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隨後也跟隨瑞士方面的做法,宣布以裝配地來決定鐘錶產地,而非過往的以錶芯來決定。 這樣一來造成不少外資鐘錶裝配廠撤出香港,但這樣反而為本地華資以裝配粗馬錶為主的產業減輕了競爭。 據1969年的統計,港產手錶外銷量達582萬隻,總值8,116萬港元,產品主要賣往英美、亞洲和非洲地區[20]。 穿膠花2025 當時香港工資低廉,經營自由,對積極尋求海外裝配工廠的外資錶廠來說很有吸引力。 1977年,鄧小平在文革結束後再度復出,被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并恢复四五天安门事件後被撤销的一切职务。
-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资料,六十年代的香港共有600多家间印刷厂,七十年代已增至1,500多家,雇员也增加至近20,000人,增长頗為迅速[21]。
- 那時,父母雖然都外出打工,但薪金實在太微薄,為了幫補家計,我們家也像其他家庭一樣,加入了穿膠花大軍。
- 「一家大細穿膠花」的景象成為了香港人在工業繁榮時期的集體回憶。
- 據1969年的統計,港產手錶外銷量達582萬隻,總值8,116萬港元,產品主要賣往英美、亞洲和非洲地區[20]。
- 筆者讀小學時,記不得是幾年級了,可以申請減免學費,我申請到減五元,那年代,五元可以買很多東西,例如一家人可以吃好幾頓飯了。
- 或許外判膠花的成功,促使香港出現更多的外判工種,如穿珠片、剪線頭、裝嵌玩具、掃貼金銀衣紙、製作錶帶、燒焊鐵車模型等。
在未來發展的角度來看,科技化、創新化和差異化將是香港玩具業繼續在國際市場上生存的正確方向[15]。 穿膠花 山寨廠通常規模好細,唔會超過幾十人(超過一百人嘅喺香港已經係大公司),有啲甚至得幾個人;工廠面積由幾千呎至百零呎不等。 以前房屋委員會都有起呢類工廠大廈,一幢樓有幾百個單位,而家響好多地方重有;有啲再舊啲嘅七層式已經拆晒或改建做其他用途,例如石硤尾嘅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1]。 穿膠花 山寨廠好多都係家庭式經營,即係話可能個老豆係老闆,老婆又喺度做嘢,個女係會計,跟住趕工或者仔女放假都會落去幫手之類。 1990年代工廠搬晒返大陸之後就開始式微,有啲剩係留番個單位做寫字樓或者貨倉。
穿膠花: 基層上流受阻 穿膠花歲月不再
也是制造业中雇用工人最多的工业(職衣業本身就是勞工密集工業中的典型)。 得益於 年代香港有大量廉价劳工供应、而歐美發達國家又逐漸把勞動密集工業轉移至次等發達地區,製衣業的發展可算是如日中天。 不過,隨著1970年代石油危機後西方國家普遍實施貿易配額政策,以及香港本地勞工的工资上漲,在中共當局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香港的製衣工廠紛紛北移至發展空間更大、工資更低廉的中國大陸。
暑假時,我到過小工廠做包裝工作,用手把游泳用的膠水泡內的空氣擠壓出來,然後把水泡裝進透明膠袋內封好。 另一年的暑假,改去大一點的工廠做原子粒收音機,把線路板放進一個裝滿溶液的熔爐內焊接,那兒什麼安全保護罩都沒有,只有風扇,沒有冷氣,熔爐的熱氣撲面而來,頗為難受。 筆者的中小學階段,每天放學回家,除了吃飯、溫習,就是與姊妹們共同幫助媽媽做家務和做手工業,鮮有其他活動。 以前的剝削反而不及現時嚴重,至少以前工人加班有加班費,工資多半,大部分人年尾有雙糧,但現在加班隨時無人工,很多人無雙糧,而基層員工工作選舉機會也少。 以前年代大部分人都家貧,但今天社會兩極化好嚴重,中產子女有很好栽培,但環境差的子孩子,條件可以好差。
穿膠花: 歷史學習活起來 親歷穿膠花年代 「香江傳承」學習計劃啟動
直至今天,雖然工業式微,香港仍保持世界頭3大紡織品輸出地的位置[8]。 而香港最後一間紗廠、位於屯門工業區的大興紗廠終因成本愈來愈高在2014年5月停產[9]。 1960年代初期,才發展十來年的制衣业超越纺织业成为出口收益最大的行業[10]。
政府樂見其成,一枝膠花,化解了一場就業危機,更為香港八十年代經濟騰飛奠定扎實基礎。 本特藏的資料種類多元化,官方檔案主要有香港政府檔案處的文獻,以及從工商業管理處刊物《香港貿易月刊》挑選的文章。 業界材料來自商會和公司的刊物,商會材料主要是機構刊物,公司材料有廠房相片、產品目錄、廣告單張等。 我們亦訪問了30多位工業人物,本特藏剪輯了多段訪談錄音,亦挑選了他們提供的一些舊相片和其他收藏。 訪問的完整檔案可到本網站「香港留聲」口述歷史檔案庫內搜尋。
