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經友人打聽轉介到詹益聖教授團隊,利用3D列印技術合併微創精準膝關節鏡復位手術處理,治療後李先生已經重新活躍於運動場上。 詹益聖教授團隊透過「膝關節鏡輔助脛骨平台骨折精準微創復位手術」,不但能藉由膝關節鏡將關節內的骨折復位,也可同時治療合併發生的軟組織損傷,術後感染率3.3%,優於傳統開放式骨折復位感染率的7到12%。 詹益聖教授強調,對於這樣的病人,第二次手術是十分困難的,醫師需要在已經癒合的骨折中找出畸形癒合的位置,移除原本的內固定後將癒合處鑿開,重新將骨折復位到原本的關節面再加以內固定。
張世昇表示,除軟骨軟化、內外側副韌帶損傷以保守治療為優先外,半月板破裂及十字韌帶斷裂都需動手術,提醒民眾運動前充分熱身、遵守規則,以免運動傷害發生。 詹益聖2025 本報日前與林口長庚醫院合辦「旺旺中時生活講堂-健康系列講座」,邀請骨科部部長詹益聖、骨科部脊椎科主任賴伯亮、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張世昇及翁浚睿、脊椎科主治醫師陳文鈐及李昀達到場,分享骨科疾病的保健與治療,獲民眾熱烈響應。 詹益聖說,這項技術取得2021年國家新創獎與2022年國家新創精進獎,也獲得2022年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殊榮和台灣專利,且有廠商技轉成功。
詹益聖: 治療經驗
經過四家醫院診治,認為屬於非常嚴重關節面骨折,不建議手術,待日後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經友人打聽轉介到詹益聖教授團隊,微創精準膝關節鏡復位手術處理,李先生術後恢復良好,仍然活躍於運動塲上。 脛骨平台骨折是國內嚴重交通摩托車事故中,最棘手的膝關節骨折創傷,這是因為患肢承受劇烈撞擊,導致其膝關節脛骨平台面粉碎性骨折、移位並合併軟組織受損。 目前透過「膝關節鏡輔助脛骨平台骨折精準微創復位手術」,不但能協助骨折復位,也可同時治療合併發生的軟組織損傷。 詹益聖教授團隊因此發展出「膝關節鏡輔助脛骨平台骨折精準微創復位手術」,不但能藉由膝關節鏡將關節內的骨折復位,也可同時治療合併發生的軟組織損傷,病人的預後及滿意度九成以上,術後感染率3.3%,優於傳統開放式骨折復位感染率(7~12%)。
- 分別在靠近邊緣的10%到30%左右才有血流促進組織生長。
- 他說明,脛骨平台骨折被稱為交通機車事故中最棘手的膝關節骨折創傷。
- 陳文哲今日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指控,去年骨科望年會中,有廠商贊助摸彩禮品,這在醫院各科都十分普遍,但該屆骨科部部長陳力輝、副部長詹益聖都因此遭免除行政職,他跟高雄長庚醫院院長李炫昇竟都遭控因16年前先後當過部主任,都必須負連帶責任,必須離職。
- 研究團隊針對膝關節複雜的置換、截骨與固定手術,發展出可提供手術前、中與後期的精準定位與導引技術,其中脛骨平台術後癒合不良翻修導引技術,可透過殘留於體內的骨板骨釘影像輪廓,建構3D列印的手術導引板,以解決常見的脛骨平台骨折不癒合翻修手術高困難度問題。
- 詹雅雯在媒體上經常披露的「租屋而居」貧苦生活階段,時空背景則是發生在她年幼的民國50年代,而在那個年代,多數人都是「要做工才有飯吃」的生活。
- 好處是可以不用等待半月板長好,就可以改善症狀,馬上進行負重運動,進行復健,回到球場;壞處是清創完的半月板面積還是會比原來減少一些,會影響分擔膝蓋壓力的功能,需要有強壯的肌肉來保護。
- 原打算將早餐店關閉的她,在醫師的建議下採取微創手術,因復原良好,順利重返職場。
