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國家能源轉型,協和電廠將從燒重油改燒天然氣,增建設施的區域恐造成海洋破壞。 經濟部次長、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強調,台電的開發計畫一定會在設計階段就考量到生態保育及地方發展等議題,但如果社會拒絕一切建設又想要用電,「邏輯上是做不到的」,希望社會留給能源轉型一點立足之地。 台電表示,原本規劃填海區珊瑚覆蓋率高達16.43%,新方案僅6.08%,得以保留原計畫範圍的海扇及潛堤區珊瑚生態。 不過,昨日會議上,登記發言民眾多達30位,對「四接東移方案」多不買單,不少環委也仍有疑慮,針對四接東移方案是否為最佳方案、珊瑚是否能完整復育,歷經近五個小時的討論,專案小組決議9月30日前補件再審。 此案2018年進入二階環評,2019年台電提出縮減填海造陸面積,由29.8公頃減為18.3公頃(2.0版)。
看到美國要求分潤,PTT網友討論大炸鍋,有人表示「張忠謀是先知 早就料中」、「果然是毀台計畫 協和電廠2025 協和電廠2025 台灣錢賺太多要分潤」。 在供給方面,協和與核二機組陸續除役,到了2025年僅剩和平電廠130萬瓩,因此屆時供需缺口將達470萬瓩,該缺口或許可以靠其他區域輸電融通,但輸電容量的安全上限為420萬瓩。 協和燃油機組運轉超過40年,在地民眾對於空品改善與減少碳排有著殷切期盼。 台電指出,協和現有燃油機組已有年歲,雖經過多次設備改善,但有極限;協和推動「以氣換油」,能滿足地方民眾期盼,以氣換油可以減少96%的空汙排放許可量,在溫室氣體減排上,也可減少碳排52%。
協和電廠: 協和電廠環評四度闖關未過 「四接東移」新方案縮小開發仍要填海造陸
【時報記者莊丙農台北報導】華新第4季財報不如預期,上周五法說會外界解讀今年營運看法轉趨保守,股價今天開盤不久隨即打落跌停,明天將測試50元關卡及季線保衛戰。 協和電廠 華新第4季營收437.35億元,毛利率7.9%,較第3季7.2%略為上升,但是較第1季的12.9%、第2季的10.4%下滑,主要反映鎳礦成本上漲,業外受到提列10億的跌價損失影響,單季EPS僅0.16元,低於市場預期。 協和電廠 協和電廠 2022年合併營收1804億元,年增15.15%,改寫5年新高,而受惠業外有處分Borrego開發業務部門、匯兌等挹注,稅後淨利193.52億元,年增32.16%,每股盈餘5.45元,獲利創高。
- 對此台電認為,接收站設置地點距離航道有320公尺,LNG船兩週進港一次,每次行經航道大約20到40分鐘,曾進行過170次的操船模擬,結果顯示,對基隆港船隻進出不會有嚴重影響。
- 四接公投案原案修正不提新案 蔡適應:內容要符合地方公投涵義 針對台電協和火力電廠要興建天然氣第四接收站,「基隆護海公投」今天宣布決定「維持以地方性公投為主要推動方向」,將原提案修正,不另提新案。
- 協和電廠廠區面積雖有59.7公頃,但大部分是山坡地實際來到協和電廠,雖然廠區面積有59.7公頃,但大部分是山坡地,屬於地質敏感區。
- 因為要潔能減碳,同時兼顧大台北地區的供電穩定,現在北北基的用電,都是從桃園大潭電廠及中南部電廠輸送過來,輸電線繞著北海岸一大圈,其實也是存在風險。
- 台電總結表示,針對穩供電、減空污、顧生態及港安全等因素綜合考量後,協和接收站目前的選址方案是最經濟、最適切的方案,盼協和電廠能夠早日油轉氣,持續為基隆和北台灣提供穩定的電力。
