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華書院除了曾在1971年在香港校際體育運動比賽奪最高榮譽「玫瑰盃」外,在現今的中銀香港紫荊盃(前為玫瑰盃)中亦在近年連續長期位於前三甲位置。 九龍禮賢學校 英華書院秉承基督大愛精神,推行「平民直資」優質教育,培養「實而不華,卓而不傲」的新一代。 學術嚴謹,大學學位課程入學率八成以上,DSE成績亦持續遠高於本港平均水平。 太平洋戰爭於1941年爆發,香港淪陷,書院被迫停課,鈕寶璐校長參加了海軍義軍隊,而校舍則被日軍徵為工務廠棧。 1938年,舒活牧師離任,薦舉自1933年已在書院任教的鈕寶璐先生(Mr. Herbert Noble, O.B.E.)當校長。
- 自2003年10月19日起,更在該報網頁以MP3形式提供粵語聲音版本。
- 鑑於青年牧民工作對青年成長及教區發展均十分重要,天主教香港教區於一九九四年初成立專責小組,探討現今公教青年在各層面的需要。
- 著重幼兒的親身體驗,從遊戲中學習,因應幼兒的需要、特質設計適合的活動。
- 今年捲土重來,先以21:15淘汰培僑書院的卓逸,繼而再以兩局21:13氣走拔萃男書院的黃正匡,準決賽再以21:9、21:16闖過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的陳言俊一關,與蔡淇安爭冠軍。
- (以教育局在2023年所批核的班級數目為準)班級教學模式上小組教學(小一至小六中文閱寫,英國語文能力及普通話)。
復辦校報《英華月刊》,組織籃球隊,奪香港學界籃球聯賽冠軍。 沈校長及倫敦會的威禮士和皮堯士牧師,最後決定與初成立的中華基督教會合作發展旺角弼街地段。 中心是一個研究機構,主要工作包括:觀察、搜集、剪存、研討、分析有關中國的資料,並培育本地教友,而加深對中國及中國教會的認識和關懷。 九龍禮賢學校 擁有十多位全職工作人員及資深研究員;他們分別為教區神職、不同修會會士及教友。 中心設備包括:小型圖書館、資料室、辦公室及會議室。
九龍禮賢學校: 學校地址
兩隊換邊後繼續緊咬,英華完第三節領先28:25,末節更一度帶著5分差距,惟未能維持優勢至完場,男拔最終追成35:35平手,兩隊要鬥至加時分勝負。 英華加時有鍾子豪及吳委峻先後命中3分下一度以4分領先,但男拔梁浚朗射入3分還以顏色後,黃浩霆及陳偉邦先後得分助男拔反先,最多更帶著6分優勢。 吳委峻最後11秒射入3分,取得全場最高21分,惟始終未能助英華扳平,男拔以51:47收下勝利。 九龍禮賢學校 校刊《火炬》於1964年創刊,為全港最早期擁有校報的學校之一。
今年度大熱MIRROR丶ERROR丶Dear Jane丶RubberBand等組合均有上榜,今年COLLAR首度以七人姿態上榜,並對上同為「造星幫」女團的Lolly Talk! 而同為女團,今年加盟環球旗下的XiX亦首度打入12強! 九龍禮賢學校2025 而去年打入七強的七個組合當中,惟C AllStar因去年沒有派台歌所以未能上榜。
九龍禮賢學校: 學校簡介
因此將書院易名為倫敦會中國神學院(The Theological Seminary of the 九龍禮賢學校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in China)。 但倫敦會同意在未有適合學生入讀神學院前,保留開辦基礎教育。 1853年,香港首份以中文為主的報章《遐邇貫珍》(Chinese Serial)創立,是用英華書院的漢字活版印刷廠印刷發行的。 英華書院於1818年由倫敦傳道會傳教士馬禮遜在馬六甲成立。 書院業務除教學外,亦有印刷設備出版不同書刊,當中包括基督新教刊物、教材、報刊及小說。