林口長庚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翁浚睿表示,每年約有25萬人因肩膀問題就醫,五十肩是其中一個困擾多人的疾病,民眾常因手無法抬高、外轉、內轉,造成生活上的不便。 詹益聖說,膝關節是由上方的大腿骨也就是「股骨」,和下方的小腿骨即「脛骨」所構成,而脛骨平台就是脛骨接到股骨端的關節平面。 他說明,脛骨平台骨折被稱為交通機車事故中最棘手的膝關節骨折創傷。 這是因為車禍時膝蓋承受劇烈撞擊,常導致其膝關節脛骨平台面粉碎性骨折、移位並合併軟組織受損。 研發成果更得到2021年國家新創獎與2022年國家新創精進獎,以及2022年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 目前臨床使用在7位病人,病人術後即可下床行走與膝關節彎曲,柺杖保護2至3個月,追蹤至少2年以上,病人滿意度極佳,皆能重返工作。
詹益聖: 半月板受傷 並非一定要開刀
因脊柱重覆受力(如搬重物、車禍等),髓核經由纖維環的裂隙而向外突出所致。 詹益聖表示,隨著高齡社會來臨、運動風氣的提升,骨科疾病的患者也變多。 詹益聖 一名經營早餐店的婦女,每天忙碌數小時便無法工作,原來是腰椎狹窄令她背痛、走路不穩。 原打算將早餐店關閉的她,在醫師的建議下採取微創手術,因復原良好,順利重返職場。 陳文哲今日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指控,去年骨科望年會中,有廠商贊助摸彩禮品,這在醫院各科都十分普遍,但該屆骨科部部長陳力輝、副部長詹益聖都因此遭免除行政職,他跟高雄長庚醫院院長李炫昇竟都遭控因16年前先後當過部主任,都必須負連帶責任,必須離職。 募資計畫獲得外界熱烈響應,短短不到5天就達到預計目標的85萬元,計畫仍在進行中,詹喬愉說,若這次的活動成功,希望未來還能將淨山活動繼續延伸到台灣各個深山角落,邀請大家一同來參與,讓台灣山林更美好。
- 陳文鈐表示,國人常見的其中一項骨科問題是骨刺,泛指脊椎神經壓迫造成下背痛及坐骨神經痛,常見於椎間盤突出症。
- 關於她隆鼻的整形傳聞她後來公開承認,因為小時候一場意外摔斷鼻骨導致鼻梁斷裂畸形,到了她擔任助理護士時,在醫生協助幫忙檢查下,建議她開刀治療鼻子不然後期會病變難處理。
- 由於李先生膝關節面嚴重骨折,輾轉到4家醫院診治,都被判定為「非常嚴重關節面骨折,不建議手術,待日後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 來自一位同行隊員的想法,「這是所有爬山人的事,一定很多人想參與,即使我不一定會再來,也願意出一點心力。」詹喬愉希望透過群眾募資方式脫離同溫層,讓更多人看到山的另一面,集結大家的一小步,完成對環境的一大步。
詹雅雯也對媒體說,她非常抗拒上節目活動宣傳,當時的她對自己樸實的外表不具信心。 關於她隆鼻的整形傳聞她後來公開承認,因為小時候一場意外摔斷鼻骨導致鼻梁斷裂畸形,到了她擔任助理護士時,在醫生協助幫忙檢查下,建議她開刀治療鼻子不然後期會病變難處理。 詹益聖 好處是可以不用等待半月板長好,就可以改善症狀,馬上進行負重運動,進行復健,回到球場;壞處是清創完的半月板面積還是會比原來減少一些,會影響分擔膝蓋壓力的功能,需要有強壯的肌肉來保護。 首先面對一面牆,將手放在牆上,以手指爬牆的方式,讓身體慢慢靠近牆壁。 接著,側身面對牆壁,以手指爬牆方式,讓身體慢慢靠牆。
詹益聖: 長庚名醫接連遭免職 脊椎開刀權威:都是因為他
