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細胞尚有2個結構及功能與Rb蛋白相似的蛋白P107和P130,它們共同組成瞭Rb蛋白傢族。 Rb蛋白的蛋白結合功能受其磷酸化狀態的影響,隻有非磷酸化或低磷酸化的Rb蛋白才能和其他蛋白質結合。 這樣由細胞信號、CKI、CDK和細胞周期素、Rb蛋白傢族、E2F蛋白、細胞周期相關基因共同組成瞭一個將細胞信號逐級傳遞給細胞周期相關基因的調節通路,即Rb通路。
- 和視網膜母細胞瘤一樣視網膜細胞瘤可以為單眼或雙眼性,可以單灶或多灶性。
- Rb基因突變也被發現廣泛地存在於其他多種惡性腫瘤中。
- 少數腫瘤因生長過快,出現液化、壞死而無鈣化,為低反射。
但外部放射治療可顯著增加第2惡性腫瘤的發生率,並常引起患者顏面部畸形、幹眼癥、輻射性白內障、放射性視網膜病變等,目前僅用於有廣泛的玻璃體或視網膜下播散者(RE5期)、或其他治療失敗者。 常用的是60CO治療機和電子加速器,通過眼前部或顳側部照射,總劑量為35~40Gy。 (1)啟動階段:Rb基因經2次突變而失活,啟動整個惡變過程,首先形成良性的視網膜細胞瘤。 若無進一步的突變,腫瘤細胞可因進一步的分化而停止分裂,腫瘤靜止。 第1突變10%是由父母遺傳而來,而大部分卻是在胚胎發育過程的不同階段新形成的。
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檢測: 視網膜母細胞瘤
在發展中國家具有更高發病率的這一現象尚沒有明確的解釋,有可能與發展中國家低下的經濟地位有關。 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檢測2025 可能存在的因素有:孕婦在懷孕期間缺乏葉酸或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等。 在開發中國家具有更高發病率的這一現象尚沒有明確的解釋,有可能與開發中國家低下的經濟地位有關。
典型的病例可通過病史和臨床檢查作出診斷,但不典型的病例,特別是當視網膜脫離掩蓋腫瘤或因出血、炎癥反應造成玻璃體混濁時,診斷較為困難,常誤診為其他眼病。 臨床上有許多以瞳孔內有黃白色反光為主要特點的眼病應與本病鑒別。 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檢測2025 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檢測2025 4.細胞學檢查 抽取房水或玻璃體進行細胞學檢查,對於本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有一定的幫助,但有促進腫瘤通過眼球壁穿刺孔向球外擴展的危險,故不應輕易采用。 腰椎穿刺抽取腦脊液進行細胞學檢查及骨髓穿刺塗片檢查對判斷腫瘤是否轉移極有參考價值。
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檢測: 發病頻率與流行病學資料
在嬰幼兒眼病中,是性質最嚴重、危害性最大的一種惡性腫瘤視網膜母細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眼內惡性腫瘤,對視力和生命有嚴重的威脅和危害。 發生於視網膜核層,具有傢族遺傳傾向,多發生於5歲以下,可單眼、雙眼先後或同時罹患,本病易發生顱內及遠處轉移,常危及患兒生命,因此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關鍵。 腫瘤的位置會有很大不同,因此腫瘤被觀察的難易程度也有所不同,腫瘤有可能通過使用檢眼鏡進行簡單的簡單檢查,通過對瞳孔進行觀察,就可以被觀察到。 一般確診的診斷都需要在麻醉狀態下進行檢查(EUA)。
