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稱「平民屋宇」已敲定回遷補償方案,在清拆重建約5年期間,居民可獲發特惠現金津貼,相當於約5年市值租金,足以暫時租住同區以至市區鐵路上蓋物業。 據悉現金津貼毋須實報實銷,居民約於明年第三季及2023年第一季,分兩期取款;當城規會批准規劃申請後,「平民屋宇」就會公布詳細回遷建議,居民有半年時間考慮。 而最後一批清拆樓宇居民可選擇入住華富邨原址重建的屋邨,預料在接收屋邨全部樓宇竣工後10年入伙,最後一期拆卸重建工程會展開。
- 因此,除按相關法規採取執法行動以確保業主履行其法定責任外,本屆政府已先後撥款超過190億元,夥拍市區重建局(市建局)推展多項與樓宇安全及復修相關的資助計劃(註一),以支援有需要的業主保養其物業。
- 港鐵特惠站曾設於商場上層近家義樓,在商場翻新前搬到佛光街入口旁。
- 不過,當局亦承認未來10年的建屋量會出現「頭輕尾重」現象,當中只有三分一的單位在首5年落成。
- 當局預計,馬頭圍邨在重建後,單位數目可以由現時嘅的2000個增至4000個。
- 至於早前房屋委員會通過重建4個工廠大廈,局方指相關用地可望在2031年及以後提供近半萬個單位,換言之,上述項目最快亦要10年後才有供應。
- 紅磡邨正式更名為家維邨(及後大環山邨重建後轉用了“紅磡邨”的名字),而第三期重建計劃也於同年進行,分別於當時的B座、最舊的C座、E座和I座重建成家廉樓(第三座)、家義樓(第二座)和出售部份的家榮樓(第十座),I座原址現改建成家維邨中央公園的東面部份。
- 據悉「平民屋宇」擬斥資10億元現金,向擬回遷租戶發放現金津貼;當中1人家庭可獲約54萬元、2人家庭60萬元、3人家庭70萬元、4人家庭81萬元。
惟因疫情打亂居屋銷售計劃,料新一批7,000伙居屋延至明年初推出。 聯席成員莫健榮表示,當局早年構思是以大磡邨閒置土地作為彩虹邨重建時的原區安置屋邨,惟房委會將部分單位轉為綠置居計劃,即去年5月推出的啟鑽苑,導致彩虹邨錯失了重建的「黃金機會」。 他指,彩虹邨人口龐大,目前重建或要分期進行,例如用宏照道公營房屋發展計劃第二期作為接收屋邨。 本港有多條落成約半世紀的舊屋邨亟待重建,有團體指,當局早於2013年檢視全港22條舊公共屋邨能否重建,但拖足9年僅3條舊邨落實重建,而樓齡達60年的彩虹邨已多次發生石屎剝落等嚴重樓宇安全危機,至今卻未獲重建。 團體質疑當局為縮短公屋平均輪候上樓時間而「跑數」,因而避免用新建單位安置重建舊邨居民,導致舊邨重建「歎慢板」,犧牲舊邨居民利益。
家維邨重建: 香港樓宇目錄
方案亦建議毗鄰學校的華建樓首批清拆,以減少日後施工對學校的影響。 九龍城區的紅磡@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4,175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49,500人。 主要街道包括馬頭圍道(紅磡段)、必嘉街(紅磡段)、漆咸道北(紅磡段)、佛光街(紅磡段)、崇安街(紅磡段)、高山道(紅磡段)。 家維邨重建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紅磡灣中心,聯盛大廈,家維邨,隆基大樓,黃埔唐樓。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家維邨重建 20,600,年齡中位數為 44.1歲。 紅磡邨於1990年的第3期重建計劃更名為家維邨,取名為家維邨是為了紀念房協創辦人張有權先生而使用了其筆名。