而為建置天然氣儲槽、卸料與供氣設施,台電擬於基隆外木山海岸填海造陸18.6公頃,興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四接)。 基隆的協和電廠是目前台灣唯一的燃油發電廠,4部燃油機組預計將在2024年完全除役,台電規劃原地改建2部燃氣機組,並將於基隆外木山海岸填海造陸18.6公頃,興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四接),但遭到環團反對。 位於基隆市中山區文化路 80 協和電廠 號的協和電廠將於 2019 年開始陸續除役廠內燃油機組,更新改建為天然氣機組,並於協和發電廠外海「填海造陸」18.6 公頃設置天然氣儲氣槽與接收碼頭,此舉將可能大幅破壞基隆外木山海岸景觀與海洋生態。
協和電廠: 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畫 填海造地位置東移、面積縮減
協和冰棒創立於民國66年由協和電廠福利會研擬生產,特別請北部火力電廠方師傅指導冰棒之製作方法,後來期公子亦進入電廠服務,開啟協和冰棒的黃金歲月。 協和冰棒因為細心、衛生、口感絕佳又物美價廉深受員工喜愛,初期未開放對外販售,很多人會買來送好友,也有人會透過關係來購買。 開車可以直接導航「協和電廠」或輸入地址 基隆市中山區文化路80號 即可抵達,電廠不可開車入內,只能停車在門口走進去。 公投法規定公投通過有兩個條件:同意票需多於不同意票,同意票需超過投票權人口數的四分之一。 先不論這個公投最後會動員到什麼程度,若以上一次(2018年)基隆市長選舉的數字來計算,選舉人數309,428人的四分之一是77,357人,意即只要不到8萬人同意就可以過關。 因為儲油槽與儲氣槽的安全規範不同,儲氣槽與鄰近民宅所需安全距離較長,若直接在既有儲油槽的位置改建儲氣槽,將導致安全距離不足,故評估不可行。
政府一邊喊著「向海致敬」,一邊規劃填海造陸,王醒之提及,包括會遭逢颶風侵襲的墨西哥灣及許多國家都在運用 FSRU,台電卻連這種方法的可行性評估都不願嘗試。 雖然量變不見得能夠產生質變,但他呼籲大家共同連署,唯有讓中央聽見民間的聲浪,才能逼使台電願意考慮其他方案。 高溫破表》協和電廠枝仔冰供不應求 單日賣12075枝 全台各地氣溫頻創新高,也讓大家紛紛吃冰消暑,雖然因為天然氣第4接收站引來外界對基隆協和電廠有意見,不過提起協和電廠自製枝仔冰,基隆人卻是不分黨派一致說讚! 能源「轉型」是不斷調整與反思的過程,且其以提高再生能源占比為目標,就是因其訴求著永續、循環與再生,應該回歸其本質──重視自然生態與環境永續性,不應以暫時性的目的,將手段放在永久性的破壞上。 台電坦言,協和電廠已運轉超過40年,因為種種因素將改為燃氣發電,不僅能減少約96%的空汙排放、也可減少52%的碳排放量。
協和電廠: 「協和電廠」相關新聞
協和發電廠更新改建規劃設第4座天然氣接收站,不過卻引起環保爭議,基隆市議員王醒表示此計畫需要在基隆市的海岸及海域填海造地,面積約18.6公頃,將活埋7萬4000多株珊瑚,因此發起「護海公投」表示寸海不讓,保護海洋生態。 對此,台灣電力公司表示,協和「以氣換油」,也是國家邁向淨零前推動低碳電力的重要建設,更能達成在地民眾期待已久的空污減排,同時也會兼顧「生態永續」的目標,盡力將對於漁業生態、海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並建有三根204公尺高的煙囪以提高擴散效果,完工後成為基隆北海岸一帶最顯著的人工地標物。 屆時協和發電廠將改為燃氣發電,並規劃在廠區旁興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四接),但因可能破壞海岸生態,引起環保團體抗議。
協和電廠: 自由廣場》林宅血案結案?
