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於2017年共有296人死於鼻咽癌,佔因癌症死亡的總數2.1%。 鼻竇癌 同樣以每10萬人計算,男性及女性患鼻咽癌的死亡率分別為6.6%及1.8%。 參考世界標準人口的年齡分布計算,過去37年,本港鼻咽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下降趨勢。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指的是患者可能在睡覺時發生短暫呼吸中止 (apne …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攝護腺癌已成為全球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
- 長期吸菸或暴露於二手菸環境、吸入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如二氧化硫、甲醛等),皆會提升罹患慢性鼻竇炎的風險。
- 呂先生長年受鼻塞之苦,由於他患有鼻敏感,所以認為是鼻敏造成。
- 放疗后的纤维化呈局限性增厚的块状或局限性的不规则的斑片状结构,与邻近组织的分界不清。
- 凡中鼻道發現腫物和景象提供竇內占位病變,都應盡早取活組織進行病理檢查。
為使切口準確、整齊,術前應在皮膚上用龍膽紫畫線。 為減少出血,可沿切口及面頰部用0.5%~1% 鼻竇癌 lidocain(加適量1∶1000副腎素)浸潤麻醉。 切口包括鼻側緣、上唇、唇齦溝、內眥、下瞼等。 下瞼切口應距瞼緣2~3cm呈弧形水平切開達外眥部下方,切開皮膚、皮下組織,並對準眶下緣,直達骨膜。 在分離眶下緣骨膜時,要註意避免穿透骨膜而進入眶內。 鼻竇癌2025 如能保留眶下壁的上頜骨切除,下瞼切口可改為下瞪結膜囊內切口,即與下瞼緣平行,由內眥切至外眥,術後用細絲線縫合,下瞼無瘢痕,有美容作用。
鼻竇癌: 鼻竇炎檢查
口服抗生素需服用至少十天,醫師會根據病程調整,需遵照醫師的指示連續服藥,以避免產生抗藥性。 鼻咽腔並不大,最寬處約略3.5公分,在此處黏膜表層發生的惡性腫瘤,我們稱為鼻咽癌。 鼻咽癌在歐美國家極為少見,即便是亞洲的日韓及大陸長江以北各省份,也都沒有像南方華人地區常見。 中國廣東、廣西、福建、臺灣、香港及新加坡這些地區是全球最好發的地帶。
已使用抗細菌藥者,第一線輔佐藥物建議選用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 鼻竇癌2025 鼻竇炎可能肇因於感染、過敏、空氣汙染,或鼻腔構造問題。 如果症狀持續十天以上未改善,可能就會造成病原菌孳生。
鼻竇癌: 鼻竇癌症狀
它的發生原因仍不清楚,除了前面所說的種族、地區及性別因素外,遺傳因子也可能相關,患者一等親內的家屬得病機會遠高於一般人。 而環境因子如鹽漬或煙燻的食物、燒香或抽菸等都有報告認為與鼻咽癌有關。 香港的研究指出他們過去在嬰兒斷奶吃的鹹魚,其製作過程中因未掏出內臟,以致容易衍生致癌性的亞硝酸鹽化合物有關。 因此EB病毒與鼻咽癌之因果關係仍不十分明朗。 1.病史 注意有無頑固性頭痛、鼻阻塞、鼻出血或血性鼻涕、流惡臭分泌物,有無牙齒麻木、鬆動及開口困難,有無流淚現象及視力改變。 其中上頜竇氣體的組成類似靜脈血液中的氣體組成,和一般呼吸的空氣相比,其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氧含量低[3]。
初期腫瘤發展緩慢,至晚期腫瘤廣泛累及眼部、上頜竇、篩竇或前顱底時,可產生Ⅱ、Ⅲ、Ⅳ、Ⅴ、Ⅵ等顱神經及眼部症状。 檢查時發現鼻腔有腫物,表現不平,暗紅色,或呈類息肉樣,觸及易出血。 如有眼球部突出、內眥部隆起、視力障礙和頸淋巴結轉移,腫瘤多屬晚期.