-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治療,如果把眼球摘除手術排除在外,其實是相當複雜的,這也是筆者想寫這部落格的原因。
- 對於視網膜母細胞瘤,不同國家都有不同的治療手段[29]。
- 人體中的組織隨時有受傷或是老化的現象,因此為了維護組織或是器官的正常機能,身體會啟動一連串的修補機制,促使(幹)細胞分裂,因此正常情況下,細胞分裂是受到緊密調控的。
- 1960 年代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治療以放射線治療為主,治療的成效取決於腫瘤的大小及位置,Reese and Ellsworth (R-E) 的分級可以作為預後的參考。
4.眼底圖像采集 定期對眼底腫瘤進行照相、攝像,有助於診斷及病情判斷,可很好地指導治療。 目前被廣泛應用的是一種眼底廣角攝像機RETCAM,可在術中應用。 (4)全身轉移期:晚期瘤細胞可經視神經向顱內轉移;經淋巴管向淋巴結、軟組織轉移;或經血循環向骨骼、肝、脾、腎及其他組織器官轉移。 未分化型:瘤細胞圍繞著一個血管形成的細胞柱,其中可見部分瘤細胞壞死及鈣質沉著,此稱為假菊花型(pseudosette)。
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檢測: 視網膜母細胞瘤(Retinoblastoma)簡介
我們的團隊由具有豐富醫學寫作經驗的記者、編輯組成,內容來自採訪諮詢資深癌症醫學和照護知識的專家與相關書籍,盡力提供正確可信的醫療健康知識。 但無意取代專業醫師診斷,無法為個別讀者對內容的應用負醫療或法律責任。 新藥、新治療組合日新月異,只要多活 1 年,可能就有更強的新藥可用,或者獲得健保給付。 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檢測 如果有私人醫療保險,多詢問保險業務員,必要時諮詢別的醫療保險專家確認,爭取最好的理賠金額。
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檢測: 視網膜母細胞瘤專欄
Rb基因突變類型可是整個基因的缺失,也可小至點突變。 一般可在瘤組織中發現兩個突變(可相同也可不同),如果在外周血白細胞中也存在其中的一個突變則可判斷為遺傳型視網膜母細胞瘤,如果在外周血白細胞中不存在突變則可判斷為非遺傳型視網膜母細胞瘤。 對遺傳型視網膜母細胞瘤患者的親戚可采血檢查是否有相同的Rb基因突變,若有此突變則其本人及子女有90%患病的風險,若無則風險較低。 在用DNA檢查進行遺傳咨詢時要註意嵌合(mosaic)和低外顯率(low penetrance)現象。 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檢測 2.Rb蛋白及Rb通路 Rb蛋白目前被認為是人體所有組織細胞生長、發育、癌變的主要調控者,它抑制細胞生長、癌變,促進發育及分化。
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檢測: 癌症預防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化學治療常產生全身性副作用,臨床應用時應有兒科和腫瘤科醫生配合進行。 (2)通過對Rb基因突變的檢測來進行遺傳咨詢:DNA樣本可取自外周血白細胞和視網膜母細胞瘤瘤組織。 多種基因突變檢測技術如Southern雜交、SSCP、DGGE等,基因劑量檢測技術如定量PCR,直接DNA測序均可應用。 由於費用、時間的限制臨床上不可能對Rb基因全長180kb的序列進行全部檢測,一般集中在27個外顯子和外顯子附近0~20bp的內含子序列上(共約4kb)。
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檢測: 癌症標靶的基因檢測,自費數萬元,到底該不該做?
