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進攻的日軍實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侵入湘北後,湖沼密佈,重武器行動不便,不能發揮作用,當地群眾配合戰鬥,化路為田,破壞交通,使日軍後勤補給困難,被迫後退。 關麟徵抓住這個有利戰機,按照上級的意圖,果斷地組織指揮部隊實施反攻和追擊。 他命令三十七軍由汨羅渡河,向鐵路正面追擊敵人,五十二軍出平江附近,向敵人進攻,七十九軍向湘鄂公路之敵的側背攻打:其他軍和地方部隊也從各路全面反攻。 是役結束,關麟徵被委任為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並記功一等。 陳誠接管東北大權後,「集合第五十二軍訓話時,竟痛加斥責,直指第五十二軍是東北地區最壞的部隊。無紀律,乏戰績,因此人心惶惑,士氣頗受影響」。
- 1979 年 5 月,他在大陸的胞妹前往香港探親,向他介紹大陸解放後的變化,日新月異的經濟建設和文化教育情況,他興致勃勃,非常樂聞,並且經常插話說:“對!
- 同年11月,关见陈诚在台湾受到蒋介石重用,决意隐退,移居香港,次年被正式免去总司令职务。
- 他回家說明情況後,便攜帶父親為他籌措旅費而賤賣牲口的二十五塊銀圓,從西安啟程。
- 另外,关也与胡琏的黄埔同学、自己的旧属刘玉章结为儿女亲家。
- 1946年7月,關麟徵被重新啓用擔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育長,蔣介石後來辭去所兼任的各個軍校的校長職務後,關麟徵擔任了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的校長,也因此而成為黃埔軍校第二任校長。
- 第四團迅速向該村東南側高地展開衝擊,擊潰共軍。
抗戰勝利後,由滇南駐地赴越南北部接受日軍投降,後從海防由美軍船運秦皇島,一路沿北寧鐵路經長城攻入東北,擊敗林彪所部接收瀋陽。 抗戰勝利後,由滇東南的文山地區駐地徒步經麻栗坡縣出國境,進入越南北部,軍部與第二師駐海防,第二十五師駐海陽,第一九五師駐建軍,接受日軍投降[9]。 當時海防港掃雷工作尚未完成,運輸艦不能進港,只能停泊於海防以南的塗山近海,在該處開設臨時碼頭,以艦上小艇往返駁運部隊登艦,因而騾馬無法裝載,致在滇南三、四年間積攢的騾馬全部留交雲南部隊。 1945年10月30日和11月3日分兩批從海防由美艦艇運輸至秦皇島登陸。 第25師加入山海關戰鬥,由山海關以北小道向右迂迴時,第75團團長吳震行動遲緩,貽誤戎機,受撤職處分。 1938 年夏秋之交,關麟徵的三十二軍團調到湖北,參加武漢保衛戰。
關麟徵: 麒麟與舞麒麟
1930 年,關麟徵在張治中任師長的第二教導師任第一團團長,關隨部隊參加中原作戰。 但奉命防守河南東部的高辛集,閻馮軍猛攻一個多月,未能將關的陣地攻下。 後來部隊轉戰到河南杞縣,他以一個團的兵力掩護全師撤退。 因等候下屬一個團失去聯繫的營,將時間延誤,途中遭到數倍于己的閻馮軍的追擊,處境十分危陰。
關育有兩子分別為關伯男、關伯偼;香港曾謠傳香港女演員關之琳為關之孫女,業經媒體詢問關梧枝,證實是誤傳。 關的女兒關伯琨夫婿為黃埔軍校教官柯大澍,內戰後柯大澍移居香港擔任公務員,其子即關麟徵外孫柯愈群為吳氏太極拳高手。 由于他的英勇,时人誉之为“关铁拳”、“關猛”,与“孙钢头”孙连仲并称。 1933年3月,关奉命率部北上援助宋哲元部抗击日军,参加长城战役,战斗中,关亲率一团冲锋,身负重伤,被迫撤离战场,战后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關麟徵: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軍
