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跨境收生來救亡,已非限於北區,屯門有學校搶奪居於深圳南山 、寶安區的跨境學童;而東鐵沿線大埔站和太和站亦出現來往中港兩地的學童,但大埔區內的村校已全部結束。 教育局會為所有取錄10名或以上非華語學生的學校提供額外撥款,用以協助學校發展非華語學生的校本支援安排,增加非華語家長的學校選擇[9]。 2012/13學年,八鄉中心小學的非華語學生佔校內總學生人數百分比達到89.8%,寶覺小學為94.6%,杯澳公立學校為67.9%,南丫北段公立小學為53.2%,梅窩學校為34.4%和西貢中心李少欽紀念學校的39.1%[10]。 新界早期的教育由宗族所辦的私塾提供「卜卜齋」教育,學童於啟蒙階段主要誦讀三本「紅皮書」,分別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合稱《三、百、千》,目的是認字;其後才學習儒家典籍的《四書》、《五經》等。 一般在村中祠堂、廟宇或書室等地方上課,幾乎是傳統大族的專利,被視為其子弟考取功名的踏腳石,一般佃農和相對較遲落籍的客家村落子弟難有機會入讀。
- 除了本村村民捐資和移居海外鄉親捐助外,亦有拍賣公產用以籌款,僑所公立學校為建校而召開村民大會,透過出售「公田」得款8萬作為建校基金;而丹竹坑公立學校更將百年樟樹砍伐出售,所得佔集資總數的五分之二。
- 大部分村校由民間開辦,村民籌募經費及捐地用以建校,供給村內適齡兒童就讀;而小部分則由商會、同鄉會、宗教團體及個人形式辦學。
- 蠔涌新村現有 22 個放盤,包括 5 個出租及 17 個出售。
- 而每當有鄉村學校停辦後,教育署會先考慮空置校舍可否可用作教育用途,如改作特殊學校或教學中心,如不適合作任何教育用途後,便會將校舍交由該區的地政處處置。
- 1913年政府首次立例規管香港所有公立及私立學校,要求所有學校均須向香港政府註冊。
- 他搜集昔日打醮和鄉民生活的照片與壁畫藝術家陳英發及村民多次商討而成。
在香港,公營學校的校舍標準隨不同時期的發展按課堂學習、課外活動及訓輔工作等而有所改變。 公營小學由1980年代的標準24個課室(另設3個特別室)的校舍,經過多次演變至一般分為設有18、24、30或36個課室的規模,而根據課室的數目,校舍設有10至14個教學用途的特別室,參考佔地面積由約4,000至7,000平方米不等。 教育局依據《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五號報告書》的建議, 自1994年開始為包括鄉村學校在內的所有公營學校推行改善計劃,增加和改善設施用以配合教學需要 。 透過學校改善工程計劃,教育局為743所以舊有標準規劃建造的公營學校增闢空間和增建設施。 第一至三期的計劃,重點項目包括為學校提升教學及行政設施。
蠔湧村: 西貢 Ho Chung Road 蠔涌路村屋出售-新樓連天台 出售單位
而推動私塾轉營,建立獨立校舍,是發自民間推動,自行承擔募捐和籌辦。 蠔湧村2025 自從70年代開始,香港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加上政府推行六年免費教育,小學教育普及至全港各地。 然而新界農業衰落,導致不少村民移民海外,而新界交通網絡日益發展,學童可以出外就學,令村校生源流失;隨著新界新市鎮迅速發展,鄉村逐漸都市化,部分規模較小的鄉村學校被合併為較大型的中心小學,鄉村學校逐漸淡出提供教育的角色。 新市鎮和新建屋邨的落成,同時設置現代的大型主流學校,更使到村校難以競爭;加上村校本身的地理環境及設施限制,難以吸引村外的學童入讀。 眾多的原因導致村校生源萎縮,時代的變遷,令到曾經蓬勃一時的村校日漸式微而縮班甚至結束。