如今台電提出「東移方案」,填海面積進一步縮小為14.5公頃,填方量減為195萬立方公尺,填地方案經過調整,可以完全保留海扇及潛堤區珊瑚。 基隆潛水教練王銘祥(活塞教練)近3年都在研究協和電廠外珊瑚生態,他發現,填海造地區域海床有多達約30株、60年以上的大海扇珊瑚,這些海扇寬達兩公尺,海洋生態不僅保存完整,也相當珍貴。 《毅傳媒》日前實地前往緊鄰協和電廠的白米甕炮台及周邊海域,砲台左手邊就可見到協和電廠高聳直入天際的煙囪,前方則是寬敞的海洋視野、搭配著基隆嶼身影點綴,使此市定古蹟成為知名旅遊景點,若電廠如期興建四接後,未來湛藍的海洋景觀,將換成大面積的人造陸地。 台電預計填海造陸的四接將興建東、西防波堤,用以遮蔽、保護碼頭區水域,並新建2座各約16萬公秉液態天然氣儲槽、卸料設施、氣化與供氣設施。 坐落在基隆外木山與基隆港之間的協和發電廠,三根高達兩百公尺的煙囪,儼然成為基隆的地標,國際郵輪旅客來來往往,想不注意都難。
協和電廠: 資訊圖表
公投領銜提案人王醒之今(22日)記者會中,公開一份2020年公文,顯示基隆市府早已原則上同意台電開發。 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表示,公民投票是實踐直接民主的方式,當時的基隆市府與內政部此舉形同「沒收公投」。 2020年底,台電又提出「大林發電廠燃氣機組更新改建計畫」,預計於2027年新增一部1,400MW的燃氣複循環機組。
協和電廠: 基隆四接 台電 More… 3.0東移方案 協和電廠 海洋生態 珊瑚 抗議 公投
四接案台電準備利用相同材料填海,由於CA-CLSM為水泥、飛灰、底灰等多種材料混合調配,也引起環委注意到填海材料說明資料不足。 協和電廠2025 協和電廠 而針對台北港設置接收站的建議,台電解釋陸地工程影響甚鉅、海床高低起伏等因素也不能鋪設海管。 整場會議下來,長期使用FSRU台電說不行、陸上設儲槽也不能、接收站設置台北港,以陸管或海管方式輸氣,也被台電打回票。
協和電廠: 波洛西今天來? 台灣準備好攤牌了嗎
機組除役計畫部分,《106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中規劃,2023年淘汰2個燃煤機組(#1、#2)、2024年淘汰2個舊燃氣機組(#1-CC、#2-CC)、2025年再淘汰3個舊燃氣機組(#3-CC到#5-CC)。 即2026年後,會有2燃煤(#3、#4,共1,100MW)、3燃氣(新CC#1、新CC#2、新CC#3,共3,900MW),共5部火力機組5,000MW。 第一期670MW燃氣複循環機組為第二波民營電廠申設,2003年上線,嘉惠電力主要經營者為遠東集團,日商電源開發株式會社為其大股東。 曾規劃有二期計畫,環保署2018年要求重辦環評後,已自行撒回二期計畫。 居民要求未來用過燃料棒乾式貯存場應設於室內,台電公司除役計畫中也已列入室內乾貯,不過目前仍有室外乾貯計畫,居民要求「一次到位」直接興建室內乾貯。
協和電廠: 協和電廠
因應能源政策,2025年天然氣發電占比將要提高到50%,協和電廠要從燃油改燃氣,在核一、核二陸續除役之後,將是北東電網最重要的發電廠。 負責供氣給協和電廠的第四天然氣接收站,預計在2032年完工,在這之前,台電將以浮動式天然氣接收站,也就是FSRU來供應協和電廠從2025年起,長達七年的天然氣需求。 協和電廠 台電總經理王耀庭預估2025年用電成長會達到600萬千瓦,若協和無法如期改建,將出現用電缺口但台電評估未來用電成長,以及北東與北西電網之間有陽明山與淡水河屏障,電網融通受限,如果協和無法如期改建,將有用電缺口。 台電公司代理董事長曾文生表示,協和是獨立接收站,但有非常重要的電網貢獻度,大家思考的時候,能不能留給能源轉型、留給電源開發一點點立足之地。