約15%為單眼發病,其原因可能是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外顯不全。 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檢測2025 臨床上將雙眼視網膜母細胞瘤、有傢族史的單眼視網膜母細胞瘤或多病灶的單眼視網膜母細胞瘤歸入遺傳型。 ②約60%的病例屬於非遺傳型,其發病系患者視網膜母細胞發生突變所致,不遺傳,發病較遲,多為單眼發病,單個病灶,不易發生第2惡性腫瘤。 主要表現為周圍血淋巴細胞中存在13號染色體長臂中間缺失。 不同的病例缺失節段長短不同,但均累及13號染色體長臂1區4帶(13q14),經高分辨染色體顯帶確定最小的缺失節段為13q14.2。
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檢測: 診斷
A型:①極高的反射(壞死液化區為超低的反射);②單個回聲源;③有聲影。 B型:①視網膜組織破壞;②形狀不規則的腫塊;③有聲影。 1.尿液檢查 尿液中香草基苦杏仁酸(vanilmandelic acid)和高香草基酸(homovanillic acid)排出量增加。 患者術後應進食高蛋白、高脂肪、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以增強免疫力,促進傷口愈合。 多食蔬菜、水果及粗纖維食物,以保持大便通暢,防止術後便秘。
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檢測: 治療
3.電子計算機體層掃描(CT掃描)及磁共振(MRI掃描) CT和MRI掃描不僅可發現和描畫出腫瘤的位置、形狀和大小,而且可查出腫瘤向眼球外蔓延引起的視神經粗大、眶內包塊及顱內轉移等情況。 CT掃描也可顯示腫瘤內的鈣化,對診斷極有參考價值。 (1)眼內高密度腫塊:(2)腫塊內鈣化斑,30~90%病例有此發現可作為診斷根據;(3)視神經增粗,視神經孔擴大,說明腫瘤向顱內蔓延。 傢中的其他幼兒應接受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檢查;成人需接受視網膜細胞瘤檢查,這是一種相同基因引起的非惡性腫瘤。 對沒有證據顯示患瞭癌癥的直系親屬,可分析他們的脫氧核糖核酸(DNA),以瞭解他們是否帶有視網膜母細胞瘤的基因。
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檢測: 基因診斷
Rb發展到三、四期後一般是容易診斷的,但在一、二期時就比較困難,這個時期在它的晶狀體後瞳孔區內可出現白色反光或黃白色組織塊叫白瞳孔(leukoria)。 2.在血-房水屏障完整時,房水中乳酸脫氫酶(LDH)濃度高於血清值。 乳酸脫氫酶(LDH)的活力測定:當房水內LDH值高於血清中值,二者之比大於1.5時,有強烈提示視網膜母細胞瘤可能。 還有一些病例瘤細胞分化程度更高,已有類似光感受器的結構,惡性程度最低。 瘤細胞簇集似蓮花型(fleurette),又稱感光器分化型,最近稱此型為視網膜細胞瘤(retinocytoma),以別於一般的視網膜母細胞瘤。
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檢測: 癌症標靶的基因檢測,自費數萬元,到底該不該做?
而對於非家族性遺傳患者而言,需要發生兩次突變才會發病,這種幾率相對較低。 其它的突變類型包括:無功能突變(Null 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檢測 allele)、啟動子突變等。 而對於非家族性遺傳患者而言,需要發生兩次突變才會發病,這種機率相對較低。 對於眼外期和全身轉移期的視網膜母細胞瘤,化學治療常和手術治療(包括眼球摘除、眼眶內容摘除)、外部放射治療聯合應用。 對有脈絡膜、鞏膜、篩板轉移的病例,化學治療可防止腫瘤進一步向全身轉移。
未分化的成分包括含有較多染色質細胞核的小圓細胞的聚集體,分化成分包含 Flexner-Wintersteiner 絲球、Homer-Wright 絲球[23]以及感光器分化型瘤細胞[24]。 CT掃描與核磁共振成像可以幫助確定結構異常以及鈣的分布,而超聲波檢查則可以檢查出腫瘤的大小與厚度。 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抑癌基因[21],其蛋白質產物在人體內發揮著例如調節分化、轉錄、細胞周期等重要的作用。 有三分之二的病例[2]只有一隻眼睛患該腫瘤(單側視網膜母細胞瘤),剩下的三分之一則雙眼均患此病(雙側視網膜母細胞瘤),每一隻眼睛內的腫瘤大小差別較大。 在某些情況下,患兒的松果體也會受到侵染,進而形成三側性視網膜母細胞瘤(TRB)。 在進行治療時,腫瘤的大小、位置以及數量都必須納入考慮範疇。