沙角尾於二戰前亦有打醮活動,其十年一屆的打醮乃供奉天后,惜於戰前因曾發生衝突而停辦,後來亦因經費問題再沒舉行。 現今,沙角尾村於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正誕時,到糧船灣的天后廟進行賀誕活動,當天村民會乘船到糧船灣天后廟,請天后到沙角尾村巡遊,及於村內的土地神前祭祀,最後於村內分發豬肉,並送請天后回糧船灣。 至1928年,村中「育賢書室」創校,成為村內甚至西貢墟重要的育人之所,甚具規模。 該校由村內鄉紳韋斗樞帶頭籌辦,向移居海外的村民華僑募捐興建,韋斗樞更親自捐出部分土地建校,學校乃一座採西式建築而成的四方大樓,該校至1995年停辦,而於2014年則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至於韋斗樞亦曾多次出面調停村民與英國殖民政府之間的衝突,又協助政府收地修築大網仔路,至1960年代,他當選鄉議局特別議員,他對村貢獻猶深,至今其事跡仍廣為傳頌。
蠔湧村: 地方
從1926年至1941年,入校16期,14屆的畢業學員共55人,分別投入新界各處的鄉村學校中任教。 隨著雙非學童湧港,政府公佈的人口政策報告只在6間村校加建校舍,各增一班小一,2013年起增多162個學額。 獲擴建的村校當中4間包括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上水東莞學校、金錢村何東學校和山咀公立學校位於北區;餘下的兩間是元朗八鄉中心小學和新田惇裕學校。 每所學校增建6個課室,可提供額外162個學額,6個年級新增學額共972個[5]。 亦有村校轉向服務新遷入社區的外籍社群,透過招收非華語學生及發展特色教育來增加學生。 八鄉歷史悠久的「同益公立學校」在1960年代高峰期,學生人數有600之多,到了1994年僅餘48名學生,並於2003年與「石湖學校」合併而成「八鄉中心小學」。
- 粗體學校名稱的村校或直屬後繼學校(不包括合併)於2014/15學年仍然營運。
- 為配合鄉村的實際情況,「埔師」的課程包括農科,讓學員畢業後到鄉村學校任教時具有基本的農業知識。
- 當上數年村長的溫世邦說,2019年年頭構思壁畫時希望為村中添新景象。
- 蠔涌車公廟主要供奉車公,他是宋朝的大將軍,曾經平定華南某場戰爭叛亂,蒙古滅宋,車公追隨宋帝昺到香港,途中病逝。
- 隨著雙非學童湧港,政府公佈的人口政策報告只在6間村校加建校舍,各增一班小一,2013年起增多162個學額。
早年新界私塾的教師,亦稱為塾師或蒙師,通常只是副業,其正職是江湖郎中或是風水師等。 除了塾師的日常工作外,亦會替鄉民撰寫對聯、嫁娶或弔祭帖等文書工作。 初期村校上課地點五花八門,元朗屏山山廈村的「華封學校」借用村中的「張氏宗祠」分隔為兩個課室上課;「鄉師」在粉嶺圍成立的附屬小學,高小五、六年級以「彭氏宗祠」為校舍,而小一至小四則在同村的「思德書室」上課;十八鄉的「永安學校」於1938年註冊時以「大樹下天后廟」為校址。 村校源於依附於宗族祠堂或私人營辦的學塾、家塾、書室或書院,新界原居宗族和其後遷入的客家族群均非常重視教育,紛紛設館啟蒙,讓其子弟就館研經,用以考取功名,扮演著鞏固宗族勢力和團結宗族的重要角色。 有逾300年歷史的蠔涌聯鄉十年一次太平清醮已在2020年12月24日至28日舉行。 正醮日記者在遠處已看見旗海飄揚、如城牆般的花牌,到處鑼鼓喧天。
蠔湧村: 香港巴士大典
兩年的修學課程包括國文、算術、歷史、地理、體育、勞作、農科、生理衛生、教育學、教學法及學校管理等,學員除部份來自新界各地外,亦有來自深圳地區,入讀的學生無須繳交學費,但在畢業後必須留在新界任教,為新界村校提供教學人才。 蠔湧村2025 為配合鄉村的實際情況,「埔師」的課程包括農科,讓學員畢業後到鄉村學校任教時具有基本的農業知識。 蠔湧村2025 在農科課中,學生會到實習農場上課,課餘並要輪流在農場為農作物施肥除草;同時「埔師」並不教授英語。
