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利苑(英語:Tin Lee Court)前身為第二期龍田邨天利樓(第8座),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設計,由保華德祥營造有限公司承建,1995年1月落成。 然而天利樓全幢85個單位中,只有14戶入住,空置率達8成,一度被批評浪費資源。 香港政府就活化大澳計劃,曾構思將天利樓改裝成為青年旅舍[8],然而計劃一拖再拖,再無下文。 2013年2月,房屋署通過將龍田邨天利樓改裝成為居屋出售,並易名為天利苑,為首個利用已入伙的公屋大廈轉作居屋出售,以善用公共房屋資源。 至於天利樓的14戶需要調遷,房屋署將會向有關租戶提供搬遷津貼及給予一個月免租期。
里加南部地區一座新的橋樑在2008年完工,並在11月7日通車[23]。 這座橋樑是波羅的海國家近年來最大的建築計畫,將可以減少城市中心的交通阻塞[24]。 龍泰樓2025 另一個大型的建築計畫是在北邊的走廊上[25],預計在2010年開始。 此外將機廂高度增2600mm,而內壁、機門及每層門框都改用不鏽鋼,更裝設假天花連照明裝置以及電子顯示板,同時採用高效能電動機推動系統以節省能源[4]。 里加緊接著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與1917年俄國革命的影響。
龍泰樓: 黃大仙下邨
隨著條頓騎士團在1561年沒落,里加成為自由城市達20年之久。 里加在1621年受到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當時他參加了三十年戰爭)的統治。 在1656年至1658年的俄羅斯-瑞典戰爭期間,里加受到俄羅斯的攻擊。 直到1710年時,里加都是瑞典最大的城市,並且保持自治的地位。 不過在1710年,在大北方戰爭的影響之下,里加受到沙皇彼得大帝的侵犯。 龍泰樓2025 俄羅斯與瑞典後來簽訂《尼斯塔德條約》,里加成為俄羅斯帝國的領土,這也象徵瑞典統治時期的結束,俄羅斯霸權的開始。
- 直至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為區別原黃大仙政府廉租屋邨(後改稱「黃大仙上邨」),改稱黃大仙下邨。
- 也因為拉脫維亞資產階級的崛起使得里加成為拉脫維亞民族復興的中心。
- 德國軍隊在1917年進入里加,而1918年簽訂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則將拉脫維亞割讓給德國。
- 何鴻燊透過公益金善長命名計劃,在1998年捐款500萬命名公園作為答謝。
- 市民若於本月8日至21日曾身處該指明範圍內的大廈或構築物超過一小時,須進行檢測,當局在附近的黃大仙廣場設立流動檢測站,現場大排長龍。
- 里加提供了西歐與波羅的人或俄羅斯的貿易路線,後來里加也在1282年加入漢薩同盟。
從1989年至2007年之間,因為一些移民的遷徙造成俄羅斯人從47.3%降低到42.1%,而拉脫維亞人則從36.5%上升到42.3%。 大部分前往里加的觀光客是經由里加國際機場,這是波羅的海國家中最大的機場,它曾在2001年因慶祝里加建城800年而進行整修與現代化。 拉脫維亞國家圖書館開始於2007年秋天建造,並預計在2010年完工[19]。 而在Ķīpsala地區所進行的摩天大樓建設則產生相當大的爭議。 達文西複合建築(25層)與2棟稱為Z塔(30層)的高層建築已經開始進行建設[20][21]。
龍泰樓: 里加
最矮的新十字型大廈是位於橫頭磡富強苑的富裕閣,只有13層高,亦為唯一一座只設兩部升降機的新十字型大廈。 欧盟欧洲电子通讯监管机构总部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战略通讯中心设在里加。 2014年欧洲文化之都、世界合唱比赛、2006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峰会、2003年欧洲歌唱大赛、2006年世界男子冰球锦标赛、2003年世界女子冰壶球锦标赛等活动的举办地。 提供最新黃大仙下(二)邨 龍泰樓樓盤,包括代理盤及業主盤。 另有詳盡黃大仙下(二)邨 龍泰樓樓盤資訊、屋苑分析、平面圖、近期成交、樓價數據分析。