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檢測: 發病頻率與流行病學資料
三是小花(fleurettes):類似光感受器的成分呈花瓣樣突起伸向中央腔內,見於分化更好的病例,惡性程度更低。 視網膜母細胞瘤作為一發生在兒童的遺傳性眼內惡性腫瘤,影響患兒生命、視力、面部外形及心理發育。 診斷上涉及眼科、兒科、產科,治療上涉及眼科、腫瘤科(放療、化療)、兒科、麻醉科等。 因此在對視網膜母細胞瘤的處理上,一定要強調多學科、多中心的合作。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治療目標首先是挽救生命,其次是保留眼球及部分視力。 方法的選擇應根據腫瘤的大小和范圍,單側或雙側以及患者的全身情況而定。
CT掃描與核磁共振成像可以幫助確定結構異常以及鈣的分佈,而超聲波檢查則可以檢查出腫瘤的大小與厚度。 通過骨髓檢查或者腰椎穿刺可以檢查腫瘤是否發生了轉移。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發病是由於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的失活引起的。 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抑癌基因[21],其蛋白質產物在人體內發揮着例如調節分化、轉錄、細胞周期等重要的作用。 ● 廣泛型癌症基因檢測:檢查 200 ~ 400 個以上基因位點。
這類患者除視網膜母細胞瘤外,依其染色體缺失節段大小不同,常伴有輕重不等的全身異常。 主要表現為智力低下和發育遲滯,還可出現小頭畸形、多指畸形及先天性心臟病。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自發消退應與“視網膜細胞瘤(retinocytoma)”相區別。 視網膜細胞瘤在1982年被認識以前一直被認為是視網膜母細胞瘤的自發消退的一種主要形式,但目前被認為是一獨立病種,是Rb基因失活導致的一種視網膜的良性腫瘤。 沒有證據表明視網膜母細胞瘤可以不經治療而“自發消退”為視網膜細胞瘤。
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檢測: 視網膜母細胞瘤
有一些患兒會產生斜視[3],包括內斜視和外斜視。 視網膜母細胞瘤在發展中國家表現為晚期疾病,典型症狀可見患者眼球的增大。 早期症狀為瞳孔部出現「貓眼」狀黃光反射;腫瘤組織常沿着視神經顱內或通過鞏膜向眼球外蔓延,晚期常向遠處轉移。 視網膜母細胞瘤在開發中國家表現為晚期疾病,典型症狀可見患者眼球的增大。 早期症狀為瞳孔部出現「貓眼」狀黃光反射;腫瘤組織常沿著視神經顱內或通過鞏膜向眼球外蔓延,晚期常向遠處轉移。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病人在剛開始被診斷時,大多侷限在眼球,非常非常少部分是一開始就已經轉移的,當腫瘤僅侷限眼球內時,只要開始持續治療,幾乎不會發生死亡的情況。
在台灣,目前只有林口長庚醫院有做此項治療,似乎從2010年起開始有治療經驗。 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檢測2025 在美國與日本則是行之多年,從發表在醫學期刊上的人數,超過100人以上。
大部分患兒在5歲之前即被確診,在英國,雙側視網膜母細胞瘤的平均確診年齡為9個月,而單側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確診年齡的高峰在24到30個月之間。 也因為治療越趨複雜,因此對於各個治療的適應症與治療效果若能清楚了解,才在治療時不會徬徨,與醫師的溝通可以更順利,這也是本部落格的希望,給大家一些協助與精神上的慰藉。 所有的癌症在治療之前一定會談分期,之所以要談的原因有1.預測治療的反應有多少;2.
假使病人是屬於非遺傳的視網膜母細胞瘤而且分期是Group D或是E,一般建議是眼球摘除手術,特別是Group E的病人,目前任何局部治療幾乎不能保留眼球,所以最好的方式以眼球摘除手術為主。 是視網膜母細胞瘤最常看到的表現,是因為光線射入眼球中因腫瘤反光而看到的變化,看起來很像是貓的眼睛,此表現也意味著腫瘤細胞仍侷限在眼球內。 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檢測 但加強對經治療的患者及有高發風險的傢庭定期隨訪觀察是一個積極的預防措施。 現在可采取的另一個積極措施是開展遺傳咨詢及產前診斷來減少患兒的出生。 若腫瘤小、位於眼底周邊,常不影響中心視力;若腫瘤位於後極部,體積雖小,仍可較早的引起視力減退,並可產生斜視或眼球震顫;若腫瘤充滿眼內或視網膜廣泛脫離,則視力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