據創刊號解釋,其意思為「薪火相傳」,寓意藉着校報以文會友,並將此精神延續下去。 九龍禮賢學校2025 英華書院在1960年代已有社制,惟一度停辦,直至於1991年復辦,五社名稱以對該校歷史有重要影響人士的名稱命名,分別為何福堂社、梁發社、米憐社、馬禮遜社及鈕寶璐社。 在香港電台舉辦之校際時事及學術常識問答比賽取消後,問答隊也有參加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並曾獲得金獎殊榮。
九龍禮賢學校: 九龍禮賢學校
戰後,因中國內戰和嬰兒潮,香港人口迅速增加,學生人數激增至500多。 九龍禮賢學校 1955年,校董會向政府申請撥地興建新校舍,選址為九龍城區牛津道1B地段。 曉士牧師掌校時,入讀學生人數不斷上升,更獲政府納入為資助學校。 同年,書院又成立了英華青年會(與現在的學生會等同)和創立《英華青年》(Ying 九龍禮賢學校2025 Wa Student)。 英華書院1818年於南洋馬六甲創辦,1843年遷至剛開埠的香港,當時香港已有一所於1842年創立的馬禮遜紀念學校(已關閉)。
- 1971年,書院首度取得學界體育最高榮譽的亞米茄玫瑰挑戰盃。
- 關注幼兒多方面的發展,透過各類型活動和學習安排,培育其德、智、體、群、美、靈的全人發展。
- 1955年,校董會向政府申請撥地興建新校舍,選址為九龍城區牛津道1B地段。
- 中心負責協助教區製作有關宗教、文化和倫理教育的影音產品,包括DVD、CD、書籍和多種大眾傳播產品等。
- 1930年,新校舍正式開幕,由當時的港督金文泰爵士(Sir Cecil Clementi)主持開幕禮。
- 女子組方面,協恩中學以37:23擊敗拔萃女書院,達成17連霸。
- 舊有的小五及小六學生需到當時新開設的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繼續上課,部分英華書院小學部的教師亦過渡到基華小學[10][11]。
- 這次是英華書院第一次參加國際性的音樂比賽,而團員演出亦獲當地評論讚賞,尤其是自選樂曲《Hymn to the Sun》的演出,巧妙加入合唱成為全場的感動一刻。
【體路專訊】「全港學界精英羽毛球賽」今日(24)於荔枝角公園體育館舉行煞科日賽事,在壓軸上演的中學組男單決賽,上屆排第8名、浸信會呂明才中四學生的張世成,以2:1力克上屆季軍、最後一年參賽的聖若瑟書院中六生蔡淇安,首次封王。 九龍禮賢學校2025 女單則由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的朱穎姿反勝協恩中學林沁儀稱后。 《公教報》(英語:Kung Kao Po)創刊於1928年8月1日,是天主教香港教區出版的中文報紙。
九龍禮賢學校: 校舍設施
在香港教育史上第一所在香港辦學的英式學校是馬禮遜紀念學校,辦學歷史最長則為英華書院。 其辦學過程是香港基督教史和香港教育史的重要一環。 現校內仍存有當年由馬禮遜牧師所翻譯之聖經,以及其他單張,展品大多都放在校內之校史館中展出。
九龍禮賢學校: 校長及教學人員資歷及人數
時任校長楊寶坤伴隨舊校舍退休,由李志華接任。 同時因應中華基督教會基全小學上下午校分拆成兩所全日制學校,下午校師生及校長均轉到新註冊成立的英華小學,稱為小學「復校」[15]。 新的英華小學為獨立於書院的學校,首任小學校長由基全小學下午校校長簡燕玲擔任。 [16]於1964年接收英華書院小學部停辦學生的基華小學下午校,則接手書院舊有的牛津道校舍,並易名為「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九龍塘)」[13][17]。 1963年初夏,九龍塘牛津道1B號[8][9]校舍啟用,項目建築設計為朱彬負責,由時任港督柏立基爵士(Sir Robert Brown Black)主持啟用典禮。 但同年,因牛津道的校舍未能容納小學部,書院被迫結束小學部。