根據2008年資料顯示,拉脫維亞人佔總人口的42.3%,俄羅斯人則佔41.7%,白俄羅斯人佔4.3%,烏克蘭人佔3.9%,波蘭人為2.0%,其他民族合計為5.8%[28]。 而2006年時的人口組成則是:拉脫維亞人佔總人口的59%,俄羅斯人則佔28.5%,白俄羅斯人佔3.8%,烏克蘭人佔2.5%,波蘭人2.0%,1.4%則是立陶宛人,其他民族合計為2.4%[28]。 因為拉脫維亞在1991年獨立的緣故,蘇俄時代的移民不再自動取得公民權,其中一些人於是遷居至其他地區,造成人口減少。
龍泰樓: 香港樓宇目錄
德國軍隊在1917年進入里加,而1918年簽訂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則將拉脫維亞割讓給德國。 龍泰樓 不過因為1918年11月簽訂的康邊停戰協定,德國放棄拉脫維亞的主權,促使拉脫維亞與其他波羅的海國家宣布獨立。 拉脫維亞在1918年11月18日正式宣布獨立,里加於是成為拉脫維亞的首都。 龍泰樓 興建第二期的原因是當時香港政府有意將棚屋清拆,以作安置居民[4]。 不過其後香港政府決定將大澳發展成為旅遊區域,清拆棚屋告吹,最終香港房屋委員會於1999年決定,將原本龍田邨第2期最近巴士總站的4幢5層高大廈(即龍田邨第10-13座)作居屋出售,並易名為龍軒苑[5],但仍然乏人問津。
- 因為拉脫維亞在1991年獨立的緣故,蘇俄時代的移民不再自動取得公民權,其中一些人於是遷居至其他地區,造成人口減少。
- 里加是波羅的海國家主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工商業中心。
- 按照「舊式徙置大廈重建計劃」及「整體重建計劃」,第1-7、9-33座於1980年至1991年間清拆重建,現在重建工程已經完成。
- 【Now新聞台】當局在黃大仙龍翔道豪苑附近一帶的指明範圍,採集到污水樣本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該區域內的大廈納入強檢公告。
- 於是,拉脫維亞人從19世紀中葉開始取代德國人成為里加人口最多的種族。
- 里加也是木材運輸的主要轉運港口,也是拉脫維亞的鐵路運輸中心。
里加是历史上汉萨同盟主要商业城市,其歷史中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認為里加豐富的新藝術運動建築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2]。 2008年6月7日香港下暴雨,令大澳區多個斜坡發生山泥傾瀉,居民被迫撤離,房委會即時開放龍田邨50個單位作災民的緊急居所。 中心提供基本設施包括電熱水器、石油氣爐、風扇及百葉簾等,而入住災民毋須交租[3]。 第二期則為合共6座(第8-13座)第二代鄉村型設計公屋,以及將使用率低的街市和熟食亭翻新作幼稚園、家庭服務中心和有蓋表演場地,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及3)Mr. Ward ,SA/18 Mr.J.Ng 及 A/31 Mr.F.
龍泰樓: 黃大仙下(二)邨 龍泰樓的交通站點
自古以來道加瓦河就是一條貿易路線,是維京人經德維納河—涅伯河線去往拜佔庭之路的一部分。 [9]一個位於道加瓦河口15 km(9.3 mi)處,即今日里加的被記作Duna Urbs的受保護的自然港口在公元2世紀就有記載。 漾日居於2000年落成,為7個項目最早落成單位,成交價亦最低約2.1萬元。
龍泰樓: 疫情下「禁浴」工會促人性化處理 香港郵政鼓勵員工帶衣服替換
直至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為區別原黃大仙政府廉租屋邨(後改稱「黃大仙上邨」),改稱黃大仙下邨。 及至大約1980年,政府把原屬下邨,但位於龍翔道以北的第8座撥歸上邨管理。 這座大廈屬於第一型徙廈,原用作安置受竹園村清拆影響又擁有地契的村民,因此在興建時已有獨立廚廁。 為免與原有的黃大仙上邨第8座混淆,房委會把以座數辨別的大廈分別冠上名稱,並將原下邨第8座命名為「長欣樓」。 里加也是木材運輸的主要轉運港口,也是拉脫維亞的鐵路運輸中心。
龍泰樓: 擁有新十字型大廈的居屋屋苑
此外,大廈的照明、升降機及公用設施都集中於中央部份,對使用者更為經濟和達到高效率的目的[1]。 里加在2008年的人口為719,613人,也是波羅的海國家中最大的城市,雖然自從1991年開始人口就逐漸減少[26]。 有些人估計里加的人口在2050年時可能只剩下目前的50%[27]。
龍泰樓: 黃大仙的其他屋苑