來自一位同行隊員的想法,「這是所有爬山人的事,一定很多人想參與,即使我不一定會再來,也願意出一點心力。」詹喬愉希望透過群眾募資方式脫離同溫層,讓更多人看到山的另一面,集結大家的一小步,完成對環境的一大步。 〔記者王元鴻/綜合報導〕「山不會說話,但她會用最美的樣貌,回饋給愛她的人。」今年三月,登山好手詹喬愉用群眾募資揭開了淨山計劃的序幕,原本預計1個月的募資活動,得到熱烈迴響,活動開跑不到5天就達標。 五月她將帶領13名志工,一同登上能高安東軍進行為期10日的淨山活動,把那些被眾人遺忘的垃圾清理出去,還給山林原先的乾淨樣貌。 半月板是由纖維軟骨組成,在膝關節中,做為緩衝作用的組織,它和關節軟骨一起保護膝蓋。 分別在靠近邊緣的10%到30%左右才有血流促進組織生長。
詹益聖: 列印/匯出
一般若是進行半月板修補,術後可以馬上走路,但建議部分負重與枴杖保護6週。 同時要穿膝關節活動保護支架保護,避免過度的膝蓋彎曲。 答案是:「要看有沒有症狀。」半月板受傷會造成病患感覺關節內有卡卡不舒服的感覺,若是破裂的半月板卡在關節中,甚至會造成膝關節的活動受限,伸不直、彎不下,膝蓋腫脹、痠痛無法繼續進行運動。
詹益聖: 列印技術克服脛骨平台骨折不癒合翻修手術高困難度問題
詹益聖團隊發展出「膝關節鏡輔助脛骨平台骨折精準微創復位手術」,他表示,會產生併發症的病人,大多是初次手術時骨折復位不完全、固定方式不恰當而導致畸形癒合,所以常常合併有巨大的骨缺損、膝關節內或外翻變形及膝關節不穩定,需要再次進行手術。 為克服這項難題,詹益聖教授與台灣科技大學高速3D列印研究中心林上智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合作,致力發展骨科精準智慧醫療應用,近年也有傑出成果。 研究團隊針對膝關節複雜的置換、截骨與固定手術,發展出可提供手術前、中與後期的精準定位與導引技術,其中脛骨平台術後癒合不良翻修導引技術,可透過殘留於體內的骨板骨釘影像輪廓,建構3D列印的手術導引板,以解決常見的脛骨平台骨折不癒合翻修手術高困難度問題。 【NOW健康 詹益聖 葉立斌/台北報導】不少人因交通意外造成膝關節粉碎性脛骨平台骨折,長庚醫院的詹益聖教授團隊協助2位傷者,透過微創膝關節鏡合併3D列印精準切骨導引矯正手術,兩人都能重拾熱愛的運動。
詹益聖: 長庚急診醫師離職潮 慰留結果下週才揭曉
陳文哲說,他在離開前要說出同仁們共同的心聲,就是希望李下台,「很多人都認為他沒有下來,長庚不可能改善,這樣鬥爭來鬥爭去非常不好」。 詹雅雯年輕時期成長發展起於台中市,家有一弟一妹,父母曾居住草屯-雙冬後亦定居台中市。 詹雅雯最早期與妹妹詹雅云師承雅鸝唱片創辦人賴清木(筆名潁川),合組台語合唱團體「櫻花姐妹」出道,直到1991年詹雅雯開始錄唱個人專輯。 在櫻花姐妹出道時,如詹雅雯自述「生活貧苦困頓、連一杯豆漿都喝不起」的窮苦。 詹雅雯在媒體上經常披露的「租屋而居」貧苦生活階段,時空背景則是發生在她年幼的民國50年代,而在那個年代,多數人都是「要做工才有飯吃」的生活。 新型的修補方法是全關節內修補,利用特殊的工具把結打在關節內。
詹益聖: 詹益聖 醫師
如此可以降低神經受傷的風險,減少傷口數量,又可以提供等同於內向外修補的強度,缺點是較為昂貴。 若是破裂的地方在靠近關節外側2/3血流較佳處,建議積極修補。 基本上,越年輕、越早期、越單純,沒有其他韌帶受傷的外側半月板受傷,修補成功的機率越高。 陳文鈐表示,國人常見的其中一項骨科問題是骨刺,泛指脊椎神經壓迫造成下背痛及坐骨神經痛,常見於椎間盤突出症。
詹益聖: 醫療團隊
病人滿意度9成以上,術後感染率3.3%,較傳統開放式骨折復位手術降低5到7成。 對於這樣的病人,第2次手術很困難,醫師需要在已經癒合的骨折中找出畸形癒合的位置,移除原本的內固定後將癒合處鑿開,重新將骨折復位到原本的關節面再加以內固定。 詹益聖 少人因交通意外造成膝關節粉碎性脛骨平台骨折,長庚醫院的詹益聖教授團隊協助2位傷者,透過微創膝關節鏡合併3D列印精準切骨導引矯正手術,兩人都能重拾熱愛的運動。 長庚醫院提到2位30多歲的男性,都是因為車禍造成粉碎性脛骨平台骨折,雖進行不同處理仍難以回復日常生活,其中一位在術後1年仍變形、彎曲不良、跛行及長期疼痛。 經詹益聖教授使用微創膝關節鏡合併3D列印精準切骨導引矯正手術,恢復日常行動力。