他又稱,重建計劃如在20年內進行,預料每年可創造最少9500個就業職位,令工程界及建造業穩健發展。 他認為,政府應改變思維,包括將多個屋邨綜合為「區域重建」,最重要是把握契機,例如荃灣有三個高齡屋邨,包括梨木樹(二)邨、福來邨及象山邨,若在配水庫地皮建公屋,讓梨木樹(二)邨的居民入住,清拆梨木樹(二)邨,興建的新公屋,用於安置荃灣區其他舊屋邨重建居民。 此外,較大型屋邨可分階段重建,而重建社區中心等設施時,可考慮「一地多用」,在上蓋興建公營房屋,用於安置受重建影響的居民。 按平民屋宇與市建局的構思,重建後的大坑西邨項目可提供三千三百個單位,較現時增加一倍多,當中包括一千三百個供重置現有租戶的單位,以及二千個由市建局發展的「港人首次置業」單位。 市建局最新預計,在提供特惠津貼後,全部居民可在二〇二三年遷出,隨後可一次過清拆所有樓宇,二〇二七年便會完成重建,所有居民屆時可以回遷。
家維邨重建: 香港公共屋邨一覽
這證明了,就算在現有的體制下,及時解決土地短缺問題並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政府急的,不應是為幾萬個家庭改善他們幾年後的居住環境,而是大力造地,充分利用現有的土地。 然而,由於大部分高樓齡屋邨位於公營房屋用地短缺的市區,令覓地遷置居民極為困難,一旦逐步遷置,可能長達30年才能完成一項分期重建計劃,過程漫長。 房屋署發言人表示,一三年進行的評估屬一次性的檢討,並不表示相關屋邨已有重建計劃;對於未落實重建的高樓齡屋邨,香港房屋委員會會根據現行的「全面結構勘察計劃」及「屋邨改善計劃」,繼續維持和改善狀況。
北角邨於1957年落成,是香港第一個廉租屋邨,為數千家庭提供舒適的安居之所。 北角邨見證了40多年的時代變遷,於2002年拆卸,居民懷緬舊居生活之餘,亦希望在遷往新落成公屋後再續鄰里之情。 他又指,由於政府把資助出售房屋的訂價改用負擔能力計算,令房協發展有關項目財政壓力大增,故需要與當局討論是否要調整財務上安排。
家維邨重建: 紅磡 @中原樓市片區
跟馬頭圍邨一樣,華富邨同樣是屋建會的傑作,由廖本懷設計,1968年9月更邀請時任港督戴麟趾主持華富邨的開幕典禮。 家維邨重建 依斜坡而建的西環邨,斜度最高達45度,以當時技術建成可謂巧奪天工。 西環邨的東苑臺位於加多利街,是邨內唯一一座獨立樓宇,其餘4座則是相連。 西環邨發展的地盤平整費用,是由殖民地發展福利基金(Colonial Development and Welfare Fund)撥出。
家維邨重建: 重建非政府機構用地中介服務計劃
【記者梁皓芊報道】房屋委員會引入三維「現實捕捉」技術,提高公營房屋發展項目的設計效率和施工質量,首批應用該技術的是即將重建的華富邨。 房委會先用無人機做攝影測量,為屋邨及周圍環境製作立體模型,並安排測量人員背着一個「背包式移動測繪系統」於屋邨內行走,以收集公共空間數據做詳細設計規劃。 1965年,擁有7座樓宇的大坑西邨落成,成為全港唯一為低收入家庭提供低於市值租金的私營出租屋邨,1980年更有新的一幢民泰樓落成。 時至今日,這8幢樓宇雖然沒有升降機又有點破舊,但佈局頗具心思的「紳士樓」,隨著重建計劃落實,將逐漸消失在可見未來。 至於九龍城馬頭圍邨樓齡約59年,共5座提供約2,100個單位。 而日後用作安置該邨邨民的土瓜灣道項目,鄰近海邊,相信日後單位落成後可享海景景觀。
家維邨重建: 九龍城區