黃大仙下(一)邨建成時,為問題公屋事件中慈愛邨40座及慈民邨61-65座受影響居民,以及慈樂邨17-23座重建居民的指定安置屋邨。 其後,此邨按租者置其屋計劃把邨內部份單位出售予租戶,現由業主立案法團管理屋邨事務。 直至2020年6月,此邨僅有73.6%單位出售,屬租置計劃中出售率較低的屋邨之一。 於1999年9月,房委會公佈新版本新十字型大廈設計,是為1999年改良版本新十字型大廈[5][6]。 在新版本設計的大廈當中,3房單位的露台及所有單位客廳的花槽均被取消,而排水渠設於屋外,原有位置分別用以增加洗手間對出位置及窗戶的面積。 所有單位除了客廳外,所有房間的窗戶的面積亦相應增加;當中,海麗邨、油麗邨、逸東邨及葵馥苑的單位窗框設計,與其他同類大廈有所不同。
龍泰樓: 大廈資料:黃大仙下(二)邨 龍泰樓
為了鼓勵租戶盡早遷出,房屋署建議租戶可以選擇調遷往香港任何地區,並且發出保證書,讓他們在天利樓的單位發售時優先獲得購買其中的改裝單位。 所有租戶已於2013年8月底前遷出,方便有關部門展開工程,改裝工程亦正展開,單位平均面積400呎,於2014年4月底竣工。 龍泰樓2025 然而在1998年尾,香港樓價因為「八萬五政策」大幅下滑,令政府多次減建居屋以及修改申請居民資格,希望能令更多市民投入私人房屋市場,令私人房屋市場復甦。 由於樓市沒有任何起色,政府再次在2002年11月宣告無限期停建及停售居屋,興建中或未發售的屋苑將會改作其他用途。 新十字型大廈是專為居者有其屋計劃而設計,所以每層的單位數目只有10個及單位的分布較分散,使光線充足及空氣流通[1] ;其單位主要是以2房、3房及3房連儲物室的間格設計,其設計與私人發展商的樓宇較接近。
龍泰樓: 黃大仙下(二)邨 龍泰樓附近醫院
順帶一提,黃大仙下(二)邨中的和諧三型樓宇,曾經本來擬建相連長型第二款大廈,後來因搬遷工作延誤及適逢和諧式大廈的推出,而改為現今設計,亦使相連長型第二款大廈成為少數未曾興建的公屋型號。 另外,本邨龍福樓、龍光樓及龍輝樓為僅有兩條於1980年代落成但採用英式編層法(即同時設有G及1樓)的屋邨之一[3]。 黃大仙下邨(英語:Lower Wong Tai Sin Estate)是香港公共屋邨之一,位於九龍黃大仙區。
龍泰樓: 大廈內部設計
雖然波羅的海地區經過長久的改變與戰爭,波羅的海德國人仍然在里加擁有優越的地位。 在幾個世紀裡,里加都使用德語為官方語言,直到俄語在1891年成為新官方語言為止(因為俄羅斯帝國推行俄羅斯化的緣故)。 於是,拉脫維亞人從19世紀中葉開始取代德國人成為里加人口最多的種族。 也因為拉脫維亞資產階級的崛起使得里加成為拉脫維亞民族復興的中心。 1905年發生的俄羅斯革命(由拉脫維亞社會民主工人黨 龍泰樓2025 所主導)則達到社會主義活動的巔峰。 重建前的黃大仙下邨為政府徙置區,稱為黃大仙徙置區,於1957年至1961年落成。
龍泰樓: 黃大仙有污水樣本新冠病毒檢測陽性 指明範圍納入強檢
因此,受惠高鐵丶港鐵及機場快線這三條鐵路彙聚一起,令九龍站的基建有其獨有的吸引力。 此外,由九龍望回港島的海景較由港島更佳,因此在九龍站的海景單位,叫價更高。 龍泰樓 龍泰樓2025 龍泰樓2025 2014年7月23日,因物業伙數少及位置偏遠,房委會公佈天利苑單位每月管理費高達2,043至2,073港元,每平方呎管理費高達4.27元,媲美西九龍豪宅天璽,同時創下最貴管理費居屋紀錄。
里加的亞伯特在1199年成為利沃尼亞教區的主教,他在1200年帶領23艘船艦及500名十字軍抵達里加,並成立聖劍兄弟騎士團(Livonian Brothers of the Sword)[12]。 過去由新地投得的港鐡站上蓋的地皮有九龍站的ICC及香港站的IFC,相信以其經驗,可以在九龍站上蓋興建多個與ICC及IFC相約的超甲級寫字樓,吸引更多國際公司在當區設立總部或辦公地方,勢令到當區住宅需求再度提升。 2014年3月底,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通過細節安排,天利苑將以市價七折發售,售價約64萬至89萬元,銷售對象主要為退休人士及「居家辦公」的年輕人,亦是繼龍軒苑後少數售價低於100萬的廉價屋苑。 預料85個單位悉數售出的話將為房委會帶來7000萬港元的收入[9]。 全邨在1998年高峰期共有734個單位,當時只有431戶入伙;2000年減至552個單位,但當時卻只有378戶入伙,空置率仍接近4成,2014年6月隨著天利苑出售後,龍田邨將減至467個單位。 其中第8座已於2014年6月改裝作居屋,並易名作天利苑出售;而第10、11、12及13座,已於1999年更改為居屋龍軒苑發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