詹益聖: 恭賀林口長庚骨科部 詹益聖部長榮任2022年亞州髖關節鏡醫學會理事長
並以使用客製化手術導板治療複雜脛骨平台畸形癒合的應用榮登國際知名期刊,同時取得台灣專利,且有廠商商談技轉中。 期待後續更多相關應用產業與醫療許可證的取得,亦期待更多跨校特色研究單位與團隊的建立與合作。 詹益聖2025 詹益聖教授強調,外傷後若膝關節出現疼痛、腫脹、變形,甚至走路困難,經過2週休息仍未改善時,就應提高警覺,到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即使是粉碎性膝關節脛骨平台骨折這類棘手病人,也能重回健康人生。
詹益聖: 列印技術 解決脛骨平台骨折不癒合翻修手術問題
尤其要在有限的手術傷口和空間內找到並定位畸形癒合的位置更是一大難題。 詹益聖教授強調,外傷後若膝關節出現疼痛、腫脹、變形,甚至走路困難,經過2週休息仍未改善時,就應提高警覺,到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即使是粉碎性膝關節脛骨平台骨折這類棘手病人,也能重回愉快亮麗人生。 目前相關研發成果更得到2021年國家新創獎與2022年國家新創精進獎,以及2022年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之殊榮。
詹益聖: 脛骨平台骨折是最棘手的膝關節骨折創傷
目前臨床造福7位病人,病人術後皆即可下床行走與膝關節彎曲,使用柺杖保護2至3個月、追蹤至少2年以上,病人皆能重返工作、滿意度極高。 研發成果更得到2021年國家新創獎與2022年國家新創精進獎,以及2022年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之殊榮。 詹益聖 由內向外修補提供最好的修補強度,但缺點是除了關節鏡的傷口外,需再開一3公分左右的傷口來打結固定半月板。 若是有症狀且持續復健運動沒有改善的話,建議手術部分清創或修補。 若是破裂的地方在靠近關節中間1/3血流缺乏處,或只是破裂成小碎片,則建議使用關節鏡手術部分清創來處理。 ▲長庚和台科大的「微創精準膝關節鏡手術」與3D列印技術合作的技術獲得國家新創獎和精進獎,以及2022年SNQ國家品質標章。
第三,面對牆壁,手肘彎曲,讓手指慢慢爬牆,做出類似投球的動作。 2000年~2017/8年,每年平均手術600例,目前累積逾10,000例,包括:髖關節鏡、膝關節鏡、前後十字韌帶重建、人工關節置換、運動傷害等各種手術。 身體檢查會發現膝蓋在彎曲旋轉時有聲響、疼痛,此時可以藉由核磁共振檢查來確定診斷。 若是病患沒有症狀且破裂的半月板穩定且小於5mm,可以考慮繼續復健運動。 詹益聖2025 患者會因肩膀疼痛而不敢動,進而無法將手抬高、內轉等,可藉每天鍛鍊,讓症狀獲得改善。 陳文哲指出,擁有決策權的人是現任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石增,陳直呼李作風猶如「白色恐怖」,在擔任主委前,以及在腦神經外科時就被認為有排除異己作風,團隊不少成員被他逼走。