[12] 1948年2月,陳誠離開東北,衛立煌接任。 新開嶺戰役後重建後的第25師(欠第73團)在1948年2月鞍山戰役遭東北野戰軍第四、第六縱隊與南滿獨立第一師合圍,激戰14日之後全師覆沒,師長胡晉生被俘。 關麟徵2025 相較於第二十五師,同時期在劉玉章率領下的第二師,兵隨將轉,是東北野戰軍的好敵手。
10月27日深夜1點鐘,劉玉章召集平爾鳴(副軍長)、李運城(第25師師長)、軍參謀長廖傳樞、劉朝槐(副參謀長)研究東北剿總前日下午的電令「廖兵團情況不明,著該軍星夜馳援瀋陽」。 關麟徵 先頭部隊劉明奎團已抵海城附近,10月28日中午才回到營口,繼續修築工事。 10月27日,東北野戰軍第九縱隊接到東北野戰軍總部急電,要求九縱火速南下趕往營口,斷敵退路。 九縱部隊晝夜兼程日行80公里,先頭部隊甚至強行軍日行100公里以上。 10月28日和10月29日兩天,營口平安無戰事,五十二軍頻頻向瀋陽和葫蘆島催問船隻。 關麟徵2025 1932年10月,第2師以主力駐潼關整補,第4旅駐於洛陽。
關麟徵: 關麟徵退居香港30年,晚年與妹妹談祖國統一感慨:我也是炎黃子孫
1943年,第52軍陸續接防文山地區的馬關、麻栗坡、富寧、西疇的原第五十四軍、第八軍防區。 [4]之後第十七軍建制撤消,1935年2月第二師補充旅參加了川北截擊紅軍,而1936年3月第二十五師在山西與紅軍作戰,4月3日在三交鎮擊斃紅軍將領劉志丹(紅軍方面資料稱死因不明)。 [5]在關麟徵帶領下,第二十五師在山西造成紅軍很大困擾,善於運動戰的表現,也贏得「千里駒」的美名。 1933年3月日軍侵犯熱河承德,第二十五師急調長城古北口防禦,第二師(師長黃杰)也調至河北密雲支援,參加長城戰役,[3]此時,這兩師與第八十三師(師長劉戡)短暫組成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軍長徐庭瑤。 1937年8月第2師開赴平漢線北段之滿城、保定、新安鎮修築工事。
關麟徵: 關麟徵
關、王兩軍並相繼收復了台兒莊東面的甘露寺、楊樓、陶墩等據點,從而解除了台兒莊東北方面日軍的威脅。 李宗仁於 4 月 6 日夜晚三時下令全線反攻,三十一師和第二集團軍在城寨內部清掃殘敵,五十二軍等在週邊滅敵人,並跟蹤追擊。 七”盧溝橋事件發生時,關麟徵已升任第五十二軍軍長。 這年秋冬,他率領部隊在平漢鐵路北段從事抗日鬥爭。 10 月,在漳河南岸,與進犯漳河的日軍十四師團進行一場拉鋸式的攻防戰,雙方傷慘重。
關麟徵: 蔣介石病逝,張學良送16字輓聯,為何蔣經國看後臉色發白?
其實,這首歌的背後,還有一段比侍官長的故事更蒼涼的故事,那就是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軍從長城口到澎湖萬里征戰的故事,那正是葉佳修的先輩服役的部隊。 在國民黨軍嫡系中,向來就有五大主力的説法,分別是陳誠“土木系”的十八軍,王耀武的74軍、杜聿明的第五軍以及新一軍、新六軍。 可事實上,在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以外,還有一個號稱第六大主力的52軍。
關麟徵: 麒麟
身旁官兵十余全部戰死,他仍毫不動搖,從容指揮全師官兵英勇殺敵,終於擊退了敵人佔領了高地。 關麟徵因作戰有功,獲得國民政府頒獎的青天白日勳章一枚。 《大公報》主筆張季鸞親自撰寫社論“愛國男兒,血灑強場”,以賀其功。 1928 年,關麟任南京警備司令部第二團團長。 關麟徵2025 師參謀長羅卓英想聯會該師任團長的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李默庵、肖幹、關麟徵等,攆走師長曹萬順,向上級推舉副師長陳誠任師長。
關麟徵: 「黃埔第二人」關麟徵,為何在1975年之前拒絕前往臺灣?