蠔湧村: 發展
蠔涌是香港新界西貢區一條河涌,也是河岸一帶的地名,位於白沙灣以南,大埔仔以北。 區內鄰近南圍村,也有一個大型遊艇會所住宅匡湖居,以及亞洲電視舊錄影廠。 以下列表主要根據立法局1993年10月20日會議過程正式記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各項問題的書面答覆」第六項「鄉村學校」附件「鄉村學校一覽表」於1992/93學年仍然營運的134間村校名單(#ID A001-A134,缺A044)組成。 粗體學校名稱的村校或直屬後繼學校(不包括合併)於2014/15學年仍然營運。
蠔湧村: 西貢 Ho Chung New Village 蠔涌新村村屋出售-覆式連平台, 企理 出售單位
蠔涌(Ho 蠔湧村2025 Chung)巴士站,位於新界西貢區蠔涌西貢公路380號匡湖居購物中心對面,近蠔涌路,是一個單向北行中途站。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蠔湧村: 西貢 Tin Liu, Ho Chung 蠔涌田寮村村屋出售-花園, 開揚 物業 ID:982蠔涌田寮村出售單位
當時每一條鄉村都希望建立或者擴建本村的學校,但普遍經濟能力不高,建校費用往往超出村民的負擔能力,縱使是勢力龐大的宗族,亦要發動整個宗族,或聯合幾個祖堂的力量方能應付。 除了本村村民捐資和移居海外鄉親捐助外,亦有拍賣公產用以籌款,僑所公立學校為建校而召開村民大會,透過出售「公田」得款8萬作為建校基金;而丹竹坑公立學校更將百年樟樹砍伐出售,所得佔集資總數的五分之二。 此外亦有全村分攤集資,1958年的公立華封學校,資金由山廈村、欖口村和政府三方面分擔,村民更在農作物收成和出售禽畜時抽取百分之五作建校經費。
蠔湧村: 大埔區
訂閱電子通訊 您只須填妥姓名及電郵,便可取得香港地方志中心有限公司(「香港地方志中心」)舉辦或安排的活動的新聞及/或宣傳推廣通訊資料或促銷資訊。 相傳車公是宋朝大元帥,一直保護宋帝昺南下避難,並駐守西貢。 西貢蠔涌車公廟已有逾400年歷史,至今仍保留了傳統的建築設計。
蠔湧村: 西貢 Ho Chung Road 蠔涌路村屋出售-企理小全幢 出售單位
路政署正進行的「西貢公路第一期改善工程」,當中蠔涌段分階段將現有蠔涌橋上的行車道遷往新蠔涌橋,然後封閉及拆卸舊蠔涌橋。
蠔湧村: 西貢 Ho Chung New Village 蠔涌新村村屋出售及出租-獨立, 入契花園, 樓新 出售單位
他搜集昔日打醮和鄉民生活的照片與壁畫藝術家陳英發及村民多次商討而成。 蠔湧村2025 以蠔涌村入口為中軸分開兩部分,右邊以主祀車公為主題的太平清醮儀式;左邊是昔日鄉民生活逸事。 而上月剛好完成右邊的壁畫,趕及太平清醮,希望車公在沒有神功戲下喜歡這個另類貢品。 陳英發曾在蠔涌新村住過4年,他說會將這裏的人情味融入壁畫裏,右邊壁畫用了兩個月完成,左邊壁畫料農曆新年後完工。 同屬蠔涌村村長的張土勝表示,今屆打醮丁口費每人1200元。
蠔湧村: 香港大廈搜尋
1898年港英政府接管新界後,對原有的農村社會模式、生活習俗,包括教育政策均不作干預。 直至1905年,當清朝廢除科舉後,各地開始興辦新式學堂及推行新式教育,加入地理、常識和尺牘等新科目。 蠔湧村2025 民國成立,新界學塾亦開始仿照民國學制,惟基本上仍維持傳統的私塾教育模式。 1913年政府首次立例規管香港所有公立及私立學校,要求所有學校均須向香港政府註冊。
蠔湧村: 西貢古道(飛鵝山道 – 蠔涌)