林口長庚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張世昇表示,膝關節由股骨、脛骨、髕骨組成,在表面有軟骨包覆,最常受傷的就是軟骨、半月板及韌帶。 發生併發症的患者,第二次手術會更困難,因為醫師要在已經癒合的骨折中找出畸形的位置,就像重新把長好的部位打斷、移除,重新將骨折復位到正確的關節面再加以內固定。 詹益聖教授強調,外傷後若膝關節出現疼痛、腫脹、變形,甚至走路困難,經過2週休息仍未改善時,就應提高警覺,到醫院接受檢查與治療,即使是粉碎性膝關節脛骨平台骨折這類棘手病人,也能重拾日常生活。 他也提醒,外傷後若膝關節出現疼痛、腫脹、變形,甚至走路困難,經過2周休息仍未改善時,就應警覺可能有問題,趕快到醫院進一步檢查與治療,粉碎性膝關節脛骨平台骨折也能重返亮麗人生。 台灣機車密度全球最高,台灣人超愛騎機車,但是趕時間搶快,或遇到他人違規,都很容易受到傷害。
脛骨平台骨折傳統的手術方式,無法精準將陷落的關節面完整復位,也無法處理常常合併嚴重的軟組織損傷(高達72%),因此往往需要更大的手術切口或是骨折復位治療不完全,進而產生感染、變形、關節炎等嚴重併發症,文獻報告機率可高達50%。 臺灣科技大學高速3D列印研究團隊與基隆長庚副院長詹益聖教授團隊合作,致力發展骨科精準智慧醫療應用,針對「脛骨平台骨折不癒合翻修手術」,發展出可提供手術前、中與後期的精準定位與導引技術,更榮獲國家新創獎與SNQ國家品質標章。 30歲的陳先生也是騎車車禍導致左膝膝關節粉碎性脛骨平台骨折,於他院接受傳統開放式骨折復位鋼板固定術。 也是轉到詹益聖團隊治療,經微創膝關節鏡合併3D列印精準切骨導引矯正手術,陳先生終於可正常上班,經歷1年多膝蓋變形痛苦的他,還能重拾最愛的長跑運動,特別感到珍惜。 35歲李先生,在騎摩托車上班途中,發生嚴重車禍,導致右膝膝關節粉碎性脛骨平台骨折合併韌帶等軟組織嚴重受損。
軟骨軟化常見於女性,因髕骨股骨之間壓力太大,造成膝蓋前方痠痛;半月板若因運動傷害破裂,將造成膝蓋前方疼痛,有時會有「卡住」的感覺;韌帶斷裂時,則會聽見「啪」的聲響,關節隨之血腫,若屬於慢性期,則會感覺無法施力。 另一方面,腰椎滑脫、腰椎狹窄者,亦需透過手術治療,脊椎微創全內視鏡減壓手術是選項之一。 李昀達表示,微創手術傷口小,流血量、術後下床的速度、住院時間也較傳統手術佳。
基隆長庚醫院副院長、骨科教授詹益聖指出,膝關節是由上方的大腿骨(股骨)和下方的小腿骨(脛骨)所構成,脛骨平台就是脛骨承接股骨端的關節平面。 而脛骨平台骨折是國內嚴重交通摩托車事故中,最棘手的膝關節骨折創傷,這是因為患肢承受劇烈撞擊,導致其膝關節脛骨平台面粉碎性骨折、移位並合併軟組織受損。 在基隆長庚和林口長庚,每年共約收治120例脛骨平台骨折的病人。 基隆長庚醫院副院長、骨科教授詹益聖指出,膝關節是由上方的大腿骨(股骨)和下方的小腿骨(脛骨)所構成,脛骨平台就是脛骨承接股骨端的關節平面。 由於李先生膝關節面嚴重骨折,輾轉到4家醫院診治,都被判定為「非常嚴重關節面骨折,不建議手術,待日後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詹益聖教授強調,此類脛骨平台骨折術後產生併發症的病人,大多是由於當初手術的骨折復位不完全、固定方式不恰當而導致畸形癒合,所以常常合併有巨大的骨缺損、膝關節內或外翻變形及膝關節不穩定,需要再次進行手術。 詹益聖2025 對於這樣的病人,第二次手術是十分困難的,醫師需要在已經癒合的骨折中找出畸形癒合的位置,移除原本的內固定後將癒合處鑿開,重新將骨折復位到原本的關節面再加以內固定。 詹益聖 為克服這個難題,詹益聖與台灣科技大學高速3D列印研究中心林上智教授的研究團隊合作,團隊先提供手術前、中與後期的精準定位與導引評估。 手術時則以膝關節鏡將關節內的骨折復位,並透過殘留於體內的骨板骨釘影像輪廓,建構3D列印的手術導引板,解決脛骨平台骨折不癒合翻修手術高困難度問題,並同時治療軟組織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