1928年9月,关升任第十一师步兵三十二旅旅长,次年又任新编第五师副师长。 关麟徵(1905年3月19日—1980年8月1日),原名志道,字雨东,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陕西鄠县人,曾任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與陸軍軍官學校校長,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 勞動部高屏澎東分署屏東就業中心,將於十六日辦理「麟洛地區現場徵才活動」,計有二十五家廠商、釋出近三百個職缺。 從4月28日到5月上旬,第83師繼續在372高地、425高地、車頭峪、大小興開嶺、上堡子、筆架山、香水峪等地和日軍作戰,傷亡慘重,陣地不斷被日軍攻佔,劉戡羞憤準備自殺,被參謀長符昭騫等人攔阻。 戰至5月11日,何應欽下令撤退,5月19日第17軍撤至順義北苑,長城古北口戰役結束。
關麟徵: 抗戰時期
1947年,关麟徵接替蒋介石出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 1948年1月,关麟徵调任中华民国陆军副总司令。 1949年8月,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任命关麟徵为陆军总司令,並晉升陸軍二級上將。
關麟徵: 麒麟與長頸鹿
在急救過程中,醫生和護士發現老人胸前疤痕累累,以為是過去動什麼手術留下來的。 當得知這位老人是昔日的抗日名將,那些疤痕是與日寇在長城古北口血戰中,被手榴彈炸傷留下的,人們不禁肅然起敬。 劉勘曾經三次試圖自殺,最後一次是1948年瓦子街之役。 當時,劉勘率整編29軍4個旅7個團人馬馳援被圍困在宜川的整編76師下屬整編24旅张汉初部,遇伏,全軍覆沒。
關麟徵: 關麟徵評價蔣介石:實則不會打大仗
[12]這時去關內的鐵路交通已經受阻,劉玉章乘飛機到北平,續飛南京入團報到,中訓團教育長是劉玉章的老上司黃達雲將軍。 受訓未及二週,東北民主聯軍發動了冬季攻勢,陳誠長官及覃異之軍長均以十萬火急電兩次催劉玉章返部指揮戰鬥,劉玉章去留遲遲難決暫未置理。 中訓團以前方連電催返而劉玉章迄未應命,團方難辭責任,劉玉章即行離團,並晉謁蔣介石匯報了陳誠痛斥第五十二軍的經過,表示絕不在陳誠麾下效力,除此之外校長但有差遣,萬死莫辭。
關麟徵: 關麟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1947年11月7日,第195師正式脫離第五十二軍建制,擴編為新五軍,第195師師長陳林達晉升新五軍軍長。 新任軍長覃異之兼第八兵團副司令,副軍長劉玉章、鄭明新,第2師師長劉玉章兼,第25師師長胡晉生兼,駐營口的偽滿軍改編的暫編第58師師長王家善。 劉玉章1942年升任第2師師長時陳林達是第2師副師長。 關麟徵 1947年5月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決定縮小防線,棄守安東地區、通化地區。 關麟徵2025 第2師鐵路運輸到四平,接防北上的第七十一軍守備任務並指揮該軍留置部隊及兩個保安團。 旋即一周後第七十一軍回訪,第2師奉命調瀋陽,補入新兵5,000餘人,開往本溪駐紮整補,與遼東共軍在本溪橋頭對峙。
關麟徵: 麒麟與舞麒麟
11 月,他偕夫人從成都乘去台灣的飛機抵香港。 旅客在香港機場小憩時,他告訴同機旅伴:“去探望病中的父親,隨後來台。 6 月,何應欽與日寇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其中條文規定:“國民黨中央部隊和憲兵要撤出北平和河北省”。 關麟徵知道這個消息後,曾向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懇切陳詞,“如果部隊不戰而撤出北平和河北省,國民黨將喪失民心”,並建議加強戰備與日軍作戰。 他還向南京蔣介石發出電報:“如果不戰而退出北平、河北,將會對委座威信有很大影響……”與此同時,他還命令二十五師各級隊在北平城郊構築工事,準備對日軍作戰。 可是,他這些積極建議都沒有被當時國民黨掌權者所採納。
關麟徵: 「黃埔第二人」關麟徵,為何在1975年之前拒絕前往臺灣?