穿膠花: 工業集中地
那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二戰後香港的工業飛快發展,勞動力不足,工廠日班和夜班都開齊,仍然趕不了應接不暇的訂單。 膠花、假髮、電子、鐘表、雨帽、紡織等工業,我們家參與過的就不少。 穿膠花 我們一家九口,祖母是小販,每天天不亮便到街市擺賣,天黑才回家,一年到頭,只有大年初一休息一天。 父親是酒樓侍應生,那年代不知道勞工假期為何物,平時想放假,要自掏腰包請替工。
- 不過,和以前純粹的「香港製造」、「香港出口」不同,自1979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為節省勞工和租金成本,不少香港企業把生產線北移或外判給內地的廠商(即OEM生產模式),玩具業也不例外。
- 佢話雖然香港工業大部分北移,但仍然好支持香港工業,認為有機會發展。
- 當時塑膠花在歐美大受歡迎,香港成遂為西方國家的塑膠花供應中心。
- 同样地,制衣业1986年的僱員数目也达到頂峰,共有299,932人,占当时制造业雇员总数34.5%[10]。
- 當時香港工資低廉,經營自由,對積極尋求海外裝配工廠的外資錶廠來說很有吸引力。
- 進入1980年代,隨著生產工序北移中國大陸,香港公司則轉向生產前期和後期的管理與支援活動。
- 本特藏的資料種類多元化,官方檔案主要有香港政府檔案處的文獻,以及從工商業管理處刊物《香港貿易月刊》挑選的文章。
- 我問男子:「阿叔,你算老幾﹖當年幫過李超人甚麼?」
這批流入香港的印刷技術專才當中不缺經驗豐富、技術精湛的老師傅。 不過,在印製技術方面,当时的香港印刷业仍以石版印刷、活版印刷为主[21]。 和紡織、成衣一樣,玩具業也曾經是香港傳統重點工業,香港製造的玩具曾經行銷世界各地,出口量全球第一。 在市場銷售方面,受制於對華禁運,香港的成衣銷售市場在1980年代之前均以歐美為主,同時也有外銷往東南亞地區。
穿膠花: 電子業
隨后,一班參與是次計劃的裘錦秋中學學生進行了歷史場景表演,將「60年代一家大細穿膠花」的故事活現眼前,六名學生扮演窮也窮得有骨氣的一家人,展現當年香港人自強不息、刻苦耐勞和同舟共濟的精神。 穿膠花 特首梁振英在他的一篇回憶錄當中,也提及他母親穿膠花幫補生計的情景,「一袋袋的膠花從工廠中搬出搬入,全家總動員通宵趕工穿膠花,廳中床邊堆滿膠花⋯⋯」這些都是六七十年代中香港常見的景象。 穿膠花 或許外判膠花的成功,促使香港出現更多的外判工種,如穿珠片、剪線頭、裝嵌玩具、掃貼金銀衣紙、製作錶帶、燒焊鐵車模型等。 所有材料均可根據時期、行業和檔案類型瀏覽,此外,我們亦列出了參考書目和常用的專門詞彙,以便讀者閱覽專門內容,及進一步探討香港戰後工業的發展史。 讀者可自由和免費採用本特藏內的材料,作為研究、個人學習和其他非商業的用途。
穿膠花: 中國
據香港貿易發展局2001年的資料,當時中國大陸約有6000家玩具生產商,大部份設立於沿海地區。 其中估計約有4000家玩具廠於廣東省開設,且絕大部份屬於港資企業[14]。 成衣工業不但對 年代的香港經濟帶來巨大的貢獻,更促使香港成為世界最大成衣製造中心之一,衣服售價相對便宜,也常常舉辦時裝展覽會,歐美時裝的新潮流、新趨勢,在當時香港很快便會風行一時[11]。 除此之外,成衣工業的發達也對當時社會的生活文化也帶來很大的衝擊,間接打下了香港現代文化的基礎。 在過去的年代,在香港這個以華人為主體、中國文化根深蒂固的城市裡,照顧家庭都被每一個成年人(特別是家庭婦女)所極為注重。 然而製衣廠冗長的工作時間,主要來源恰恰為家庭婦女的製衣工人待在工廠的時間比待在家裏更長,完全不能做到以往已婚婦女要守家「相夫教子」的標準。
穿膠花: 紡織業
李先生獨具慧眼,當看到經營上游的原材料比下游的膠花生產更有經濟效益。 穿膠花 他的「長江塑料廠」便「食正」塑膠花熱潮,雪花花的鈔票也有如滾滾長江水,滾進李先生的口袋裡。 不知是不是塑料廠的經驗,形成了李超人日後的營商哲學:做塑料比做塑膠花好,做建築比做裝修好,做碼頭比做運輸好,做網絡比做零售好。 隨著勞工工資水平升高、土地成本上漲,再加上贖罪日戰爭後,石油輸出國組織對西方國家和地區實施石油禁運,為全球帶來石油危機。 石油危機之下,工業生產極其依賴的能源供應也大受衝擊,香港工業地此一度蕭條。
穿膠花: 文化眼