蠔涌新村(Ho Chung New Village)位於香港西貢蠔涌新村1-450號。 蠔涌車公廟主要供奉車公,他是宋朝的大將軍,曾經平定華南某場戰爭叛亂,蒙古滅宋,車公追隨宋帝昺到香港,途中病逝。 此車公廟有470多年歷史,與沙田車公廟的設立時間相距約200年,目前此廟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蠔涌車公廟,又名車公古廟,是香港新界西貢區蠔涌的一座廟宇,位於蠔涌河及蠔涌路以北,蠔涌新村以東,亞洲電視前蠔涌廠房以東。
蠔湧村: 西貢的其他屋苑
「長洲公立學校」的前身是於1921年創辦的「長洲公立義學」;而元朗的「鐘聲學校」則由著名塾師黃子律個人建立。 直至1997年全港共有103間鄉村學校,到了2010年有83間已經停辦,當中有40間因按照「統整使用率低的小學 」政策(統整政策)而停辦[1]。 雖然新冠肺炎來勢洶洶,卻阻擋不了村民濃厚的鄉情、親情及友情,在傳統節慶中首次嘗試新創意:村中數十長者通過Zoom與不能回鄉的海外親友共慶醮會;雖然因2人限聚令取消演神功戲,但蠔涌村圍壆畫滿今昔醮會人神共樂的壁畫,成遊人打卡熱點,是獻給車公大元帥的另類貢品。 正醮當日鄰近友好村落帶同醒獅麒麟前來賀醮,新界鄉議局主席劉業強也專程來向車公上香,令醮會充滿歡樂濃情。 西貢區的白沙灣@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795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4,453人。
留存的鄉村學校分散於元朗、北區及離島等地區,各有生存之道才能夠堅持繼續營運,例如收取少數族裔學生、跨境學童,或發展特色的環保教學等。 一般鄉村學校按規定全校不能多於12班,於1950年代村校的高峰期,由於施行半日制准許開設上、下午校,有部份離島村校學額不足,更有超收的情況,以每班45人計,當時很多村校收取多達 名學生。 除了由宗族或鄉事組織主辦的村校外,華僑、同鄉會、宗教團體亦紛紛在新界或離島辦學。
蠔湧村: 路線資料
沙角尾得名原因已無文獻可考,據悉,大概因古時或有河溪把沙沖至該處形成沉積,形成「沙角」,而沙角尾正位於該沙角之「尾」,故得名「沙角尾」。 沙角尾本是一條圍村,以前築有圍牆,圍牆內有十多條巷,隨著人口漸多,圍牆已拆走以騰出空地建房,可幸至今仍可見部份圍牆遺址。 明代萬曆年間郭棐所著的《粵大記》中,有〈廣東沿海圖〉,一直為研究早期香港地名的重要史料。 蠔湧村 在該圖有關新界的地名中,有兩處分別名為蠔涌村和沙角尾的地名,皆位於現時新界西貢區。 然而,在〈廣東沿海圖〉中,則未見有西貢的地名,顯然,蠔涌村和沙角尾兩地的命名更早於西貢。 至於地圖上最早的「西貢」,則在1866年的〈新安縣全圖〉中可見,而沙、蠔二地均見於〈新〉圖。
蠔湧村: 鄉村學校 (香港)
村校的設施水平遠低於近年落成的學校校舍,很多只有數個課室,早年有部分採取複式教學,安排兩個或以上級別的學生在同一個課室上課[1]。 校建築多為設有空地的平房,校舍與大自然接近,師生人數較少,相對市區學校關係也密切得多。 由於村校教師曾學習農科,而學生又大多務農,故此村校的花圃大多能在學校園藝比賽中獲勝。 而早年大多村校均設有獨立的旱廁,教導學童正確使用衛生設備。 鄉村學校大多建於所處村落附近新市鎮發展以前, 通常只設有供教學所需的基本設施,包括3至6間課室 蠔湧村2025 、1至2間特別室 、1間教員室和1個球場兼操場[11]。
主要街道包括西貢公路(白沙灣段)、西貢南圍、西貢北港、西貢窩美、西貢鹿尾村。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匡湖居,蠔涌新村,南圍,御花園,溱喬。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42,250,年齡中位數為 41.3歲。
蠔湧村: 歷史