鼻竇癌: 鼻腔鼻窦癌预后
人臉部的竇是根據附近的面部骨骼(英语:facial bones)來命名的。 希愈腫瘤中心隸屬新風天域集團,秉持最新的臨床概念專注於癌症的診斷,治療和研究。 中心坐落於高端商務中心,為當地及跨區域的患者提供先進的,以人為核心,以實證為基礎的醫學治療與護理。 放射治療,俗稱「電療」,旨在為未出現遠程擴散的患者,以高能量的X光線照射腫瘤,殺死癌細胞;對遠程擴散的患者而言,亦可紓緩擴散所帶來的病徵,例如骨痛。 治療需要運用大型儀器照射,一般為期7個星期,通常每週5次;治療過程無痛,亦無須麻醉或住院,事後身體亦不會帶有輻射,故患者無須隔離。 (2)將面頰皮瓣向外下翻轉,以更大范圍暴露上頜骨前壁、梨狀孔、鼻腔側壁、上頜骨額突、鼻骨、眶下緣外側、頰肌、咬肌、下頜關節、腮腺前段、下頜骨升支的一部分、額及顳肌下部。
鼻竇癌: 感染
(6)完整切除顴骨、眶下壁、鼻腔外側壁、硬腭、上頜結節及蝶骨翼突的聯系,連同竇內或鼻腔腫瘤整塊切除。 鼻竇癌2025 鼻竇癌2025 對切除之骨斷端,可用骨銼予以磨平,以減少因骨刺刺激造成病人術後不適或頭痛。 根治性上頜骨切除後,常導致面部塌陷畸形,其矯正手術可一期或二期完成。 1.Ohngren法 自內眥和下頜角之間作假想斜面,再於瞳孔處作假想垂直面,將上頜竇分為4個象限。
鼻竇癌: 鼻竇是什麼?
鼻腔惡性腫瘤手術進路,一般主張鼻側切開,因其視野寬闊,可以同時切除累及上頜竇和篩竇之腫瘤。 近年推薦面中部掀翻術,具有與鼻側切開同功效果,但無面部畸型。 對較小腫瘤,可應用鼻竇內窺鏡技術,不僅能完整切除腫瘤,還可保留鼻腔生理功能。 病理以鱗狀細胞癌最多,腺癌次之,另有少見的基底細胞癌、淋巴上皮癌、嗅神經上皮癌、惡性黑色素瘤及肉瘤等,預後不佳。 原發者多見於鼻腔外側壁、鼻底及鼻中隔,繼發於鼻竇者,其原發部位臨床常難確認。 高分辨率的CT及MRI影象檢查逐漸普及和多視角的鼻竇鏡臨床應用,對早期發現鼻竇腫瘤已成為可能。
鼻竇癌: 診斷
⑤牙槽突切除:上頜竇癌累及整個牙槽突骨者較少,故目前主張上頜竇底有腫瘤浸潤者,仍可作保留部分牙槽突的上頜骨切除術。 鼻竇炎最常見的原因為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稱為病毒性鼻竇炎,單純病毒性感染的鼻竇炎不需用抗生素治療,因為抗生素主要作用是針對細菌。 但有部分患者會續發細菌性鼻竇炎,醫師也會根據臨床症狀判斷是否為細菌性鼻竇炎而給予抗生素治療。
鼻竇癌: 上頜竇惡性腫瘤
前內象限生長的腫瘤易侵入篩竇,而產生鼻部癥狀和內眥部腫脹。 後外象限腫瘤晚期易破壞後壁,侵入翼上頜窩和翼腭窩,也可進一步破壞翼腭窩頂,或進入顳下窩而累及顱中窩,病人可出現張口困難、顳部隆起、頭痛和耳痛等癥狀。 位於下部者,最早可出現牙部癥狀,如牙齦腫脹、牙齒松動脫落等。 鼻竇炎(Sinusitis)是描述發生於鼻竇的炎症。 常見症狀包含濃厚鼻涕、鼻塞,以及臉部疼痛[1]。
鼻竇癌: 鼻腔沖洗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攝護腺癌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增 … 鼻竇癌 長期吸菸或暴露於二手菸環境、吸入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如二氧化硫、甲醛等),皆會提升罹患慢性鼻竇炎的風險。 鼻竇內充滿空氣,鼻竇內的粘膜由一種有分黏液功能的上皮細胞,以及成千上萬的纖毛所構成。 上皮細胞分泌的黏液可吸附外來的髒污物質,並藉由纖毛的擺動,將這些黏液往外排出。