九龍禮賢學校: 教區機構
香港教區由於在當時政治和社會的特殊狀況下,無法執行寶安、惠州、海豐和陸豐一帶的教權,加上沒辦法和廣州總教區保持正常的共融關係[7],故香港教區實際處於聖座直接牧養的狀態。 天主教之教育機構包括幼稚園32間,小學106間,中學85間,專業學校1間,成人教育16間,特殊學校7間,大專2間;其中教區學校98間,明愛學校35間,男修會學校46間,女修會學校66間,其他4間。 香港教區現有279位神父和36位執事,74名修士和427名修女[2],共有34個修會在教區內服務。 全港共有52個堂區,包括聖堂39間、小堂32間、禮堂28間[2]。 教區教座位於中環堅道之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並於座堂毗鄰設有教區中心處理教務、以及香港明愛總部和明愛轄下社會服務中心提供社區服務。 書院亦於11月1日復校上課,繼續由鈕寶璐先生出任校長。
九龍禮賢學校: 天主教教育事務處
當時英華書院鑄造的中文活字舉世聞名:俄國沙王欽差大臣、法國巴黎學會、新加坡政府、太平天國、兩廣總督、上海道台、清廷總理衙門等,都先後購買過英華書院鑄造的中文鉛活字,或全套活字銅模。 關於結束學校的原因,有一說法指理雅各是因為獲香港政府委任去處理香港教育事務和建立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所以無法兼顧英華書院事務所以需要結束英華書院,並沒有史實支持,且發生時間上並不太吻合。 九龍禮賢學校2025 倫敦會於1840年委派牧師理雅各於1840年主持書院及傳道工作。 兩年後,中英兩國簽訂《南京條約》,英人接管香港。
九龍禮賢學校: 小學分區名單
本會是由各堂區議會/牧民議會及教區善會代表組織而成,共有七十六個屬會,包括五十個議會及二十六個教區善會。 教友總會幹事會由各屬會代表中選出,與秘書處共同推動、協調、統籌教區內有關教友培育及傳揚福音的工作。 新校舍於2003年7月如期落成,並在同年9月1日起的新學年啟用,新校舍街道以學校命名為「英華街」。
九龍禮賢學校: 課程介紹
課程參照教育局之課程指引,按幼兒的發展、興趣和能力而編訂。 著重幼兒的親身體驗,從遊戲中學習,因應幼兒的需要、特質設計適合的活動。 按各級幼兒的發展特徵訂定德育專題,滲入於日常課程中學習,培育兒童高尚的品格。
九龍禮賢學校: 九龍禮賢學校暨幼稚園 Kowloon Rhenish School and Kindergarten
學校教學策略方面,上午為正規課程時間,下午為德育及體藝活動時間。 學校全年全科考試次數為2次,全年全科測驗次數為2次。 【Now Sports】愛華頓主帥達治對於球隊被賽會扣減10分懲罰一事感到震驚,但強調這給了他們動力,而且指自己來到後已遇過很多不同的挑戰,這次也不會難倒他。 愛華頓因過去3年錄得3億多虧損,嚴重超標,被指控違反財政公平條例下,扣減聯賽10分,目前已跌落聯賽榜尾2位置,達治(Sean Dyche)出席今周對曼聯的新聞發佈會時,也分享了他的感受。 下線的張世成過去兩屆都打入8強,惟上屆因為出外比賽而缺席最後階段賽事。
九龍禮賢學校: 宗教活動