聯鄉是指蠔涌村(包括南邊村)、大埔仔村、莫遮輋村、相思灣村、大藍湖村、蠻窩村和竹園村共七村。 三百多年前鄉民為酬謝車公當年顯靈,驅除瘟疫,消災解難而許下承諾,每隔十年舉辦一次太平清醮。 今屆七村的原居民共逾1700人,蠔涌村原居民佔800多人,而其中400人未能回港參與醮會。 蠔湧村 在蠔涌村土生土長的女導演曾翠珊提議以網上見「面」,即時與海外鄉民共慶。 站在路旁觀看壁畫的85歲溫金妹告訴記者,本感嘆今屆近20個親戚未能回港相聚,現能在正醮日與數十村民一起同海外親友網上聚首非常開心。
同時亦不乏獻地建校,包括由辦學團體以擁有地建校,或土地業主願意永久租出作辦學用途,更有鄉紳捐出土地作為校園。 北區村校原本是殺校重災區,40所被殺村校中有10所來自北區。 由於香港人北上工作、居住日漸普遍,同時亦有港人回內地結婚或找伴侶,其子女亦隨同父母居住內地,甚至是在內地出生,2007年在內地的香港出生子女有27,574人,到了2010年已經有40,648人,2011年多達43,982人。 但家長仍然希望下一代接受港式教育,故此鄰近邊境的學校便成為最方便的選擇。 早在2000年代,和深圳只有一河之隔的北區學校已向居住內地港人的子女招手,希望力挽狂瀾避免殺校。 踏入2010年代,跨境學童數目年年大幅上升,教育局雖然實施加班、加派均未能解決北區學額嚴重不足問題。
蠔湧村: 西貢 Ho Chung New Village 蠔涌新村村屋出售及出租-獨立, 入契花園, 樓新 出租單位
由於新界人口變化,北區出現學額不足,政府視村校為學額增減的「緩衝」,於是為僅餘的村校興建新校舍,由平房改為兩層,以應付增加的學額需求。 2012年《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進度報告書》決定撥款為6間鄉村學校興建新校舍及增加學額[3],包括八鄉中心小學、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上水東莞學校、金錢村何東學校、沙頭角福德學社小學和新田惇裕學校。 1981年開始推行鄉村學校政策,將同區數間小型鄉村學校合併成規模完善的中心小學,總共開設4間分別位於西貢(兩間)、坑口和沙頭角的中心小學。 雖然政府津貼最多五成的建校費用,但餘下的仍需依靠民間、村民自行投入。
蠔湧村: 西貢蠔涌車公廟
百花林中亦有一個隠世景點,就是國父孫中山先生母親楊太君夫人靈墓,喜歡歷史的朋友絕對不能錯過。 難度方面,此路線除了開始要略略上坡外,之後都是下坡路,而且路線鋪設非常良好,整體難度較低; 景色方面,西貢古道路線景色多變,開始時豪宅為伴的馬路,之後轉入百花林的蔭林石路,最後蠔涌會穿過綠油油的本地農場,是一條絕佳的入門路線。 訂閱電子通訊前,請先細閱我們的「私隱政策聲明」 及「收集個人資料聲明」。 請在本文下方空格內加上✓表示同意我們使用您的個人資料(如姓名及電郵)作直接促銷用途,例如向您發送有關我們舉辦或安排的活動的新聞及/或宣傳推廣通訊物料或促銷資訊。 您可以隨時聯絡我們的資料保障主任,免費取消訂閱並要求停止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用途(詳情見 「私隱政策聲明」 中的「直接促銷」一節)。 沙、蠔二村是西貢最古老的村落,〈廣東沿海圖〉中記載二村,說明其歷史至少四百多年,雖然其開村的詳情已不可考,但透過僅有的文獻和鄉紳父老的口耳相傳,我們都可以對二村的歷史和現貌有概略的認識。
蠔湧村: 西貢區
認識新界鄉村,就是認識新界歷史,這對了解香港的過去有莫大意義。 沙角尾是西貢墟附近的大村,建村於明代時期,該處農耕條件甚佳,亦因為近海之故,村民既有農耕亦會捕魚。 跟蠔涌村一樣,〈廣東沿海圖〉及《新安縣志》都有記載,足證其歷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