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雷暴警告亦是香港天文台各項警告訊號中唯一一個設有有效時間的警告信號。 1987年開始,天文台在發出八號信號之前的2小時發出預警信息,即現今在天文台網頁的「熱帶氣旋之特別報告」。 透過在機場使用自行開發的的激光雷達風切變預警系統,監測降落跑道風切變的情況,並第一時間報告機師,無論在起飛和降落時,都可監測跑道情況,並將預測風切變的準確度,由9年前的50%,提高至90%,被公認為世界頂尖的機場風切變系統。 1883年3月2日,第九任港督寶雲成立了香港天文台[4],由杜伯克博士(Dr. 天文臺台長2025 Doberck)出任首任天文台台長。 香港天文台最初的職責包括天文、地磁、氣象及水文觀察,並參照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做法,每天降下時間球提供授時服務。 杜伯克博士自稱政府天文司,並出版了香港首冊恆星目錄。
- [19]。
- 兩三日該區雲量較多。
- 現時四位助理台長中,以目前負責天氣預測及警告服務科的陳栢緯較資深,較大機會接任台長一職。
- 香港天文台總部設於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4A號,建於1883年,建築物本身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 大樓旁的別墅為天文台台長住所,再向西走進入樹林亦有多一棟獨立屋,供助理台長和高級科學主任入住。
首次在香港的「志願觀測船舶」(VOS)上安裝自動氣象站以提供較頻密和及時的海洋氣象觀測,並開始將部分觀測船舶提升至「志願氣候觀測船舶」 (VOSClim)以提供高質量的海洋氣象觀測,支援全球氣候研究。 天文臺台長 天文台代表世界氣象組織推出流動電話應用程式「MyWorldWeather」。 天文台台長卡勒士頓獲選國際氣象組織(IMO)海洋氣象及風暴警告委員會會員,香港開始正式參與國際氣象組織的工作。 自1884年開始,香港已經採用一套以圓柱形、球形和圓錐形為信號的系統向港內船隻發佈關於熱帶氣旋之情況及大約位置的消息。 當熱帶氣旋迫近香港的時候,則鳴砲警告居民烈風將會吹襲香港。
天文臺台長: 天文現象及活動月曆
通常一顆小行星從發現到完成命名,大約要10年左右時間來完成命名審查程序。 2012年3月20日,天文台透露以未來發展需要推算,總部的樓面面積連同於毗鄰美麗華大廈租借的逾萬呎辦公室將會不敷應用,長遠希望在總部內擴建。 以目前百周年紀念大樓高8層計算,預計新大樓需要高達16層才能夠滿足未來需求,天文台亦希望可以建造氣候花園、增加設備公眾資源中心,日後將總部全面開放。 推出免費電視天氣服務,為公眾提供天文台自行製作的天氣節目,包括每星期一集名為「氣象冷知識」的教育環節。 新服務也通過YouTube和「我的天文台」應用程式播放。
- 天文台台徽的基本構思源自太極兩儀,陰陽調和的概念,每當颱風襲港的時候,所有市民都會想起天文台,因此以颱風形狀作為天文台的台徽。
- 天文台於1990年代開始租用於美麗華大廈內的一個達1.1萬平方呎的單位,供70多名職員使用、另外京士柏氣象站和機場氣象所亦有同事駐守。
- 天文台推出為世界氣象組織開發及運行的「惡劣天氣信息中心」網站。
- 有婦人在尖沙咀天星碼頭附近被吹翻的資源回收箱絆倒,被無線電視的記者所拍下,這一段新聞片段於影片分享網站Youtube上廣泛流傳,引起輿論譴責和猛烈抨擊。
- 當香港天文台參照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意見,認為持續大雨極有可能引起山泥傾瀉時,天文台便會發出山泥傾瀉警告。
- 類似的情況在2001年颱風玉兔(Typhoon Yutu)襲港時再次出現。
由於天文台在2022年7月前仍隸屬於香港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一些市民質疑天文台此舉是否想避免得罪商界。 1873年,首屆國際氣象會議在維也納舉行,成立國際氣象組織,提出氣象是國際關注事宜。 翌年1874年九月,香港遭受颱風蹂躪,史稱甲戌風災。 甲戌風災為香港帶來巨大破壞,奪去超過 2,000 人的性命,是當時香港人口近 8%。 時任總督軒尼詩及其副官龐馬少校(Major Henry S Palmer)後來修訂計劃,勾勒出天文台早年三大工作方向:一、進行氣象觀測;二、提供觀象授時服務;三、進行地磁觀測。
天文臺台長: 【颱風山竹】1906年香港打風萬人死亡 天文台長掛錯風球自殺?