其中重點項目是「日營活動猁猁學生歷史文化學習活動」,包括參觀香港歷史展覽,在專題講座中聽專家講古仔,學習中式用餐禮儀并了解「惜食」文化,在「歷史場景體驗」中演繹當年情。 此外,學生還可參加計劃的比賽–「尋找香江的故事」專題研習比賽,親自動手探索前人往事。 此外,更有為教師而設的活動,如帶領老師去到元朗看東江縱隊戰時大撤退的場景等。
穿膠花: 鐘錶業
鐘錶業在香港1930年代已有發展,早年主要從事進口鐘錶的維修及零配件(如錶殼、錶帶)生產。 和其他製造業一樣,大批塑膠廠自1980年逐步北移中國大陸。 「一家大細穿膠花」的景象成為了香港人在工業繁榮時期的集體回憶。 「香江傳承」歷史文化學習計劃於2月23日在饒宗頤文化館舉行,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上海商業銀行常務董事兼行政總裁郭錫志及饒宗頤文化館名譽館長陳萬雄親臨現場啟動亮燈儀式,為本次計劃拉開序幕。
穿膠花: 中國新聞
梁振英多年來與內地關係十分密切,七八年深圳仍未改革開放之前,他已經到深圳等內地城市,以義務形式向內地官員講解市場經濟,八五年獲委任為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 梁在競選網站之中透露,八八年曾獲上海市長邀請前去開公司,他「討價還價」要求獨資,使到測量成為內地至今唯一容許全部獨資的服務行業。 小學就讀中環荷李活道警察小學的他,中學升上老牌名校英皇書院,畢業後升讀香港理工學院建築測量系。
穿膠花: 文化生活
香港制衣业的产品出口值,从1960年的10.1亿元增至1992年的771.56亿元,平均年增幅为14.5%[10]。 自1960年代起,制衣业成為當地出口額最大的產業,占香港产品出口总额的三成以上。 除了1975年全盛时期的44.6%外,所占的工業產值比例徘徊在30%至36%之间,1992年則下跌至33%[10]。 以淨值计算,香港在 年间是世界上最大的成衣出口地区(除了1978年和1979年被意大利超越外)[10]。 从此香港便降級為世界第二大成衣出口地区(1988曾为南韩超越)。
1980年香港從事製造業的人口有990,000人,佔總就業人口的42%。 2000年,香港從事製造業的人口進一步下跌到230,000人,僅佔總就業人口7%[23]。 自1990年起,香港本地的工廠規模不斷縮小,製造業從業員不斷遞減,大量工廠工人成為失業者。
穿膠花: 社會新聞
塑膠製品種類繁多,除塑膠玩具及塑膠日用品外,塑膠花生產(膠花)更是在香港大行其道。 當時塑膠花在歐美大受歡迎,香港成遂為西方國家的塑膠花供應中心。 由於需求極大,而膠花的後期加工又無需複雜技術和設備,當時的廠家一般都會外判塑膠花加工。 穿膠花 許多居住在木屋區、公共屋邨的基層大眾,甚至未成年的學童放學回到家裏,亦會幫忙「穿膠花」賺取收入,這門手藝成了不少香港家庭幫補生活的方式。 而塑膠花厂的擴張就更是驚人:1960年香港僅有塑膠花廠557家,1972年猛增到3359家[19]。
至1950年代中期,另一家新配件廠德明錶殼廠投產,是同期行內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者,能生產防水錶殼,僱用工人數百,產品主要供應美國鐘錶大廠[20]。 除了承包美國品牌外,香港錶商在同期也入口瑞士機械錶芯進行裝配。 在1950年代初,瑞士政府曾禁止該國的錶芯出口至除美國以外的國家。
從事塑膠花的人竟佔當時人口一成三,更驚人的是,香港竟獨佔了世界塑膠花業約百分之八十份額。 六、七十年代,你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只要看到有塑膠花,幾乎都是香港製造的,難怪香港除被譽為「東方之珠」之外,更一度被冠以「塑膠花王國」的美名。 歷史博物館館長張銳森帶領導賞期間都勾起唔少回憶,佢話香港啱啱有工廠生產豆奶嗰陣,一支只係要幾毫子,係牛奶價錢嘅五分之一,對於大家嚟講唔止多一個選擇,仲覺得好新奇。 佢話雖然香港工業大部分北移,但仍然好支持香港工業,認為有機會發展。 中國被喻為「世界工廠」,接收好多來自香港以至世界各地嘅訂單,但舊時香港工業發展都非常蓬勃。
穿膠花: 香港製造業
1963年,兩間日資印刷巨頭企業:凸版印刷、大日本印刷分别到港开厂,引进先进机器及技术和面向国际市场的机会。 于是香港的印刷厂也借此机会大舉開拓海外市场,當中主要瞄準書籍印刷。 為了適應海外需求,香港印刷業界在技术、設備、人才培训等方面都進行了很大的提升。 到1970年代末,香港已成為遠東重要的国际出版印刷中心[21]。