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預料明天(16日)氣溫顯著下降,多雲及有幾陣雨,早上能見度較低,晚上寒冷。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1931至1972年間,5、6、7和8號信號分別用作表示西北、西南、東北及東南方向的烈風信號。 為免公眾誤解,由1973年1月1日起,5至8號信號分別由8號西北、8號西南、8號東北及8號東南信號所替代。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本資料庫所顯示於1946至1972年間的8號西北、8號西南、8號東北及8號東南信號實則為當時的5至8號風球。 而三號及四個方向之八號信號同樣顯示三項數據,括號內左為取代較低信號的數字,右為取代更高信號的數字,括號前的為該年總數目。
此紀錄由發出信號至取消所有信號視為一次,發出更高信號或改發較低信號不會分開計算。 1943年10月20日至1945年8月底,當時的日佔政府因戰爭時期使氣象預報物資短缺[12],遂暫時以上述的「輔助信號」為藍本,把一號及五號至十號風球精簡,改為只有一號及二號風球。 其中 一號風球[12]代表戒備或強風吹襲,意義與以往的一號風球、現在的一號及三號信號相同; 二號風球[12]代表烈風或以上風力吹襲,意義與以往的五號至十號風球、現在的八號至十號信號相同。 公眾亦可於網上預先或即場報名參與專題講座、水墨藝術工作坊及藝術家工作室探訪。 多位優秀的香港藝術家將親身指導合共三十場的藝術工作坊,當中包括徐沛之博士、韓雁婷、李志敏、李綺媚、吳觀麟、黃綺琪、邱榮豐和容子敏。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發出紀錄
天文台解釋當時的雨量未達到發出更高暴雨警告信號的標準,而期間雷雨帶移動速度快且逐漸減弱,加上影響範圍不廣泛,故天文台根據準則只維持黃色暴雨警告信號[12]。 但天文台事後亦因應不因地區的雨量差異,在同年7月28日起推出「局部地區大雨報告」服務[16]。 由於新界北部已有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提醒該區(包括北區及元朗區東部)市民大雨可能引發之水浸風險,因此「局部地區大雨報告」只適用於香港其他地區。
-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將透過香港各電台及電視台廣播,其中各電視台會在節目播出期間顯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標誌。
- 香港的媒體新聞報道亦常見「懸掛」、「除下」這些舊字眼與「發出」、「取消」這些新字眼共同使用[18]。
- 1943年10月20日至1945年8月底,當時的日佔政府因戰爭時期使氣象預報物資短缺[12],遂暫時以上述的「輔助信號」為藍本,把一號及五號至十號風球精簡,改為只有一號及二號風球。
- 張大千的藝術創作受到中國傳統及西方元素的影響,當中最重要的是他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演繹。
天文台則指是參考全港雨量站數據,作為發出暴雨警告信號的參考基礎。 而雨量站的分佈密度因地區而異,佈局考慮了不同因素,在水浸風險、山泥傾瀉風險、人口密度較高的區域,雨量站會較密。 若果大雨在雨量站較密的地方出現,錄得高雨量的站數自然較多,發出暴雨警告的機會亦會增加[14]。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香港暴雨警告信號
此外,天文台「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區域自動分區天氣預報」網頁亦新增香港海事博物館站點,利用該館的城市氣象監測站所收集的氣溫及相對濕度觀測資料,加上多個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的數據,匯編成為未來三天的每小時氣溫及相對濕度預報,方便市民進一步掌握中環一帶更精細的天氣變化。 根據分區天氣預測顯示,明日入夜後顯著降溫,巿區及新界地區普通氣溫跌至12度以下,其中打鼓嶺更低見9度。 而周日(17日)溫度將進一步下降,天文台預料最低氣溫12度,其中打鼓嶺最低只有攝氏8度。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2025 2000年5月29日下午4時半首次發出,直至2023年7月15日,共發出了387次[4]。 當香港市區或廣泛地區的最高氣溫預料升至33℃或以上便會發出,而33℃並非硬指標,天文台亦會考慮其它天氣因素(如相對濕度、風向及風速,以及2014年起公佈的「香港暑熱指數」)而發出警告。
