略了安祥死亡的意義。
紓緩科: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九龍 )
他說增加普通科登記護士培訓名額樽頸在於醫院實習地方不足,日後可望增加名額。 提 升 病 人 生 命 的 質 和 量 , 是 醫 護 人 員 的 天 職 。 醫 護 人 員 會 在 病 者 不 同 的 疾 病 階 段 , 適 切 地 調 整 治 療 的 方 紓緩科 案 , 務 求 兼 顧 並 平 衡 治 療 的 質 和 量 。 因 為 , 面 對 死 亡 的 生 命 , 亦 是 無 價 的 生 命 , 也 是 活 著 的 生 命 。 不少人聽到紓緩治療服務,也以為等同放棄治療。 文思淳擔任兒科醫生12年,現為香港兒童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副顧問醫生,認為病榻上的兒童也可過有質素的生活,不用太受苦,矢志推動兒童紓緩治療服務,度身訂造照顧計劃,陪伴他們走過艱辛之路。
如孩子逗留在小兒科病房,紓緩醫學人員會到病房看病童,参與治理。 如孩子留在家中,小兒科外展隊會和紓緩團隊合作照顧病童和家屬。 但仍然有不少病人在診斷出癌症時就己是在不能痊癒的階段。 有些癌症在治療後暫得緩解,又因復發而轉成不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