鼻竇癌: 鼻腔筛窦鳞状细胞癌的治疗
質子治療的物理特性,讓它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正常組織之照射劑量,可以提升放射治療的品質,也可降低眼睛及腦部的照射劑量,進而減少放射治療的副作用。 放射線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對於決定腫瘤大小、侵犯範圍十分重要。 其他如肺部X光檢查、肝臟超音波及骨骼核子醫學或正子電腦斷層等,除有助於治療前臨床分期的判斷外,對於療效的評估及追蹤複查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配合適當的治療,非keratinizing型和未分化型鼻咽癌,五年存活率約65 %。 至於keratinizing型鼻咽癌,治療則較困難,這是由於癌細胞對放射線有較大抵抗性。
鼻竇癌: 治療
在發育過程中,鼻竇由鼻腔中的充气囊(骨骼氣腔(英语:skeletal pneumaticity氣動憩室))開始發育。 此發育過程在出生前就已開始,而在出生後也會繼續的發育。 根據2022年衛福部最新公告的十大癌症,胃癌仍高居第八名,僅次於「癌王」胰臟癌之後。 灰指甲是常見的指甲疾病,也稱作甲癬,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 通常開始於指甲的頂端或側面,逐漸向下擴 … 創口基本癒合或化學治療結束而無明顯不良反應者,可以出院。
⑥鼻竇X線攝片檢查,必要時鼻竇冠狀位CT掃描;鼻腔腫塊活檢,必要時用上頜竇穿刺液檢查瘤細胞。 ⑦頸部淋巴結超聲波檢查、或穿刺針吸送病理檢查。 二三十年前常用的鈷六十治療機早已被淘汰,目前我們大都以直線加速器或螺旋斷層放療儀並結合用現代化強度調控或影像導引科技,精準地利用高能量X光來治療腫瘤。 目前第一期鼻咽癌的治療可單獨採用放射治療,但中晚期(即第二期、第三、及未發生遠處轉移的第四期)就需要併用化學及放射治療。
鼻竇癌: 鼻竇癌
上部分腫瘤易侵入篩竇或眼眶,引起鼻部和眼部癥狀。 近期的研究指出真菌可能和慢性鼻竇炎的形成有關,已在試驗中用過抗真菌製劑的治療方式,有混合性的效果[13]。 鼻竇的功能包括減輕頭部重量、改善吸入空氣的品質(滋潤、加熱空氣等)、提升發聲共鳴、減緩外來力量對臉部造成的傷害等等。 放射治療是利用直線加速器釋出的X光或是迴旋加速器產生的質子射線,透過電腦治療計畫系統的運算,直接照射腫瘤部位及附近的淋巴腺。 放射治療的進步,如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影像導引放射治療、銳速刀,已改善副作用。
鼻竇癌: 慢性鼻竇炎的治療方法
台灣一年約有1500人罹患鼻咽癌,以男性居多,約為女性3倍,依衛生福利部統計,它是民國100年台灣地區男性癌症第十大殺手,是僅次口腔癌的男性第二常見的頭頸部癌。 各年齡層皆有可能罹患,但以40-60歲年齡層居多,平均年齡為50歲左右。 想要正確區分這兩種病症,只是依靠症状表象自然是不行的,要進行醫學檢查。 鼻部X射線以及CT檢查可能會發現鼻竇惡性腫瘤的鼻竇骨質有破壞,而使用鼻內鏡檢查能夠發現患者鼻竇內的腫塊,通過病理檢查可以確診。 鼻內鏡檢查可以用於檢查早期可疑患者,通過下鼻道側壁插入到鼻竇內直接觀察,以查明腫瘤的原發部位。