2006年風季開始,一號戒備信號定義中新增「香港境內海域吹強風」的意義。 因此當香港普遍地區不再受持續的強風影響,但離岸海域仍有強風時,天文台會以一號信號取代三號強風信號,提醒市民保持警覺。 這與以往在港內不再受強風持續影響時即除下/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安排不同[23]。 (三) 天文台爭取在降雨量到達指定水平前,發出「紅」色和「黑」色信號。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不過,由於預測地區性暴雨極為困難,提前發出警告的時間通常為時甚短。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黃色暴雨警告信號
資料庫記錄由一九四六年開始,而有關一九一七年至一九四一年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歷史記錄,可參考相關網頁。 而有關香港鳴放風炮及燃放炸藥作為熱帶氣旋警告的歷史記錄,可參考相關網頁。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事實上,隨着1980年代至1990年代,政府在新界大量發展新市鎮及遷入大量人口,市民的活動範圍早已遠超維港兩岸,「唯維港」的測量標準已經過時,天文台繼而裝設了多個測風站,採集它們的數據作為發出信號標準。 基於濕地公園站測得的風力數據有持續下降的趨勢,自2013年風季開始,由流浮山站接替[25]。 這項改變是由於2006年風季的派比安事件,下文「沒有按香港實際情況而發出適當信號」詳述。 至於澳門,當地氣象部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至今仍保留懸掛熱帶氣旋信號實物標誌及晚間燈號標誌的做法[19],而當地媒體亦使用「懸掛」、「除下」這些字眼[20][21]。
港鐵今日(14日)表示接獲內地鐵路單位通報,由於天氣情況惡劣,個別來往香港西九龍站及北京西、廣州南的高速鐵路列車車次取消。 至於本港地區今日天氣預測,部分時間有陽光,氣溫介乎23度至27度之間,今晚有一兩陣微雨,能見度較低,吹輕微至和緩偏東風。 從天文台的未來9日天氣預測可見,本港周日(17日)早上寒冷,市區氣溫在12度左右,新界再低幾度,隨後一兩日早晚仍然相當清涼,下周三(20日)及下周四(21日)氣溫再跌至12度,最高氣溫僅18度,至平安夜前夕氣溫稍微回升,到平安夜當日(24日)低溫氣溫約15度。 有關暴雨警告系統的設立目的、考慮因素及一些常見疑問,請參考網誌「談談暴雨警告」(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 而綜合八號信號的一欄,數字均視發出八號信號至取消八號信號(不包括轉方向)為一整體的數目,括號內左為取代較低信號的數字,右為取代更高信號的數字,括號前的為該年總數目。 一至十號信號系統成立初期,當水警總部懸掛一號風球時,香港仔、長洲、蚊尾洲、屏山、赤柱、筲箕灣、西貢、沙頭角、荃灣、大澳及橫瀾島的信號站會懸掛「輔助信號」: (當水警總部懸掛一號風球)及 (當水警總部懸掛五號至十號風球)[10]。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根據天文台的警告及信號資料庫,由1998年更新暴雨警告信號以來至2023年10月所發出的150個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信號中,有105個,即70.9%的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是在星期一至五的上班時間以外,或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發出[19]。 為教育市民在惡劣天氣下的應變方法,天文台早在1967年4月設立暴雨及雷暴警告信號,其中暴雨警告信號表示過去一小時已經錄得50毫米的雨量[3]。 不過該信號只供政府部門內部使用,以提高政府部門對自然災害的預防能力,而不作公開發佈。 因此當一熱帶風暴襲港,可能因烈風範圍太小未能令香港吹烈風,要到近距離橫過香港才有機會為香港帶來烈風。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一熱帶風暴能否為香港帶來烈風,除了烈風範圍大小,地形亦是一重要因素,所以熱帶風暴路徑上細微的改變足以令香港的風勢有很大的變化。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活動詳情