在古代,人們將天空中的星星相對位置不會移動者稱作恆星,會移動者稱為行星。 在未有望遠鏡的時代,人們只發現會動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及土星五大行星,直到人類使用望遠鏡進一步觀測夜空,才發現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有數量繁多且小顆的行星。 隨著望遠鏡技術的進步,及大型天文望遠鏡的普及,小行星的發現數量呈現了爆炸性的成長,目前天文學家已經發現超過百萬顆以上的小行星,其中有編號的約50萬顆左右,有真正名字的小行星僅2萬顆左右。 小行星是目前各類天體中唯一可以由發現者進行命名,臺灣過去曾有以「陳樹菊」、「雲門」及地名等命名。
香港天文台則承認,天鵝實際風力較預期弱,但考慮天鵝會非常接近本港,只要再接近多一些足以構成威脅,遂決定發出八號信號作警告 [19]。 天文臺台長 香港天文台會根據有利於火災發生及擴散的因素,如低濕度、高風速及漁農自然護理署提供有關草木乾燥情況的資料,發出火災危險警告。
天文臺台長: 警告信號概況
7層高的百周年紀念大樓內則設有天文台各主要技術部組辦公室及天氣預測總部。 天文台開發的世界上首個激光風切變預警系統在香港國際機場正式業務運作,為升降的航機提供風切變警報服務。 及後該系統更於2009年榮獲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最高獎項 天文臺台長 ─ 全年大獎。 在香港設立一個天文台的構想,最初是由量地官約翰•派斯於1877年向港府提出,主要目的是為航海界提供準確的授時服務。 1879年,英國皇家學會向英國殖民地部提出另一個成立天文台的建議。
除此以外,天文台亦會定期利用一輛由貨車改裝而成裝有輻射測量儀器的氣象車在偏遠地區進行陸上巡測。 而空中巡測方面,天文台亦會利用直升機在香港及鄰近海域進行巡測,然後分析巡測所得之樣本及數據,定期公佈監測結果。 香港天文台總部設於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4A號,建於1883年,建築物本身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其後於1983年於主樓旁邊加建新大樓,即百週年紀念大樓,以提供更多的工作空間。
天文臺台長: 天文青 AstroChing
一股東北季候風會在明日逐漸影響廣東沿岸,隨後 兩三日該區雲量較多。 天文臺台長 預料一道冷鋒會在星期六抵
天文臺台長: 天文台助理台長
特別天氣提示為香港天文台在2011年起推出的服務,旨在當相關天氣警告未發出前,能儘早提醒市民重要天氣有機會影響香港,例如大雨、熱帶氣旋、轉涼或炎熱天氣等。 香港暴雨警告信號是香港出現暴雨或預測將有暴雨時,由香港天文台發出,以提醒及警告市民的警告信號。 1992年,香港天文台建立以綠色 天文臺台長2025 ,黃色 ,紅色及黑色為主的四個級別暴雨警告系統。 1998年暴雨警告系統修訂為黃、紅、黑色三個級別。 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表示在本港境內任何一處接近海平面的地方,冬季或夏季季候風之平均風速現已或將會超過每小時40公里。
天文臺台長: 事業@香港天文台 – 科學主任
他於1989年2月加入政府任職科學主任,並於2011年10月晉升為助理台長。 天文臺台長 1667年法國建立了巴黎天文台;1675年英國建立了格林尼治天文台。 天文臺台長 古代許多國家的天文台常常不但是天文觀測的場所,也是運用占星學的場所,也因此天文台一般都為統治者所控制。
天文臺台長: 總部