經過多年的努力,政府已覓得330公頃土地興建 個公營房屋單位,可滿足未來十年(即二○二一/二二至二○三○/三一年)約 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 這330公頃土地中,約三成半單位供應來自新發展區及大型發展項目,約四成多來自多幅改劃用地,其餘兩成半來自包括棕地在內的其他項目,以上種種都反映政府多管齊下的土地供應策略初見成果。 上述未來十年的公營房屋供應當中的三分之二會於十年期較後時間落成,不少項目存在各種困難和變數,因此我們定必堅持努力,絕不鬆懈。 房委會研究顯示,22個高齡屋邨結構良好,喺2013年嘅邨齡介乎34至61年,但係到2043年就會去到64至91年樓齡,保養費會好高,若果拆咗起過,可重新規劃,以符合當時標準,但受制於原區安置居民用地或單位缺乏,暫時只有華富邨同美東邨確定重建。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黃遠輝指出,華富邨重建計劃率先確定,係由於附近5幅地可提供遷置,而其餘20條屋邨重建機會均等,但唔代表喺可見將來就可以落實重建,主要取決於喺邊度揾到遷置居民嘅資源。 「入伙年份」以房委會同房協官方網站所提供嘅年份為準,但係部份屋邨入面嘅個別樓宇嘅入伙年份可能會同官方資料有出入,例如房委會提供華富(二)邨嘅入伙年份係1970年,但係條邨入面嘅華翠樓同華景樓竟然係喺1978年落成。
家維邨重建: 大廈資料:家維邨
基于家维邨的公屋居民在九龙区是一个相对较多中产户的屋邨,加上每个单位皆有露台。 在此客观的条件下,不少家维邨的居民都有能力购买一些大些家电,例如分体式冷气机﹑高清电视机﹑手提电脑等。 2005年,家维邨出租部份大堂翻新完成,每座加设密码锁,增加彩色闭路电视及保安员电子签到系统,保安方面明显加强。 另外,1993年重建完成时,家维邨也把近家盛楼的位置租予保良局开设幼稚园,该幼稚园于区议会选举时,更是家维选区的投票站。 当时红磡邨内有富中国特色的凉亭 家維邨重建2025 随着红磡于1980年代的发展,屋邨土地显得浪费,1981年,房协以‘土地浪费’为理由,故决定把红磡邨分成四阶段重建。 【Now Sports】曼聯慘敗後,名宿加利尼維利亦不想開工要「射波」了。
家維邨重建: 歷史西環邨依山而立料重建難 居民憂遷往安置屋交通不便
經民聯兩年前發表的《推動公屋重建研究報告》指出,若按綜合發展區最高住用地積比率6.5倍,重建有關舊屋邨,估計可提供合共20萬個單位,比原本近6.6萬個,多出約13.5萬個單位。 關注團體認為,啟動舊邨重建的最大難題是尋找合適接收屋邨,安置受影響居民,建議政府抓緊當前合適的遷置資源,同時要改變思維,透過「區域重建」、「一地多用」等新招,創造更多遷置資源。 另外,曾有區議員建議將建築結構狀況惡劣的大興邨列為「具重建潛力的屋邨」,但房委會指重建該邨「涉及較為複雜因素」。
家維邨重建: 生活訊息
另外,房委會早前通過清拆4幢工廈,包括位於九龍灣的業安工廠大廈、火炭的穗輝工廠大廈、葵涌的葵安工廠大廈及長沙灣的宏昌工廠大廈。 局方昨指,待完成改劃土地程序後,預計4幢工廈可望在2031年及以後提供約4,800個單位。 【on.cc東網專訊】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及重建2條舊公共屋邨,擬將西環邨及馬頭圍邨原址重建。 家維邨重建 其中樓齡較高、擁有63年歷史的西環邨位處山坡,四圍被斜坡包圍,地勢獨特,料重建難度亦較高。 首批受影響住戶最快可於2029年,搬遷至附近的加惠民道公營房屋項目。 不過有該邨邨民指屋邨雖舊,但結構尚良好,憂心遷到安置項目與港鐵站相距甚遠,交通反而更不便。
家維邨重建: 紅磡三約及大環(石屋區,1955年以前)