與火災危險警告、寒冷天氣警告或酷熱天氣警告同時生效時的機會甚微,因為天氣乾燥、寒冷或酷熱時,甚少出現暴雨。 暴雨警告信號將透過香港各電台及電視台廣播,其中電視螢光幕會在節目播出期間出現顏色雨雲標誌。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發出暴雨警告信號目的是及早提醒市民香港將會下大雨,可能造成嚴重混亂,並確保各緊急服務機構及部門都已經準備就緒,隨時處理因暴雨可能造成的緊急事故。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2025 酷熱天氣警告(英語:Very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2025 Hot Weather Warning)是香港天氣酷熱或預料酷熱時(最高氣溫達33℃或以上),由香港天文台發出的警告信號。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註:三號信號或本地強風信號一欄中,1950年至1955年期間實為香港當時採用的「本地強風信號」,警報包括季候風及強度較低的熱帶氣旋所引致的強風,表中顯示的數字為因熱帶氣旋而懸掛「本地強風信號」的次數。 1987年起,在懸掛/發出八號信號前2小時,天文台會發出預警信息,即現今天文台網頁的「熱帶氣旋之特別報告」[16]。 根據九天天氣預報,天文台預料隨後受冬季季候風影響,下周初廣東早上寒冷。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預料一股乾燥的季候風補充會在下周中後期為華南帶來持續寒冷及普遍晴朗的天氣。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熱帶氣旋與雷暴
酷熱天氣警告系統獨立於其他氣象警告,例如火災危險警告、一號或三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雷暴警告及強烈季候風信號,這些警告可同時生效,但不會和與其相反的警告——寒冷天氣警告,以及霜凍警告同時生效。 與八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暴雨警告信號、山泥傾瀉警告及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同時生效的機會極微(但仍有可能),因為天氣惡劣時,溫度難以上升至酷熱程度。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2025 酷熱天氣警告制定於1999年12月,於2000年5月29日首次生效。 近年不少市民會在暴雨情況下,直接致電香港天文台表達對發出信號安排的不滿[10]。 不少市民甚至僱主不明白暴雨影響時間一般遠比熱帶氣旋吹襲為短,誤以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的應變措施與八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時的措施相同,以為在發出信號後即時下班回家,未有依照當局呼籲留在安全地方暫避,結果導致更多不便及混亂。 現任天文台助理台長的徐傑志曾於2013年在網誌提到:當雨勢稍為減弱,但天氣仍然持續不穩定時,已生效的暴雨警告不一定會隨之改變,以免信號經常「又上又落、又落又上」,造成更多的混亂[11]。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
當天文台發出上述特別提示時,會在酷熱天氣警告的天氣稿上加插相關字句,並透過「特別天氣提示」提醒市民。 1997年6月4日早上香港受暴雨影響,天文台在早上7時05分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7]。 由於紅雨警告在學生上學途中發出,而當時的教育署亦並無宣佈停課,情況頗為混亂。 1998年3月,天文台接納申訴專員公署就暴雨下上課安排的調查報告的建議[8],開始向市民公開發佈黃色暴雨警告信號,綠色暴雨警告信號同時被刪除,以及將黑色暴雨警告的定義修訂至現行制度。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日數最多的年份
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英語: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human health)範圍廣泛,[1]科學家對此已有深入的研究以及量化。 [2][3]這類風險主要有三種,包括:(i) 直接影響(例如因熱浪和極端天氣而造成的災害)、和間接的(ii) 經與氣候相關的生態系統和有關的變化(例如作物產量、蚊蟲生態及海洋生產力)介導的影響,以及(iii)與貧困,人口流離失所和精神健康問題有關,更為擴散的後果。 由1999年起,天文台盡可能會在廣泛地區下大雨之前,在「每小時溫度濕度報告」指出短期內/未來一兩小時/未來數小時香港廣泛地區可能會受大雨影響。 2011年起透過「特別天氣提示」顯示,而天文台微博及Twitter則顯示為「大雨預報」。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發出最多不同信號的年份