餘下時間張世成順利保住領先優勢,以21:7奠定勝局。 同日稍早舉行的九龍D2女子決賽方面,德望在第三節一度落後8分下打出一段16:2攻勢逆轉,以35:25擊敗培正奪冠。 女子A Grade決賽方面,協恩首節以14:9稍為領先女拔後,憑著多次搶下籃板創造二次進攻機會,加上女拔未能有效突破協恩的全場緊迫,鮮有反擊機會亦無功而還,半場被協恩拉開至24:13。 換邊後協恩未能明顯擴大優勢,女拔亦未足收窄差距,最終協恩以37:23取勝,達成九龍區17連霸。 男拔及英華於小組賽時已曾交手,當時由英華以4分取勝,今次決賽再度相遇,開賽由英華迅速取得領先,其中吳委峻射入3分後再反擊得手,個人首節取下7分。
近年由於多篇關於政治及社會事務的社論被香港主流媒體報導,受到社會的注意。 內容包括香港、外地教會新聞,專欄、社論,《喜樂少年》(主要對象為青少年的副刊)等。 鑑於青年牧民工作對青年成長及教區發展均十分重要,天主教香港教區於一九九四年初成立專責小組,探討現今公教青年在各層面的需要。
這時,沈維昌和盧冠元兩位老師,堅決保校,由沈維昌先生(Mr. Richard Shim Wai Chong)擔任校長,學校得以繼續辦學。 由於條件不足,政府在1927年撤回津貼,校方因此籌劃自建校舍。 英華書院與漢學、華語翻譯、新教在華傳教、香港開埠及教育、華文報刊出版及印刷方面的歷史息息相關。 英華書院有關其馬六甲時期及香港開埠初期的歷史文獻多以非華語寫成,因此書院在一些史料上亦有英華學院、英華學校等華文譯名。 《明校網》為「明報」専為家長而設的學校資訊網,提供全面的入學資訊及選校分析,助家長選取合適的學校讓子女入讀。 家長可在本網站找到全港幼稚園、小學、中學及國際學校概覧、專訪、教育報道及相關新聞,讓家長輕鬆掌握及了解心儀學校的資料,以至到本地及海外升學攻略。
九龍禮賢學校: 學校資料
1964年,校刊《火炬》(Torch)創刊,書院為全港最早期擁有校報的學校之一。 1971年,書院首度取得學界體育最高榮譽的亞米茄玫瑰挑戰盃。 然而,艾禮士校長也有一些頗具爭議性的措施,例如1969年度,他在中六級取錄了15名女生,有人津津樂道,也有人認為破壞傳統。
1972年接任校長的京力士先生(Mr. Rex King)革新課程,推廣普通話教育,鼓勵兩文三語。 1978年梅浩濱先生(Mr. Mui Ho Bun)出任校長,又致力加強訓輔工作,增設駐校社工。 1984年,書院和日本濱松南扶輪社合辦港日文化交流計劃,每年選派三名學生赴日本學習,促進兩地文化交流。 書院結束後,印刷業務不受影響,繼續出版聖經、理雅各翻譯的中國經籍、雜誌、學童啟蒙書籍等。
內有超過一百多種中、英文的定期刊物、雜誌和報章,以供研究和參考之用,並給讀者提供中國教會和社會的訊息。 弼街56號校舍(現為中華基督教會望覺堂基督教大樓)於1928年落成,地下為教會,命名為「公理堂旺角第二支堂」,再易名為「望覺堂」。 1930年,新校舍正式開幕,由當時的港督金文泰爵士(Sir Cecil Clementi)主持開幕禮。
九龍禮賢學校: 學校特色
倫敦會委任舒活牧師(Rev. Frank Short)接任校長。 小學部亦在1931年招生,實行中小學一條龍的辦學模式。 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之前,「教友傳教」這個意識並不普遍,傳揚福音的工作,常被誤以為是神職人員、修士、修女的專利。
時正值日本侵華,政局動蕩,書院的發展亦受影響。 九龍禮賢學校2025 在2015-2016學年,學校前樓梯在6樓和天台之間的一片小空地成為一群同學看書聊天的聚腳點。 可惜在這群學生畢業後,這項「習慣」也一同隨他們離去。 九龍禮賢學校2025 三班為「勇」「信」「望」,其中「望」班在四年級開始會變為「愛」班。 聖母神樂院(Trappist Monastery),又名熙篤會神樂院,是一所位於香港大嶼山大水坑的天主教修道院,曾以「十字牌牛奶」聞名於香港。