「樓宇座數」、「單位數目」、「住戶數目」同「認可人口」淨係會計算用嚟做出租嘅公共屋邨、單位、住戶同認可人口數目,唔包括喺房委會租置計劃或者房協住宅發售計劃入面已經出售嘅單位,「住戶數目」同「認可人口」淨係適用喺房委會公共屋邨。 「單位面積」指嘅係單位室內樓面面積(I.F.A),房委會公共屋邨以平方米(m²)嚟計算;房協公共屋邨就以平方呎(ft²)嚟計算,同時加埋換算成平方米後嘅數字;平民屋宇就冇提供資料。 (三)市建局透過進行、鼓勵、推廣及促進本港市區更新,應對市區老化問題,並改善舊區居民生活環境。 自從《九龍城市區更新計劃》於二○一四年公布後,市建局、私人土地業權人及不同政府部門逐步推展當中的建議。 其中,市建局在該更新計劃的範圍先後開展了九個重建項目(註三)。 部分建議亦陸續透過不同政府部門的發展項目落實,例如海心公園延伸部分的工程已在進行中,鄰近九龍城渡輪碼頭的海濱地段將透過中九龍幹線的發展項目進行優化,以及土瓜灣基本污水處理廠的臨海地段將透過渠務署的小型工程發展為海濱長廊。
家維邨重建: 香港大廈搜尋
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第一輪「全面結構勘察計劃」(勘察計劃)於二○○五年展開,涵蓋42個樓齡達至40年或以上的公共屋邨,合共272幢樓宇,涉及 個公共租住房屋(公屋)單位,歷時13年,於二○一八年完成。 第二輪勘察計劃涵蓋71個樓齡達至40年或以上的公共屋邨,合共519幢樓宇,涉及 個公屋單位,已於二○一八年年底展開。 目前,房委會已完成11個公共屋邨的勘察工程,涵蓋90幢樓宇和約42 000個公屋單位。 房委會已增撥資源加快進行有關工作,預計可於二○三二年前分階段完成整個第二輪勘察計劃。 運房局表示,房委會在過去10年已完成10項重建高樓齡公共屋邨項目。 有見西環邨及馬頭圍邨有合適的遷置資源,以及原址重建有潛力提供更多單位,房委會正研究重建這兩個舊屋邨,並盡量納入外圍土地擴大重建地盤。
假如這些加建樓宇適合作重建高樓齡公共屋邨的遷置資源,房委會亦會與上述的四個基本原則一併考慮。 註一:資助計劃包括「樓宇更新行動2.0」(60億元)、「消防安全改善工程資助計劃」(55億元)、「優化升降機資助計劃」(45億元)、「有需要人士維修自住物業津貼計劃」(20億元)及「樓宇排水系統維修資助計劃」(10億元)等。 此外,我們理解有些業主,特別是老舊樓宇中較普遍的「三無大廈」(註二)業主可能欠缺籌組樓宇公用部分維修工程的能力。 因此,屋宇署會就「樓宇更新大行動2.0」及於二○二一年推出的「樓宇排水系統維修資助計劃」,按風險主動挑選樓宇,行使其法定權力代業主進行所需的工程,並於事後向相關業主追討有關費用。
根據觀塘區議會房屋事務委員會文件第1/2017號,房委會計劃於觀塘近翠屏北邨的曉明街位置,發展公營房屋項目,興建兩座公屋大廈,提供約1,080個單位,預計於2021年動工,並於2024/25年落成。 由於有關地段與和樂邨距離較近,筆者所屬的公屋聯會建議,若和樂邨重建,有關項目可作為受重建影響居民的接收屋邨,由於長者戶較多,原區安置可讓租戶較易適應居住環境。 家維邨重建 除了施政報告提及的西環邨及馬頭圍邨,公屋樓王的華富邨,亦於早前被提及將於2027年伊始進行重建。 現時5幅華富邨附近土地,包括華景街、華富邨以北、華樂徑、雞籠街南和雞籠街北,將會用作安置屋邨之用,合共提供8,900多個公營房屋單位,分期接收華富邨居民,未來政府當局計劃斥資1至2億元,興建兩條橫跨石排灣道的行人天橋,連接五幅用地及現有社區。 華富邨則會分三期重建,第一批拆卸的樓宇,包括華安、華樂、華昌、華泰及華建樓,將配合擬於2026年落成、設於華安樓與華樂樓之間華富道地底的港鐵南港島綫(西段)華富站。 政府明白,房屋供求失衡、樓價租金高企、公屋輪候時間長等,是香港市民十分關注的問題。