鼻竇癌: 鼻咽癌風險因素
如翼外肌已有腫瘤侵及,可將其從翼內肌上分離下來並予切除。 如翼腭窩已有腫瘤生長,應連同翼突一並切除。 頸外及頜內動脈結紮有助於術中減少出血和腫瘤切除。 2.上頜骨切除術 上頜骨切除術是耳鼻咽喉科醫生處理以上頜竇為主的惡性腫瘤常用的手術。
單純放療的患者或術後加放療者,一般狀況較好時,可在門診治療。 鼻竇的內裡襯有呼吸上皮(英语:respiratory 鼻竇癌2025 epithelium)(纤毛假复层柱状上皮)。
近年來隨著外科技術的發展,其基本術式有較大變通。 上頜竇惡性腫瘤的定位與分級,是醫生對本病進行全身與局部動態觀察之後,就診斷、治療及判斷預後等,而制訂出來的標準,可用以規范醫生的診斷和治療行為。 根據國內資料,耳鼻咽喉部腫瘤統計分析,上頜竇惡性腫瘤占鼻部惡性腫瘤的40.3%,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2%。 Lewis等(1972)分析鼻腔及鼻竇癌772例,約30%發生於鼻腔,70%發生於鼻竇,其中以發生於上頜竇者最多,占58%。
鼻竇癌: 檢查與診斷
鼻竇炎會造成粘膜腫脹,導致鼻竇開口阻塞,引起鼻塞及臉部脹痛感。 口服去充血劑可以改善黏膜腫脹的問題,但長期使用會造成依賴性,造成停藥時更為嚴重的粘膜腫脹。 一般常見由感冒所引起的鼻竇炎,其他如鼻中膈彎曲、鼻息肉、化學物質的刺激及牙齒等,都有可能引發鼻竇炎。 第一期的鼻咽癌單用放射治療有九成以上的治癒率,而中晚期尚未轉移者,經放射治療合併化療後仍有高達六至八成的成功率。 拜醫學進步之賜,使得鼻咽癌的五年整體存活率由過去的50-60%,大幅提升至75%左右。
MRI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部位、范围及对邻近结构的侵犯情况。 对放疗后复发的鼻咽癌,MRI有独到的作用。 复发肿瘤呈不规则的块状,可同时伴有邻近骨或(和)软组织结构的侵犯以及淋巴结肿大。
鼻竇癌: 功能
其他症狀包含發燒、頭痛、嗅覺減退、喉嚨痛,以及咳嗽[2][3]。 由於鼻咽位於頭頸部深處,要早期發現鼻咽癌確實不容易,再加上其症狀多樣化也不具特殊性,因此大多數病人診斷時,腫瘤已是第三、四期。 唯一的辦法是提高警覺,多注意自己五官功能的變化,一旦上述的症狀兩三週未消失或反覆發作就應盡早尋求耳鼻喉科醫師診查。 2.檢查 ①鼻腔及口腔檢查,鼻道有腫塊,觸之是容易出血;牙齦是腫脹,患側硬齶有隆起、腫脹、潰瘍或穿孔。 ③頜面部及頸部檢查,鼻竇區是腫脹,頸部有腫塊,頜面部有感覺異常。
篩竇惡性腫瘤早期:症状可有可無,突入鼻腔,出現單側鼻塞,血性鼻涕,頭痛,嗅覺功能障礙。 後期,腫瘤擴散,出現相應的結構和器官受累表現,眼球移位,復視,上瞼下垂,突眼,動眼神經麻痹,失明等。 額竇惡性腫瘤較少見,早期多無症状,腫瘤發展可致額部脹痛,皮膚麻木,鼻出血。 向外下發展,可使眼球移位,晚期侵入顱前窩,出現劇烈頭痛和腦膜刺激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