張大千的繪畫風格蘊含深厚的國學根基,後期以大膽豪邁的潑灑墨彩技巧,成為中國繪畫史上一代大師。 張大千的藝術創作受到中國傳統及西方元素的影響,當中最重要的是他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演繹。 在繪畫創作上,他追求一種中國自古已有的至高境界「遺貌取神」,指出「普通的面貌不要,就是抽象」。 他透過運用一套自創而充滿現代感的抽象手法,表達「無象之象,沒有象當中有象」的藝術概念,特別是以潑彩雲山一類題材,呈現大自然的生動氣韻和優美意境。 2003年6月10日、2006年6月9日、2014年5月9日、2015年5月23日、2017年7月18日、2019年8月25日,各有3次。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影響健康的途徑
1992年5月8日早上,受徘徊於華南的低壓槽影響,香港出現暴雨,天文台錄得由早上6時至7時的一小時內降雨量達109.9毫米,打破當時紀錄(該紀錄已先後在2006年7月16日、2008年6月7日及2023年9月7日被打破)[4],市面在沒有停工停課安排下出現嚴重混亂。 事件後不久天文台建立新一套暴雨警告系統,取代1967年起使用的舊警告,最初分綠色、黃色、紅色及黑色四個級別。 第一階段的綠色及黃色暴雨警告具有預報成份,但與舊警告一樣,只會向政府部門及公共服務機構發出;而第二階段的紅色及黑色暴雨警告則根據香港境內實際錄得的雨量而發出,向市民公開發佈。 其中首三個級別的顏色是源自交通燈的綠、黃、紅三色組合,當中黃色燈號實際上呈橙黃色,英文以amber表示,因此黃色暴雨警告的英文名稱亦對應採用Amber[5],與黃色火災危險警告採用Yellow有所不同。
由於雷雨區的強度變化急劇和難以預計,很多時候雨勢在信號發出後即減弱,令外界普遍感覺天文台預報暴雨能力不高。 近來,天文台較少預測香港氣溫升至33℃或以上,而預測升至32℃,最後天文台及本港廣泛地區氣溫升至33℃或以上,逼使天文台在上午較後時間、中午,甚至下午初段急忙發出酷熱天氣警告,又或者不發出。 類似情況在2009年8月24日、2011年5月11日、2014年9月20日、2016年6月29日、2019年6月30日、2019年7月24日、2020年7月2日、2020年9月7日及2021年8月2日再次出現,天文台氣溫已升至33℃以上但沒有發出酷熱天氣警告。 因應高溫天氣越趨持續,而極端酷熱天氣亦越趨頻繁,天文台先後在2022年7月16日起及2023年5月26日起分別推出「高溫天氣持續」及新增「極端酷熱天氣」兩項特別提示。 前者為當高溫天氣持續出現時,以提醒市民按自身狀況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2];後者為當天文台或全港大部分地區預測或實測氣溫達35度或以上,以提醒公眾注意極端酷熱天氣並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3]。
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目的是及早提醒市民本港將會受到酷熱天氣影響,呼籲市民提高警惕,預防因酷熱而出現中暑、熱衰竭及曬傷。 酷熱天氣警告發出後,信息會透過香港的電台、電視台及天文台網頁向市民廣播。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若天氣持續酷熱,天文台會在警告生效期間,繼續發出特別報告提醒市民應注意的事項。 在一些氣溫高、濕度高或風勢弱等的天氣情況下,雖然天氣條件未達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的水平,但如市民未有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仍有中暑的風險。
洪水、颶風、乾旱和野火等極端天氣事件會導致人員受傷、死亡和傳染病傳播。 例如,當地流行病發生的原因可能是由於醫院和衛生設施服務等基礎設施遭到破壞,也可能是由於當地生態和環境發生變化的結果。 研究發現,當把有關氣候變化的溝通方式當作是健康問題,而非僅為環境問題,更能引起公眾參與。 [10][11]健康是氣候變化對人類產生影響中的一項,另外還有環境難民、安全和社會影響等方面的問題。 2011年5月10日,天文台氣溫升至32.9℃,但天文台沒有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當日長洲太平清醮有2人中暑不適;同樣情況在翌日再次出現,天文台氣溫已升至33℃,但天文台仍然不發出酷熱天氣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