其中2號至5號分別表示烈風將會由北、南、東或西四個方向吹襲香港。 天文臺台長 天文臺台長 陳栢緯去年11月29日出席天文台與長者安居協會每年舉辦的入冬記者會,提醒市民氣溫受東北季候風影響會驟降。 公元前2600年,古埃及為了觀測天狼星,建立了迄今為止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前2000年,巴比倫也建立了天文台。 相傳中國在大約2500年前,也開始有天文台,當時稱為清台、靈台、觀象台。
天文臺台長: 時間標準及地球物理服務
1912年,英皇佐治五世對香港天文台頒賜皇家香港天文台(英語:Royal Observatory Hong Kong)的稱號,直至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為止。 天文臺台長 現時他主要管理天氣預測,確保市民能獲得準確的天氣預報。 至於加入天文台,他憶述碩士畢業時,剛好趕上興建赤鱲角機場的工程,當時天文台需要增聘大量人手為新機場的氣象所進行天氣觀測、發出天氣預報和警報等工作,他在此機遇下加入天文台。
天文臺台長: 科學主任
每年3月或4月都會在總部舉行開放日來慶祝3月23日的世界氣象日(受COVID-19疫情影響,2020年暫停開放日,2021年改為網上舉行,2022年則順延至11月尾)。 天文台台長鄭楚明年屆60歲即將退休,誰會是下任台長? 現時四位助理台長中,以目前負責天氣預測及警告服務科的陳栢緯較資深,較大機會接任台長一職。 他在去年5月曾以署理台長身份出席記者會,解釋連場暴雨成因,以及預測出現暴雨的困難。
天文臺台長: 科學主任 (Scientific Officer)
十二月十二日(星期二) 天文臺台長2025 微風2級,漸轉東至東北風4級,稍後離岸5級。
天文臺台長: 天文台電腦運算系統
天文台從「社區天氣觀測計劃」Facebook群組的活躍會員、空童軍、航空青年團及天文台之友招募「天氣觀測大使」,以協助推廣天氣和氣候方面的公眾教育。 天文臺台長 天文台與國家環境保護部輻射環境監測技術中心簽署合作協議,是天文台首次與內地環境輻射監測部門簽訂技術合作協議。 天文臺台長2025 天文臺台長2025 李本瀅博士現年五十八歲,他於一九七九年八月加入政府任職科學主任,一九八八年一月晉升為高級科學主任,並於二○○○年十一月晉升為香港天文台助理台長。 林超英現年五十九歲,他於一九七四年五月加入政府任職科學主任,一九八○年十月晉升為高級科學主任,並於一九九二年七月晉升為香港天文台助理台長。 現年59歲的岑智明於2011年4月出任天文台台長。
天文臺台長: 天文台
他/她也可能須「隨時候召」工作及執行戶外職務、輪班、在正常工作時間以外及惡劣天氣情況下工作。 天文臺台長2025 天文台、機管局及中電合作的節能項目「香港國際機場能源管理大數據分析」獲能源工程師協會頒發「亞太地區能源項目獎」。 若海嘯持續,將會在3小時以內到達香港,而海嘯高度可能會超過正常潮水高度0.5米。 多年來均有都市傳說指「天文台台長因錯估颱風而自殺」,有指是1962年的溫黛襲港,又有說是1906年的「丙午風災」。 由於「丙午風災」傷亡嚴重,市民不滿天文台未能預警,有外商更舉家出海遊玩而溺斃,故當時首任天文台台長杜伯克博士(1852至1941年)被問責,翌年更離開工作24年的崗位。
1931年更改為1至10號,其中2號及3號分別表示強風由西南及東南方向吹襲香港,4號為非本地信號,5號至8號分別代表來自西北、西南、東北或東南四個方向之烈風,9號則代表烈風風力增強,10號代表颶風吹襲。 天文臺台長2025 此後2、3、4號信號時有時無,到1930年代後期被刪除。 另外還有一些教學天文台以及大眾天文台,教學天文台一般設置在一些大學學院,用於教學研究,而大眾型天文台主要起到普及天文的作用,對大眾開放。 15-16世紀,歐洲的一些天文學家開始建立自己的天文台,其中很著名的就是丹麥天文學家第谷1576年在哥本哈根建立的天文台,它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天文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