公屋聯會社區主任馮卓森稱,早前居民意見調查收回約600份問卷,逾九成人支持重建,不少年輕街坊不時追問重建進度,長者也普遍不反對重建,但擔心搬得太遠,難適應新環境,故支持在配水庫地皮建公屋。 本土研究社最近分析了房委會「全面結構勘察計劃」中42條高齡屋邨的業權狀況,發現22條「具重建潛力屋邨」全屬「非拆售屋邨」,即所有設施均由房委會管理。 而其餘20條不考慮重建的高齡屋邨之中,有17條屋邨的公共設施早於2004年拆售予領展。 再翻查該17條屋邨的物業業權,發現其中6條屋邨的物業近年已易手予其他財團,新業主包括曾向領展大手購入29個屋邨商場的「基匯資本」。 為了打破僵局,重建經驗豐富的市建局,去年中獲邀「入場」,提供技術上協助,向城規會申請改劃用地,而政府則從旁擔當「促成者」的角色。
為加快重建,英國在2016年制訂屋邨更新全國性策略,承諾提供合共5.5億英鎊借貸,倫敦在策略下制定了重建政策,包括更新指引、提升重建透明度和促進社區參與、為現有居民提供更多遷置安排等,提供具誘因的遷置及賠償方案,以維繫現有居民的緊密社區關係。 根據原先安排,整個屋邨需要以「螞蟻搬家」方式進行重建,即先清拆其中兩幢樓宇,將二百個家庭搬遷至剩餘的六幢樓宇,待六至七年完成重建後,再將全部一千多個家庭搬遷至新落成單位,才開始重建剩餘樓宇,需時最少十四年才能完成整個重建。 早前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到,行政會議已批准由平民屋宇有限公司(平民屋宇)與市建局合作落實大坑西邨的重建計畫,先決條件是平民屋宇必須妥善安置原有租戶。 不過,由於大坑西邨屬私人物業,需要自行進行重建,雖然平民屋宇早在二〇一六年向城規會提出,分兩期重建成四千九百二十五伙的居屋單位,但當年提出構思後,由於改作出售房屋,居民反響較大,加上政府多年來一直堅持不動用公屋資源進行安置,計畫一直未有進展。 此外,我們已推出為期三年、涉及非經常開支約80多億元的現金津貼試行計劃,以紓緩基層家庭因長時間輪候公屋而面對的生活困難,第一批約10 900個申領住戶已於今年七月底獲發現金津貼。 政府亦已向立法會提交落實劏房租管的法例修訂草案,通過訂立標準租約條款釐清業主和租客的各自權責、為劏房戶提供租住權保障、設立續租租金加幅上限,以及禁止業主濫收費用等。
家維邨重建: 未來10年擬建33萬伙公營屋 重建西環邨馬頭圍邨 新居屋延至明年推
房屋委員會轄下有19個樓齡逾40年的舊屋邨重建無期,有研究曾估算,重建後可提供多達20萬個單位,較原有單位量,大增約13.5萬個,增幅超過兩倍。 房屋委員會早於2013年確認轄下22個高齡屋邨具重建潛力,但至今仍有19個樓齡最高介乎42年至69年的舊屋邨未有重建計劃。 落成於1975年的荃灣梨木樹(二)邨,正是重建無期的舊屋邨之一。
家維邨重建: 紅磡邨(1990-)
房委會於2011年訂立了「重建高樓齡公共租住屋邨優化政策」,日後若要啟動屋邨重建,必須要符合四項原則,包括:樓宇的結構狀況,修葺工程的成本效益,附近有沒有合適的遷置資源,以及原址重建的潛力。 此外,由於和樂邨鄰近觀塘市中心及港鐵觀塘站,日後原址發展為資助出售房屋,增加未來市區單位的供應,相信會更具吸引力。 呢個表包括由喺上面所提及嘅三間組織轄下嘅公共屋邨,包括已經落成、起緊、重起緊、等緊起或者建議緊,同埋拆咗同改做其他用途嘅公共屋邨。 以華富邨為例,現時單位約九千一百個,重建後預計提供二萬一千個單位。 立法會議員麥美娟不諱言,曾多番向房委會了解公屋重建進展,房委會只回應暫時沒有具體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