九龍禮賢學校: 教區委員會
有 25% 的學校會使用普通話教學,他們當中大部分同時是中英並重。 香港有 47 間私立小學,佔整體約 9%;香港有 496 間男女小學,佔整體約 94%;香港有 181 間基督教小學,佔整體約 34%。 有關學費詳情,請參看教育局提供的 收費證明書。 公教進行社轄下包括﹕聖母無玷之心小堂,公教進行社(書籍及宗教用品銷售店)、天主教期刊訂閱處、公教真理學會(出版部)。 直至2020年8月31日,在香港的天主教信徒人數約621,000人,其中本地信徒佔404,000人,菲律賓籍教友人數約為181,000人,居於香港的其他國籍教友人數約為36,000人。
九龍禮賢學校: 家長活動
及後,香港教區分別在1995年8月和1996年5月先後成立「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及「教區青年中心」,以協助及推動青年牧民的事工。 1998年「教區青年中心」重組為「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辦事處」,希望更有效地推行青年牧民工作。 九龍禮賢學校 香港教區轄下的建築及發展委員整理了1954年至2011年的「教區教務統計數據」,內容涵蓋堂區發展、神職及修會人員、牧務情況、教育機構及社會福利機構,從中窺見天主教在港發展的起跌及趨勢。 天主教在1954至74年間,信徒增加了20萬,與大量內地難民湧入香港有關。 近年教區加強慕道期及領洗後的培育,教徒增長顯著。
女子組方面,協恩中學以37:23擊敗拔萃女書院,達成17連霸。 同日上演的九龍D2女子決賽就由德望學校以35:25擊敗香港培正中學封后。 教區聖召委員會成立於1978年,前身為聖召推行組。 宗旨為天主教香港教區培育司鐸職及獻身生活的聖召種子。 成立目的為協助青年認識鐸職或獻身生活,以便作出選擇﹔促進公教家庭對獻身生活的認識,從而協助子女作出自由的選擇﹔推動統籌及協調公教團體有關推行聖召的計劃及培育工作。
九龍禮賢學校: 教學語言
學校的英文名稱定為「Anglo-Chinese College」。 九龍禮賢學校 英華書院在校舍方面,由於馬禮遜紀念學校比書院更早一步由澳門遷港,並得到政府撥地建校,政府無意撥地予性質相近的英華書院。 最後唯有將書院設立於上環鴨巴甸街與荷李活道交界,堅道的倫敦會傳道會大樓(現為合一堂香港堂)內。 在經費方面,由於政府亦不願資助,書院需自行籌募經費。 在辦學宗旨方面,倫敦傳道會認為書院遷港後的使命應為直接培訓傳道人才,亦應提昇至一所專上學院。
書院留傳名為「Ying Wa Cry」的口號,由前校長艾禮士所創作,本來是為在學界體育賽事中為同學打氣。 現時在學校的重要活動中,如畢業典禮、校慶日、水運會、陸運會等,學生都會自發叫喊。 英華書院之學生屢次在香港青年音樂匯演[33]及香港校際音樂節等重要學界音樂賽事中獲獎無數。 過去十年,英華書院合唱團開始與傳統名校真光女書院組成混聲合唱團,並獲獎無數,更曾客串電影《熱血合唱團》[34]。 目前為止,現代有關英華書院的中文歷史書籍,如《古樹英華》、《馬禮遜回憶錄》等,多數均統一採用「校長」來作該職位任何時期的翻譯。 艾禮士校長在任期間,創立社制,首次舉行水運會,舉辦畢業禮、開放日、慈善賣物會等大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