協和電廠: 向海要地 改建協和電廠|填海造陸興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
資源部門方面,印尼旭日高冰鎳產線1月仍在試產,現階段產能利用率約6~7成,3月底自有電廠完工後,才會全產全銷,較先前說法第1季可全產全銷有遞延情況,法人也下修印尼旭日的出貨量預估。 不過,整體而言,今年併購義大利不鏽鋼廠及投資印尼旭日冰鎳產能的效益開始顯現,仍是今年成長動能來源。 對基隆港的影響,台電也表示,經過超過6百次的操船模擬,已找出可以安全操航進港的情境及模式,驗證結果也經過第三方驗證會議確認通過。
協和電廠: 風光合力持續發威 發電量及滲透率雙創新高
台電進一步指出,基隆河谷廊帶產業快速發展,如大汐止經貿園區,從北五堵國際研發新鎮、七堵新創商圈,到基隆市港再生等計畫,預估2021年到2030年用電成長將提高43萬瓩,更需要穩定電力作為後盾,北北基供需缺口不能只仰賴區域外融通。 台電也說明,協和改氣(燃氣)可以提供北北基發展所需電力,就近供應基隆、台北南港及新北汐止等地工商發展電力需求。 協和電廠現在仍在服役中,我們希望把它改成天然氣電廠,為什麼要改成天然氣? 因為要潔能減碳,同時兼顧大台北地區的供電穩定,現在北北基的用電,都是從桃園大潭電廠及中南部電廠輸送過來,輸電線繞著北海岸一大圈,其實也是存在風險。 此外,基隆許多重大建設也都與填海造陸息息相關,像是海科館的用地、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濱海校區,以及現在的生態觀光熱點潮境公園及其週邊,都是填海造陸而成,因此透過合理的規劃與管理,也能達到生態、開發與航安的多贏。 台電強調,協和電廠當年就是填海造陸興建而得,建廠後為了抵擋海浪,設置了人造潛堤,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反而成為孕育並保護生態的良好人造棲地。
反四接公投如果過關,協和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就得叫停,協和電廠更新計畫也會告吹。 針對外界關切協和計畫對基隆港的影響,台電也表示,協和接收站建在港嘴,在世界各地也有類似設計,安全無虞,且協和經過超過6百次的操船模擬,已找出可以安全操航進港的情境及模式,驗證結果也經過第三方驗證會議確認通過。 水工模型試驗結果也顯示,東移方案對於基隆港碼頭及協和卸收碼頭均可符合靠泊要求。 台電計畫在基隆協和電廠外填海造陸,興建第四座天然氣接收站,基隆地方為此發起的基隆護海公投,於2月初因內政部函覆此公投為「非地方自治事項」而卡關,引發各方爭議,經過2週的內容修正後,於昨(22)日以維持地方性公投為主軸再度向中央提案。
協和電廠: 電力生活館
高屏空品區為「橘色提醒」等級;北部、中部、雲嘉南空品區為「普通」等級;竹苗、宜蘭、花東空品區為「良好」等級。 國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程一駿就向《毅傳媒》表示,海堤外推將造成此區海域成為死水,一旦活水變成死水,生態隨之消失,骨牌效應下,將導致附近海洋一片死寂,直接衝擊鄰近的外木山漁港魚獲。 第三波民營電廠申設,2004年上線,台汽電成立於1992年,由經濟部主導,結合台電、兆豐、中華開發成立。 計畫第二期再設立480MW之燃汽機組,爭取台電招標,但因位於桃園中油煉油總廠內,涉及桃煉遷廠議題,地方反彈聲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