第2師繼續西進,依次克凌源、葉柏壽等地,擬於1月9日晚到平泉。 前衞第五團主力進至距平泉約二十華里之三家子村口時,遭共軍第22旅伏擊,直逼至團指揮所附近,團長胡晉生親自指揮特務排奮力抗擊,第三營代營長周隆松及特務排長陣亡,團高槍連之高槍六挺損失殆盡。 第四團迅速向該村東南側高地展開衝擊,擊潰共軍。 1月9日晚,第2師忽接軍長命令:卽派汽車團輸送本師回錦州。
關麟徵排任尖兵,在淡水城外的白莽花與敵人相遇,經過激烈的戰鬥。 佔領了一個山頭,關帶領士兵正要向右前方一個山頭攻擊時,敵人的一顆子彈飛來,打中了他的左膝蓋骨。 1924 年初,關麟徵的一位朋友鄧毓玫悄悄告訴他,孫中山先生在廣東組織國民黨,開辦一所軍官學校,陝西鄉党(即同鄉)于右任正在上海替這個學校秘密招生。 並說自己已經弄到一張胡景翼簽發的署名鄧毓玫和吳麟征的護照,吳嫌廣東太遠不想去,他問關麟徵想不想去廣東投考軍官學校,如果願去,只要將護照上的姓吳改姓關就行了。 從《麟之趾》對麒麟身體各個部分的書寫,可以推想當時人們對麒麟的想像:牠四肢帶蹄、頂上長有角兒。
11月26日第52軍入錦州,是國軍進入東北最早的一個軍,打出了名氣。 第2師沿海岸前進,未經重要戰鬪,卽越過錦州,未進入市區。 12月23日第2師攻占北鎮,12月24日占黑山。
關麟徵任第九集團軍司令時,下屬有一54軍,軍長黃維是陳誠“土木系”出身的將領,關麟徵與黃維之間也有很深的矛盾。 羅卓英後來把原話告訴給陳誠,陳誠因此深恨關麟徵,1929年陳誠推薦關麟徵到陝西李紀才舊部、鄧英的新編第5師任副師長,名義上是升遷,實際上是將他排擠出11師。 1931年7月,第2師開赴平漢路北段配合東北軍夾擊石友三第13路軍。 1931年8月,開赴河南信陽、潢川圍剿紅四方面軍。 1931年12月26日,樓景樾調任警衛軍第1師師長(未到任),調第4師副師長湯恩伯升任第2師師長。
關麟徵: 蔣介石病逝,張學良送16字輓聯,為何蔣經國看後臉色發白?
在1948年9月遼瀋戰役開始時,該軍堅壁清野,把農村糧食強運入城,準備長期固守。 國共兩方的主力均赴遼西準備決戰,蔣介石飛瀋陽決定集中主力由廖耀湘指揮與東北野戰軍遼西會戰,第五十二軍被劃入廖兵團,五十二軍第2師奉命開到新民縣維護廖兵團後方。 10月5日第五十二軍第25師從遼陽出擊,6日占領空虛的鞍山,以解決軍食問題,蓋鞍山至遼陽六、七十華里之間為豐盛的產糧地區,故於佔領鞍山後,僅留置第25師劉明奎團擔任鞍山守備,其餘各部隊均於7日晚返防遼陽。 關麟徵2025 1947年陳誠東北軍改時,改編為暫編第54師,師長馬轍(或寫作馬徹,為黃埔七期、第200師戰車團團長出身),駐守遼陽,隸屬新組建的新編第五軍建制。
當時,關麟徵身邊只有一個警衛營的兵力約三百人。 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關沈著冷靜,命令警衛連長徐文亮帶領僅有的三百人,在離指揮部千米以外的地方展開佯攻,以迷惑敵人。 及至黃昏,援軍趕到,他立即指揮部隊反攻,在愛曲一帶對日軍沂州支隊突然實行反包圍。 4 月 1 、 2 日,關部繼續向蘭陵、洪山一帶軍進擊,殲滅敵人大部,有力地支援了台兒莊的防守戰。
關麟徵: 抗戰時期
關麟指揮十五集團軍憑藉工事及河流、湖泊等自然屏障,進行堅決抵抗。 在雷公山草鞋嶺防守的史思華營,在日軍步兵、炮兵、戰車、飛機協同進攻之下,堅守陣地五晝夜,全營官兵壯烈犧牲。 此役敵我傷亡慘重,關部僅連排軍官就犧牲六百餘人。 關麟徵 所以,在殲滅了敵人大量有生力量後,他將部隊動後撤。
關麟徵: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軍
1936年,关奉命率部进入山西,对东渡黄河的红军东征军进行堵截,先后与红一军团和红二十五军发生战斗。 屏東就業中心主任翁素足表示,這場徵才媒合活動,當天上午九時至十二時三十分,於麟洛鄉麟洛國小禮堂進行,職類多元,歡迎民眾踴躍前往求職。 屏東就業中心主任翁素足表示,這場徵才媒合活動,當天上午九時至十二時三十分,於麟洛鄉麟洛國小禮堂進行,歡迎民眾踴躍前往求職。 關麟徵2025 對於蔣介石昔日的校長、老上司,關麟徵仍給予了相當的尊重,1975年4月,蔣介石病逝於台北士林官邸,關麟徵還曾親往弔唁,當時不少老友曾極力勸説他留下來,但關麟徵始終不肯答應。 關麟徵 可出乎意料的是,蔣介石突然改調杜聿明任東北保安司令,關麟徵接替杜聿明,改任雲南警備司令,之所以做出如此考慮,蔣介石是擔心,以關麟徵的脾氣,到東北以後與蘇聯人搞不好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